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老人养生诗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lahad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寿的老人大多有自己独特的养生之道,他们中有的人把这种养生之道以自己或他人所写的诗句表达出来,读来颇有意味。
  一
  延安有一位年过百岁的老人,用这样一首诗来总结自己的养生之道:
  酒色财气四堵墙,
  人人都在里面藏。
  只要你能跳过去,
  不是神仙也寿长。
  他还说:
  酒无不成礼仪,
  色无路静人稀。
  财无不成世界,
  气无反被人欺。
  我觉得这两首诗颇有几分哲理。“酒色财气”这四个字概括了一般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既包括物质生活内容,又包括精神生活内容。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二重性,同時凡事皆有度,适度则有益,过度则有害。我们不赞成享乐主义,也不提倡禁欲主义。一般人都离不开“酒色财气”这四个字,但又不能在这四个字上有丝毫的疏忽和放纵。如不严格要求自己,一旦变得嗜酒、好色、贪财、纵气,就会导致腐败甚至毁灭。君不见,古往今来,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凡夫俗子,有多少人就是倒在了“酒色财气”这四个字上。
  二
  闻名遐迩的世纪老人、爱国学者袁晓园女士2001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展,以百幅书画庆祝自己的百岁华诞。这不但是生命的奇迹,也是艺术的奇迹。这位老寿星神采奕奕,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谈笑风生,令人赞叹不已。袁老是我国现代第一位女外交官,对汉字也颇有研究。她曾长期旅居美国,85岁时回到南京定居,实现了她“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夙愿。良好的环境、开朗的性格、健康的爱好,是她颐养天年的最大保证。老人把文房四宝作为自己健身和寄情的最好伙伴,几乎每天都坚持写诗作画。关于自己的养生之道,袁老曾写過一首题为《百岁感怀》的七绝,诗曰:
  不拜耶稣不参禅,
  不信气功不练拳。
  人间哪有不老药?
  顺其自然过百年。
  三
  北京大学原副校长、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上了年纪后,仍每天凌晨三点即起床开始写作,每天能写几千字。有人向他讨教养生之道和长寿秘诀,季老回答:“我没有什么秘诀,没有秘诀就是秘诀。”季羡林有个“三不主义”,就是“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所谓“不锻炼”,并不是一概反对锻炼,而是反对那些“锻炼主义者”。季老认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工作,为了更好地工作,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因此,用一定的时间进行锻炼是完全应该的、必要的。但如果把大部分时间用于锻炼,因而耽误了许多工作时间,那还有什么意义呢?所谓“不挑食”,就是生活中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用不着左挑右拣,怕这怕那,战战兢兢。季老认为,人和人的差异很大,养生之道不可一概而论。所谓“不嘀咕”,就是没有什么想不开的事,也从来不为自己的健康愁眉苦脸。
  季老特别推崇东晋的大诗人陶渊明,尤其喜欢他的这四句诗:
  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
  无复独多虑。
  季老把陶渊明的这四句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不难看出,季老对待工作和事业采取的是儒家的态度,是进取的;而对待名利和生命采取的则是道家的态度,是超脱的。他这种做法,也算是儒道互补吧!
  四
  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先生2001年在美国夏威夷逝世,享年100岁。众所周知,他于1936年12月12日与杨虎城将军一道发动“西安事变”之后,被蒋介石辗转囚禁各地长达数十年之久,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长寿。张学良90岁时,台湾的一些记者前往采访,想揭开他的“长寿之谜”。张学良笑答:“我这一生过的是漫长的漂泊生活。移居台湾这45年大家都看到了,过的是幽禁生活。我已用行动表明了我的‘养生之道’。没有什么好谈的,不必对我进行宣扬了。”2000年6月3日,张学良百岁华诞,新华社驻美国记者也去问张将军有什么养生秘诀,他笑答:“怎么说呢?我不过在过简单的生活,什么也不放在心上,其他就没有了。”后来人们认为,张学良的这寥寥数语,其实首次道破了他的“长寿之谜”。“什么都不放在心上”这八个字,正是他总结的真言。在他差不多创世界纪录的幽禁生涯中,他所过的就是读书、写字、健身、养花、种树的简单生活。他一直抱持着“淡泊生活,毁誉由人”的平常心,真正做到了拿得起、放得下,这或许就是他的“养生之道”。就像古代一位禅师所说的那样: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张学良在垂暮之年还给东北大学同学会刊物题词言志,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不怕死,不爱钱,
  丈夫决不受人怜。
  顶天立地男儿汉,
  磊落光明度余年。
  (摘自《周口晚报》,苏童荐)
其他文献
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第一章,上海富商吴荪甫派人开车去接父亲,原文这么写道:  汽车愈走愈快,沿着北苏州路向东走,到了外白渡桥转弯向南,那三辆车便像一阵狂风,每分钟半英里,1930年式的新纪录。  每分钟半英里,每小时就是30英里,换算成公里,时速只有48公里而已,怎么能创造同款汽车的最快纪录呢?难道茅盾在开玩笑吗?  没开玩笑。  民国时期堪称“慢车时代”,当时陆地上的一切交通工具都很慢。193
期刊
茄子最晚在西汉末期已经从印度传到了四川——四川和印度在上古时期就有商道相通,只是因为山路崎岖,而且沿途多有人抢劫,所以贸易规模不大而已。  西汉末期,四川资阳人王褒曾投宿在亡友之妻杨氏成都的家中。他让杨家一个叫“便了”的家童去街头的店铺给自己买酒,没承想却遭到拒绝——家童说按杨氏买他时的约定,他只有看家而没有买酒的任务。王褒一怒之下,从杨氏手中买下了这个家童,并订约要家僮负责采购酒菜,“种瓜作瓠,
期刊
环饼是一种很古老的干粮,南北朝时期就有,做法很简单:用加盐的水把面粉和成团后拍成饼状,然后在中间挖个孔,把手指伸进去转着圈儿地捏,捏成一个面环后烤熟就行了。很明显,那时候的环餅很像面包圈。  到了唐朝,环饼发生了明显变化:还是先捏出来一个面环,但接着要把面环拧成股,再搁油锅里炸。也就是说,唐朝的环饼已经从面包圈变成了麻花,但名字还叫环饼,也叫“寒具”(据说是因为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做饭,吃这种炸麻花
期刊
石涛(1642年—1708年),明朝皇室后裔,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画坛四僧”。存世作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竹西图》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  1644年,清军入关。突如其来的大变故改写了无数人的命运,不满3岁的石涛就是其中之一。那时他叫朱若极,是明靖江王朱亨嘉的長子。眼看崇祯帝自尽,清军又入了关,朱亨嘉按捺不住,于1645年自称监国,可惜次年他就被已称帝的唐王所杀,成了大时局里微不
期刊
上了年纪,许多东西还来不及转身就走了,也有许多东西还来不及转身就来了,比如白头发,比如老花眼,比如腿脚笨重。最有体会的是,夜里想一觉睡到大天亮,可是尿憋不住了,只好半夜起身。偷偷朝外面一看,天还暗着,却没有半点睡意了,只好坐等天亮。  坐等天亮还不算什么,有的人到了这个年纪就坐等死去了。为什么?还不是因为不晓得自己要做啥了。其实,天亮天黑是天的事,干什么却是你自己的事。我上了厕所回来睡不着,就干脆
期刊
漫画大师丰子恺青年时热衷于写生。一次,为了买个花瓶供写生用,丰子恺来到了瓷器店。他挑了好久,还是没有找到中意的。正在失望之际,他忽然看到柜台底下有一个积满灰尘的花瓶,感觉很入画,就向店主询问价钱。店主说:“这花瓶破了,会漏水,没用了,所以才搁在那里。”说完,从架子上取下一个金边彩绘的细瓷花瓶递给丰子恺,道:“这个才好看,你买这个吧。”丰子恺看了看,连连摇头:“不要这个,我就要那个破的。漏水不要紧,
期刊
经常有人说:阅读改变人生。阅读究竟能改变人生的什么?在我看來,主要不是改变人生的外在境况。阅读给予你的不一定是外在的成功,而且我认为,以外在的成功为目的去阅读的人,动机首先就不纯,所以他是读不好、读不懂的,最后他会失望、会放弃。  阅读改变的是人生的境界和格调  那么阅读改变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改变的是人生的境界和格调。哪怕你在外在世界中的生活并没有改变,仍然做着原来做的事,意义也不一样了。比如说作
期刊
恭王府  恭王府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经历了清王朝由鼎盛到衰亡的过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因此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  恭王府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最初是人们熟知的人物和珅的私邸。和珅见这块地四周环水,遥接西山,又离“皇上家”不远,就以高价买下,建造了大名鼎鼎的“和第”。  和珅被赐死后,这个宅子被嘉庆帝赐给了“爱豪宅不爱江山”的胞弟庆僖亲王永磷,他就成了这所宅第的第二位主人。同治初年
期刊
司汤达原名亨利·贝尔,取“司汤达”这个笔名,为的是纪念他在佛罗伦萨和一位美丽的德国姑娘玛丽·司汤达的邂逅。1817年,他完成了游记《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后,首次在标题下署了“司汤达”这个名字,名字下面还附加了一行补充说明:法国骑兵军官。  马克·吐温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菜门斯。“马克·吐温”是密西西比河上的测量员常喊的两个词,指的是测出的水深,在这个深度船只就能安全通过。马克·吐温起这样一个
期刊
解决问题或化解问题,是两种终结问题的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找到问题外在的解决方法。比如你有一个大鼻子,让你觉得很难堪,外在的解决方法就是掏钱去做整形手术。  而还有一个简单、无痛、免费的方法,就是去接纳它。问题在外在世界仍然存在,但内在改变了,这个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了。  平静和快乐是人们通过解决问题想达到的两个目标。但是,人经常认为只有从外在终止问题才可能解决问题,却很少意识到外在的解决方法不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