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田 有苗不愁长

来源 :影视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li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结束之时,王长田从案台上找出一副早几天写就的书法——曹操的《观沧海》,展示并赠送与我。他早年习过柳公权,也仿过于右任,日积月累,已别具一格。王长田的办公区里,有一个小书房,每天坚持三四分钟的字,有点空就多写一会儿。
  他说,每一个字都是在写你自己。字形如思维格局,笔划如行为方式,章法如人生轨迹。审视自己的字如同审视自己的人生。如果某一段时间你的字发生了较大变化,也许意味着你的人生正在经历改变。
  他评价自己,这半年来,写字的进步很大,这也恰是光线的发展轨迹。
  就在去年年末,光线传媒投资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准备提前9天至12月12日上映之时,王长田紧张到需要靠写字逃避一下。而如今,外在的环境让他从容很多,书法更多的是一种消遣。
  今年2月份,在公司的年会上,王长田信誓旦旦的跟上千名员工承诺:今年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到100亿市值(当时光线传媒的市值估价是70多亿)。而现实的发展远远超出王长田的想象,临近岁末,现在已经突破300亿。
  想在传媒娱乐行业形成品牌,电影是最合适的选择。但光线从2006年开始涉足电影,投资过超过20部,一路平稳,并无佳作。
  《泰囧》12.66亿的华语票房史奇迹,不仅让王长田终于扬眉吐气了一番,也为光线传媒带来3.96亿元的进账,市值上涨37.88亿元。4月26日上映的《致青春》,上映首日票房达到4650万,光线股价随就涨了7.61%,最后收获7.2亿的票房成绩。此后,光线一路高歌演进,《中国合伙人》5.3亿、《不二神探》2.7亿,最低的《厨子、戏子和痞子》也有2.7亿。至此,光线传媒为国产片创造了19亿元的票房收入,占据29%的市场份额,仅次于行业老大中影集团。
  在资本界,王长田最出名的故事是从没有融过一次资,让光线苦熬了11年才上市。 当我试图问王长田,一个只花了二十分钟就做出决定的项目(《泰囧》),其成功是厚积薄发还是有运气的成分?他理直气壮地否认道,“显然不是运气的成分!”他说,睡觉之前,想想你曾经布下的种子,你知道总有一天,它们中的一部分将会发芽,而没发芽的,将会变成发芽者的养分,有苗不愁长。
  在多数财经媒体的报道里,“骆驼公司”是光线传媒的代名词,很多人用“苦行僧”来形容勤勉隐忍的公司创始人王长田。另外一方面,在影视娱乐业里,许多公司背后的“金主”是地产商。华谊兄弟、派格、麦田的大股东都是太合地产,中博传媒的靠山是冯仑。“玩票”性质的投资决定地产商们不会在这个高风险的市场上投入过多。这也就决定了王长田进入电影业的姿态以及对待电影的态度。
  “你可以说我是谨慎的人,我觉得谨慎没什么不好。因为毕竟还不是互联网公司,互联网公司唯快不破,什么都要快。但是传统公司需要一定的耐心,尤其这个行业更多的是和人打交道,人的可靠性是最高的,所以你不能那么冒进。”王长田说。
  蒙牛是王长田推崇的一个企业。早年是光线旗下“音乐风云榜”的冠名品牌,多年打交道下来,王长田向对方取了很多经。当年蒙牛内部员工管理有一个规定:如果今年的业绩没有完成,它不会去追究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而是一条线,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个环节全被扣钱。王长田也曾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对光线的员工管理进行升级。
  有一次,一个员工因为擦手时抽了3张纸,被王长田站在男厕所门口训了半个小时,这位员工在隔天自动辞职。
  还有一次,他抓住了一个把擦手纸随便仍在便池地上的人。一个员工说,“他以前抓公司抽烟罚款还抓过好多次,所以我们抽烟时都怀疑王总是不是一直蹲在男厕所门口......”
  曾任光线影业总裁的张昭,在他刚入乐视影业的时候,同事建议他选一间60平方米的会议室作为办公室,他果断拒绝,后来找了一个面积不足25平方米的地方办公。这件小事 ,不免让刚共事的同事感叹:不愧是从光线出来的。张昭曾经评价他的这位老同事王长田,要想在中国做事,没有这种睡草席的力量是不行的。不管你今天市值多少,要永远处于一个创业状态。
  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积蓄力量,往往并不是为了跑最艰难的一段路,而是为了跑最需要爆发力的一段路。王长田说,我们的这种企业文化有特点,但也非常强大。
  每次采访前,王长田都会亲手给对方泡壶茶。因光线上市,两年前第一次采访他时,也是如此。这是他多年来的一个习惯,与此同时,他多年来仍然保持的习惯还有,不用助理,自己开车,在公司吃妈妈做的盒饭。这次见到他,除了两鬓多出的几缕白发,他自己也说,事在做,人未变。
  林:目前来看,实际上这个行业的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每家公司都有随时洗牌的可能。
  王:我们曾经以为基本稳定,后来发现我们走得越来越好,但是别人出了问题。分析原因的话,是我在业内看得很清楚。首先很多影视公司并没有建立起一个成熟的可以持续运作的商业模式。他们只是项目化运作,今天有一个,明天可能就没有了,这个好了,不一定别的就好。另外对个别人、导演过多依赖。光线是建立完善的系统,这个系统你装进去原料,就能生产出相对来说比较合格的产品,然后我们也很强大的营销能力把它推广到市场上去。
  其次,我们对电影市场现在的潮流把握比较准确,因为我们本身是个传媒公司,传媒公司整天就在报道娱乐界。我们大概有15年的时间在跟他们打交道,了解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的性格特点、品行、能力。对观众这块我们的判断力也是如此。
  林:追溯到管理的话,光线这几年似乎跟以往不一样。
  王: 2011年3月份我们调整了管理层之后,整个影业方向就改变了。现在你看到所有的作品都是这个改变的结果。原来我对影业参与不是很多,但是我有自己的想法。新总裁上任之后,我们改变观念,把我原来的一些想法付诸实施。
  这里面包括创新,寻找新导演,扶持新导演是创新的一部分;全面提高标准,以往拍的片子在这个阶段达不到标准就不拍了;坚持商业类型片,我们是个商业公司,尤其注重成本没有那么高,品质很好的商业类型片;面向年轻观众,我们也特别注重女性观众;继续加强营销。   林:加强营销的核心是什么?
  王:营销主要是建立内部的系统,它从影片的宣传、海报和预告片的制作、首映礼的活动到发行,所有这些业务都是内部运作。把很多业务外包和委托出去,自己实际上变成了一个投资和简单的发行公司。这种把电影公司越做越简单的做法,我认为是不可能持续的。因为这就意味着你的门槛太低,几个甚至十几个人挂着一个发行公司,很容易被超越。所以发行公司应该把事情越做越复杂,复杂到小公司无法去建立这样完整的系统,最后只能跟你合作。
  林:现在回过头来去看,管理层的更换是正确的吗?
  王:我觉得是对的。有一些员工的离开,对他个人和公司都是好事。对公司正好转换一种思路,对他个人来讲,他可以把他的想法更加完整的去实施。他不一定是错的,只不过不一定适合你。我现在越来越多的这么去看问题。原来我们一个员工离职的话,若干年前可能会跟员工搞得很僵,现在他们要离职的话,别人来询问我对这个员工的表现,我会客观地说一些好话。他走的时候,我也会跟他讲,那你先出去锻炼一段时间,适应一段时间,如果不好你再回来。所以很多员工走了之后发现适应不了外头,又回来了,我们也是一种欢迎的态度。现在这方面我们比过去成熟很多,我们自己也在成长,我们的管理能力都在提高。
  林:光线走到现在,越往上走可能越难走。它的将来会走到哪里?
  王:我们会成为一个大的传媒娱乐资源集团。它的业务会包括电视节目、活动、电影、电视剧、动画、游戏和延伸产品这么七个方面。在这七个方面里面,我们现在有一些已经是行业数一数二的位置,比如电视节目、活动、电影都是。
  电视剧今年大概会有十部左右电视剧进入销售,有的已经播出了。
  动画这块,我们已经投资了非常有潜力的动画公司。我希望第一部动画片出来之后能够成为中国动画片一个新的标杆。接下来还会继续投资,以及发行更多的国产动画片。大概明年我们就应该做到国产动画片不管是投资还是发行上面全国最高的。
  在游戏上,我们已经投资了一家行业领先的网页游戏公司,现在我们还在跟一些新的游戏公司在谈,包括手机游戏。
  接下来还有一个领域就是舞台演出,包括话剧、舞台剧、场景演出,大型场所演出等等。当然还包括一些相关的互联网的视频、互联网的电子服务和电子商务。这些都是属于内容产业的一部分,当然有一些已经涉及到渠道。
  有些领域是有基础的,有些是我们需要通过投资来进入的。我们要用我们的知识产权,用IP、品牌去打通整个产业链。比如说我们买一部小说,同时把它做成电影、动画片、电视剧、游戏,当然还有延伸产品。在这个系统里面,有的环节承担的是媒体的宣传推广作用,有的是直接生产娱乐产品,有的是对这些娱乐产品进行延伸品的开发。
  林:你未来的角色会有什么改变吗?
  王:我和现在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就是公司的战略规划,重要项目的直接参与者,人才引进和管理,以及对外投资。我已经超过十年主要的精力不是放在具体的业务,除了电影前期我参与比较多以外,因为电影的风险很大,每个影片的投资额也比较大。我现在大概百分之五六十的时间用在电影上。
  电影会成为我们业务的龙头,因为我们已经有这样的行业地位,再加上行业发展速度非常快,连续十年超过35%的增长。今年我们的票房应该在25亿到28亿之间。明年我希望能够达到40亿,这样我们就能占到整个华语片票房的30%,就连续三年每年提高5%,明年我希望能够做到票房最高。
  我在这个公司至少还可以干20年'
  林:你一直把自己定位是媒体人,而不是娱乐人。
  王:我现在还是个媒体人 。首先媒体是光线业务的基础,就算我的电影业务越做越大,但是媒体业务仍然是我的基础。因为媒体业务,首先,从商业模式来讲,它是一个可以持续运作的一种业务,它不像电影毕竟还是有项目化运作的色彩。像电视节目一旦开播了,就可以持续的运作。它产生现金流,对公司的业务稳定非常有帮助。
  第二个它让我们能够清晰的去判断传媒和娱乐业的发展走向,用于指导和判断我们的娱乐业务。比如说艺人经纪业务,艺人本身是流动的,它是一种社会资源,他不属于哪一个公司,不属于哪一个人,不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在这样的业务上。还比如电影院业务,我们没有去建立自己的影院。这些是我们对传媒娱乐界判断的结果。
  林:定位成媒体人而非娱乐人的一方面是,你很低调,还没有绯闻。
  王:娱乐业有这种特点,张牙舞爪,到处去秀。我个人生活比较低调。我也不需要,我的性格是这样,经历也是这样。我觉得这样挺好的,能够避免很多干扰,避免很多我不应该参加的活动、场合。但是行业内的很多事情我是特别热心,推动行业发展,提意见、开会、发言,这方面比一般人做得多得多。我觉得对于我们这样的公司来讲,产品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一个管理者。
  林:你对个人投资也没有兴趣?
  王:我不会去做一个天使投资人,个人投资对我来讲不重要,公司对我才重要。我的财产都在公司,我的心思也在公司。我不会把公司和个人分得很清楚。如果有好的投资机会,我肯定是想着公司。如果这个业务不是特别适合公司去做,通常我也会去投入精力。我觉得我在这个公司至少还可以干20年,我没必要那么急功近利,我也很享受自己的工作,没必要现在开始安排后续的一些事情。
  林:你目前主要的压力是什么?
  王:还是成长的压力。现在我们股价非常高,市值非常大。说明了投资者的信任,但是另外一方面也给我很大的压力,我不希望辜负他们这种信任。但是客观上我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投资者,比如你在一个高点的时候买了光线的股票,但是股票不可能永涨不跌,你接下来可能要赔钱,你会产生投资损失,就会影响你的生活,这对我来讲是一个压力。我当然希望我的投资者能够长期投资光线,而不是短期的炒作。但是显然不是每个投资者都是这样想的。所以短期的业绩压力对我是有的。   不靠谱的人基本不敢轻易来见我'
  林:参与电影项目的时间占据了一半,你对它的判断依据在哪里?
  王:有一些客观依据。比如说一些数据,我每天看很多数据,看很多相关的网站。我也特别注意了解社会上各种动态,年轻人的热点话题,这些属于客观的东西。
  另外一方面,主观的判断在电影里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里面当然也包括个人的标准。经常别人认为很好的东西,在我这认为这个东西根本不能投资,太差了,而且我的标准越来越高。我为了保持这种标准,我宁肯减少影片数量。最近一段时间我们没发行什么影片,很多影片来找我们,我们就说不能降低标准,我们不能辜负影院和观众对我们的信任,他们希望光线出品的东西、发行的东西都是好的。
  这两方面是一个长期的积累,我不断的见各种导演、编剧,我见导演尤其是见国内导演的数量一定是这个行业里面最多的,有些还没等出来,我已经在见他了。所以他的作品还没上映,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一个好导演,我们已经跟他谈定了下一部片子的合作。然后我们还去挖掘一些从来没想过拍电影的人做导演,我们还给一些项目给他们。
  林:你见了这么多导演之后,有一个什么样的感受?
  王:我觉得中国下一个阶段的年轻导演会成为市场的主力。包括一些演员转行做导演的,比如徐峥、赵薇。他们更了解当下,接地气,同时有非常好的艺术标准和表现能力,而且更加投入,负责任。尤其是后面这一点对我来讲非常重要,一个不负责任的导演,我基本不会跟他合作第二次。他再有能力,我也很难会跟他合作第二次。
  电影行业是一个令人疯狂的行业,它可以使老实人变成骗子,使昔日好友反目成仇,使低调之人突然热衷风头。这个行业里面的骗子、混子太多,各种虚假信息充斥。很多人被蒙了,很多人无从判断,选择错了合作对象、合作项目,遭受了很多损失。我觉得这个事情还是交给市场解决,逐渐一点点会好起来。
  林:你的经验已经很丰富了。
  王:现在不靠谱的人基本不敢轻易来见我,有一个天然的屏障,来找我们的人要先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
  林:下一个徐峥或者赵薇是谁?
  王:邓超。他首先是一个表演天才,他对电影本身有非常多的想法,他非常聪明,而且为人、情商比较高。他会成为一个好演员,也会成为一个好导演。他自导自演的第一部电影《分手大师》,这部片子我非常看好,我认为会成为一个好电影。
其他文献
数次采访刘江导演,每回见面,他几乎都是相似的装扮,休闲装牛仔裤,朴实自然,加上他的慈眉善目,更透着一股亲和劲。  尽管名气越来越大,身价越来越高,时间越来越忙,但接人待物的实在劲却没什么变化。在圈内,他更是出了名的随和、又好脾气的导演。采访时高圆圆提及刘江称“导演整日笑咪咪的,像个弥勒佛,特别有智慧。”  相信这“智慧”两字包含的绝不仅是对其作品及能力的褒奖,更是对其圆融、豁达处事方式的肯定。如同
期刊
采访手记  出道多年,高圆圆的作品并不以量取胜,甚至与演艺圈还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但她仿佛从未淡出过视线。温和娴静,不染俗尘成为她的独特所在。但作为一个即将面对的采访者,会担心那份温和背后的清冷,娴静之外的寡淡。带着一丝丝不确定,在国庆长假后那个阴霾的、也是唯一一天的周末,走近了为新剧拍摄宣传片的高圆圆。  服装学院北门的土城空间,是间自主品牌的服装设计室,这里有着个性的服饰设计与别致的空间
期刊
入秋后,电视荧屏以都市家庭剧为主,有亮眼表现的包括《小爸爸》、《辣妈正传》、《抹布女也有春天》、《爱情面前谁怕谁》等,其中《小爸爸》和《辣妈正传》风头最劲。《小爸爸》四大卫视联播,其中两台收视率破1,网络单日最高播放量达到1.3亿次。《辣妈正传》四大卫视收视成绩喜人,全部位列收视榜前五名,且在收官日破2,网络在腾讯视频独家播出,刷新了单平台破亿纪录,截至10月15日,累计播放量约8亿次。与此同时,
期刊
如何界定一部戏是雷剧还是传奇剧?不仅是广电总局审查官员们头疼的事,估计也是广大电视剧观众们摸不着头脑的一个大问题。就好像郭靖宇导演的最新作品《打狗棍》,从故事情节来看,很有雷剧的潜质,但是同样的,这也是一部传奇剧最基本的架构。在雷剧与传奇剧的一线之隔上做文章,胆大心细,还得兼顾着老百姓的爱好,难啊!  首先梳理一下,抗日雷剧的起源大概要从《抗日奇侠》算起,但是判定标准呢?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这种
期刊
2012年,由民营公司青禾影业打造的青年电影导演创投项目——“馅饼计划”于2012年12月初正式启动。在此次计划中,共有孔二狗、吴有音、李雨禾等新人导演被吸收进“馅饼计划”,该计划拟从投资、创作、拍摄、宣传、发行全方位协力青年电影人创作电影。  第一次当电影导演的孔二狗,首部作品《大嘴巴子》已经于2013年年初完成拍摄,目前后期制作已基本完成。  #“我拍电影,男的不喝酒女的不陪酒”  孔二狗,1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电影是一种垄断。只有国家电影厂根正苗红的家属、学院出身的学生才能混得拍电影的资格与机会。被称为第五代的张艺谋、李少红、陈凯歌一代,便是一群靠混资历才拥有机会拍电影的人。  如果说第五代实现自己还尚且可以投靠国家,那么在90年代的中国,国有电影厂的人员冗繁与缺乏有效赢利机制的体制还在停步不前时,第六代的电影创作依托则直接抛向了社会。于是一帮没钱、无机器、缺标、禁片、海外参展的新锐电影
期刊
在信息碎片化、文化快餐化的今天,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经济等微文化大行其道,我们显然已跨入了“微时代”。时间的零碎和信息需求量大的现实原因促使现在的年轻人很少会每天守在电视机前,或者花几个小时去电影院看一场有时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他们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在网上查找、观看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而微电影这种免费的、灵活的、短小精悍的电影形式更符合现代人的收视心理,尤其受年轻观众的青睐。  微电影的制作门槛低,
期刊
近两年,微电影的横空出世打破了传统电影的模式,尤其通过互联网迸发了强大的传播力和感染力。而各大视频网站提供的微电影平台,也为爱电影的年轻人打开了展现影像才华的另一扇窗口,并且提供了一个实现电影梦的可能性通道。从《老男孩》的走热,到更多题材、风格各异的优秀微电影作品的不断涌现,中国微电影的市场空间依然在扩张,而在资金投入、硬件支持一切就绪的前提下,对人才的渴求更为迫切。  原创视频网站的代表之一——
期刊
1975年生的权聆出生于重庆。她原是一个小说家,作品《处女公墓》曾入选2006年中国最佳短篇小说。她同时也是一个影迷,2008年她“一时兴起”想要拍电影,于是找到了朋友贾樟柯,而贾导愿意当她的作品监制。她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第一部电影剧本《陌生》,获得了2010年中国电影项目最具创意项目奖。  2012年,《陌生》入围第6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单元,这也是该单元唯一入围的中国电影。如今
期刊
不论中美影视合作之路的前方有多少荆棘,人们仍然坚定不移地大步向前,似乎忘记了前段时间分账电影“余账未还”的尴尬。这也难怪,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急于寻求美国电影制作的经验,而美国电影也无法忽视这块热乎乎摆在面前垂涎欲滴的大蛋糕。于是,中美影视博览会就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紧张有序地筹划起来,中美双方都希望让这种“暧昧”的关系更近一步,据悉,目前已有2500多家公司准备参加这场盛会。  中美影视博览会主要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