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暂坐》中人物的存在性困境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st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暂坐》是贾平凹创作的第二部都市题材的小说,这部小说塑造了一群追求自由和独立的女性人物,每一个人物都面临着自己难以跨越的障碍,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展现了女性在都市中的存在性困境。在某种意义上,贾平凹借《暂坐》这部小说试图去挖掘人的某种存在性困境。
  【关键词】《暂坐》;存在主义;存在性困境;表现;原因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7-0006-02
  《暂坐》这部小说具有存在性的深度,所要展示的不仅是人物的生存困境,更是存在性困境。首先对“生存”与“存在”进行阐释,生存是活着,对立面是死亡;而存在是让生命获得存在感,对立面是虚无。王涛在《后现代生存伦理:“小说伦理学”视野下的海勒》著作中,对生存和存在做了更充分的区别,他认为,生存同时包括了生活与存在两个维度,“生活”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现实,即肉身的在世经历;“存在”则偏向形而上层面的生存展现,类似于生命意义的确认。
  存在主义强调存在先于本质,始终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内涵。小说中的人物表面上都过着光鲜亮丽的生活,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忍直视的一面,即,人生繁华背后的凄凉。海德格尔(Heidegger)强调,人的存在是具体的、原初的、在世的活动及其方式。换句话说,人存在于世界之中,而非存在于自己的意识中。而萨特(Sartre)则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人的存在是第一位的,人是由他的行动来定义的,而要解决的问题仅仅是自我本质的选择。存在主义关注人的存在,本文将从人物存在性困境的表现和存在性困境产生的原因这两个方面出发,进而阐释这部小说。
  一、存在性困境的表现
  贾平凹的《暂坐》通過对十多位女性形象的细致勾勒,揭示出人物在生命旅程中所伴随的孤独、焦虑、绝望的状态。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其中的孤独、焦虑、绝望有时可能是一个人的常态,作为一个个体,孤独是与生俱来的。而当人在思考自身的存在时,会不断询问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以由此产生对自我的怀疑和对命运的焦虑。当人处在困境中,总会看不到希望,绝望围绕在一个人的四周,难以突围。
  (一)孤独
  孤独是与生俱来的,孤独感有时会伴随人的一生。小说中将一群女性的孤独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人因孤独而相聚,由茶庄老板海若而聚集起来的众姐妹,茶庄给众姐妹提供了一片安静之地,让她们试图找到一种安全感。其中以陆以可、希立水为代表,陆以可因在西京城看到一个长得像她父亲的人,便选择留在这个城市,靠自己一个人打拼,就算有姐妹的陪伴,她也永远摆脱不了内心的伤痛与孤独,缺少亲人的陪伴,即使生存在城市中,依然感到孤独而又无助。
  希立水,作为汽车专卖店的老板,她经历了婚姻失败,却还有勇气相信婚姻,并且从来不停止寻找自己的幸福,也许是因忍受不了一个人住在大房子里那种空荡和凄清,拥有房子,却体会不到家的气息,处处弥漫着孤独的意味。而这种孤独并非古诗词中所传达的韵味,更是一种社会病。
  (二)焦虑
  蒂利希(Tillich)根据非存在威胁存在的三种方式来划分焦虑的三种类型:即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对空虚和丧失意义的焦虑、对罪过和谴责的焦虑。而其中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是最基本、最普遍、最不可避免的焦虑。
  小说第一章“雾霾”的出现,暗示了不同以往的生活环境,而“雾霾”笼罩在整部小说中,城市中的每一丝空气,都可能对生命产生威胁,人处在一种弥漫着恐惧的气息当中却不自知,在他们看来,这样的生活已然成为一种常态,因为真正的威胁没有到来,只有人对雾霾的戏谑。作为一个人,必然要与外界发生联系,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焦虑,例如在这座城市里生活的老者,曾经是政府官员、教授、银行家、工程师,现在他们的价值无从体现,像多余人一样生活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死亡的威胁已经悄然降临身边,他们对自我命运的担忧,以及对失去人生意义的焦虑,蒂利希认为:“自我肯定的丧失是焦虑的本质。”这是一个人一生总要经历的过程。
  (三)绝望
  人生是充满希望的,当一个人对一切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生命的意义暂时被搁置了起来,从而陷入绝望的境地。
  海若对未来是充满希望的,但是现实是往往不尽如人意,最终让她一度陷入了绝望之中。海若,是西京城暂坐茶庄的老板,是一个已然摆脱了传统家庭的现代女性。她离异且独自一个人抚养自己的儿子,她追求的是灵魂的救赎。在茶庄的二楼供奉着佛像一类的物件,她一直在等待着“活佛”的到来,“活佛”就是她的希望,是能够解决目前所面临困境的钥匙。而海若的一切准备都付诸东流,最终“活佛”也没有到来,在苦苦等待中,失去了希望。她对“活佛”抱有太多的希望,以至也影响了其他的姐妹,如陆以可、徐栖、司一楠、希立水等人,当厄运不断来临,希立水还是问了一句:“活佛呢,活佛啥时候来?”其实真正的希望在个人手中,寄托于他者最终必然是走向绝望的境地。
  二、存在性困境的生成原因
  社会是无情的,生存着就会面临许多不确定的事件。生命有时又是脆弱的,生存的过程必然伴随着疾病和死亡,这是生命存在的悲剧。而每一个人,都有难以言说的生存之痛,而真正的悲剧则又是由死亡构成的。当生命消失,所有的悲剧已然存在。人们有时候可能不仅仅是自己,更是他人的期待、希望、寄托。一些人从来不询问自己为了什么而活着,以至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无从体现。而有些人也会为了某种精神而活着,比如是为信仰、为真理、为创作。然而有时所信仰的东西未必是正确的,有些是虚无缥缈的存在,在现实中根本实现不了。小说中每个人物都有自身的存在性困境,为活着、为某种欲望、为情感、为精神而努力地生存。   (一)生存的悲剧
  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死亡就与之相伴。冯迎的死更是充满了神秘色彩,作者运用寓言化的方式,先是从她的亡魂写起。她死于轰动全世界的马航事件,一个偶然事件造成的死亡悲剧。小说中对于死亡场景的具体描写很少,但最明显的死亡气息全然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偶然之死造成的悲剧。
  另一位人物夏自花从一开始的出场,到最终的离场都在医院里,她患了白血病,最终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作者运用追叙的方式回顾了夏自花悲凉的一生。死亡可以发生在病理时间表的任何时刻,或者由于这种疾病本身,或者由于某种新的疾病,或者由于某种偶然事故。而夏自花的死亡是由疾病导致,生命就这样消逝了。意外之死给亲人或朋友带来打击是致命的,这是一种生存境遇下的悲剧。
  死亡不是陡然降临的人无法承受的痛苦,它是持续的无法逆转的空缺,实际上一切都在运转。
  (二)生命意义的匮乏
  人生没有终点,每一个人都在寻求美好的终点和归宿,而为了所谓的终点与归宿,需要一直去寻找。而有些人从来不清楚生命的意义,活得随波逐流。
  小说通过伊娃的视角来呈现十多位女性的生存状况,她作为一个观察者的身份游走于每一个人物身边。伊娃,一位俄罗斯女子,在西京城留学五年后,回到了圣彼得堡,原以为人生的美好都在等著她,但一切变得物是人非。男朋友与她分手,情感的伤痛对她打击很深,所以选择了逃离伤心之地,返回到西京。对于这一切的决定,都是盲目的,她从来没有对自己的未来有过明确的目标。所以选择返回到西京城,但是在这里她再次经历了感情问题,依然没有能力去处理,这是她的存在性困境。而她是一个弱小而感性的人,总是选择一次又一次的逃离,逃离或许是为了去寻找自由的可能,这如尼采(Nietzsche)所说:“万物方来,万物方去,存在之轻,永恒轮回,世界上伟大事物轮回,渺小事物也轮回,所有的一切,最好的和最坏的都一起回复。”
  (三)虚无的信仰
  信仰象征着人的理想,代表着人永恒追求的渴望,有些信仰是虚无的。
  小说中勾勒的女性人物,已然不再是传统印象中的女性,在她们的身上体现了更多的选择与自由。小说中写道:“苦恼就是有了自我,有了分别,引起了不自在、不满足、不完善,欲望之下造出的恶为,必然将接受未来的果报。”因为人的欲望总是无止境的,而在现实中未必能够获得,所以只能寻求精神的慰藉,这些女性的心中都希望得到“活佛”的救赎,活佛就是她们的信仰,可是活佛从未真正地出场,自认为活佛的到来可以解决一切的困境。而那只不过是人心中的幻想,最终现实击败了所有人,当海若出事、冯迎死去、茶庄被炸毁,却依然在期待活佛的救赎,殊不知她们所信仰的东西,并没有带给她们力量,也没有让她们获得真正的幸福。“活佛”是她们心中永不停息的追求,即使是虚无的存在,也依然在追逐。
  三、结语
  生存是活着,存在是灵魂与精神世界的交流,是对生命意义的确认。小说中的人物不仅有生存的困境,更有存在性的困境。作者想要揭示的不仅仅是困境,是面对困境所做出的可能性选择,而不是去逃避或者逃离。作者在后记中说:“明白了凡是生活,便是生死离别的周而复始地受苦,在随着时空流转过程的善恶行为来感受种种环境和生命的果报。也明白了有众生才有宇宙,众生之相,必然会产生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表达了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人应该学会知足常乐,这短短的一生,无论怎么选择,总是有后悔与遗憾,也许不能全然明白“人之为人”的意义所在,但是,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参考文献:
  [1]贾平凹.暂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20.
  [2]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王涛.后现代生存伦理:“小说伦理学”视野下的海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
  张荣华,女,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以陕西体育博物馆为研究对象,对陕西体育博物馆现有文化创新力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度挖掘与探索。研究认为:新时代,体育文化的创新力不仅有利于体育精神的发扬,还应结合体育+的方式,利用体育文化创意产品传播陕西体育文化的创新力。研究目的旨在推动陕西体育博物馆体育文化创新力可持续发展,从多角度分析陕西体育博物馆的文创产品的发展路径,为我国体育+,在新时代进一步发挥自身影响潜能,为增强陕西体育文化软
期刊
【摘要】 从19世纪起,人们对乡村游览的兴趣随着工业城市的扩张而增长。基布兹的乡村旅游在进入新世纪后呈现繁荣发展的态势,成为以色列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尚无针对以色列基布兹乡村旅游的专门研究,但基布兹的乡村旅游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有效的组织保障以及走旅游产业集群发展道路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经过实践验证的成功经验,可为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实际应用价值
期刊
【摘要】《玩偶之家》是易卜生影响力最为深远的一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戏剧史上的经典剧作。林丹太太是作者置入剧中的“隐性艺术家”,承载着创作者的思想意图。通过分析林丹太太作为“隐性艺术家”的形象,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探寻戏剧性的来源,体会人物艺术家般的灵魂,领悟文本内在的诗性智慧和感通人心的力量。  【关键词】《玩偶之家》;林丹太太;隐性艺术家  【中图分类号】I53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由于学校教育的侧重点偏颇、家庭教育的缺失、外来文化渗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缺乏红色文化自信的现象。为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自信,本文基于态度改变理论与红色文化自信之间的联系,从态度改变模型出发,提出了从“说服者”“说服信息”“说服情境”和“说服对象”四个基本要素层面来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自信的策略,基于该策略下的实践活动很好地促进了大学生红色文化自信心的深度和广度的提升
期刊
【内容摘要】在我国古代山水诗的发展过程中,谢朓的山水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谢朓对山水诗的一大突出贡献,就在于扩宽了山水诗的写作范围,创造出了自然山水与人文风光相融合的都邑山水诗,使其诗呈现出物象轻巧平易、境界清逸悠远、思想儒道相融的特点。  【关键词】谢朓;诗歌;都邑山水  【中图分类号】I207  【内容摘要】在我国古代山水诗的发展过程中,谢朓的山水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谢朓对山水诗的一大突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研究周作人散文创作中贯彻的“人类正当生活”的理念来探究其散文背后的人文意义。选取具体的散文作品展现周作人对“人类正当生活”的坚守。以他特别的宽容性和反抗性在独自抗争,为实现“人类正当生活”的目标而克服重重困难。面对当今社会的道德和信仰现状,提倡“人类正当生活”有利于激发人的独立精神品格,从而遏制拜金主义横行和信仰缺失。  【关键词】“人类正当生活”;灵肉一致;人的文学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多丽丝·莱辛是英国著名的作家,她在《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视角以及对社会女性自由问题的关注,被广泛研究。这部小说通过描写女性的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艰难险阻,从心理、社会、爱情等多方面揭示了在这个社会背景下独立女性对自由的向往。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下,对该书进行初步解读,分析研究女性在追求自由过程中所面对的种种烦恼,为独立女性追求独立自由指出方法,并且不断进行研究探索。  【关键词】《金色
期刊
【摘要】在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中,昆丁这一人物形象最富有哲学气息与悲剧宿命感。本文主要以“嫉妒”“时间”和“死亡”作为关键词来多方位切入并探讨昆丁的深层次情感与思想。昆丁受嫉妒凯蒂前后两位情人的情绪主导;与其说昆丁选择了自杀,倒不如说昆丁选择与时间的不可逆性、永恒性、统摄性斗争到底;而昆丁的死亡也在全文的“水”意象和“影子”意象中得到了叙述层面与意义层面的升华。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
期刊
前情提要  吴土焙离开神仙岛后,巧遇张果老,救治张果老后受到“八仙”请求,吴土焙决定带领天刀门等人,前往梅花谷解救白莲教唐教主。正当一切进展顺利之时,遭到丁骄阳与手下得力干将的围追堵截。吴土焙等人眼看不支,却又遇到官兵前来围剿白莲教……  第十章 开宗立派  桃红梨白,山青气醺。触目满眼春,早有赏花人。大路通坦,休去忆,旧时沟痕。往事无非、淡愁浅虑,一壶酒,皆成昨日星辰。谁耐烦,仍丝丝缕缕,牵心绕
期刊
【摘要】在先秦时代,《诗经》中的梅花已经有了后世文化意义的雏形,经过数朝诗人不断地吸收、扩充、改造,元代梅花意向的文学内涵已发展至较为完备的状态,元代诗人们在诗经时代遗产的基础上自出机杼,演出元时咏梅文学的一代清音。  【关键词】梅花;《诗经》;元诗;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7-0010-02  《诗经》305篇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