徕卡“拍”出新景观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y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2年的秋季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徕卡相机成为了一匹“黑马”:香港邦瀚斯首次于香港举行的徕卡相机珍藏拍卖会取得了佳绩,一架1930年LUXUS I 相机以746万港元夺魁,创下徕卡LUXUS相机的世界拍卖记录;而在随后的北京保利2012年秋季拍卖会上,徕卡相机专场也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相机中的“奢侈品”
  1913年,第一部徕卡相机的原型在德国韦茨拉尔市的恩斯特·莱茨光学工厂诞生。作为用于风光摄影的便携式相机,这台徕卡相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35毫米标准电影底片的相机。它把电影底片从18毫米×24毫米的画幅扩展到24毫米×36毫米,纵横比也从4:3变为3:2。从此,徕卡不仅成为一个相机品牌,还开创了135相机的发展史。
  在摄影界,徕卡系列相机几乎是个神话。半个世纪外形不变,极简单的功能,绝不妥协的制作,徕卡已凝聚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据称,徕卡从半个世纪前推出M3机型至今,就没有改变过外观设计式样,而这正是徕卡的过人之处。历经百年的市场验证,徕卡的设计充满前瞻性,具备成为经典的全部元素。
  徕卡相机的制造充分显示了德国高超的金属加工工艺,每一个平面、按钮和接缝都做得无可挑剔。像此次拍卖的徕卡Luxus系列相机于1929年至1930年制造,产量稀少,总数只有95部,机身编号介乎28692至68834,全部都是按客人需要而特别订制,现在尚存的Luxus相机数目寥寥可数。此次拍卖的这部相机一直收藏在英国伯明翰一家私人博物馆内,曾在英国巴斯的大英皇家摄影会中展览。而目前相机拍卖的最高价也是由徕卡相机创造的,这就是在2011年奥地利维也纳加莱里·韦斯特利希特拍卖会上,一台徕卡0系列相机原型机估价60万至80万欧元,成交价达到了216万欧元(约合279万美元)。而在2012年11月的拍卖会上,一架镀金版徕卡I Luxus的拍卖成交价达到了102万欧元。
  文化历久弥新
  英国女王手持徕卡相机的照片被印在了邮票上;德国陷落前,远在北非的隆美尔匆忙写信给妻子,嘱咐把徕卡埋到森林里;罗伯特·卡帕凭借徕卡拍摄了《诺曼底登陆》……徕卡的传奇远不止这些。法国人曾拍摄过这样一个短片:一位盲人被人搀扶着走在街头,一妙龄少女走过,盲人嗅了嗅说:“香奈尔!”路经一辆豪华轿车,喇叭一响,他随口道:“奔驰!”路边一位摄影者按下了快门,只听清脆柔滑的一声,他不假思索地喊出:“徕卡!”
  如果以价格来论徕卡的好坏确实有些太庸俗了,只有通过了解这些相机背后的故事才能知道它的价值所在。在徕卡公司的博物馆里,保存着一台古旧的相机,重量不到400克,但标价却高达5000万欧元。原来,这款由铜制齿轮、连杆、扳手、弹簧组装的相机,正是135相机的鼻祖——徕卡原型机。在2012年11月奥地利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台传奇般的徕卡M3D以168万欧元高价成交,其曾属于《Life》杂志的前任摄影师大卫·道格拉斯·邓肯。这位96岁高龄的摄影记者是毕加索的密友,曾发表了上百张毕加索独家照片。
  在去年1月的一场网上拍卖会上,一套徕卡MP-36以10.4万美元成交,它曾跟随着它的主人、瑞典著名新闻摄影师Leif Engberg经受了无数的战火洗礼。
  市场行情水涨船高
  徕卡相机的出厂价几乎是不追求利润的,240美元的M3是上世纪50年代的价格。到了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时期出现的收购潮中,M3的价格被炒至1000美元。而新旧程度也是影响产品价格的最大因素,成色上升0.1个百分点价格便会翻几倍的事例比比皆是。
  2012年北京保利秋拍推出了中国内地首个“科技古董”拍卖,拍品以徕卡相机为主,总成交额为550余万元。其中,“M6机身编号1757500 R6机身编号1750000 徕卡M6和R6两架”原藏于徕卡公司博物馆,均为试制品,极为罕有,成交价为97.75万元。业内人士表示:“在中国香港以及内地举行的徕卡相机珍藏拍卖会,准确估量到新兴的中国市场对古董相机的需求高速增长,并确定了这个市场的潜力已超越了纽约和伦敦。”
  徕卡经典相机的价格并不能单纯看机身或镜头,还得和零件配在一起,一个战时生产的过片器现在要卖到1万多元人民币,这比一台3C红布帘机身加镜头的总价还要高。中国作为新兴的经济发展势头迅猛的消费大国,对于徕卡相机的需求开始显现。电子工业之后涉足世界舞台的中国人对徕卡等电子数码化产品并没有多大多深的感情,相反经典徕卡却成为了追求品位生活的首选,于是水涨船高,徕卡经典相机的价格涨幅也因此非常可观。
其他文献
前些天在台北朋友给我看了一方印章,一方让我久违但是印象深刻的印章。说久违是因为这方印章曾经是西泠印社拍卖首个篆刻专场(2006年秋拍)的拍品,那个专场366个标的800方印章,两三个小时下来,各有得主,悉数拍出,轰动了艺术市场和篆刻界,但是自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见到过这个专场上的任何一方重要印章。而印象深刻是那个专场取名“犀象印萃”,主打拍品是出自近现代篆刻名家之手的犀角和象牙印章,比如张钧衡的35
期刊
福建漳州,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曾在16世纪至17世纪中国对外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时,世界海道大通,西方殖民者东来,漳州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窗口,一批批的商品从这里流向世界各地,一批批漳州人从这里起航,前往异国他乡。而外国的货物、白银也从这里流向中国内陆,在这里发现的两款神圣罗马帝国银币,就从一个侧面有力地证明了漳州对外贸易的兴盛。  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
期刊
自宋代画院“题诗取仕”(即以一句古诗为试题,让画家从自己的角度描画出诗句意境,以此选拔画家)以来,一说起中国画,便是“诗、书、画”的结合,绘画不仅仅要记录所画的景物,更重要的是要以画面表现意境,表达作者心境,这样的方式足足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近千年。  近代西风东渐以后,绘画种类日益复杂,各种新颖的方式层出不穷。但是在这些缤纷的作品中,丰子恺一系列诗画并重的作品因其古朴拙雅如清如水的莲子,自出版
期刊
你见过照片上面镶嵌宝石吗?现在的年轻人肯定没有见过,甚至连想都想不到。因为现在早已进入数码、网络、信息时代,照片的拍摄、制作几乎全部由电脑和机械来完成,手工已经完全退出了这个领域,甚至连照片最后的装潢如相册、镜框、海报等等,也都是通过电脑在画面上叠加些异国风景、卡通动物和英文美术字母等,尽管也可以有几十甚至上百种款式供选择,但最能体现人的技艺个性的、别人无法模仿的纯手工制作则完全退出,甚至完全被人
期刊
本刊于2012年第12期推出“上博专家带你看珍品”系列文章,邀请上海博物馆专家在展览现场为读者讲述遗存精华,获得了读者的好评。不少读者表示收获颇丰,但仍觉意犹未尽。其中“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大展”呈现的瓷器珍品,不仅拓宽了对元青花瓷器的认识,更有益于对这一品类的研究,希望本刊能再多介绍一些瓷器精品。为了满足大家的心愿,本刊再次邀请上海博物馆陶瓷研究部主任陆明华,从此次大展中精选出9件元青花,它
期刊
2012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诞辰119周年纪念日。这使我们想起了上世纪70年代,那些歌颂毛主席诞生地——韶山的老唱片。再次聆听这些老歌,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上世纪70年代初期,词作家瞿、曲作家曹俊山创作了歌曲《颂歌一曲唱韶山》。歌词恢弘大气,曲调优美动听、催人奋进。1973年,中国唱片社出版发行了由郑湘娟演唱的《颂歌一曲唱韶山》、编号为M-985(M-33/73035)、转速为33转的密纹唱
期刊
2012年,阳历新年的第一天,我于美国洛杉矶开始了“2012年奥林匹克环球行”的第一站。也许是上天眷顾我的原因,在第一站的访问中,我就获得了一件“无与伦比的奥运会瑰宝”—— 一本1936年的奥运代表团签名册。  1936年,第十一届奥运会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当时中国派出了由69名运动员、34名赴欧考察团以及官员组成的110多人代表团参加了此次奥运会,这也是中国第一次正式派代表团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
期刊
这枚小小的虎钮铜印(安徽桐城市博物馆藏),单从外表看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黄铜材质,由印身和印钮两个部分组成。印身长5.8厘米,宽3厘米,高1.5厘米。四角截圆,呈椭圆形,四周用单线凸边。将铜印置于手上,就会发现印底部横镌着“御赐”二字,其下竖刻“调梅良弼”四字,皆为朱文小篆。镌文两侧雕刻有两条螭虎,蜿蜒向上,相对拱卫。印钮为虎形。虎呈跽踞状,尾巴向右卷曲,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从印上的“御赐”二
期刊
谢正光、范金民《明遗民录汇辑》末录《秦光玉〈明季滇南遗民录〉自序》,其中有云:  三迤英贤,服官各省,闻甲申北京之变,乙酉南都之陷,悲愤填膺,弃官高蹈,其派一也;在籍缙绅,或予告家居,或丁艰旋里,一闻国变,遂不做出山之想,膏盲泉石,耻事新朝,其派二也;虽非迟官,而或为孝廉、或为明经,或为诸生,或为布衣,蒿目沧桑,时怀故国河山之感,其派三也;滇中循良,闻风解印,流连诗酒,啸傲林泉,作南荒之寓公,步西
期刊
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隔上一两日便会在灯下欣赏藏品,这样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找一片只属于自己的世界,任由思想恣意地飞驰,伏在书案前欣赏藏品,此时此刻的人生该是多么得惬意!  法兰西的圣女  不知不觉夜已深了,我的目光渐渐地停留在一枚纪念章上。它在暖暖的灯光下,泛着漂亮的金属光芒,散发出久远的历史信息。小小的币面满是精雕细刻的图案,巧妙的构图透着雕刻师的灵光。今生能与它相遇,难道不是冥冥之中的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