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本管理是主张国家将权力下放给学校,学校决策权多元参与的一种管理方法。本文从我国财力紧张、人口众多的国情出发,以校本管理为基础,对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三方面的管理以及资源共享等内容进行阐述,目的在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关键词]校本管理 权力下放 决策 资源 效益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061-02
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高的效益是每个管理者追求的目标,也是管理的核心。同样,学校管理也是要以最少的人、财、物等教育资源的投入争取最大的教育效果。职业学校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就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我国特有的校本管理。
一、校本管理的含义
对于校本管理的定义,各国学者均有不同的说法,并不存在一个公认的定义。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校本管理可以理解为是以校为本的管理,国家将决策和管理等权力下放给学校,学校将权力分权给校长、教师、合作企业、社区成员、学生及其家长等与学校有关的主体,共同参与决策,并对自己的决策与执行负责任。其主题是分权、权责统一、共同参与决策和追求效益和效能。校本管理从教育和学校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核心,考虑学校成员的共同成长,追求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二、建立校本管理的意义
现在制约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有两大因素:一个是经济,一个是人口。[1]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一再强调“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并不断地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可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虽然我国对教育的投资总额很大,但平均到每个人身上却又极少。面对紧张的经济和庞大的人口,我国的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尤为重要了。经济学中,在成本控制上讲究“开源节流”,而校本管理可以说是最好的节流方式。
三、校本管理的构建
(一)权力下放与权责统一
管理体制建设的核心是权、责、利的配置问题,在校本管理中,权力下放是最核心的问题。权力下放就是把管理权力下放到不同层面,这个既有国家将教育管理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和学校,也有学校将权力继续下放到不同的部门、主体,多元参与、共同决策。[2]比如财政分配权、课程决策权、学校管理决策权等,由国家下放到学校,学校下放给教师、家长和社区成员,甚至是学生。使决策考虑到不同层面和角度,从“需”入手,以“能”为度,在遇到问题与机会时能够给予直接反应,而非层层上报、层层审批,取得发展的先机。但由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差异明显,这就要求国家只是将一部分的权力下放,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宏观调控。当然,伴随着各层权力的下放,与权力相应的责任也应该下放到各管理主体,做到权责统一。这样,管理才能产生效益,良性运行。
(二)追求效率与效能
校本管理之所以将权力下放,目的在于让学校更为及时有效地根据出现的问题利用资源,追求教育效果最大化,用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这就要求学校对人、财、物等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
1.财力资源管理。学校财力资源指投入到学校办学中的货币或可以用货币单位表示的价值,包括一切物质资源的货币形态和支付员工的工资报酬等,是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基础,也是这些资源的货币表现。[2]
(1)资金来源:现在我国学校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社会投资或赠予、学校收入等。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能仅仅靠国家的财政拨款,要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例如政府、企业、银行合作投资;国内外企业合作投资;国内外企业和金融机构独立投资;教育产业上市,发行股票融资;發行企业债券;设立开放式教育发展基金等方式,使教育投资多样化,融资渠道多重化。[3]
(2)资金分配:校本资金预算是一个多方协作的动态控制过程,本着权力下放的基本原则,预算编写和资金分配也要进行多元参与、民主管理。在满足学校不同层面不同需求的同时也要量力而行,在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大力支持学校的特色项目和重点科目,资金的每一笔来源和去处都要公开透明,建立财务督导组。
2.物力资源管理。学校的物力资源指用于学校的土地、建筑物、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以及水、电等各物质资料的总和。物力资源作为学校货币资金的实物形态,体现了办学过程中物力劳动的消耗,它是学校开展教学与服务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保证学校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物质基础。[2]
(1)学校设备采购与设施建设。设备采购与设施建设是为学校在提供基本教学场所和在适当时间段内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教育教学活动必需品的过程,也是学校实施物力资源管理的基础。[2]设备采购应该由教育者和教辅实验员做出购买计划和清单,具体到物资型号,因为他们作为设备的使用者更知道需要什么,这就避免了物品错买放置的浪费。并通过对材料使用的评估来监督采购具体负责人,将使用者与采购者权力分开来,保证采购过程中多元参与决策和监督的有效性,在效率的保证上,根据采购对象的性质、规模与学校的规模大小等决定采购(集中化采购和学校自行采购)。整个采购过程要公开透明,多元参与全过程监督。设施建设要以满足学校长期规划和现有能力为基础,多元参与建设的规划和决策。但是,设施的建设也要考虑到规模经济的问题,规模经济又称“规模利益”,是指在一定规模内,随着在校生数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学校的规模达到适度时,可以取得最佳效益,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会造成“规模不经济”。[4]所以,无论是设备采购还是设备建设都要遵循适度原则。
(2)设备的使用及维护。设备的使用及维护需要技术做保障,懂得如何使用设备就会减少设备的损坏和延长使用寿命。学校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设备,所有的设备是供教与学活动过程中的使用,而不是应付评估,夸大财力的工具,对设备的保护也不是摆在那里不碰,而是合理安排使用时间,为提高设备利用率与假期适当地使用设备和出租,闲置本身就是浪费。
3.人力资源管理。学校人力资源是指能够作为一种要素投入到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全部劳动人员的总和。包括学校管理者、教职工、学生及其家长、校外的社区服务人员等。[2]工作者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参与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5]使管理过程多元参与、共同决策,这是校本管理中开发人力因素的关键。实施多元参与的管理策略在于构建学校各主体的角色理念和行为模式。校长、教师和合作企业、社区成员、学生及家长由传统的学校管理者、课程管理者和学校管理的建议者转变为学校管理的参与者,共同参与学校管理与决策,提高各主体的归属感和满意度,这是校本管理中多元参与的深层基础。
四、资源共享
“高等教育法”第12条规定,“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3]。资源共享可以是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区以及高校之间的人力资源、文体资源、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共享。在校际间可以互派教师,合作办学,老师可以到企业为员工进行培训,企业也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训场地和实习机会、实验场地、图书资料等,这些都可以成为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共享资源。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同样,再宝贵的资源,闲置起来也只能成为沉重的负担。
校本管理是实现教育优化管理的科学管理之一。实现优化管理就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消除管理环节上的矛盾,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要素都能有效地为争取最佳效果服务,实现效率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春生.比较教育管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1
[2]王全,陈太忠,何芳.校本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1
[3]傅毓维,郑佳.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问题及优化[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
[4]田秀萍.职业教育资源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4
[5]富维岳,唱印余.教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
[关键词]校本管理 权力下放 决策 资源 效益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061-02
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高的效益是每个管理者追求的目标,也是管理的核心。同样,学校管理也是要以最少的人、财、物等教育资源的投入争取最大的教育效果。职业学校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就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我国特有的校本管理。
一、校本管理的含义
对于校本管理的定义,各国学者均有不同的说法,并不存在一个公认的定义。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校本管理可以理解为是以校为本的管理,国家将决策和管理等权力下放给学校,学校将权力分权给校长、教师、合作企业、社区成员、学生及其家长等与学校有关的主体,共同参与决策,并对自己的决策与执行负责任。其主题是分权、权责统一、共同参与决策和追求效益和效能。校本管理从教育和学校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核心,考虑学校成员的共同成长,追求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二、建立校本管理的意义
现在制约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有两大因素:一个是经济,一个是人口。[1]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一再强调“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并不断地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可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虽然我国对教育的投资总额很大,但平均到每个人身上却又极少。面对紧张的经济和庞大的人口,我国的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尤为重要了。经济学中,在成本控制上讲究“开源节流”,而校本管理可以说是最好的节流方式。
三、校本管理的构建
(一)权力下放与权责统一
管理体制建设的核心是权、责、利的配置问题,在校本管理中,权力下放是最核心的问题。权力下放就是把管理权力下放到不同层面,这个既有国家将教育管理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和学校,也有学校将权力继续下放到不同的部门、主体,多元参与、共同决策。[2]比如财政分配权、课程决策权、学校管理决策权等,由国家下放到学校,学校下放给教师、家长和社区成员,甚至是学生。使决策考虑到不同层面和角度,从“需”入手,以“能”为度,在遇到问题与机会时能够给予直接反应,而非层层上报、层层审批,取得发展的先机。但由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差异明显,这就要求国家只是将一部分的权力下放,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宏观调控。当然,伴随着各层权力的下放,与权力相应的责任也应该下放到各管理主体,做到权责统一。这样,管理才能产生效益,良性运行。
(二)追求效率与效能
校本管理之所以将权力下放,目的在于让学校更为及时有效地根据出现的问题利用资源,追求教育效果最大化,用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这就要求学校对人、财、物等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
1.财力资源管理。学校财力资源指投入到学校办学中的货币或可以用货币单位表示的价值,包括一切物质资源的货币形态和支付员工的工资报酬等,是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基础,也是这些资源的货币表现。[2]
(1)资金来源:现在我国学校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社会投资或赠予、学校收入等。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能仅仅靠国家的财政拨款,要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例如政府、企业、银行合作投资;国内外企业合作投资;国内外企业和金融机构独立投资;教育产业上市,发行股票融资;發行企业债券;设立开放式教育发展基金等方式,使教育投资多样化,融资渠道多重化。[3]
(2)资金分配:校本资金预算是一个多方协作的动态控制过程,本着权力下放的基本原则,预算编写和资金分配也要进行多元参与、民主管理。在满足学校不同层面不同需求的同时也要量力而行,在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大力支持学校的特色项目和重点科目,资金的每一笔来源和去处都要公开透明,建立财务督导组。
2.物力资源管理。学校的物力资源指用于学校的土地、建筑物、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以及水、电等各物质资料的总和。物力资源作为学校货币资金的实物形态,体现了办学过程中物力劳动的消耗,它是学校开展教学与服务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保证学校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物质基础。[2]
(1)学校设备采购与设施建设。设备采购与设施建设是为学校在提供基本教学场所和在适当时间段内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教育教学活动必需品的过程,也是学校实施物力资源管理的基础。[2]设备采购应该由教育者和教辅实验员做出购买计划和清单,具体到物资型号,因为他们作为设备的使用者更知道需要什么,这就避免了物品错买放置的浪费。并通过对材料使用的评估来监督采购具体负责人,将使用者与采购者权力分开来,保证采购过程中多元参与决策和监督的有效性,在效率的保证上,根据采购对象的性质、规模与学校的规模大小等决定采购(集中化采购和学校自行采购)。整个采购过程要公开透明,多元参与全过程监督。设施建设要以满足学校长期规划和现有能力为基础,多元参与建设的规划和决策。但是,设施的建设也要考虑到规模经济的问题,规模经济又称“规模利益”,是指在一定规模内,随着在校生数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学校的规模达到适度时,可以取得最佳效益,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会造成“规模不经济”。[4]所以,无论是设备采购还是设备建设都要遵循适度原则。
(2)设备的使用及维护。设备的使用及维护需要技术做保障,懂得如何使用设备就会减少设备的损坏和延长使用寿命。学校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设备,所有的设备是供教与学活动过程中的使用,而不是应付评估,夸大财力的工具,对设备的保护也不是摆在那里不碰,而是合理安排使用时间,为提高设备利用率与假期适当地使用设备和出租,闲置本身就是浪费。
3.人力资源管理。学校人力资源是指能够作为一种要素投入到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全部劳动人员的总和。包括学校管理者、教职工、学生及其家长、校外的社区服务人员等。[2]工作者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参与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5]使管理过程多元参与、共同决策,这是校本管理中开发人力因素的关键。实施多元参与的管理策略在于构建学校各主体的角色理念和行为模式。校长、教师和合作企业、社区成员、学生及家长由传统的学校管理者、课程管理者和学校管理的建议者转变为学校管理的参与者,共同参与学校管理与决策,提高各主体的归属感和满意度,这是校本管理中多元参与的深层基础。
四、资源共享
“高等教育法”第12条规定,“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3]。资源共享可以是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区以及高校之间的人力资源、文体资源、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共享。在校际间可以互派教师,合作办学,老师可以到企业为员工进行培训,企业也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训场地和实习机会、实验场地、图书资料等,这些都可以成为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共享资源。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同样,再宝贵的资源,闲置起来也只能成为沉重的负担。
校本管理是实现教育优化管理的科学管理之一。实现优化管理就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消除管理环节上的矛盾,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要素都能有效地为争取最佳效果服务,实现效率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春生.比较教育管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1
[2]王全,陈太忠,何芳.校本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1
[3]傅毓维,郑佳.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问题及优化[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
[4]田秀萍.职业教育资源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4
[5]富维岳,唱印余.教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