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反复讲生命原则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ka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年前即2004年8月,新浪网做了一个对战争态度的调查,这一调查显示出不少“非我族类、一概杀光”,对妇孺和战俘也不放过的激烈言论。我当时还倾向于认为这只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暴力”,是一些人在“逞口舌之快”。
  但最近发生的一些事件,比如今年9月因钓鱼岛事件发生的示威游行或已让我们看到:在我们的社会环境和语境中,语言暴力与实际暴力还是有一种紧密联系的,语言暴力所造成的社会氛围很容易催生一种实际的暴力行为。只要稍稍一鼓动、甚至只要稍稍一放松,暴力行为就迅速地蔓延开了,且甚至不是对着外人,而是首先对着自己的同胞和财产进行“打砸抢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和深思,如果再发生这样的暴力激荡,不仅我们已经取得的经济成果有可能丧失殆尽,现在活着的人们的生命也将普遍地处于危险之中。
  
  这是不是杞人忧天?但愿如此。一些暴力的行为似乎是一闪即过,世界又恢复了太平。然而,我们不仅要看现在,也要看历史,这一历史往往是以巨大的话语遗产而存在的。我们还要将防止最坏的事情发生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在我们历史悠久的“千年传统”中,本来就常常由于人口、经济压力和政治衰朽等各方面的原因而有实际上轻贱生命的倾向;而在我们近现代的“百年传统”中,更一直有一种强调暴力的主张和实践,而且这种倾向一度占据话语的主流,成为“光荣”的事业。
  我记得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谈到,他小时候在湘西看到军队出城去剿匪,经常抓回大批被土匪裹挟、半民半匪的人,有时一些老实巴交的农民也因“邀功”被抓来。由于不易甄别而又执意要杀一批人立威,于是就让这些人随意排成一排,报“一、二”分开队形,其中的一排未经任何审判,就这样被任意地“选择”杀掉了。
  不仅杀人者觉得这样的残忍理所当然,甚至被害者也表现得麻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对生命的残暴、轻忽与麻木?除了主观上缺乏生命神圣的观念(比如来自宗教信仰的生命神圣的观念),客观上大概是因为人们的生活过得并不好,甚至饥寒交迫,那么也就觉得这一生命不太值得留恋。中国历史上,尤其是王朝末年,人民对生存资源的挤压,使人的生命变得非常轻贱。
  20世纪的中国,更有不惜大规模流血也要达到理想目标、无论如何也要夺取政权取得胜利的“新话语”存在。这种“新话语”为集体暴力提供了一种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正当理由”和意识形态旗帜。而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在近代以来强调国家主权的时代,也变得相当盛行。对于其产生的种种影响,我们可以稍稍分析一下这次西安的一个砸车打人者、21岁的蔡洋的情况。
  据报道,在蔡洋的村邻看来,蔡在乡里的确有一些暴力倾向,他经常突然对父亲发起攻击,“一把就把他爸爸撂倒”,有时候也会突然粗暴地撂倒别人。到城里之后,他倒是表现得相当温和。后来他每天挣到了200块,但他在爱情上感到极度渴望与烦懑。他喜欢看抗日剧,喜欢玩枪战游戏。他参加那天的示威游行也是偶然的,但一被卷入就兴奋异常。我们在视频中看到他身手敏捷、跳跃如豹地用U形锁四次砸向受害者的头颅,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他打的是一个无辜的活人,是一个脆弱的生命。即便在他知道自己重伤了人之后,他仍坚持说“我是爱国,抵制日货”,“我是爱国,我鄙视你”。可以说他其实还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这样的年轻人成千上万,而危险也正在这里。
  
  分析9月中旬在不少城市发生的暴力事件,至少可以看出这样几点:第一,只有有一个正当的“理由”或者说旗帜,才会在不同地方发生如此多起相同事件,而执法者也可能是因为这个“理由”而不作为。第二,要有一个集体,即聚合为群众才能给身处众人之中的个人提供胆量并互相影响、攀比激化。以上两条又是有联系的:往往有旗帜或口号才能聚众,聚众或欲聚众者也往往希望找到一个理由或一面旗帜。第三,对参与者来说,这还是一个自身相当安全的场合。如果自身生命也受到威胁,比如在真的战场,参与者、尤其自发自愿的参与者大概会少很多。第四,无组织的集体暴力对受害者个人来说更难预测,也更难防范,但也的确比较容易控制,它容易突然而起,又突然散去。而有组织的暴力目标会更加明确,也会相当持久。
  不管有无组织,肆虐的暴力都是要伤及生命的。有关生命的原则,对我来说是一个老话题了。当我追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历史与理性时,发现在他所依凭的社会契约理论的三个主要代表——霍布士、洛克、卢梭——那里,恰恰有一种时间次序和逻辑次序的暗合,即他们三人的社会政治理论在历史上依次出现的过程中,霍布士是强调保存生命的原则,洛克是强调自由的原则,而卢梭是强调平等的原则。不过,在罗尔斯那里,生命原则是不彰显的,他提出两个正义原则:第一个大致可以说是政治自由原则,第二个可以说是经济平等原则。我们可以从他所处的美国民主社会的条件,以及其理论是为一个“良序社会”考虑一种理想正义来解释这一生命原则缺失的原因,即生命原则或被认为已经在更高的层次上隐涵地包括在这两个原则之中。但我以为,如果考虑到全部的现代政治社会类型,考虑到人类政治社会的全部历史,也考虑到这三个原则的可能冲突,独立地提出生命原则并将其置于最优先的地位还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生命原则也是需要向政治自由甚至经济平等原则开放的,这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此,但无论在什么时代和社会,生命原则都应当是处在第一位的。即便是对真实的自由平等的追求,也不应以牺牲无辜的生命为代价,更不要说那些以虚幻的意识形态的旗帜来戕害生命的行径了。在我看来,既然很不容易地在宇宙中的地球上产生了生命,又更不容易地产生了如此有理智的人类的生命,的确应当非常珍惜。
  保障人的生命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防范对身体的直接侵犯、伤害和杀戮,要有人身安全的保障,不受他人侵犯和当局任意逮捕与迫害;二是不能剥夺对所有人身体的基本必需品的供应,要提供肉体生命需求的起码物质生活资料和条件。在这些方面政府自然负有首要的责任。前者意味着掌权者要防止战争、维护社会秩序,不许任何人或权力机构去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和损害他人身体;后者意味着掌权者要提供基本的民生,比如救灾救荒,防止饥馑。如果错误的治理和政策导致几千万人饿死,甚至导致 “人相食”,这就是不可饶恕的犯罪。   不过我们在这里还是主要考虑如何防范直接的人身侵犯,考虑9月出现打人事件的原因。蔡洋们是不会自己提供他们这样做的理论或“理由”的,他们所说的口号只是反映了他们所受到的思想影响。进一步说,提供“理由”与实际行动的人常常是两拨人,提供“理由”的人往往自己并不动手,领袖更不必亲自动手。如果他们提出的理由或理论形成了一种社会氛围,成为一种主导的思想,自然会有许多人替他们动手。在这次事件中,倒是有一位韩德强教授不但自己动手打人,而且摆出了这样做的“理由”。我们可以来观察他的几个论点:
  一曰:“我打的不是人,而是汉奸”,“我就是要打这个汉奸”。其实这正是打杀人的一个基本策略,即先将人“污名化”,比如将别人称之为“土匪”“汉奸”“反革命”“三反分子”“黑五类”“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之类,然后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诉诸暴力了。而其中有些“污名”本身就是一种专断的“政治正确”的产物。“文革”中或公开或私刑杀死了多少“反革命”的思想犯,而今天看,设立这样的罪名本身就是一种犯罪。还有些“污名”如“汉奸”是应当经过公论甚至恰当的司法程序来判定的,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标准就来断定,更不能自己就来充当执法者。
  二曰:“大象走路, 怎能顾得了蚂蚁螳螂?”“作为普通公民,就是一蚂蚁,就是一螳螂。也可能被这个运动踩死,这完全可能,但是没有办法。”在韩那里,看来是有一种国家至上、领袖至上的倾向。政治社会自然会有权力的差别,作用的差别,但在基本生存的层面上,应当说所有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拥有活着的权利。生命原则的第一含义就是生命本身宝贵,不是作为手段和工具的宝贵,而是本身就是目的的宝贵;由此就引申出所有人的生命都同等宝贵,都应当受到尊重,都有活下去的基本权利。在韩的论据中,隐含着一种为了实现一个伟大的目标或者理想,是可以牺牲一些个人的思想。这样,目的就可以证明手段,而人的生命是作为手段起作用的。然而,即便目的能够实现且的确伟大,伤害无辜者也是不可以的。何况,任何允许伤害无辜者的目的都是很可疑的。
  
  生命原则作为一个普遍的原则,是适用于一切场合和所有人的,而不管其目的为何,意图为何,或者其他方面是否正确。所以,同样的原则标准也适用于此前发生的另一场吴法天被打的事件。用动手来解决意见的分歧和对立当然是不可取的,但动手的女记者毕竟是有约在先。而韩德强却奋起打一位老人,还始终称这老人是“汉奸”,显然其目中无“人”,也不见“老”。所以这里还有一个弱势和强势的问题。
  在本国的人群中毫无危险地打自己的少数同胞或者国外游客是一回事,在对方国家的靖国神社举牌抗议是另一回事,后者才是真正的勇气,也是更有力量的表现。另一方面,从我们社会的环境看,我们是会让一个在我们的中心广场举牌抗议的人安然无恙地离开呢,还是会将其打成肉泥?如果是后者,是不是就能表明我们的强大和胜利?
  的确,上述这两次打人没有像蔡洋那样重伤他人,但是打人者背后的逻辑更为可怕。如果观点、立场、信仰、利益的分歧都试图用拳脚解决,最后也就会发展到用枪炮解决,用一切能使用的武力来解决,一时的皮肉之伤就会演变成大规模的持续流血。20世纪的沉痛教训就是:最大量的杀人就是在一种正当理由、正义大旗之下的集体杀人、集体暴力。没有人会希望新世纪在“理由”上又撕开这样一个缺口。我们可以努力去理解和尊重一个人的信仰和立场,但不能因为他的立场与我们不同,一言不合就去打人,尤其是去打一个老者。
  不会有完美的制度,也不会有完美的人。但还是有较好与较坏之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尤其是在涉及行为或行为准则的时候,正邪之分更有一种绝对的分量。我们对人的评价需要非常谨慎,每个具体的人都是相当复杂甚至多面的。但对行为的评价则是比较明确的,杀人就是杀人、打人就是打人,非直接自卫的杀死他人就是犯罪,殴打和伤害他人也同样应受到谴责和惩罚。这是保护生命的原则,也是坚守法治的原则。而更为关键的是我们要警惕和反省一切主张暴力的“理由”和“理论”,一个不提供“理论”的蔡洋伤害的可能就是具体的几个人,而一种让暴力合法化的“理论”却会伤害成千上万的人,因为它可能影响和造就许多像蔡洋这样的年轻人,使他们成为工具。
  为什么要反复讲生命原则?简单地说,就是因为有对生命的严重威胁重新出现或持续存在。虽然我们有20世纪的教训,但这种教训却还是容易被人忘记。而且它还有意无意地被惰性的意识形态遮蔽,乃至有貌似新颖的“理论”继续为暴力辩护。
  我们还有一笔沉重的倾向暴力的政治思想遗产,这种遗产可能还会继续地鼓动暴力、崇拜权力、为了成功和胜利而不择手段。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那种无论如何也要反对暴力,反对对无辜生命的侵犯的思想,还没有成为我们社会稳固的常识和共识。
  人有各种各样更高的价值追求,但只有首先从政治法律和经济生活上确实保全人们的生命,才谈得上其他一切人类活动和事业,也才谈得上去努力实现其他所有的价值与幸福。因而,也许只有对生命的原则我们才可以这么说:“悠悠万事,唯此为大。”生命至上、保存生命的原则应当因其最基本而置于最优先的位置,唯独这一原则才最值得我们“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以便将它敲定和夯实为我们社会的坚定共识,成为约束我们所有人行为的基本准绳。
  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其他文献
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而是怎样进行改革。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三次改革使得经济获得了三次大的增长,唯有市场经济才是人类目前所发现的最有效的经济体制。不管未来中国怎么改革,发展市场经济是最基本的原则。  2007年开始,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在下降。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将亡党亡国。”违法乱纪的事件已经让人触目惊心。根据反贪局的数据,
期刊
1959年的新加坡,200万人口中40%居住在贫民窟和窝棚内,大多数居民只能栖身在用木板和铁皮搭建的棚屋中,只有9%住房状况良好,但人均住房只有3.3平方米。极端恶劣的住房条件和安全状况,导致居住区内两次失火,烧死数十人。这迫使政府痛下决心,实行“居者有其屋”的计划,令居民从人口和居住集中的市中心向四面分散居住。  1960年,新加坡政府宣布成立建屋发展局负责组屋的建设和开发,隶属国家发展部。19
期刊
M过去30年,经济发展主要遵循邓小平改革的两个目标,“少数人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政治体制主要延续邓小平的两个主要思路,“代际政治”和“三位一体”。从“邓小平时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胡锦涛时代”建立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国家逐渐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之间寻求平衡,保持了中国社会发展和相对稳定。“代际政治”指的是邓小平确立了一代一代的领导人,“三位一体”则指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
期刊
市场预测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尤其是对国际能源需求和价格走势的趋势预测——其中的变量太多。但从大趋势判断,似乎又非常容易,因为国际国内的分析师群体判断基本是一边倒:就是上升,而且是大幅度上升。能源危机一定会威胁人类生存。  笔者却基本不同意这样的判断,为什么?这个世界在变,而且变化很快、很大,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美国新能源战略的成功以及中国节能减排的潜力,当然也包括未來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崛起。总之,
期刊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下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大举措。本报告以荆门、焦作等六个城市为案例,分析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进展、财力保障机制建设及存在的问题。  该调研报告并提出以下建议:在考虑财政承受力的前提下,不断增加财政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投入;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合理调整支出结构;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城乡
期刊
《正义论》  约翰·罗尔斯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我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经一度着迷于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如萨特的哲学。其实萨特的思想是相当自我和为己的,这并不是说他个人不慷慨和不关照朋友、不提携年轻人,而是说,为了反对他面前的压力和权势,为了实现他自己的理念,他可以去支持别国和别人面对的远远大得多的压迫和权力。  这有时真像是为了自己的绝对自由,为了消除自己的一点不适而不顾别人的死活——这不是
期刊
长期以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货币实物(金银货币或纸币现钞)清算是一种最基本的清算方式,但这种方式需要大量地铸造或印制、携带、运输、清点、交割(移交货币实物)、消耗和销毁货币等,成本和效率等跟不上经济交往发展的需要。于是,由清算机构(主要是银行)作为中介进行记账清算的方式逐渐兴起并不断发展。  当今社会,现钞清算在整个货币清算总量中的比重已经非常低(不足1%),相应的,在社会货币总量(广义货币,即
期刊
全球经济至今尚未摆脱2008年至200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下降到接近3%,这意味着自经济危机以来,有近半个百分点的增长被削掉了。而这种放缓的趋势很有可能将继续下去。  那么,这种趋势能够得到扭转吗?增长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得以恢复?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才能使经济提速,还是任由主要市场经历痛苦的调整?怎样做才能防止全球经济增长的“速度极限”在2013年后降速缓慢?  在即将过去的2
期刊
这似乎是个很大的话题,其实又是个非常个人化的小个案;这似乎是件需要花费口舌才能讲清楚的事情,其实又是没什么可多说、并且一说便俗的无言之语。  本文拟从一个中国人非常熟悉的所谓关键词——软实力——开始。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国人将文化叫做了软实力,也搞不清楚这算是权力的傲慢,还是官府的无知。文明国家的人们从来不把文化叫做软实力,最著名的例子便是英国首相邱吉尔的名言:宁可没有印度殖民地,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
期刊
11月6日,美国总统选战开打,花落谁家即将揭晓;11月8日,中共十八大召开,新一届领导集体亮相在即。美中两国作为全球第一、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新兴国家,本就动见观瞻,而又值此全球多事之秋,加之亚太地区近期波澜频生,其领导层的换届自然格外引人瞩目。  关注换届的同时,两国领导层未来互动模式的走向更成为媒体和学界热议的话题。一段时间以来,中国“若干”年内GDP赶超美国和美国“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