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带下病的临床表现,分形为脾虚型肾虚型和湿热[湿毒]型。治疗上强调以健脾除湿、温肾止带;清热(毒)利湿止带贯穿始终。通过60例临床观察结果,总有效率为90%。
关键词:带下病脾虚型;肾虚型;湿热型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131-01
带下病是指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的一种病症。妇女的带下古人分为五色,即:赤、青、黄、白、黑及五色带。现临床上最常见的为黄、白带。自2003年以来运用中医辨证为脾虚型,肾虚型,湿热(湿毒)型,按摩手法治疗60例,疗效满意,现简述如下:
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60例均为门诊患者,发病年龄15~20岁5例,20~45岁37例,45岁以上18例。60例患者中,已婚已育35例,已婚未育17例,未婚未育8例,年龄最小为15岁,最大为57岁,以25~45岁已婚中年妇女居多。农村妇女34例,城镇妇女26例。
1.2 病例选择
本组病例大多数经妇科检查,白带涂片镜检排除滴虫、霉菌性阴道炎。
1.3 诊断与病例纳入标准
本病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药管理局医政司制定的中医内、外、妇、儿科诊断疗效标准“带下有色、质、气味等改变,可伴有腰酸腿软,小腹坠胀等症状者”进行诊断。临床表现如下:
1、脾虚主证带下色白或淡黄,质粘稠,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光白或萎黄,四肢不温,精神疲倦,纳少便溏,两足跗肿,舌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2、肾虚主证白带清冷,量多,质稀薄,终日淋漓不断,腰疼如折,小腹冷感,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3、湿毒主证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 或夹血液,或浑浊如米泔,有秽臭气,阴中瘙痒,或小腹痛,小便短赤,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 脉数或滑数。
符合以上诊断辨证分型标准,并排除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及全身性疾病所致带下病患者,均可为本病观察对象,进行中医辨证治疗。
1.4 治疗方法
1、脾虚型治则 健脾益气,升阳除湿。选穴脾俞、胃俞、三焦俞、中脘、关元、足三里。可采用揉按背部健脾法、揉按中脘和胃法、揉摩关元温补法。
2、肾虚型治则 温肾培元,固涩止带。选穴 肾俞、大肠俞、次髎、关元、带脉、水道。可采用揉摩腰部固肾法,揉搓八髎除湿法,揉摩小腹温阳法。
3、湿热[湿毒]型治则 清热解毒,除湿止带。选穴 大肠俞、次髎、荒俞、气冲、三阴交、太冲。可用重按大肠利便法,按压荒于降浊法。压放气冲泻热法。
1.5基本手法操作
1 、揉按背部健脾法 掌根揉、多指捏拿背部脊柱两侧,以脾俞至大肠俞为重点;拇指按颤脾俞、胃俞、三焦俞、至阳、腰阳关。
2、揉按中脘和胃法 掌推揉中脘;拇指点按中脘、粱门、水分。
3、揉摩关元温补法 掌揉摩关元,拇指揉按足三里。
4、揉摩腰部固肾法 掌揉摩腰部,已肾俞至大肠俞为重点,掌根按颤命门,多指捏那肾俞,以腰部有温热感为佳。
5、揉搓八髎除湿法 掌根揉搓八髎、拇指点按大肠俞、次髎、下髎,以下肢有温热感为佳。
6、揉摩小腹温阳法 掌揉摩小腹部3到5分钟;拇指点按关元、水道;多指捏拿带脉,掌搓大腿内侧。
7、推拿胁部疏肝法 掌推掌揉多指捏拿右侧背脊肋部;拇指揉按肝俞、胃俞。
8、推按胃部理气法 掌推掌揉胃部;拇指揉按期门,章门,中脘、阳陵泉、丰隆、太冲。
9、推拿头肩清热法 拇指分推前额部;拇指揉按太阳,头维、百会、风池;多指捏拿肩部,揉按曲池、合谷。
10、重按大肠利便法 拇指重按揉拨大肠俞、次髎、下髎。
11、按压荒俞降浊法 拇指按压肓俞(下肢有热感为佳);多指捏拿带脉、水道。
12、压放气冲泻热法 掌根压放气冲,拇指揉按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太冲。
1.6 治疗标准
治愈:治疗结束后白带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妇科检查炎症消除。显效:全身症状和妇科检查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全身症状减轻。无效:无改善。
1.7 治疗结果
60例患者中,治愈25例,占42%;显效33例,占54%;无效2例,占3%,总有效率为96%。
2 治验举例
患者,女,32岁,农民,2004年10月9日出诊,主诉:带下量增多3+个月.病史:3+个月来带下量增多,色白微黄,无臭气因忙于农活为治疗,近日来病症加重前来治疗,伴见面色萎黄,四肢不温,疲倦乏力,那少便溏,小腹有坠胀感两卒浮肿,舌淡苔白腻,脉缓弱.月经史,14 岁来初次平均28天,经量中等。末次月经,2004年9月27日~10月1日。婚育史,21岁结婚,孕3产.中医诊断,带下病,脾虚证.治疗原则:健脾意气 开阳除湿可用揉按背部健脾法、揉按中脘和胃法、揉摩关元温补法 揉摩小腹温阳法进行治疗, 选穴 河谷 脾俞、胃俞、三焦俞、中脘、关元、足三里 学海。每日一次,经过10天(一个聊城)的治疗后带下量明显减少,面色萎黄四肢不温,疲倦乏力两卒浮肿,便溏也有明显改善然后隔日一次,一疗程后并愈。
3 体会
带下病属现代医学妇科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女性生殖系统炎症等,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对妇女的心身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祖国医学认为产生白带的主要原因分内外两种因素。内因与任、带二脉有密切关系,任脉失约,带脉不固,水湿下注,逐成带下。任、带二脉受病,与脾虚肝郁,湿热下注,或肾气不足,下元亏损有关,其中尤以脾为更重要;外因是感受湿毒所致。临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为多见。
通过临床观察60例,并结合全身症状和局部体征运用中医辨证分型采用按摩手法治疗带下病确切有效,连续治疗~15日内能明显减轻症状,改善体征,如果再增加其他给药途径,如配合中药外洗、阴道塞药等,见效更快,疗效更可提高。
参考文献:
针灸学,妇科按摩学,傅青主女科,盲人月刊等.
关键词:带下病脾虚型;肾虚型;湿热型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131-01
带下病是指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的一种病症。妇女的带下古人分为五色,即:赤、青、黄、白、黑及五色带。现临床上最常见的为黄、白带。自2003年以来运用中医辨证为脾虚型,肾虚型,湿热(湿毒)型,按摩手法治疗60例,疗效满意,现简述如下:
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60例均为门诊患者,发病年龄15~20岁5例,20~45岁37例,45岁以上18例。60例患者中,已婚已育35例,已婚未育17例,未婚未育8例,年龄最小为15岁,最大为57岁,以25~45岁已婚中年妇女居多。农村妇女34例,城镇妇女26例。
1.2 病例选择
本组病例大多数经妇科检查,白带涂片镜检排除滴虫、霉菌性阴道炎。
1.3 诊断与病例纳入标准
本病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药管理局医政司制定的中医内、外、妇、儿科诊断疗效标准“带下有色、质、气味等改变,可伴有腰酸腿软,小腹坠胀等症状者”进行诊断。临床表现如下:
1、脾虚主证带下色白或淡黄,质粘稠,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光白或萎黄,四肢不温,精神疲倦,纳少便溏,两足跗肿,舌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2、肾虚主证白带清冷,量多,质稀薄,终日淋漓不断,腰疼如折,小腹冷感,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3、湿毒主证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 或夹血液,或浑浊如米泔,有秽臭气,阴中瘙痒,或小腹痛,小便短赤,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 脉数或滑数。
符合以上诊断辨证分型标准,并排除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及全身性疾病所致带下病患者,均可为本病观察对象,进行中医辨证治疗。
1.4 治疗方法
1、脾虚型治则 健脾益气,升阳除湿。选穴脾俞、胃俞、三焦俞、中脘、关元、足三里。可采用揉按背部健脾法、揉按中脘和胃法、揉摩关元温补法。
2、肾虚型治则 温肾培元,固涩止带。选穴 肾俞、大肠俞、次髎、关元、带脉、水道。可采用揉摩腰部固肾法,揉搓八髎除湿法,揉摩小腹温阳法。
3、湿热[湿毒]型治则 清热解毒,除湿止带。选穴 大肠俞、次髎、荒俞、气冲、三阴交、太冲。可用重按大肠利便法,按压荒于降浊法。压放气冲泻热法。
1.5基本手法操作
1 、揉按背部健脾法 掌根揉、多指捏拿背部脊柱两侧,以脾俞至大肠俞为重点;拇指按颤脾俞、胃俞、三焦俞、至阳、腰阳关。
2、揉按中脘和胃法 掌推揉中脘;拇指点按中脘、粱门、水分。
3、揉摩关元温补法 掌揉摩关元,拇指揉按足三里。
4、揉摩腰部固肾法 掌揉摩腰部,已肾俞至大肠俞为重点,掌根按颤命门,多指捏那肾俞,以腰部有温热感为佳。
5、揉搓八髎除湿法 掌根揉搓八髎、拇指点按大肠俞、次髎、下髎,以下肢有温热感为佳。
6、揉摩小腹温阳法 掌揉摩小腹部3到5分钟;拇指点按关元、水道;多指捏拿带脉,掌搓大腿内侧。
7、推拿胁部疏肝法 掌推掌揉多指捏拿右侧背脊肋部;拇指揉按肝俞、胃俞。
8、推按胃部理气法 掌推掌揉胃部;拇指揉按期门,章门,中脘、阳陵泉、丰隆、太冲。
9、推拿头肩清热法 拇指分推前额部;拇指揉按太阳,头维、百会、风池;多指捏拿肩部,揉按曲池、合谷。
10、重按大肠利便法 拇指重按揉拨大肠俞、次髎、下髎。
11、按压荒俞降浊法 拇指按压肓俞(下肢有热感为佳);多指捏拿带脉、水道。
12、压放气冲泻热法 掌根压放气冲,拇指揉按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太冲。
1.6 治疗标准
治愈:治疗结束后白带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妇科检查炎症消除。显效:全身症状和妇科检查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全身症状减轻。无效:无改善。
1.7 治疗结果
60例患者中,治愈25例,占42%;显效33例,占54%;无效2例,占3%,总有效率为96%。
2 治验举例
患者,女,32岁,农民,2004年10月9日出诊,主诉:带下量增多3+个月.病史:3+个月来带下量增多,色白微黄,无臭气因忙于农活为治疗,近日来病症加重前来治疗,伴见面色萎黄,四肢不温,疲倦乏力,那少便溏,小腹有坠胀感两卒浮肿,舌淡苔白腻,脉缓弱.月经史,14 岁来初次平均28天,经量中等。末次月经,2004年9月27日~10月1日。婚育史,21岁结婚,孕3产.中医诊断,带下病,脾虚证.治疗原则:健脾意气 开阳除湿可用揉按背部健脾法、揉按中脘和胃法、揉摩关元温补法 揉摩小腹温阳法进行治疗, 选穴 河谷 脾俞、胃俞、三焦俞、中脘、关元、足三里 学海。每日一次,经过10天(一个聊城)的治疗后带下量明显减少,面色萎黄四肢不温,疲倦乏力两卒浮肿,便溏也有明显改善然后隔日一次,一疗程后并愈。
3 体会
带下病属现代医学妇科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女性生殖系统炎症等,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对妇女的心身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祖国医学认为产生白带的主要原因分内外两种因素。内因与任、带二脉有密切关系,任脉失约,带脉不固,水湿下注,逐成带下。任、带二脉受病,与脾虚肝郁,湿热下注,或肾气不足,下元亏损有关,其中尤以脾为更重要;外因是感受湿毒所致。临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为多见。
通过临床观察60例,并结合全身症状和局部体征运用中医辨证分型采用按摩手法治疗带下病确切有效,连续治疗~15日内能明显减轻症状,改善体征,如果再增加其他给药途径,如配合中药外洗、阴道塞药等,见效更快,疗效更可提高。
参考文献:
针灸学,妇科按摩学,傅青主女科,盲人月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