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雨汀:静水流深,艺近乎道

来源 :中国钢笔书法·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mlo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俞雨汀?1926年出生,浙江嵊州市人。1949年就读于杭州国立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绘画系。中国画师承中国当代大师林风眠先生,擅长写意山水风景和花鸟。现为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成员、北京宋庄国际书画院终身院长、台北故宫书画院终身名誉院长暨终身客座教授、世界教科组织联合协会名誉主席等。
  作品曾获1995年中华炎黄书画艺术大展最佳作品奖、新加坡书画创作比赛获特等奖、1997年国际书画大展赛获金奖,2002年作品入编《世界美术大典》获“世界美术大奖”,获2003年人民日报《艺术名家“金杯”奖》金奖、2004年“国际优秀作品评选”之“国际艺术精品奖”、2005年首届中国文艺“金爵奖”之“书画最佳奖”,2007年《山水》在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大展评选中被授予“世界华人艺术突出贡献奖”、《水乡》在中国百科优秀作品(论文)评选中荣获壹等奖。
  作品入编《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书画家》、1949—2000年《中国美术选集》、《世界美术大典》等大型画集,传略入编《世界美术家传》、《世界名人录》第十卷,2007年辞条被特邀入选《中国历代书画名家辞海》,同年作品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和国家邮政局出版发行一套“当代中华文化名家专题邮票”。
  1966年初秋,风雨如晦,享誉世界的一代大师林风眠忧心忡忡,他预感即将被抄家,凝聚他大半生心血的作品将前途叵测。情急之下,林先生想到了他在浙东山区的一个学生,如果能把作品交到他的手上,自然不失为是一种保全之法。但当时林先生在上海,他的行动已经被监视,更为糟糕的是,他不知道这个已经失去联系十几年的学生的准确地址,更遑论以最快速度联系他,即使能联系到他,也不知如何把作品安全交给他,万一出纰漏,还有可能连累这个学生。
  这个二十世纪生不逢时的巨匠,终于感到绝望了。赶在红卫兵抄家之前,66岁的林风眠先生悲壮地将自己一千多幅作品,一张张亲手撕碎,泡成纸浆,倒在马桶中,用水冲走。上演了世界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艺术大师被迫自毁如此之多作品的惨烈一幕。
  可想而知,那一千多幅倾尽林先生大半生心血的作品的分量。而如果这批作品能交到林先生浙东的学生手中,并妥善保存下来,无疑将是对中国艺术的绝大贡献。这个学生是谁?很多年来一直是一个谜,就像林先生当年的动念一样,深深埋在他的心里。
  曾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的肖峰有一次去香港拜访晚年的林风眠时,问及林先生是否还能记起他们班的若干同学,林风眠先生清晰地说了三个学生的名字,并补充说印象极为深刻。肖峰先生后来撰文提到此事,说其中一人就是俞雨汀。
  俞雨汀要到很久以后才知道此事。后来去拜访林风眠先生在国立艺专时的助教苏天赐先生。苏天赐先生告诉俞雨汀,林先生对俞雨汀很是看好,评论说当时俞雨汀素描功夫全班第一。
  苏先生复告知了林先生当年有意托画而最后不得不放弃的想法。俞雨汀听了,犹如惊雷,在感奋林先生知遇之恩、信任之心时他终于明白,尽管他在国立艺专只度过了一年半时光就离开了,尽管他不像林先生如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等弟子学生被世人熟知,但他一直在林先生的内心深处,与那些功成名就的弟子别无二致,并至死不忘。
  江湖夜雨廿年灯
  1926年,俞雨汀先生出生在浙东小县城嵊州的乡下,山清水秀的殿前村。俞雨汀先生从小就和裹过小脚的寡母相依为命,由于生计艰难,就叫丧妻的舅舅住到了村子里,可以就近帮忙。所以有了亲哥背着6岁的小雨汀走两里路去乡主庙的小学上学的美好回忆。
  还是孩童的小雨汀,每天写完字,手上脸上都是墨迹,80多年后他用嵊州土话笑着说,每到放学就“像一个活灶鬼一样”。就这样每天磨墨写字中,俞雨汀先生爱上了绘画,他画舞台上的戏剧人物,画乡主庙里的菩萨,画得活灵活现。
  俞雨汀先生从读小学开始,就成绩优良,但是缺少劳力的贫困家庭,实在无法供他继续上学。倔强的俞雨汀先生尽管知道母亲的无奈,但又实在不肯辍学。正蒙小学初小毕业后,他又考入了当时嵊县颇有名气的位于甘霖镇两里路的诗高小学,亏得有学校的帮助,这个被评为“模范儿童”的品学兼优的孩子,最后总算完成了小学生涯。老师知道俞雨汀先生的家庭状况下,建议他考师范,尽管社会上看不起师范生,但师范是公费的,对于贫困子弟未尝不是一条出路。
  也是机缘巧合,由于日寇侵略,原在慈北的有名的浙江省立锦堂师范因为慈溪沦陷搬迁到了嵊县长乐石下阳村,俞雨汀先生考上了该校的简师部(招收小学毕业生,学制四年)。两年半后,嵊县也沦陷了,学校迫不得已搬到了缙云。
  俞雨汀先生在小学里就和美术老师吕革非合作画抗日组画《王老五当兵打日本》,在师范里,美术作业更是屡屡受到表扬。
  在缙云一年半后,十八岁的俞雨汀先生从锦堂师范毕业,先后在上虞、嵊县、慈溪几个小学任教。1949年5月,杭州解放,俞雨汀先生辞去教职,直奔杭州,时年秋天考进了闻名全国的国立艺专,成了新中国首届艺术生,当时教他们素描的老师正是苏天赐先生,艺专老校长林风眠先生的高足。
  进了艺专的俞雨汀先生,学习非常刻苦,进步很快,颇获苏天赐先生嘉许,后领着他和其他几位优秀的同学到了林风眠先生住处,接受大师亲自教诲。
  但是造化弄人,这师生之缘,实在是太短了。1951年3月,已两年没有回故乡的俞雨汀先生,得知他的妈妈思念他,担心她颠着小脚来杭州看他,于是就向学校请了半个月的假,踏上了回家省母的道路。
  谁也没有想到,这一走,俞雨汀先生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国立艺专的课堂,还陷入了一场旷时十数年的病灾之中,与恩师林风眠先生自此天各一方,至林先生于香港仙逝亦终未一见。
  十年一觉作画梦
  林风眠先生从小就对色彩有特别浓烈的兴趣,总缠着母亲去村里新开的染坊看颜料。林母是个单纯美丽的瑶家女子,在家里地位低下,因为和年轻的染坊老板多说了几句话,就被族人抓了起来,绑起来拷打得鲜血淋漓。年仅六岁的林风眠从此再也没有见过母亲。成年后,林风眠画过很多以“宝莲灯”、“白蛇传”为题材的画,“救母”是他一生不能解脱的情结。直到晚年,林风眠先生还常喃喃地说,如果没带母亲去那家染坊就好了。   那么,林风眠先生喜爱的学生俞雨汀先生不知有没有想过,如果没回家看母亲是不是就好了。
  俞雨汀先生向学校请假时,因身患肺结核病正发着微烧,他先是坐车到嵊县城里。当时城里到殿前村没有公路,步行三十里到家后,由于身体疲劳,热度上升。
  俞雨汀先生在接受我的采访时,对此仍记忆犹新,他说,当时,把我的妈妈吓坏了。
  肺结核俗称为肺痨,当时几乎无药可医,可谓是不治之症。所幸,俞雨汀先生的嵊州老乡、国立艺专的同班同学裘沙送了他一本《肺病疗养法》。书是嵊县籍同乡、时任北京协和医院X光主治医师的张发初写的,患了肺结核病如能照书中所说的去疗养,就能痊愈。
  俞雨汀先生遵照书中的指示在家里调养,由于无医生指导,病情不断反复,难以想象地养了十二年后才恢复健康。十余年间,也没有什么上好的食物作为营养,每天只是由俞雨汀先生“亲爱的妈妈”去豆腐店里化三五个铜板买来一大碗豆腐,放点盐和酱油在饭镬里蒸一蒸,就作为下饭菜。硬着头皮吃了十几年,病愈后的俞雨汀先生,身体养得胖胖的。
  十二年啊,无法改变的贫穷生活,无法提起的心爱的画笔,宣纸只能在梦里摊开,每天只能站在木窗棱前短暂的向外张望,看树叶一会绿了,一会落了,年复一年,这是多么暗淡和漫长的岁月;十二年啊,虽然各种不如意,但终究母子一心,同抗病魔,比起林风眠先生只能怀着对母亲的无尽念想,俞雨汀先生是幸福的,最终的痊愈也为母子情深增加了无限的欢喜。
  身体康复后,俞雨汀先生便去村里的小学教书。任教不久,正是林风眠先生在上海遭劫之际,一段可能书写的“护画”佳话,最终没有在中国艺术史上上演。
  俞雨汀先生在殿前小学一教就是二十年。后因国立艺专老同学、时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的马玉如先生帮助,方得以调往崇仁中学任教,四个月后,又被调到嵊州石璜中学。石璜中学不久改名为浙江省嵊州市工艺美术学校,校内设工艺美术、服装、木雕三个专业,三个专业里的基础美术均由俞雨汀先生任教。于是一个专业扎实、授课认真的教师,一个酷爱画画的沉默老者,一个戴着鸭舌帽、拿着饭盒在食堂和宿舍之间缓慢行走的背影,成了这十届学生共同的温馨记忆。十年后,因年事已高,俞雨汀先生正式退休,而蒙时任校长恩准,因其为学校作出的贡献以及自身的特殊情况,他可以在楼梯间继续居住。
  四年后,俞雨汀先生在朋友和学生的帮助下,离开了石璜,定居嵊州城关镇。
  老夫纸上少年狂
  俞雨汀先生早期学画,走的是传统一路。直到由苏天赐先生带着,进入林门。林风眠先生的画以“中西融合”写心中块垒,多正方构图,无标题,特点鲜明,风格悲凉、孤寂、空旷、抒情,观者一望即知。
  俞雨汀先生入林门后,得林风眠先生亲炙,林、苏两先生对其均有极高的期许。说实话,其时的俞雨汀,看到林先生的作品,觉得极美,心生欢喜,但只是仰望,尚不可及。后人生迭遭变故,内心孤苦,忽然想起当年林先生的画,便找来临摹,始觉个中滋味。最终让年龄上已进入老年的俞雨汀先生,在艺术上焕发了最为绚烂的青春。上世纪90年代,俞雨汀先生携画作《水乡》前去南京拜见苏天赐先生,一如四十年前向老师交的作业,苏先生见之大为赞叹,终于告诉他那句迟到的期语:我和林先生一致深信你将画出绝世佳作。
  得此大期许,俞雨汀先生如是感奋,便集中精力开始走林风眠先生创造的一路,即用西洋画的颜料在宣纸上画中国画。但苦恼随之而来,俞雨汀先生发现自己的画太像林风眠先生,虽得一脉相承,但缺乏创新。
  俞雨汀先生开始回忆林风眠先生的作画过程:墨勾、斫、洒、泼,视欲追求的画面效果,候干或稍干或趁湿上色;或者色、墨同施,把握好水分的干、湿度数,追求水色朦胧的效果;或者色、墨交错。
  从表面上看,林风眠先生的画显得色彩明丽,而由于重视色彩,他只把黑色当作一种颜色,更与传统的水墨画大相径庭。另外,林风眠先生留学期间大多消磨在东方博物馆的陶瓷作品上,造成了他作品中技术成分的缺失,中国画赖以生存的骨线被抽去了“笔墨”的特质。从某种角度而言,西方之技只是林先生使用的手段,体现的依然是空灵、含蓄、抒情为特征的中国传统审美取向。
  俞雨汀先生自学画始,即刻苦临池,浸淫于石鼓文、魏碑数十年,笔墨功夫精到,他想到在传统中国画中,可将书法笔意融入其中,那么在中西结合的彩墨画中是否可以进行尝试呢?
  林先生保留了传统作画过程,往往从墨勾开始,是否能跳过这一环节?尽管对画面的把握难度加大,但无疑可以更为开放,更具可能和创新性。
  总而言之,在俞雨汀先生新的创作实践中,加强了笔墨与色彩的关系,保留了林风眠先生倡导的写意与构成、意境与形式的统一的观点。本质上,笔墨与色彩的关系正是林先生探索与创作的主线。俞雨汀先生深思熟虑后的变革,尽管带有偶然性,与师生两人在书法上所取得的成就有客观关联,但无疑,他解决了林先生当年的苦恼:我的画还算不算中国画?
  曾帮助俞雨汀先生移居嵊州城里,并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关注、研究他的陈耘文先生认为,俞老师的成功并非偶然,皆因他有天才式的绘画才华、数十年书法积累的笔墨功夫、精湛的素描功底、深厚的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基础;更为难得的是,由于自身境遇,独得一种物我两忘的大静气,唯其静水,才能流深,便有了返璞归真的烂漫;再者,与林先生的悲苦、悲怆在精神上具有相通之处,也有利于俞老师更能把握中国画的深远意境。
  原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院院长肖峰先生看到俞雨汀先生的新作后,曾题写:“天赐遗韵,林门新篇”八字,巧妙地道出了俞雨汀先生得林风眠和苏天赐先生真传,又新开面目的成就。
  俞雨汀先生如今八十有七,每晚睡眠良好,一觉到晨,每晨即起,演练太极,棚捋之间气韵充足,白日即作画不辍。于是想他最近的六十余年,实在是简单的,似乎只做了五件事:生病、画画、写字、太极、教书,其实也就是一件,画画而已,只不过这画开了林门新篇:弥补了林风眠先生笔墨所不逮之处,新开了恬静、安宁、道法自然之境。
其他文献
摘?要:如何让学生画出精彩的作品?多年的教学实践尝试,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只要多一些生活的情趣,多一些灵动的创意,多一些贴心的赏识,学生会在情感的支配下,到多彩的生活中去细致地观察,积极地构思,个性地表现,学生的创作就会不断得到新生,他们的绘画作品就会创意无限。  关键词:小学生?绘画?创意  一、描绘生活百态,丰富情感体验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
期刊
摘?要:设计与应用领域在初中美术教材内容编排上占有很大比重。体现了美术与生活、社会、自然的紧密关联。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作业普遍没有创意,思路狭窄,动手欲望下降。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学中不重视作业的设计,过于注重学生的结果性作业,忽视学生的体验过程。因此,笔者尝试运用递进式作业设计的形式,用以改进教学现状。  关键词:初中美术?递进式?作业设计  初中美术设计与应用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与
期刊
指导老师:潘殷群?王小叶?余斐 过仲英?杨清妹
期刊
张利安 又名子安、遇贤,字雨农、愚农,1974年出生于浙江温州,现居河南郑州。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罗峰艺社成员,著有《张利安书法作品选》(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  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  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  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  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  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一
期刊
摘?要:科幻画是培养少年儿童创造才能的好形式,更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平台。本文针对当前少儿科幻画创作辅导的几个大问题,运用 “应时性”原理,通过寻找新的内容、角度、方法、思路,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指导学生 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发现、创作科学幻想画。  关键词:儿童?科幻画?创作  少儿科幻画,是真实反映孩子童心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孩子从未来的角度对周围世界作出最直接,最朴素,也最深刻的一种艺术表现。在许
期刊
摘?要: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各个年龄段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当是不同的。在欣赏课的教学中,只注重生硬地强调作品的历史背景、创作年代、社会意义、作者的创作动机等等内容是不适合小学教学的。应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出发,结合各校各地区现有的资源,寻找欣赏教材中的共性,小学美术欣赏课更应该注重对他们情感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教材?取舍  长期以来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总是问题多多,困难重重。它主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陶艺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陶艺逐步列入了美术教学课程。陶艺学习在锻炼孩子动手动脑能力的同时,极大的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是我国的陶艺教学才刚刚起步,在陶艺课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培养良好的制陶习惯,掌握基本技能,对夯实学生的成长基础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陶艺课?教学?培养习惯  美术课中陶泥课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但因为美术课时间较短,美术工具袋中的陶泥也比较少
期刊
俞?旭?非我,本名俞旭,斋名不二,又号憩墨。自由职业者。生于苏州,幼年随“右派”父母下放苏北农村。其时物质贫乏,亦无娱乐,父亲赠粗纸劣笔以为墨戏,竟一发不可收拾,四十余年乐此不疲。埋头读书,一无师承。稍有心得,未入法门。
期刊
摘?要:汉字具有形音义结合的综合美感,在书法的传承教育中,书法的点画、结构、意境、风格、装帧美等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它的教育实际上是学生感受、领悟、探索和表现美的能动构建过程,历来就被作为陶冶性情、美化心灵,塑造高尚人格的途径之一,是具有中国特色美育的一条独特之路。  关键词:书法教育?美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是的,书法的传承
期刊
衢州市  衢州市衢江区第一小学 余胜秋  衢州市衢江区实验小学 柴金良  衢州市衢江区大洲镇中心小学 钱胜利  衢州市第三中学 沈信民  江山市城南小学 段齐敏  开化县第二初级中学 严生明  龙游县西门小学 吕?立  杭州市  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 金加喜  浙江省湘湖师范附属小学 高宜相  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一小学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