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年轻车手,你需要有决心,注意力集中,不能让任何人或事阻碍你成功。”车手教练James以这样一席话开始了2015赛季的“赛车之星培养计划”车手选拔。
“赛车之星培养计划”于2013年启动,项目利用青年冠军方程式系列赛作为平台,专注于培养中国的年轻车手。在成功运行两年后,该项目进行了第三赛季(2015赛季)的车手选拔活动。同时,这也是“赛车之星培养计划”自成立以来首次对外开放车手选拔过程,包括赛车知识基础测试、心理测试、体能测试以及赛道测试、数据对比等重要环节。
学会专注
在一间约40平方米的教室里,6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是这次参加选拔的年轻车手们,其中,虽不乏参赛经历丰富的车手,但他们依旧面露青涩与稚气。简短的英语开场讲话之后,他们马上进入笔试环节(心理测试和工程知识测试),紧凑的节奏仿佛大家已经置身于赛道。
选手们面临的第一个选择是用中文试卷还是英文试卷,选择后者可获得额外的5分加分。在总成绩中,这5分的比重也许很小,但它却可能成为最终的关键分。当然,前提是选手要具备相当的英语能力。其实,这并不是考官在难为中国车手,因为在这个国际化的赛车平台上,良好的英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说英语能力可以逐渐加强的话,那么笔试阶段除了试题以外,还考验着选手们的抗干扰能力。6位少年周围围着不下20个成年人,其中包括教练、工作人员、媒体记者。而且,这20个人在考场里并不安分,特别是媒体记者,比如我就在找各种角度进行拍摄,记录着每位选手的状态。安静的考场在这里是不现实的,而这种纷扰也正是这些车手们要学会应对的。也许,他们还没学会如何去面对镜头展示自己,但他们首先应该做到的是专注,把周围的一切都当做空气,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最需要集中的地方。
学会适应
笔试结束后是体能测试和赛车调试。6位选手分成A、B组轮流进行。在体能测试中,选手们首先要学会与外籍教练沟通。面对陌生的人、陌生的测试项目,选手们要尽快适应,并尽力做到最好,展示出自己最好的状态。与国外的青少年相比,这些选手多多少少都表现出了中国式的羞涩与腼腆。此时,性格外向的选手就会立刻引起关注,比如来自深圳的刘壮凌,爱说笑又善于表现的他也是B组体能测试中表现最好的,至于A组体能测试中表现最好的是来自珠海的刘文龙。
在赛车调试环节,选手们开始真正接触方程式赛车。对于此前大多参加卡丁车比赛和初级房车赛的他们而言,要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学会方程式赛车的各种操作是个不小的挑战,他们要与技师协作,为自己调整好最佳的坐姿;他们要学会在危急时刻如何迅速逃生;他们要适应全新的驾驶方式。在初次接触新鲜事物时,谁的学习、适应能力更强,谁就将占得先机。
学会面对
第二天是关键的测试。根据6位选手的参赛经历,组委会把他们分成了A、B组。其中刘文龙、叶俊辉、郑上观为A组,杨鹏、李青原、刘壮凌为B组。为了让选手们的成绩有个参考,组委会还特别请来了“赛车之星培养计划”2014年青年冠军方程式系列赛最佳中国车手袁波与他们一起进行圈速测试。
作为有方程式经验的A组,三位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在前一天名不见经传的郑上观成了圈速测试的黑马,1分02秒的成绩与大师兄袁波相比只慢了零点几秒。这是基于他以往丰富的比赛经历,以及对赛道的熟悉;叶俊辉的成绩比郑上观稍慢,也达到了1分03秒,但他的驾驶风格过于激进,在测试中多次侧滑,不够稳定;而体能测试出色的刘文龙因为不熟悉赛道,所以成绩排在第三位,但他在找到自己的节奏之后,也做出了1分04秒的单圈成绩。B组的三位选手中只有杨鹏具备方程式经验,但他驾驶风格过于激进,导致发动机过热,从而提前结束了测试,单圈成绩为1分04秒;李青原在赛车起步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适应后速度逐渐提升:刘壮凌比李青原表现出了更强的学习、适应能力,二人的单圈时间同为1分06秒。
经过两天的测试,入选车手为郑上观、叶俊辉和刘壮凌。其中,郑上观和叶俊辉正式成为SRA的一年级学员,明年将参加青年冠军方程式系列赛(FMCS);刘壮凌为预备车手,有机会参与SRA 2015年培训计划中的赛道测试及非赛道训练项目。同时项目还将资助他继续参加2015赛季的卡丁车比赛。2016年,刘壮凌会正式参加FMCS的比赛。
“赛车之星培养计划”于2013年启动,项目利用青年冠军方程式系列赛作为平台,专注于培养中国的年轻车手。在成功运行两年后,该项目进行了第三赛季(2015赛季)的车手选拔活动。同时,这也是“赛车之星培养计划”自成立以来首次对外开放车手选拔过程,包括赛车知识基础测试、心理测试、体能测试以及赛道测试、数据对比等重要环节。
学会专注
在一间约40平方米的教室里,6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是这次参加选拔的年轻车手们,其中,虽不乏参赛经历丰富的车手,但他们依旧面露青涩与稚气。简短的英语开场讲话之后,他们马上进入笔试环节(心理测试和工程知识测试),紧凑的节奏仿佛大家已经置身于赛道。
选手们面临的第一个选择是用中文试卷还是英文试卷,选择后者可获得额外的5分加分。在总成绩中,这5分的比重也许很小,但它却可能成为最终的关键分。当然,前提是选手要具备相当的英语能力。其实,这并不是考官在难为中国车手,因为在这个国际化的赛车平台上,良好的英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说英语能力可以逐渐加强的话,那么笔试阶段除了试题以外,还考验着选手们的抗干扰能力。6位少年周围围着不下20个成年人,其中包括教练、工作人员、媒体记者。而且,这20个人在考场里并不安分,特别是媒体记者,比如我就在找各种角度进行拍摄,记录着每位选手的状态。安静的考场在这里是不现实的,而这种纷扰也正是这些车手们要学会应对的。也许,他们还没学会如何去面对镜头展示自己,但他们首先应该做到的是专注,把周围的一切都当做空气,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最需要集中的地方。
学会适应
笔试结束后是体能测试和赛车调试。6位选手分成A、B组轮流进行。在体能测试中,选手们首先要学会与外籍教练沟通。面对陌生的人、陌生的测试项目,选手们要尽快适应,并尽力做到最好,展示出自己最好的状态。与国外的青少年相比,这些选手多多少少都表现出了中国式的羞涩与腼腆。此时,性格外向的选手就会立刻引起关注,比如来自深圳的刘壮凌,爱说笑又善于表现的他也是B组体能测试中表现最好的,至于A组体能测试中表现最好的是来自珠海的刘文龙。
在赛车调试环节,选手们开始真正接触方程式赛车。对于此前大多参加卡丁车比赛和初级房车赛的他们而言,要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学会方程式赛车的各种操作是个不小的挑战,他们要与技师协作,为自己调整好最佳的坐姿;他们要学会在危急时刻如何迅速逃生;他们要适应全新的驾驶方式。在初次接触新鲜事物时,谁的学习、适应能力更强,谁就将占得先机。
学会面对
第二天是关键的测试。根据6位选手的参赛经历,组委会把他们分成了A、B组。其中刘文龙、叶俊辉、郑上观为A组,杨鹏、李青原、刘壮凌为B组。为了让选手们的成绩有个参考,组委会还特别请来了“赛车之星培养计划”2014年青年冠军方程式系列赛最佳中国车手袁波与他们一起进行圈速测试。
作为有方程式经验的A组,三位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在前一天名不见经传的郑上观成了圈速测试的黑马,1分02秒的成绩与大师兄袁波相比只慢了零点几秒。这是基于他以往丰富的比赛经历,以及对赛道的熟悉;叶俊辉的成绩比郑上观稍慢,也达到了1分03秒,但他的驾驶风格过于激进,在测试中多次侧滑,不够稳定;而体能测试出色的刘文龙因为不熟悉赛道,所以成绩排在第三位,但他在找到自己的节奏之后,也做出了1分04秒的单圈成绩。B组的三位选手中只有杨鹏具备方程式经验,但他驾驶风格过于激进,导致发动机过热,从而提前结束了测试,单圈成绩为1分04秒;李青原在赛车起步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适应后速度逐渐提升:刘壮凌比李青原表现出了更强的学习、适应能力,二人的单圈时间同为1分06秒。
经过两天的测试,入选车手为郑上观、叶俊辉和刘壮凌。其中,郑上观和叶俊辉正式成为SRA的一年级学员,明年将参加青年冠军方程式系列赛(FMCS);刘壮凌为预备车手,有机会参与SRA 2015年培训计划中的赛道测试及非赛道训练项目。同时项目还将资助他继续参加2015赛季的卡丁车比赛。2016年,刘壮凌会正式参加FMCS的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