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种流派异彩纷呈。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东庐中学的“教学案”,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模式,江西武宁宁达中学的“自主式开放型课堂”,郑州第102中学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的“五环大课堂”,等等。
这些学校的教学改革基本都是整体推进、持续进行的,很多都曾经是农村薄弱学校,在经过探索之后,他们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综观这些改革,突出的字眼是:自学、自主,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学的多,教师自然讲的少,实际是体现了“少教多学”的理念。最近一两年,“少教多学”这个词语又热了起来。
什么是“少教多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少教多学”的理念?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
大教育家的这段话,不仅涉及了教育者崇高的社会责任,也最早提出了“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
从教学内容上看,“少教多学”的教要教在点子上,教学生似懂非懂的地方,教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教的时机来看,“少教多学”是只在最需要、最困惑的时候,予以点拨帮助。
“少教多学”其实应该是一种理念、一种策略、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模式。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几种倾向:控制太多,激发兴趣太少;规定学习太多,自主学习太少;死记硬背太多,灵活运用太少;书本知识太多,实践体验太少。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准确。老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正常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学习方式没有太大改变,应试压力使语文教学脱离了正确轨道。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沿袭着以传授知识、以老师的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还在走以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为代价的老路。课堂上“多教少学”“满堂灌”的现象普遍存在,“少教多学”正是针对着课堂教学的这些痼疾而提出来的。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完成这一任务的唯一途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多学,尽可能少教或不教,只就他们出现问题之处或是弄不明白的地方“插一插手”。这样,才会充分调动并解放学生的“生产力”。
学习的关键是学生,应该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改为“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关键是让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学习和表现的机会。老师的强势应该表现在博学和帮助解决问题方面,而绝不是“必须”和“管制”。学习是思维的调动,是为了发展思维,是为了在旧知上有所创造,而不仅仅是知道。知道古今中外,知道天文地理,而不会灵活运用,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创新,那不是能力。学习知识是为了技能的提高,是为了能力的发展,是为了综合素质的提升。最主要的是让孩子具有思想,具有与以往不同的认识,这样他们才可能去创造,才可能推动学科的、社会的发展。否则,只能是停滞不前。
因此,作为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眼中有学生,心中有目标,训练有层次。把兴趣和参与放在教学的首位,除了关注基础知识训练、关注教学方法、关注重点目标、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以外,还要关注课内外的大阅读,关注课内外的小写作,关注随时随地的写好字。逐渐向“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靠近,以“少教”或“不教”,而实现学生的“多学”,最终让学生变得灵动起来,变得离开教师依然会走,依然能走得很远,走得很好。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反映了人们对教与学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对以往教学实践的反思,并且准确地概括出了当代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育的核心——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样教,学什么和怎样学。
少教多学的作用应该表现在五个方面:
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过程更强化教师的主导地位。
3、实现三个转变:“教师中心”转变到“学生中心”;“课堂中心”转变到“以学生自学为中心”的课内外结合;从“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传授知识与培养智能、提高素质并重”。
4、处理好教师教和学生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比例关系。
5、有利于促进一线教师向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转化。
“少教多学”的核心,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发展学生促进教师的发展。
这些学校的教学改革基本都是整体推进、持续进行的,很多都曾经是农村薄弱学校,在经过探索之后,他们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综观这些改革,突出的字眼是:自学、自主,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学的多,教师自然讲的少,实际是体现了“少教多学”的理念。最近一两年,“少教多学”这个词语又热了起来。
什么是“少教多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少教多学”的理念?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
大教育家的这段话,不仅涉及了教育者崇高的社会责任,也最早提出了“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
从教学内容上看,“少教多学”的教要教在点子上,教学生似懂非懂的地方,教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教的时机来看,“少教多学”是只在最需要、最困惑的时候,予以点拨帮助。
“少教多学”其实应该是一种理念、一种策略、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模式。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几种倾向:控制太多,激发兴趣太少;规定学习太多,自主学习太少;死记硬背太多,灵活运用太少;书本知识太多,实践体验太少。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准确。老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正常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学习方式没有太大改变,应试压力使语文教学脱离了正确轨道。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沿袭着以传授知识、以老师的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还在走以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为代价的老路。课堂上“多教少学”“满堂灌”的现象普遍存在,“少教多学”正是针对着课堂教学的这些痼疾而提出来的。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完成这一任务的唯一途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多学,尽可能少教或不教,只就他们出现问题之处或是弄不明白的地方“插一插手”。这样,才会充分调动并解放学生的“生产力”。
学习的关键是学生,应该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改为“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关键是让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学习和表现的机会。老师的强势应该表现在博学和帮助解决问题方面,而绝不是“必须”和“管制”。学习是思维的调动,是为了发展思维,是为了在旧知上有所创造,而不仅仅是知道。知道古今中外,知道天文地理,而不会灵活运用,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创新,那不是能力。学习知识是为了技能的提高,是为了能力的发展,是为了综合素质的提升。最主要的是让孩子具有思想,具有与以往不同的认识,这样他们才可能去创造,才可能推动学科的、社会的发展。否则,只能是停滞不前。
因此,作为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眼中有学生,心中有目标,训练有层次。把兴趣和参与放在教学的首位,除了关注基础知识训练、关注教学方法、关注重点目标、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以外,还要关注课内外的大阅读,关注课内外的小写作,关注随时随地的写好字。逐渐向“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靠近,以“少教”或“不教”,而实现学生的“多学”,最终让学生变得灵动起来,变得离开教师依然会走,依然能走得很远,走得很好。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反映了人们对教与学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对以往教学实践的反思,并且准确地概括出了当代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育的核心——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样教,学什么和怎样学。
少教多学的作用应该表现在五个方面:
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过程更强化教师的主导地位。
3、实现三个转变:“教师中心”转变到“学生中心”;“课堂中心”转变到“以学生自学为中心”的课内外结合;从“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传授知识与培养智能、提高素质并重”。
4、处理好教师教和学生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比例关系。
5、有利于促进一线教师向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转化。
“少教多学”的核心,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发展学生促进教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