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漫画”:我从田野来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chrSa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8日,河北邯郸邱县市民广场上多了一座“中国牛”铜像;其原型是一张“拓荒牛”漫画,作者为邱县农民漫画家陈玉理和李青艾(又称“陈与李”)夫妇。“陈与李”曾举着该漫画在铜像前留影,画中,一头以中国画白描手法绘就的拓荒黄牛,埋头、奋力、向前。
  自1983年创立青蛙漫画组,“陈与李”如同孵育蝌蚪一般培育了数千名漫画人才。近期,因创作大量反腐漫画,青蛙漫画组乃至整个邱县的农民漫画家群体在全国掀起高潮。漫画带来的改变促使多数人重新审视今天的农民形象。
  与此同时,突如其来的众多关注让李青艾既惊喜,又疲惫。“我很不安,就像一根勒在脖子上的绳索,越挣扎,绳结越紧,下不来台。”作为青蛙漫画组的核心人物之一,李青艾担忧的是,下一步,青蛙漫画组该怎么走?
  画门帘的乡村青年
  在成语之乡邯郸,邱县不乏“破釜沉舟”“许由洗耳”“干木富义”等典故,但这远不如今天的农民漫画带来的名声多。在这个主产棉花的小县城,农民漫画正成为一张新名片让邱县声誉鹊起。邱县文联的邵福亮打趣说:“开遍全县的是白棉花;红透全国的是漫画。”
  近几年,邱县多了一个“漫画之乡”的称号;没有一个邱县人会否认,这个称号与青蛙漫画组有着直接联系——这个成立30年之久的团队培养了上千名漫画爱好者,其中,胡延亭、任广强、张爱学、郝茂增、王爱卿等人,已经成为其骨干成员,被当地人称为“八员虎将”。
  2013年“第三届中国·桐乡廉政漫画大赛”上,任广强的漫画作品《败家子》成功入围成人组优秀作品。因为漫画,任广强的人生发生了太多变化。
  1959年,任广强出生在邱县霍赵屯的一个农民家庭。在邱县的诸多乡村,家家户户都有挂门帘、画影壁的习惯,任广强的父亲就是一名乡间画师。“农村常用一种粗白布作为门面,通常,需要画上黑色的边。”任广强说:“我父亲还会临摹一些花样,比如绣花鞋的花样,以及影墙上的花纹。”
  受父亲影响,任广强自小也爱画画。彼时,常在报刊上发表漫画的陈玉理已是邱县的知名人物。任广强念初中时,就听父亲提到陈玉理为了画好一头牛,如何在地里观察牛拉犁的故事。“听说陈老师拿着笔和纸,来回跟着牛在地里跑,观察牛拉犁时的劲头,怎么使力,看赶牛人的鞭子怎么扬。”
  1974年夏天,在读高一的任广强和表哥,一起来到县美术社,见到了正在玻璃匾上刷漆的陈玉理。“当时陈老师穿着工作服,系着围裙,在车间(指画画间)刷漆。”任广强笑着说:“第一次见画家,当时我有点怵;要不是表哥陪着,可能就打退堂鼓了。” 任广强至今记得,“这天中午,老师管饭,包了饺子。”
  在陈玉理的指导下,任广强慢慢接触素描、速写。回到家里,任广强在父亲的监督下,定下每三个晚上完成一幅画作的任务。当时可以临摹的图样很少,任广强从一本《革命文艺》刊物上选择了沙家浜、白毛女的插画。即便到了冬天,这样的学习也并不中断,“就着一个煤油灯,不停地画。”回忆起这段时间,任广强说:“从小学到高中,因为没有专业的老师教,我学画画的时间看似不短,进步很慢。遇到陈老师后,就不一样了。”
  这段或许称不上扎实的绘画学习,为任广强打开了一道门。1977年,已经在大队劳动了一年的任广强,居然考上了邯郸师范美术班。这一年,他完成的考题是一幅人物头像。“多数人还没有美术基础,我在陈老师的指导下,已经了解黑白面、灰面等明暗关系,有优势。”这一年,任广强的多数高中同学在家务农。在邯郸师范的两年,任广强接受了系统的美术学习;毕业后,他来到邱城北街小学任教。
  1980年代的农民漫画
  1980年初的一天,陈玉理骑着自行车到邱城北街小学,一来想了解任广强怎么教美术,其次想动员他学漫画。当时,陈玉理已经在邱县文化馆工作,且经常发表漫画作品。之所以选择漫画,陈玉理有所考虑,“当时拿着水粉、国画到县外一比,发现山外有山;但漫画不一样,重在创意,容易有突破。”
  对于一直学习“正统”绘画技巧的任广强来说,漫画几乎就是一种转型。“陈老师启发说,要有超常构思,人想东,你想西;狗咬人不是漫画,人咬狗才是漫画。”自此,在陈玉理的带动下,任广强开始琢磨起漫画。
  1981年,在“陈与李”的共同介绍下,任广强成为邱县一中的美术老师。从小学到中学,任广强的收入有了大幅提高。“邱县一中有八个班,一周共8节美术课。”期间,他和两位老师的交流日益增多。
  1983年初,青蛙漫画组正式成立,任广强很快成为第一批学员。“当时有不少爱好画画的人加入团队,其中,以农村的孩子居多。”任广强解释,每周教学一次,“最初是每周日下午,后来考虑到农村的孩子家里较远,改到每周日中午。”
  对任广强来说,漫画让其受益不小,其中最重要的或许是解决了妻女的户口。1985年,任广强画漫画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获得河北省首届文艺振兴奖,在农村的爱人、闺女一下转了城市户口,一家人异常兴奋。
  在青蛙漫画组,王爱卿也是骨干成员。1964年出生的王爱卿来自邱县新码头镇聂楼村,兄弟姊妹5个,他排行老三。王爱卿家里有十几亩地,常年种棉花、小麦。王爱卿自小爱画画,当时画画的图样少,还在小学时,他就经常临摹课本上的插画。
  在聂楼村,74岁的村民王书德“书法很好”,因为看中王爱卿的悟性,便经常带他画画写写。“每年春节,我也跟着学习写对联。”与任广强父亲的工作相似,王书德也算是一名“风帘”画师。慢慢地,王爱卿也接触画门帘、影壁乃至墙壁画的工作,“不仅不收钱,还赔墨”。
  高中毕业后,王爱卿在邯郸峰峰矿区成了一名矿工,“一个月挣60多块钱”。几年后,他从邻居口中听说了青蛙漫画组。这个邻居是邱县一中教师李桂生的学生,通过李桂生,王爱卿认识了任广强。1984年1月,王爱卿正式加入青蛙漫画组。这大约是一个误打误撞的选择,王爱卿低头笑笑,说:“当时看老师画得形象,以为好画;后面越画越难,才发现构思很不容易。”   在青蛙漫画组诸多成员的回忆中,这一段免费教学漫画的生活不断得到还原。冬季农闲时,王爱卿、璩诗岭等住得远的成员干脆在青蛙漫画组的馆舍内打起地铺。“第一步,我们先学做饭。”说起这一段历史,李青艾仰头哈哈一笑,说:“来馆舍住的人,自带干草打地铺,还得自备米、面等干粮,我给大家腌了一缸咸菜,再买一口大锅,生个火。”王爱卿记得,曾有一次,李青艾在锅子里煮了吃的,之后给大家上课时,忘了这一茬,最后“锅子都炸了”。
  新“男耕女织”
  通常,大家一住就是整个冬季,直到临近过年才散。“陈与李”发表漫画作品得了稿费,“就买一大块肉,改善伙食。”他们偶尔也会给学员发一些纸和笔,及美术书籍等。据李青艾说,在青蛙漫画组,学员的画册还有一个额外的功能,那就是当名家莅临时,“看谁本事大,能让名家作画。”
  在青蛙漫画组,李青艾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陈玉理沉醉于创作世界时,李青艾承担的更像一个经纪人的角色,不断向外推广青蛙漫画组,同时不断邀请华君武、方成等名家来漫画组给予指导。李青艾说:“西安、北京、上海、重庆等全国各地,只要是知名的漫画家,我就打电话或写信,邀请他们来青蛙博物馆;给他们报销火车费,返程时甚至送上火车。”
  “三个人都抵不过一个李老师。”在青蛙漫画博物馆,任广强、王爱卿、寅峰等人一致认为。在团队中,每逢名家来访,接待安排,“里里外外都是李青艾一人打点。”
  1983年秋,漫画家毕克官写信给李青艾,问 :“你俩有没有青花瓷?”原来,詹天佑的第五个孙子詹同,爱好青花瓷,他了解到邯郸有个磁州窑,便通过毕克官询问。詹同是上海的知名漫画家,很快,李青艾发出邀请,希望詹同到邱县转转。没多久,在毕克官的联络下,詹同来到邱县青蛙博物馆。
  这是一次愉快的相见,此后,从1984年到1990年间,詹同几乎每年都来青蛙漫画组。李青艾说:“他也不爱去招待所,就喜欢住在我们青蛙漫画馆的馆舍,最长住过一个月;后来还带着儿子、儿媳妇来过。”当时的馆舍,还是个四合院。简陋的住宿环境,让彼时的县委书记惴惴不安,并且“很不高兴”。
  直到今天,75岁的李青艾依然对着电话不断搜罗信息,写信、打电话等。她笑着比喻说:“以前隐居的人说男耕女织,我看,我们俩也是男耕女织,老陈画画,是笔耕;我在织网,只不过在电脑上织网。”对于李青艾在团队中的作用,了解青蛙漫画组发展的邱县人评价说:“青蛙漫画组的发展,离不开两个人——外有华君武,内有李青艾。”漫画大师华君武生前曾多次帮助邱县农民漫画组。他曾两次来邱县义务讲学,为漫画组创作漫画50多幅,寄来亲笔信80多封,他还直接从出版社买书寄来,“究竟寄来多少本,已经很难列数。”
  华君武给青蛙漫画组指出了发展方向,即“画农民、画农村、唱新风、砭时弊”,青蛙漫画始终沿着这个方向在走,最终陈玉理被授予中国漫画界最高奖——金猴奖,邱县也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漫画)”。华君武生前曾预言:“青蛙漫画组二十年出作品、出人才”,并且骄傲地宣称:“世界上还有哪一个国有这样的农民漫画团体的,如果有,请出来比一比”。
  2011年12月13日,华君武儿媳露阳的姐姐王海琦为青蛙漫画组带来10万元捐款,帮助青蛙漫画的宣传和刊物制作,给那些正在学习漫画的贫困家庭的孩子给予支持。在青蛙漫画博物馆,专门有一个“华君武纪念室”。说到华君武,“陈与李”颇为动容:“涌泉之恩,我们只能滴水相报。”
  今天,青蛙漫画组培养的很多“蝌蚪”都已离开“池塘”。李青艾说:“目前还坚持创作漫画的人也就10来人,包括我们夫妻俩。”
  对王爱卿而言,漫画曾经让自己无限风光。“可能干农活和画画一年的所得差不多,但我喜欢画画,而且还有机会获奖。”今年,王爱卿种地的收入大约一万多,但漫画的稿费算起来有三万多。除了创作,大家偶尔也画墙壁漫画。“一幅100元,一天画两三个。”寅峰说:“可能郝茂增画得更多,有时一天画16幅;他偶尔还画电视广告。”
  听到电视广告,王爱卿笑笑,提高了声音说:“过去我也做过,几块钱一平米;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后,就不好意思画了,大家都说我‘丢美协的人’;现在,饿死我也不画电视广告了!”
  “农村很少有人能登报纸,一发表作品,大家都羡慕。”但是现在,王爱卿很少在家提画画的事。“我们每个人的奖状可能有一大摞,但获奖的喜悦没法分享,人家一听获奖了,第一句话就问:奖金多少?”
  在青蛙漫画组,张爱学是为数不多的、真正能靠稿费生活的农民漫画家。在邱县,很多人说张爱学“画了个车子,又画了个房子;画了个妻子,又画了个孩子”。在张爱学的个人简介上,有一个“新华社签约漫画师”的身份。1985年,12岁的张爱学加入青蛙漫画组时,“虽不起眼,但很用心”。大概因为喜欢民间的布娃娃,张爱学的漫画有浓郁的民间味道。很多人赞誉他头脑快,这在他创作的第一幅漫画作品《数学谜》中可见一斑。
  李青艾评价说:“张爱学很勤奋,有破釜沉舟的决心,他为了画好漫画,把农村的地都卖了,硬是断了自己的后路。”如今,张爱学建有“黎人小吧乡土诗画作坊”网站,在《中国漫画》等国家级漫画报刊上建立专栏,成为多家报刊的特邀漫画撰稿人。
  如今,随着反腐漫画走红,青蛙漫画组开始频频亮相;对于这种走红,也有好事者评价说:“就像风中的芦苇,来回摆荡,有点飘!”事实上,李青艾一直在惆怅,团队面临的后继乏人的难题;正如她的惴惴不安,她也在考虑下一步怎么发展。
  那些跟随“陈与李”创作漫画的农民,如今的境遇也大不相同。有人凭借漫画吃到财政饭,也有人靠漫画进城买了车和房,大部分人留在农村边种地边创作。多数人能感受到,“漫画的阵地正变得越来越少”。其间,也有不少优秀的漫画人才转型,比如经营根雕生意。
  “陈与李”有四个子女,两个儿子陈镭、陈钟各自在地方图书馆及粮食局工作,大女儿陈铮在银行工作,小女儿陈当之在美国就业。其中,唯有陈镭,“会用PS软件,把父母的漫画作品导入电脑”,但关于漫画创作,他坦承并不擅长。
  或许,比起漫画创作本身,一个合适的“打点者”也同样重要。在邱县,有人默默地问:就像一棵大树,能经多少风雨?树根倒了,怎么办?
其他文献
爸爸喜欢江南蓑衣,他告诉我,在冬天,山上的老家是很少下雨的,蓑衣总是与箬帽一起挂在墙上,伴随爸爸做了许多许多美好的梦。
期刊
女性会在经济困难的时期买更便宜的奢侈品,这叫做“口红效应”。1929至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工业生产总值锐减一半的情况下,化妆品的销售额却有所增加。还有报告显示,2001年美国“9·11事件”发生后,口红的销售量也出现了上升。  一支小小的口红能折射出女性的心态,反映出她们对未来的判断。经济好或不好,它自然会通过人们的行为(尤其消费行为)折射出来,从而形成一种现象。  所以,真正的经济学
期刊
《诗经》因孔子大力推崇被大众熟知。孔子言《诗经》“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为周朝礼、乐的教化之本,伴音乐之诗在民间流传,有很高的艺术水平,盛传不衰,最后形成三百篇,被奉为传统文化的圣典。  秉承《诗经》遗风,新近刘亚莉、谷旦编著了《少儿新诗经》科技卷和人文卷,虽然表面上看上去内容不多,但耗费了两位教育工作者十五年的光阴。该书每卷150首,每篇均以四言诗形式,配以人物画像、介绍和名言。编者
期刊
打虎英雄武松的哨棒上挂着一个蝇拍,下附一行字:老虎要打,苍蝇也要打。一走进河北邱县县城,街上的廉政漫画便映入眼帘。在邱县,漫画成了当地政府宣传廉政、计划生育等政策法规的新工具。这几天,随着廉政漫画展“挂”进中纪委监察部网站,邱县正以一种未曾有过的气势火了起来。  据邱县纪委介绍,这些反腐漫画大多出自当地农民之手。其中最有名的团队是陈玉理、李青艾夫妇(又称“陈与李”)于1983年创办的“青蛙漫画组”
期刊
春天来了,金色阳光温暖着大地,冰冻三处的泥土已经苏醒,人们穿的衣服越来越少,枯黄的花草树木又焕发了青春的绿色。随风摇摆的杨柳啊,在跳五谷丰登的舞蹈。那山间的娇莺在戏弄着林中的枝叶,那花丛中,蝴蝶在吮吸着花蕊,组成美丽诱人的七彩图案。哗哗的流水,谱出了一支美丽的赞歌,在歌唱勤劳的人们。春天里,桃红柳绿,鸟语花香,万紫千红,爽气宜人……  春天里的气色更旺,是读书的好时节。我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就利用
期刊
清晨五点,南楼村的天色还没有完全绽亮,王永波和王小英夫妇俩便已经起床,简单洗漱、吃完早餐后,两人到离家不远的地里忙活起来。王永波推着小型除草机在150亩马铃薯地里来回穿梭,飞溅的青草末很快染绿了他的裤腿和运动鞋;马路对面的30亩地里,王小英正埋头摘菜,然后拿细绳一把把捆扎好,放进塑料筐再搬到电动三轮车上。南楼村逢农历4、7、10有集市,王小英赶着8点去卖菜。  这是中国乡村最常见的一幕,只是和大多
期刊
一位同窗好友,因故要远去海外谋生。三载共烛西窗,砥砺学问,畅谈人生,相识恨晚。志趣相投,心有灵犀,相交甚笃。待到走上工作岗位,十天一聚,半月一酣,颇多欢乐。今一分别,茫茫大洋,天相连而水相隔,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心中难免戚戚然。不料友笑道:“相濡以沫,莫如相忘于江海。老兄多保重!”  友的话,吾能体悟。泉塘干涸,鱼儿无处可栖,只得挤靠在一起,以唾沫相互湿润。此乃相濡以沫是也。患难与共,生死相依,此情
期刊
1980年4月18日,新华社一篇通讯《雁滩的春天》,报道了1979年末兰州市雁滩公社滩尖子大队一队社员李德祥家里有六个壮劳力,当年从队里分了一万元钱,社员们把他家叫“万元户”,李德祥成为我国首个公开报道的“万元户”。  “万元户”这个称呼随之在全国席卷开来,很多乡镇、工商行业以出现了多少个万元户为光荣指标,虽然听起来有些像以前放卫星的感觉,但让更多的平民感觉到了致富所带来的空前喜悦。北京师范大学金
期刊
编者:荻浦村位于浙江省桐庐县江南镇东部,与富阳交界。该村距今有900年左右的历史,2006年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村镇,2007年与深澳、环溪、徐畈四村一并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怎么样让历史与发展和谐相处,一直是一个难题,而这也恰恰是荻浦村做得非常好的一点。在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中,注入小清新的力量,或许,荻浦村能给出一个不错的样本。  牛栏咖啡是我们在荻浦村重点探访的对象。 
期刊
“……正定镇(顺城关)农民甘国田,身怀绝技,育花有术。一九八一年,他带领全家七口大干一冬,填平了城墙脚下的一个大坑,投资二百元,盖起了两个温室,一九八二年开始养花,一九八三年收入七千多元,去年秋季扩种月季花四亩六分地,八万多株……今年头七月他已出售各种月季花三万多株,收入一万五千余元……”  1984年8月23日,《河北日报》二版头条报道《花开富贵》,这样记录了一个“养花万元户”的诞生。  时隔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