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曲作者王立平:一朝入梦,终身不醒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jin00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耗时4年半、倾其全力完成的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13首配曲及所有背景音乐,是王立平一生中“最难产的作品”。从小立志要做音乐家、13岁就被收入中央音乐学院的他,调动自己所有的天赋、才华和情感,独创了一套迄今为止传唱度最高的“《红楼梦》音乐方言”,浇筑了一道后人难以跨越的高墙。
  从事音乐教育的父亲,在王立平心里种下了音乐梦。这个“很小就立志要做音乐家”的孩子天赋惊人—1954年11月,年仅13岁的吉林长春人王立平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
  彼时的少年班,会聚了全中国最有音乐天赋的孩子,他们中的大多数后来都成为影响中国音乐的重要人物。在这个盛产音乐家的摇篮里,王立平奠定了坚实的音乐基础。
  1982年,王立平已創作出《太阳岛上》《驼铃》《牧羊曲》《大海呀故乡》等名作,但他感觉自己的创作巅峰还没有到来。
  王立平坦言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红迷”,“经历了很多人生的波折、挫折甚至磨难之后,我又有机会读《红楼梦》,才真正读进去了。一朝入梦,终身不醒”。
  冥冥中,这位堪称最有音乐天赋的“红迷”,迎来了专属于他的缘分。牵线人是导演王扶林的夫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资深音乐编辑王芝芙。“一天她突然说:‘王扶林正在筹拍《红楼梦》,你有没有兴趣?’”
  “极有兴趣!而且迫不及待!”在王立平眼里,这完全是一个令他喜出望外的奇遇。
  在约定的那个下午,没有任何发言提纲和讲稿的王立平在一屋子电视台领导、导演、编剧和红学家面前,即兴讲述了自己对《红楼梦》音乐创作的思考。这些想法其实早已在他心中千回百转,整整一个下午,他的演讲酣畅淋漓。
  几天后,王立平就接到电话:“大家讨论决定请你来为《红楼梦》电视剧作曲。”
  “这改变了我的后半生。”惊喜交加的王立平当时只向王扶林提了一个要求:不与别人合作。但到了真正落笔之时,他才感到作曲要“无中生有”的焦虑:“我感到这是自己最胆大妄为的一次。”他开始羡慕编剧,甚至美工、服装、道具:“那些书里都写得清清楚楚,甚至谁穿什么衣服、上面是什么花纹。”
  曹雪芹到底会想要什么样的音乐?王立平搜索枯肠也不得要领。“真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一个音符也没有。”
  王扶林建议他先把主题曲写出来。选择书中的诗词作为剧中的歌词是大家的共识,但到底选择哪一首做主题曲,王立平却费尽心思。
  有人建议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还有人建议用《好了歌》,但王立平都觉得不妥:“前者太虚,后者又太出世。”
  他静下心来再次读书,最终建议用《枉凝眉》:“既勾勒了宝黛爱情的主线,又预示了悲剧的结局,而且这首词一唱三叹,字字有情,可入乐又可唱。”这个建议得到了导演和红学家、编剧的一致认同。
  但王立平没有想到,待他真正把曲谱出来,已是一年以后了。
  “在当今这个时代根本无法想象。如今时间就是金钱,导演说给你三天时间写出来,不行就五天。一周没写出来,就会怀疑你到底行不行,一个月没写出来你就得走人了。”王立平感叹,他当时最怕接王扶林的电话,“那是我脸皮最厚的时候。我非常羞愧,但没写出来我也不会凑合。”
  1984年2月,《红楼梦》在北京试拍,同年9月正式开机。王立平把自己倾尽心血写出的《序曲》和《枉凝眉》交到剧组,心中忐忑不安。那首序曲,他用古筝开头,女声婉转,再带出琵琶、扬琴、二胡等。剧组的回应是马上把乐曲录制成磁带,在演员的学习班上播放,带动所有人进入角色。
  在王立平心中,《葬花吟》称得上是另一首主题曲。这首52句的长诗,是他谱曲“最难最不顺”的一首。“我想不通,黛玉为什么能让作者情有独钟?每天读,终于想通了:是因为她最聪慧、最明白,所以她的痛苦最深。”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难道不就是‘天问’?”王立平瞬间想起读中央音乐学院时,文怀沙先生在古典文学课上讲到的屈原。没承想,他的“突发奇想”竟得到了红学家们的集体认可—因为曹雪芹的思想来源本来就和屈原有密切关系。
  一曲《葬花吟》,王立平足足写了一年九个月。
  倾注了王立平一生中最多时间、精力和情感的作品,写出来了任务还远远未完成。
  “我一直在想应该找谁唱。用现成的名家肯定不行,因为名家有个性,会唱成她的风格。”王立平找到王扶林,“心都忐忑得快从嗓子眼儿跳出来了”,硬着头皮说他“打算起用业余歌手陈力来试录主题歌”,没想到王扶林当即同意。
  事实上,王立平并不是异想天开。他在长春的一次联欢会上发现了陈力,并找她试录过两首歌。“她声音纯净,有相当的京剧基础,虽未接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但有很好的歌唱天赋和乐感。”
  正在长春一汽厂担任化验员的陈力,就这样被直接“借”到了剧组,一待就是三年。陈力自称,“跟着王立平老师等于读了一个博士后”。
  连录音棚都没进过的业余歌手,就这样被王立平带上了专业歌手之路。从视唱练耳等基本功开始,每一个字、音、虚实、停顿、拖腔,都由王立平一点一滴精心设计,以至于音乐家施光南曾对王立平说:“你只是借了人家一个嗓子。”
  “为了一首歌练三年,没有谁这样做过。”为了让陈力安心地待在剧组并且更好地理解创作,王立平甚至请王扶林给她安排了一个角色,饰演厨娘柳嫂。
  在王立平心里,《红楼梦》还可以重拍一千次,而他和剧组主创人员一样,倾尽全力,只为了“筑起一道高墙,让后人知道,超越并不容易”。
其他文献
1853年曾国藩任湘军统帅时,他手下的刘蓉忽然提出辞职。曾国藩希望留住刘蓉。经再三相劝,刘蓉表示可以留下,但有个条件。曾国藩痛快地答應说,只要他能做到,就一定满足。  刘蓉说:“你要是能写出一首让我发笑的诗来,我就不走了。”  曾国藩沉吟片刻后,研墨挥毫,不一会儿,一首宝塔诗便跃然纸上:  曾国藩这首诗亦庄亦谐,刘蓉还没看到最后,便已忍俊不禁了。  若说这次曾国藩的幽默是为刘蓉所迫,那么,他的得意
期刊
锻炼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什么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就有了巨大差别。  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读书与不读书的人,日积月累,终成天渊之别。  有人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你说这样的阅读究竞有什么意义?”  回答是:“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都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  你读过的書,其实早已
期刊
1999年国庆,我在厦门,带着老婆孩子,孩子还很小。我们喝茶喝到晚上10点半时,有人临时通知说“全走,所有的茶室都要改成宾馆让人睡觉”。因为这是中国第一個“黄金周”,当地没想到游客如此地“海量”。等我们回到宾馆,看到大堂里也全是人,在等床位。  第二天去鼓浪屿,简直是噩梦一般的旅程,但是到了鼓浪屿之后没多久,我就成了最幸福的人。一艘艘船在鼓浪屿停泊,游客下船,99.5%的人直奔日光岩。还有人问:“
期刊
研究发现,对老年人来说,有宠物相伴,能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生活满意度,他们与其他人的沟通也会比独居时更顺畅。动物疗法不仅在治疗抑郁症、自闭症等方面有很好的疗效,对治疗其他疾病也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企鹅治疗师:从小受训助老人重拾记忆  2016年圣诞节前,英国的艾翁博恩老人院迎来了一对特殊的“医师”。它们摇摇摆摆地走向住在院里的老人们,憨态可掬。这两位“医师”实际上是两只经过训练的企鹅,名字分别叫
期刊
都说世上没有后悔药,原本我也对此深信不疑。但活着活着,我就开始怀疑了;疑着疑着,就不信了。忽然有一天,我如盲人首次睁开眼:谁说世上没有后悔药?当然有!  其实我自己一直都在吃后悔药,而且效果还很不错。  我学医,毕业上班三年后改行,就是我的后悔药。按照人们通常的看法,行医绝对是三百六十行中最好的职业之一,又悬壶济世、受人尊重,又越老越值钱、一辈子丰衣足食。况且我家几代行医,传承祖业,也是使命重大、
期刊
歙砚  挑选歙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看:首先看一下砚台上涂油的情况。砚上涂有许多油、摸着黏手的,肯定不是好砚。这种砚吸水性强,磨的墨易干。其次看一下砚台表面是否有裂缝。有的砚台用胶补过,补过的地方颜色与原色不同,比原色亮。  2.掂:用手掂一掂硯台的分量。同样大小的一方砚,重者好,轻者差。前者说明砚石中的矿物质结合紧,颗粒细;后者说明砚石中的矿物质结合松,颗粒粗。比如歙砚中的眉纹砚,
期刊
黄山歙县,徽州古城,清幽的山水环抱着寻常屋舍。四周很静,只容得下一点细碎的市井声。沿古城景区外围往东走,城东路的民居群里隐匿着一座大院,老胡开文墨厂即坐落于此。这里是徽墨和歙砚生产的关键阵地。  “胡开文”这块金字招牌始于乾隆年间。胡开文是清朝制造徽墨的大家,名号极响,墨庄分店散布数地。20世纪50年代,歙县的四家墨庄合并为地方国营歙县徽墨厂,80年代初更名为“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如今的厂长周美洪
期刊
竿的画法  画竹应从写竿练起。所谓写竿,就如同写字一样,中锋用笔,写每一节竿都要有起、行、顿、提的用笔动作。元代赵孟頫提出“须知书画本来同”的观点,我们画的竹竿如果横着看,即有隶书“蚕头雁尾”的用笔特点,且中锋用笔,能写出竹竿的遒劲与圆健。  在写竹竿时,既要每节竿气势连贯,又要在各节竿之间留有空隙,以备画节。每一根竹子靠根部都有几节竿较短,中间的竿较长,近梢部又会逐渐变短、变细。需要画弯的竹竿时
期刊
1924年,一代影星王丹凤出生在上海。起先,她叫“王玉凤”。因为爸妈是戏迷,受他们影响,小玉凤也喜欢上了戏剧和电影。那时她还爱追星,床边贴满了当时的大明星胡蝶、周璇的照片。  16岁那年,她跟着做演员的邻居去摄影棚看拍戏,导演觉得她很上镜,便让她客串了一个小丫鬟。这次合作后,导演问她是否愿意演电影。尽管父母强烈反对,但小玉凤还是坚持和公司签了3年合约,并把自己的名字从“玉凤”改成了“丹凤”。她不希
期刊
在青岛海军博物馆的码头,停泊着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2013年10月29日,它在游弋大洋40多年后退役,而它的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仍在“服役”之中。  身体状况只允许他每天工作半天,黄旭华觉得时间不够用。每个工作日的上午8时30分,他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整理过去数十年积累的资料。这位“志探龙宫”一辈子的“痴翁”,要把自己一生的研究成果留给后代。  93岁的黄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