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是为了实现“多学”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jock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种流派异彩纷呈。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东庐中学的“教学案”,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模式,江西武宁宁达中学的“自主式开放型课堂”,郑州第102中学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的“五环大课堂”,等等。
  这些学校的教学改革基本都是整体推进、持续进行的,很多都曾经是农村薄弱学校,在经过探索之后,他们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综观这些改革,突出的字眼是:自学、自主,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学的多,教师自然讲的少,实际是体现了“少教多学”的理念。最近一两年,“少教多学”这个词语又热了起来。
  什么是“少教多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少教多学”的理念?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
  大教育家的这段话,不仅涉及了教育者崇高的社会责任,也最早提出了“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
  从教学内容上看,“少教多学”的教要教在点子上,教学生似懂非懂的地方,教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教的时机来看,“少教多学”是只在最需要、最困惑的时候,予以点拨帮助。
  “少教多学”其实应该是一种理念、一种策略、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模式。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几种倾向:控制太多,激发兴趣太少;规定学习太多,自主学习太少;死记硬背太多,灵活运用太少;书本知识太多,实践体验太少。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准确。老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正常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学习方式没有太大改变,应试压力使语文教学脱离了正确轨道。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沿袭着以传授知识、以老师的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还在走以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为代价的老路。课堂上“多教少学”“满堂灌”的现象普遍存在,“少教多学”正是针对着课堂教学的这些痼疾而提出来的。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完成这一任务的唯一途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多学,尽可能少教或不教,只就他们出现问题之处或是弄不明白的地方“插一插手”。这样,才会充分调动并解放学生的“生产力”。
  学习的关键是学生,应该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改为“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关键是让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学习和表现的机会。老师的强势应该表现在博学和帮助解决问题方面,而绝不是“必须”和“管制”。学习是思维的调动,是为了发展思维,是为了在旧知上有所创造,而不仅仅是知道。知道古今中外,知道天文地理,而不会灵活运用,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创新,那不是能力。学习知识是为了技能的提高,是为了能力的发展,是为了综合素质的提升。最主要的是让孩子具有思想,具有与以往不同的认识,这样他们才可能去创造,才可能推动学科的、社会的发展。否则,只能是停滞不前。
  因此,作为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眼中有学生,心中有目标,训练有层次。把兴趣和参与放在教学的首位,除了关注基础知识训练、关注教学方法、关注重点目标、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以外,还要关注课内外的大阅读,关注课内外的小写作,关注随时随地的写好字。逐渐向“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靠近,以“少教”或“不教”,而实现学生的“多学”,最终让学生变得灵动起来,变得离开教师依然会走,依然能走得很远,走得很好。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反映了人们对教与学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对以往教学实践的反思,并且准确地概括出了当代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育的核心——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样教,学什么和怎样学。
  少教多学的作用应该表现在五个方面:
  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过程更强化教师的主导地位。
  3、实现三个转变:“教师中心”转变到“学生中心”;“课堂中心”转变到“以学生自学为中心”的课内外结合;从“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传授知识与培养智能、提高素质并重”。
  4、处理好教师教和学生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比例关系。
  5、有利于促进一线教师向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转化。
  “少教多学”的核心,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发展学生促进教师的发展。
其他文献
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这么多年,在课堂上总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胆小害羞,不敢发言;消极懒惰,不愿发言;失落,赌气不发言;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学生因生理、心理等原因也不愿意发言。学习语文,不积极发言锻炼语言的组织能力,是不利的。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大胆地在课堂上发言,这是每一位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有的老师甚至认为初中学生年龄、心理都趋于成熟,他们可能或者不在意老师的随堂鼓励。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要写好一篇作文,修改是很重要的。叶圣陶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力,首先应属于作者本人”。在平时习作修改中,除了老师修改外,学生自己修改应成为作文修改的主要形式。那么,如何修改自己的文章呢?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修改方法。  一、朗读琢磨法  朗读是发出声音的读,心理学家认为,朗读因为有自身多种分析器(视、听
期刊
在我小的时候,母亲在小园里栽了几株果树,矮的是樱桃,高的是秋果树。北方的春天特别荒凉,可在每年五月初至之时,小园里却弥漫着浓郁的香气,小园变成了一片花海。淡粉和粉红色的花簇拥得枝头饱满莹润,偶有风过,些许花瓣簌簌地飘飞着。枝头有蜂蝶在蹁跹,有一种诗意的美。我和小妹在树下流连,久久不愿离开。  我醉心于这花开,因为花开了,土路便不再难走了——冬天过去了,盲舅就要来了。  平时,村路上响着一串串清脆的
期刊
簌簌衣襟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是苏轼组词《浣溪沙》五首中的第五首。这组词记叙了词人在久旱逢雨后,于“谢雨”道上与民同乐的情景,曾入选初中课本的这一首是这一系列乡游活动的一组镜头(另有名篇《喜雨亭记》)。  苏轼为官是深为民众爱戴的。  在这久旱逢雨的喜庆日子里,他喜情难抑,踏出徐州衙门,往东郊二十里的石潭参加谢雨祭神。大雨
期刊
一、“五步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  初中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十多个年头了,广大一线教师及其学校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验之实践,富有成效。然而,笔者听了大量的教研课、随堂课之后发现,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走了两个极端。一是“设问”式讲课,“点将”法提问。这是保守派的做法,教师按照教案讲课,独唱独舞,完成任务;学生被牵着鼻子走,启而不发,昏昏欲睡。二是百花
期刊
一度春风一岁至,渐行渐近的中考似乎又近在咫尺。在语文考试中没有哪一位考生不关注几乎占据“半壁江山”的作文。然而中考毕竟是一次人生选择的竞争,大家都想得高分,甚至满分。“我拿什么奉献给你,阅卷老师?我又拿什么去感动你,阅卷老师?”广大考生的个中滋味,可感可叹,可见一斑。笔者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对此更是深有感触,确实考场作文不是平常练笔,必须有独到之处、可圈可点之处。笔者以为这也并非难事,广大考生更不必
期刊
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语文是最重要的基础学科。而教育教学工作应该具有一贯性,所以,做好中小学语文的衔接工作尤为重要。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会对学生学习语文产生很大的影响。语文教师要提高衔接意识,积极做好衔接教学。这直接关系到小升初的学生能否顺利过渡,也直接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完成,更直接关系到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是否真正得到提
期刊
文学作品中的拟声摹音艺术,就是运用拟声词或其他手段,来表现人的音容、物的声貌。  古代文人创作,不仅重视诗文的音韵美,而且功于摹声的艺术。刘勰的《文心雕龙》就有专篇论述“声律”,说“凡声有飞沈,响有双叠”。“飞沈”就是字调的抑扬,“双叠”就是双声叠韵,并指出飞扬的字调和沉抑的字调,要像“辘轳交往”似地交互错杂地使用,以便寻求一种音韵美。刘勰还说到:“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
期刊
1998年,在富顺瓦市区一个偏僻的乡中任教,由于条件艰苦,师资严重不足,教师积极性不高,因此各科教学质量在全区都很难进入前二分之一名。初二1班在初一学年末统考中,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列全区后三名,数学排最后名不说,比倒数第二名还少了15分多,班主任一气之下不干了。当时作为学校的基层工会主席,好话说尽,没人愿接这个班。没办法,只好自己披挂上阵,当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其他科任教师都是平行班,自然对比
期刊
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十五载,虽然自己已是桃李满天下,但心中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感受:语文教学是枯燥的。慢慢地,这种感受像一座大山,压得自己无法呼吸。2009年,在县教育局领导的带领下亲眼目睹了杜郎口学习生活,最重要的是把小组教学带回了这所普通的乡镇中学。从此,语文教学生活犹如一潭死水注入了新的活水,慢慢地发生了变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作业质量不断提升。感觉自己真的从枯燥的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