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异质同构原理认为,客观外界物体的构造形式与我们心理情绪的构造形式有着某种相通之处。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提前两个世纪把异质同构原理用于艺术创作中,通过环境艺术不仅展示了人物性格、地位、爱好、命运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也使人物更加具体化、立体化、特性化,其笔下环境艺术与人物形象高度契合,异质同构原理的运用已达化境。
关键词:异质同构 《红楼梦》 环境艺术 人物形象
始创于19世纪末奥地利、德国的格式塔主义,发展到20世纪中期已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运动,以至于影响到整个心理学领域,并渗透到视觉艺术及其他学科中。“异质同构”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核心,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异质同构原理认为,客观外界物体的构造形式与我们心理情绪的构造形式有着某种相通共通之处,通过“物”与“人”的类比和对照,把外在和内在联系起来,借以实现物体的人情化,人情的物体化。“一颗垂柳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并不是因为它看上去像一个悲哀的人,而是因为垂柳枝条的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就传递了被动下垂的表现性。”{1}再比如明月与乡愁、秋风与悲凉、竹子与骨气、桃花与春情等,这与中华民族的比德、寓兴是相似的,只是“西方艺术理论往往从艺术、从美自身出发,中华艺术理论往往从哲学、从人的心灵出发”{2}。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最高峰,“其中男495人、女480人,合计975人,其中有姓名称谓的732人,无姓名称谓的243人”{3}。这些人物个性千变万化,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无论实写虚写或是明写暗写,曹雪芹都能通过各种手法,把人物个性交代得清清楚楚。曹雪芹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努力避免脸谱化、戏剧化、单一化,启功先生曾说:“《红楼梦》里的每首诗都是人物形象的组成部分。”那么环境艺术描写能不能显现人物形象呢?这里,我们主要谈谈第三回黛玉进贾府的所见和第四十回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贾母领一行人游园所见,看看曹雪芹怎样通过环境艺术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地位、爱好、命运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怎样把环境与人物完美地统一,达到“异质同构”的效果。
一、黛玉所见
(一)贾母的住处
正面五间上房,皆是雕梁画栋,两边的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式的鹦鹉画眉等雀鸟,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④
从五间上房的位置可以看出其主人出身侯门、丈夫坐袭父荫、几次经历金陵接驾盛典的贾府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她的爱好是一些鸟雀,就是给丫头们取的名字也是鸳鸯、鹦哥等。老年人一般爱养花养鸟,因为这些事物接近自然,使人赏心悦目、气定神闲。这里的“丫头”年龄小,单纯明净,“穿红着绿”符合老年人的审美。正如用低沉的嗓音诠释出《你的眼神》的歌手蔡琴,曾在一次电视访谈中说:“自己过了四十岁,把衣柜里所有的黑色衣服换成红色。”在走过千山万水之后,我们才发现那最日常的红与绿是最珍贵的,那微不足道的被时间消磨的东西所蕴含的一切信息方能唤醒我们沉睡的记忆。
贾母喜欢什么样的人?从道士说亲上也可以看出贾母选人的标准,一是模样好的,二是性格好的,如贾宝玉、王熙凤、史湘云。史湘云如果不是许了人家,也是孙媳妇的不二人选。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竟比仇十洲的“艳雪图”还要美,贾母便问她的年庚八字,凤姐最会揣摩领导心思,便假装做媒,得知宝琴已许梅家,方才作罢。在“薛姨妈爱语慰痴颦”中,薛姨妈说:“前日老太太要把你妹妹说给宝玉,偏生又有了人家,不然,倒是门子好亲事。”在这件事中,贾母何曾顾及宝钗、黛玉的感受呢?宝钗房间的朴素令贾母心里不是滋味,但她又会按贾母的喜好来点戏。如果一个人总是揣摩别人的心思,那么反过来,别人又要揣摩她的心思了,和这样的人相处太费神了。尽管贾母对薛姨妈说过自己的这些孙女们都不如宝丫头,但她还是留宝琴同睡,叫宝钗别把宝琴管紧了,可见贾母想要的是单纯的宝琴,而不是复杂的宝钗。贾母开始时是宝黛婚姻的促成者,可是后来她的态度又变了。“史太君破陈腐旧套”中,她批评《凤求鸾》中的雏鸾:“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骂过宝黛“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贾母,难道不知宝黛的情意?这些话黛玉听了做何感想?难道这是对黛玉的警告吗?贾母爱宝玉,爱湘云,爱宝琴,就像老年人爱花草鸟雀一样,她喜欢真实的、善良的、美丽的、简单的、快乐的、有生气的一切人与事。
曹雪芹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创作,而是站在每一个人物的立场、性格和年龄来处事,这样描写贾母自有他的道理。武则天也有天真浪漫的少女时代,而崔莺莺总有一天会成为崔老夫人,每个人的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便不同。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说:“如果你想听众屏声静听到终场,鼓掌叫好,你就必根据每个人年龄的特征,把随着年龄变化的性格写的妥帖得体……不要把老年人写成青年人,把小孩写成成年人。”⑤贾母也整天带着孙子、孙女们家宴、看戏、游园,如世上多数的老人,享福行乐是她晚年的最大追求。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老人的喜好接近于孩子,年轻时被一些表象所掩盖,到年老后,才复归到本位,从终点又回到起点,删繁就简,喜欢一种简简单单的、最日常的快乐。
(二)贾赦的住处
出了西角门往东,过荣府正门,入一黑油漆大门内,至仪门前,方下了车。邢夫人挽着黛玉的手进入院中,黛玉度其处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进入三层仪门,果见正房、厢房、游廊悉皆小巧别致,不似那边的轩峻壮丽;且院中随处之树木山石皆好,及进入正室,早有许多艳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
曹雪芹站在高处悲天悯人地俯看世事人物,虽然他的笔调是宽容的,但是他笔下的贾赦,却几乎找不出优点。贾琏淫,在处理石呆子事件上可以看出他的正直;薛蟠坏,他不虚伪,呆中有几分自然的天性,在遭柳湘莲痛打这件事上,又惹得读者一点怜;贾雨村阴险滑头,但他的才气,他的见识,他的智商是很难有人望其项背的;贾芸拍马钻营,如果你生活在最底层,你就会懂生存的艰难,也就能体谅他了。 “袭了官”的大老爷比二老爷贾政活得自在,礼教、道德、良心并不妨碍他作恶,为了几把扇子逼得石呆子家破人亡,一大把年纪了,连老太太的丫鬟也惦记着。贾母在“鸳鸯女誓绝鸳鸯偶”中对凤姐说,他是“没脸的公公”。中秋节他讲了一个偏心的笑话,惹得贾母不快,又挑起事端,赞美贾环说:“想来咱们这样的人家,原不必寒窗萤火;只要读些书比别人略明白些……这世爵的前程就跑不了你袭了。”“袭官”怎么也轮不到庶出的三爷贾环,贾政赶忙圆场:“不过他胡诌如此,那里就论到后事了。”笔者认为贾母是碍于中秋佳节的团圆气氛,贾赦又一大把年纪了,才没有发火,只是叫他们散了。
贾赦的理想人生便是享乐,院中随处树木山石皆好,显出他的审美乏善可陈。从“盛妆丽服的丫鬟姬妾”中可以看出他的好色。六十九回中写到贾琏:“况素昔见贾赦姬妾丫鬟最多,每怀不轨之心,只未敢下手,今日天缘凑巧,竟把秋桐赏了他,真是一对烈火干柴,如胶投漆,燕尔新婚,连日那里拆得开?”这里的“丫鬟”显然比贾母处的“丫头”年龄要大,容貌要美,服饰更艳丽,从秋桐的品行上可以看到贾赦处的“人文环境”。
(三)贾政的住处
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门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各处不同,黛玉方知这是正内室。进入堂屋,抬头迎面先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字“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多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錾金彝,一边是玻璃盆。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是乌木联牌镶着錾金字迹。
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正面炕上横设一张炕桌,上面堆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锻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锻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上搭着也半旧的弹花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
象征着家族传承的“荣禧堂”匾不在“袭了官”的长子贾赦处,却在次子贾政处,明白无疑地表明了荣国府内权力斗争中长子的惨败,稳操胜券的是老婆娘家实力雄厚和女儿宫中地位显赫的次子。于是,这一边是小巧别致、略显狭窄,那一边是轩昂宏伟、陈设高端(紫檀、楠木、乌木都是稀有的木材),环境的对比鲜明地反映了各自的实力。
贾政——荣国府的二老爷,他本来想通过科考入仕(袭官的是大老爷贾赦),因父亲临终奏本,皇上听说还有一个二儿子,便额外恩赐了一个主事,后官至工部员外郎,相当于现在的司局级干部,再沾点夫人王氏、女儿元春的光,在社会上的地位自然风光,在家中的地位也比大老爷贾赦显赫。可他是贾府老爷少爷中活得最不自在的一个,别人在家族厄运到来前加倍享乐,他清楚地看到家运的一步步衰亡,却无能为力,不肯同流合污,却又不得不妥协。
他给人的突出印象是三个“半旧”,一派为人清正廉洁、君子乐道安贫的样子,与前面的富贵场景相比,犹如天上地下,其平素为人也就由此暴露出来。他的性格是“不以俗事为要”,从书中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他是喜好和读书人交往的。他不为名利地举荐贾雨村,他的善良厚道是贾赦、贾珍之流无法比的,也不似贾雨村从一个才华横溢、正直的知识分子被腐蚀成善于钻营、恩将仇报的官场中人。他有家底子,没必要像贾雨村那样苦读求功名,也没有经历过贾雨村的风雨,他的出身、他的经历限定了他的能力。能力不足,可以有好性情,贾政为了掩盖他没本事,回到家中整日拉着脸、皱着眉、踱着方步,无所作为,故作尊严;明明喜欢宝玉的文才,却当着客人的面训斥他。家中的人也都不喜欢他,有一次贾母与孙子孙女们玩猜谜游戏,贾政也想参加,而湘云、宝玉却大受拘束,不敢说笑。贾母撵他去休息,贾政赔笑:“何疼孙子孙女之心,不略赐与孩儿半点。”“但这老母亲曾见过上代有所作为、功名显赫,而这位儿子号称是‘正人君子’,文不能提笔作赋,武不能上马立功;政治地位远比不上王子腾,活动能力也还不如贾雨村;在自己身边,谈笑风生不如凤姐,聪明俊秀哪及宝玉?因此除了让他去当一个‘行礼如仪’的家族代表外,有何可取之处呢?”⑥
能力不足便是贾政事业和家庭都不如意的根源。事业上,书中没交代一句,应该是没有任何政绩的官,无非每天按时到衙门里办公点个卯,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是一个不会巴结领导的下属,也是一个下属不喜欢的领导。连这个官也来得不体面,只因为有背景,谁也动不了他。家庭里,太太王夫人像木头似的,何曾关心过丈夫的所思所想?她整日吃斋念佛,“老虎不发威,可不能当她是病猫”,王夫人发起威来,便是震天动地:金钏的死,晴雯的死,芳官、四儿的被逐,都是因为她。贾政不能说不畏她三分。从探春和贾环的年龄上可以看出,赵姨娘应该比王夫人年轻几岁。《红楼梦》第七十三回开头部分写道:“话说那赵姨娘和贾政说话,忽听外面一声响,不知何物,忙问时,原来是外间窗屉不曾扣好,滑了屈戌,掉下来,赵姨娘骂了丫头几句,自己带领丫鬟上好,方进来打发贾政安歇,不在话下。”当然他对赵姨娘也没有多少情义,要不然赵姨娘在贾府中也不会处于那种地位。周姨娘就更不用说了。
如果像贾赦、贾珍那样浑浑噩噩这样过下去,倒也快活,但贾政是一个清醒者。鲁迅说过:“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⑦鲁迅尽管痛苦,但他却可以用犀利的笔一吐为快,并且一呼百应,而贾政却只有羡慕的份了。
二、贾母、刘姥姥一行人游园所见
(一)潇湘馆——黛玉的住处
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甬路……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贾母因见窗上纱的颜色旧了……这竹子颜色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
元春令宝玉与众姐妹住进大观园时,黛玉一下就相中了潇湘馆,理由是“我爱那几竿竹子”,宝玉也拍手赞同:“合了我的主意了。”古人又以竹喻其节,探春给黛玉起雅号时说:“当日娥皇女英洒泪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他那竹子也要变成斑竹的,以后叫他做‘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黛玉也默许了。竹子虽然纤弱孤立,但搏风击雨,绝不妥协,正像黛玉坚定执着地追求着一种朦胧的人性解放,也合了她幽僻的生活,真是奇异的文思,超脱的意境。 潇湘馆的景物描写也没有忽略室内陈设,黛玉房间“窗下设着笔砚”,“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以致刘姥姥惊叹:“这哪里像个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呢!”整部《红楼梦》里,黛玉写的诗质量最高,正是书和笔砚使人物散发着文墨之香,突出了主人公的儒雅情调,表明了林黛玉“堪怜咏絮才”的气质。
贾母看到绿纱窗颜色旧了,与外面的翠竹颜色不配,命凤姐换掉绿纱,凤姐想到放在箱中不用的银红“霞影纱”,立刻给黛玉换上。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色彩的对比,绿的“底”配银红的“图”,即翠竹配“霞影纱”。“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和谐,比非对立因素的统一更具有美的魅力。”⑧这样便形成了对立的平衡统一,达到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效果。绿纱窗颜色旧了大概不是一天两天了,箱中“霞影纱”放的时间比凤姐年龄还大,凤姐平时怎么想不起来?王熙凤做事只为讨好贾母,何曾真正关心过黛玉?青春期少女表现出孤高自许、目中无人,有时候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是黛玉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抗议。
(二)紫菱洲——探春的住处
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一囊的水晶球的白菊。西墙上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的《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联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
房间空旷,家具偏大,有其祖母和父亲的气势,但贴、笔、字、画比祖母、父亲的住处多了点文化气息,这位独具胸襟、外向旷达、理性坚强的女子最先看到家族繁华背后的衰败,既不同流合污,也不熟视无睹,而是把现实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所感慨、有所想法,遇到时机成熟,便可大显身手,做一番改革。她清楚自己也无力挽回家族衰落的趋势,只能给即将要倒的大厦加固几根小小的钉子。
黛玉赞叹地对宝玉说:“你家三丫头倒是个乖人。虽然叫她管些事,倒也一步不肯多走。差不多的人,早作起威福来了。”第五十五回中,凤姐儿道:“好个三姑娘!我说得不错。只可惜他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子里。”平儿笑道:“他便不是太太养的,难道谁敢小看她,不与别的一样看待么?”探春和凤姐不同,她的“理家”不带一点私心,她当权并不擅权。如果说凤姐给人带来的是恐惧,那么探春给人带来的是敬畏;凤姐的处事含杀机,探春的处事见公正。探春和宝钗也不同,宝钗重做人,探春重做事。
她外表刚烈,内心不失温情。为了公平服众,先只认九省都检点王子腾舅舅,否认赵国基是她的舅舅,最后哭着挽回,对赵姨娘说:“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在处理贾赦讨要鸳鸯的事件中,她及时提醒贾母别冤枉了王夫人。查抄大观园时,迎春弱,惜春冷,只有她敢打王善保家的一个嘴巴,保全自己身边的人,也敢于表达对邢夫人、王夫人的不满,并预言家族自杀自灭的命运。第七十六回,中秋节黛玉、湘云去了凹晶馆联诗,宝钗姊妹回家了,凤姐、李纨病了,众人也都散了,唯有探春尚还陪着冷冷清清的贾母。难怪贾母曾在游园时说:“我的三丫头倒好,只有两个玉儿(宝黛)可恶,回来吃醉了,咱们偏往他们屋里闹去。”
(三)蘅芜苑——宝钗的住处
只觉得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呆着青纱帐幔,衾褥十分朴素。
“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这雪洞两字是预示了宝钗的终极命运吗?尽管想“钗于奁内待时飞”,结果还是落到了“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地步。宝钗和黛玉——一个代表正统,一个代表浪漫;一个是现实,一个是理想;一个是儒,一个是道。宝玉被前者的力量羁绊,被后者的精神吸引。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的时候,宝钗抽到的酒签是一枝牡丹花,题着“艳冠群芳”,附注的诗句是“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就意思十分显豁了,这就是‘任是动人也无情’。这句话就是活生生的一个薛宝钗。漂亮是漂亮到‘艳冠群芳’,漂亮可称‘花中之王’,可称‘仙姿’的地步了,就是冰冷无情!”⑨看到宝钗丰腴的手臂,宝玉心想若长在林妹妹身上,还可以摸一下。宝姐姐纵然娇羞动人、貌美如花、知识渊博、才高八斗,但做人做事,总是站在大众的立场,总以为宝玉是“无事忙”,总是劝他走仕途,和宝玉的心灵从没贴近过。
异香扑鼻的或许是“冷香丸”的香味,房间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文中特别点出一个土定瓶,也就是寻常百姓家都能使唤的家什了,竟放置在“珍珠似土金如铁”的薛家千金的房间,连贾母也看不过去。有人认为宝钗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意识有计划地争夺贾宝玉,这种看法贬低了这个人物的思想意义。从自然属性上说,宝钗处于少女怀春的年龄,她爱宝玉的容貌;从社会属性上说,她更爱宝玉的身份地位,宝钗具有现实中人的全部个性。要说有计划,那是王夫人和薛姨妈,她们用“金玉良缘”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宝钗总是平静得体地处理一切事务,连赵姨娘都说她好。凤姐说她“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虽只比黛玉、湘云大一岁,种种老练的处世是她们所不如的。宝钗得人心是因为她“行为豁达,随份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而自己“却浑然不觉”。她只是按封建正统思想来做事,切合了当时的环境。封建正统思想以儒家为代表,“儒家对人要求甚严,本是好事,但是如果严而苛,要求太高,就做不到,做不到又要维持面子,那就只好‘装’,‘装’更是虚伪”⑩。儒家的一些理论被后来的统治者利用,成为愚民工具,到了宋朝更是“存天理,灭人欲”了。
曹雪芹表面上是褒道抑儒,其实儒家文化早已入了他的骨髓。道家也有弊端,如果所有的人都强调自身的灵性发展,那么这个社会将会走向无序。尽管晴雯、芳官在宝玉心中高于其他丫鬟,但作者还是安排晴雯早夭,芳官被逐。第八十二回中揭示黛玉对八股文的看法:“我们女孩儿家虽然不要这个,但小时候跟着你们雨村先生念书,也曾看过。内中也有近情近理的,也有清微淡远的。那时候虽不大懂,也觉得好,不可一概抹倒。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所以,儒家也有一些合理的部分,事物都有正反面,儒道难两全,万物只在一个平衡。 (四)怡红院——宝玉的住处
便见迎面一女孩儿,满面含笑的迎出来,细瞧一瞧,原来是一幅画儿……只见四面墙壁,琴剑瓶炉,皆贴在墙上,锦笼纱罩,金彩珠光,连地上踩的砖,皆是碧绿凿花,竟越发把眼花了。
宝玉给晴雯暖手,替麝月蓖头,反过来经常为丫头们服务。怡红院是单位里的好部门,有钱、有闲、有地位。坠儿因偷东西被撵,空下来一个编制,厨房里柳嫂子极力巴结受宠的芳官,求芳官在宝玉面前为自己的女儿求职。小红若不是在怡红院里受到压制,也不会跳槽的。宝玉以平等的眼光看世间一切人和物,他庇护着身边那些卑微的生命,也是大观园里的和事佬,受得了小戏子的气,替小丫头们背黑锅。宝玉这里的“女孩儿”不同于贾母处“穿红着绿的丫头”,也不同于贾赦处“盛妆丽服的丫鬟”,这里的“女孩儿”地位要高于丫头和丫鬟,和主人的地位是平等的,是得到主人尊重的自由人。
《红楼梦》的第五十八回写宝玉病后去看黛玉:
从沁芳桥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宝玉因想到: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倒“绿叶成荫子满枝”了。
在第十九回,宝玉被邀去宁国府看戏,场面繁华热闹。宝玉只略坐了一坐,便走往各处闲耍。他想到贾珍房中一幅美人图,他想那美人必然是寂寞的,便去看看她。可刚走到房门口,便听到里面有声音,原来茗烟和小丫头亲热。
宝玉禁不住大叫:“了不得!”一脚踹门进去,将两个唬的抖衣而颤。茗烟见是宝玉,忙跪下哀求……那丫头羞的脸红耳赤,低头无言。宝玉跺脚道:“还不快跑!”一语提醒,那丫头飞跑去了。宝玉又赶出去叫道:“你别怕,我不告诉人!”……宝玉因问:“那丫头十几岁了?”茗烟道:“不过十六七岁了。”宝玉道:“连他的岁数也不问问,就作这个事,可见他白认得你了。可怜,可怜!”
宝玉连一株杏花、一幅画儿都赋予了情感,对不相识的小丫头也有一份体恤悲悯之情。“贾宝玉的心,近乎释迦牟尼之心。说到底是一颗大慈大悲之心。这种大慈大悲表现在生活细节上,更重要的是始终守持一种无分别心,也就是没有等级分别、门第分别、尊卑分别、高低分别的情怀。和宝玉相比,身处尼姑庵的妙玉,本应最具佛心,但她却留有明显的分别之心。”{11}
妙玉最遭人诟病的便是对贾母和刘姥姥的两种不同态度。宝玉在栊翠庵中看到黛玉用“点犀”,宝钗用“瓟斝”,笑着对妙玉说:“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的古玩真器,我就是个俗器了。”“世法平等,无有高下”出自《金刚经》中的句子,宝玉的这句话是开玩笑,曹公写的目的仅仅是开玩笑吗?
四面墙壁玲珑剔透,锦笼纱罩,金彩珠光,连地下踩的砖,皆是碧绿凿花。刘姥姥以为是小姐的闺房,居室男主人的脂粉气跃然于纸上了。怡红公子富贵闲暇的生活、爱好热闹的性格、倍受宠爱的地位也在这繁华的环境氛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结语
曹雪芹对人物住所环境的艺术描写,展示了环境艺术的存在形式作用于林黛玉和刘姥姥的视觉,与住所的主人产生一种对应关系,让读者对住所的主人有一个直接的认识,这就是“异质同构”。异质是“物”和“人”,同构就是桥梁。所以,要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元素连接成一体,我们就必须发现和把握这些元素之间的同构特点,用更广阔的视角去观察审视对象,联想它们在各个状态下的效果。巧妙地运用“异质同构”,人物形象可以在客观事物上体现出来,因而客观事物的存在形式充满人情味,人物也变得更加丰富与饱满,能使艺术作品更方便、更明了、更美地传达给受众。
《红楼梦》中精彩的环境描写数不胜数,值得研究推敲的也不计其数,作者匠心独具,一景一物,无不与人物的性格、地位、爱好、命运和丰富的内心世界相契合。曹雪芹提前了两个世纪将环境艺术与人物形象以“异质同构”的形式运用于作品中,使人物更加具体化、立体化、特性化。其天人合一、心物交融的写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24页。
② 长北:《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页。
{3} 刘云春编著:《百年红学:从王国维到刘心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6页。
{4} 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27页。下文有关该小说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5} 朱光潜:《谈美书简》,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4页。
{6}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170页。
{7} 鲁迅:《鲁迅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8} 刘叔成等:《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5页。
{9} 冯其庸:《论红楼梦思想》,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06页。
{10} 刘再复:《人生语悟》,《读书》2013年第9期。
{11} 刘再复:《贾宝玉论(上)》,《读书》2013年第3期。
关键词:异质同构 《红楼梦》 环境艺术 人物形象
始创于19世纪末奥地利、德国的格式塔主义,发展到20世纪中期已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运动,以至于影响到整个心理学领域,并渗透到视觉艺术及其他学科中。“异质同构”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核心,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异质同构原理认为,客观外界物体的构造形式与我们心理情绪的构造形式有着某种相通共通之处,通过“物”与“人”的类比和对照,把外在和内在联系起来,借以实现物体的人情化,人情的物体化。“一颗垂柳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并不是因为它看上去像一个悲哀的人,而是因为垂柳枝条的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就传递了被动下垂的表现性。”{1}再比如明月与乡愁、秋风与悲凉、竹子与骨气、桃花与春情等,这与中华民族的比德、寓兴是相似的,只是“西方艺术理论往往从艺术、从美自身出发,中华艺术理论往往从哲学、从人的心灵出发”{2}。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最高峰,“其中男495人、女480人,合计975人,其中有姓名称谓的732人,无姓名称谓的243人”{3}。这些人物个性千变万化,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无论实写虚写或是明写暗写,曹雪芹都能通过各种手法,把人物个性交代得清清楚楚。曹雪芹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努力避免脸谱化、戏剧化、单一化,启功先生曾说:“《红楼梦》里的每首诗都是人物形象的组成部分。”那么环境艺术描写能不能显现人物形象呢?这里,我们主要谈谈第三回黛玉进贾府的所见和第四十回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贾母领一行人游园所见,看看曹雪芹怎样通过环境艺术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地位、爱好、命运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怎样把环境与人物完美地统一,达到“异质同构”的效果。
一、黛玉所见
(一)贾母的住处
正面五间上房,皆是雕梁画栋,两边的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式的鹦鹉画眉等雀鸟,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④
从五间上房的位置可以看出其主人出身侯门、丈夫坐袭父荫、几次经历金陵接驾盛典的贾府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她的爱好是一些鸟雀,就是给丫头们取的名字也是鸳鸯、鹦哥等。老年人一般爱养花养鸟,因为这些事物接近自然,使人赏心悦目、气定神闲。这里的“丫头”年龄小,单纯明净,“穿红着绿”符合老年人的审美。正如用低沉的嗓音诠释出《你的眼神》的歌手蔡琴,曾在一次电视访谈中说:“自己过了四十岁,把衣柜里所有的黑色衣服换成红色。”在走过千山万水之后,我们才发现那最日常的红与绿是最珍贵的,那微不足道的被时间消磨的东西所蕴含的一切信息方能唤醒我们沉睡的记忆。
贾母喜欢什么样的人?从道士说亲上也可以看出贾母选人的标准,一是模样好的,二是性格好的,如贾宝玉、王熙凤、史湘云。史湘云如果不是许了人家,也是孙媳妇的不二人选。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竟比仇十洲的“艳雪图”还要美,贾母便问她的年庚八字,凤姐最会揣摩领导心思,便假装做媒,得知宝琴已许梅家,方才作罢。在“薛姨妈爱语慰痴颦”中,薛姨妈说:“前日老太太要把你妹妹说给宝玉,偏生又有了人家,不然,倒是门子好亲事。”在这件事中,贾母何曾顾及宝钗、黛玉的感受呢?宝钗房间的朴素令贾母心里不是滋味,但她又会按贾母的喜好来点戏。如果一个人总是揣摩别人的心思,那么反过来,别人又要揣摩她的心思了,和这样的人相处太费神了。尽管贾母对薛姨妈说过自己的这些孙女们都不如宝丫头,但她还是留宝琴同睡,叫宝钗别把宝琴管紧了,可见贾母想要的是单纯的宝琴,而不是复杂的宝钗。贾母开始时是宝黛婚姻的促成者,可是后来她的态度又变了。“史太君破陈腐旧套”中,她批评《凤求鸾》中的雏鸾:“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骂过宝黛“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贾母,难道不知宝黛的情意?这些话黛玉听了做何感想?难道这是对黛玉的警告吗?贾母爱宝玉,爱湘云,爱宝琴,就像老年人爱花草鸟雀一样,她喜欢真实的、善良的、美丽的、简单的、快乐的、有生气的一切人与事。
曹雪芹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创作,而是站在每一个人物的立场、性格和年龄来处事,这样描写贾母自有他的道理。武则天也有天真浪漫的少女时代,而崔莺莺总有一天会成为崔老夫人,每个人的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便不同。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说:“如果你想听众屏声静听到终场,鼓掌叫好,你就必根据每个人年龄的特征,把随着年龄变化的性格写的妥帖得体……不要把老年人写成青年人,把小孩写成成年人。”⑤贾母也整天带着孙子、孙女们家宴、看戏、游园,如世上多数的老人,享福行乐是她晚年的最大追求。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老人的喜好接近于孩子,年轻时被一些表象所掩盖,到年老后,才复归到本位,从终点又回到起点,删繁就简,喜欢一种简简单单的、最日常的快乐。
(二)贾赦的住处
出了西角门往东,过荣府正门,入一黑油漆大门内,至仪门前,方下了车。邢夫人挽着黛玉的手进入院中,黛玉度其处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进入三层仪门,果见正房、厢房、游廊悉皆小巧别致,不似那边的轩峻壮丽;且院中随处之树木山石皆好,及进入正室,早有许多艳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
曹雪芹站在高处悲天悯人地俯看世事人物,虽然他的笔调是宽容的,但是他笔下的贾赦,却几乎找不出优点。贾琏淫,在处理石呆子事件上可以看出他的正直;薛蟠坏,他不虚伪,呆中有几分自然的天性,在遭柳湘莲痛打这件事上,又惹得读者一点怜;贾雨村阴险滑头,但他的才气,他的见识,他的智商是很难有人望其项背的;贾芸拍马钻营,如果你生活在最底层,你就会懂生存的艰难,也就能体谅他了。 “袭了官”的大老爷比二老爷贾政活得自在,礼教、道德、良心并不妨碍他作恶,为了几把扇子逼得石呆子家破人亡,一大把年纪了,连老太太的丫鬟也惦记着。贾母在“鸳鸯女誓绝鸳鸯偶”中对凤姐说,他是“没脸的公公”。中秋节他讲了一个偏心的笑话,惹得贾母不快,又挑起事端,赞美贾环说:“想来咱们这样的人家,原不必寒窗萤火;只要读些书比别人略明白些……这世爵的前程就跑不了你袭了。”“袭官”怎么也轮不到庶出的三爷贾环,贾政赶忙圆场:“不过他胡诌如此,那里就论到后事了。”笔者认为贾母是碍于中秋佳节的团圆气氛,贾赦又一大把年纪了,才没有发火,只是叫他们散了。
贾赦的理想人生便是享乐,院中随处树木山石皆好,显出他的审美乏善可陈。从“盛妆丽服的丫鬟姬妾”中可以看出他的好色。六十九回中写到贾琏:“况素昔见贾赦姬妾丫鬟最多,每怀不轨之心,只未敢下手,今日天缘凑巧,竟把秋桐赏了他,真是一对烈火干柴,如胶投漆,燕尔新婚,连日那里拆得开?”这里的“丫鬟”显然比贾母处的“丫头”年龄要大,容貌要美,服饰更艳丽,从秋桐的品行上可以看到贾赦处的“人文环境”。
(三)贾政的住处
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门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各处不同,黛玉方知这是正内室。进入堂屋,抬头迎面先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字“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多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錾金彝,一边是玻璃盆。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是乌木联牌镶着錾金字迹。
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正面炕上横设一张炕桌,上面堆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锻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锻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上搭着也半旧的弹花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
象征着家族传承的“荣禧堂”匾不在“袭了官”的长子贾赦处,却在次子贾政处,明白无疑地表明了荣国府内权力斗争中长子的惨败,稳操胜券的是老婆娘家实力雄厚和女儿宫中地位显赫的次子。于是,这一边是小巧别致、略显狭窄,那一边是轩昂宏伟、陈设高端(紫檀、楠木、乌木都是稀有的木材),环境的对比鲜明地反映了各自的实力。
贾政——荣国府的二老爷,他本来想通过科考入仕(袭官的是大老爷贾赦),因父亲临终奏本,皇上听说还有一个二儿子,便额外恩赐了一个主事,后官至工部员外郎,相当于现在的司局级干部,再沾点夫人王氏、女儿元春的光,在社会上的地位自然风光,在家中的地位也比大老爷贾赦显赫。可他是贾府老爷少爷中活得最不自在的一个,别人在家族厄运到来前加倍享乐,他清楚地看到家运的一步步衰亡,却无能为力,不肯同流合污,却又不得不妥协。
他给人的突出印象是三个“半旧”,一派为人清正廉洁、君子乐道安贫的样子,与前面的富贵场景相比,犹如天上地下,其平素为人也就由此暴露出来。他的性格是“不以俗事为要”,从书中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他是喜好和读书人交往的。他不为名利地举荐贾雨村,他的善良厚道是贾赦、贾珍之流无法比的,也不似贾雨村从一个才华横溢、正直的知识分子被腐蚀成善于钻营、恩将仇报的官场中人。他有家底子,没必要像贾雨村那样苦读求功名,也没有经历过贾雨村的风雨,他的出身、他的经历限定了他的能力。能力不足,可以有好性情,贾政为了掩盖他没本事,回到家中整日拉着脸、皱着眉、踱着方步,无所作为,故作尊严;明明喜欢宝玉的文才,却当着客人的面训斥他。家中的人也都不喜欢他,有一次贾母与孙子孙女们玩猜谜游戏,贾政也想参加,而湘云、宝玉却大受拘束,不敢说笑。贾母撵他去休息,贾政赔笑:“何疼孙子孙女之心,不略赐与孩儿半点。”“但这老母亲曾见过上代有所作为、功名显赫,而这位儿子号称是‘正人君子’,文不能提笔作赋,武不能上马立功;政治地位远比不上王子腾,活动能力也还不如贾雨村;在自己身边,谈笑风生不如凤姐,聪明俊秀哪及宝玉?因此除了让他去当一个‘行礼如仪’的家族代表外,有何可取之处呢?”⑥
能力不足便是贾政事业和家庭都不如意的根源。事业上,书中没交代一句,应该是没有任何政绩的官,无非每天按时到衙门里办公点个卯,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是一个不会巴结领导的下属,也是一个下属不喜欢的领导。连这个官也来得不体面,只因为有背景,谁也动不了他。家庭里,太太王夫人像木头似的,何曾关心过丈夫的所思所想?她整日吃斋念佛,“老虎不发威,可不能当她是病猫”,王夫人发起威来,便是震天动地:金钏的死,晴雯的死,芳官、四儿的被逐,都是因为她。贾政不能说不畏她三分。从探春和贾环的年龄上可以看出,赵姨娘应该比王夫人年轻几岁。《红楼梦》第七十三回开头部分写道:“话说那赵姨娘和贾政说话,忽听外面一声响,不知何物,忙问时,原来是外间窗屉不曾扣好,滑了屈戌,掉下来,赵姨娘骂了丫头几句,自己带领丫鬟上好,方进来打发贾政安歇,不在话下。”当然他对赵姨娘也没有多少情义,要不然赵姨娘在贾府中也不会处于那种地位。周姨娘就更不用说了。
如果像贾赦、贾珍那样浑浑噩噩这样过下去,倒也快活,但贾政是一个清醒者。鲁迅说过:“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⑦鲁迅尽管痛苦,但他却可以用犀利的笔一吐为快,并且一呼百应,而贾政却只有羡慕的份了。
二、贾母、刘姥姥一行人游园所见
(一)潇湘馆——黛玉的住处
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甬路……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贾母因见窗上纱的颜色旧了……这竹子颜色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
元春令宝玉与众姐妹住进大观园时,黛玉一下就相中了潇湘馆,理由是“我爱那几竿竹子”,宝玉也拍手赞同:“合了我的主意了。”古人又以竹喻其节,探春给黛玉起雅号时说:“当日娥皇女英洒泪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他那竹子也要变成斑竹的,以后叫他做‘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黛玉也默许了。竹子虽然纤弱孤立,但搏风击雨,绝不妥协,正像黛玉坚定执着地追求着一种朦胧的人性解放,也合了她幽僻的生活,真是奇异的文思,超脱的意境。 潇湘馆的景物描写也没有忽略室内陈设,黛玉房间“窗下设着笔砚”,“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以致刘姥姥惊叹:“这哪里像个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呢!”整部《红楼梦》里,黛玉写的诗质量最高,正是书和笔砚使人物散发着文墨之香,突出了主人公的儒雅情调,表明了林黛玉“堪怜咏絮才”的气质。
贾母看到绿纱窗颜色旧了,与外面的翠竹颜色不配,命凤姐换掉绿纱,凤姐想到放在箱中不用的银红“霞影纱”,立刻给黛玉换上。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色彩的对比,绿的“底”配银红的“图”,即翠竹配“霞影纱”。“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和谐,比非对立因素的统一更具有美的魅力。”⑧这样便形成了对立的平衡统一,达到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效果。绿纱窗颜色旧了大概不是一天两天了,箱中“霞影纱”放的时间比凤姐年龄还大,凤姐平时怎么想不起来?王熙凤做事只为讨好贾母,何曾真正关心过黛玉?青春期少女表现出孤高自许、目中无人,有时候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是黛玉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抗议。
(二)紫菱洲——探春的住处
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一囊的水晶球的白菊。西墙上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的《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联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
房间空旷,家具偏大,有其祖母和父亲的气势,但贴、笔、字、画比祖母、父亲的住处多了点文化气息,这位独具胸襟、外向旷达、理性坚强的女子最先看到家族繁华背后的衰败,既不同流合污,也不熟视无睹,而是把现实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所感慨、有所想法,遇到时机成熟,便可大显身手,做一番改革。她清楚自己也无力挽回家族衰落的趋势,只能给即将要倒的大厦加固几根小小的钉子。
黛玉赞叹地对宝玉说:“你家三丫头倒是个乖人。虽然叫她管些事,倒也一步不肯多走。差不多的人,早作起威福来了。”第五十五回中,凤姐儿道:“好个三姑娘!我说得不错。只可惜他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子里。”平儿笑道:“他便不是太太养的,难道谁敢小看她,不与别的一样看待么?”探春和凤姐不同,她的“理家”不带一点私心,她当权并不擅权。如果说凤姐给人带来的是恐惧,那么探春给人带来的是敬畏;凤姐的处事含杀机,探春的处事见公正。探春和宝钗也不同,宝钗重做人,探春重做事。
她外表刚烈,内心不失温情。为了公平服众,先只认九省都检点王子腾舅舅,否认赵国基是她的舅舅,最后哭着挽回,对赵姨娘说:“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在处理贾赦讨要鸳鸯的事件中,她及时提醒贾母别冤枉了王夫人。查抄大观园时,迎春弱,惜春冷,只有她敢打王善保家的一个嘴巴,保全自己身边的人,也敢于表达对邢夫人、王夫人的不满,并预言家族自杀自灭的命运。第七十六回,中秋节黛玉、湘云去了凹晶馆联诗,宝钗姊妹回家了,凤姐、李纨病了,众人也都散了,唯有探春尚还陪着冷冷清清的贾母。难怪贾母曾在游园时说:“我的三丫头倒好,只有两个玉儿(宝黛)可恶,回来吃醉了,咱们偏往他们屋里闹去。”
(三)蘅芜苑——宝钗的住处
只觉得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呆着青纱帐幔,衾褥十分朴素。
“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这雪洞两字是预示了宝钗的终极命运吗?尽管想“钗于奁内待时飞”,结果还是落到了“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地步。宝钗和黛玉——一个代表正统,一个代表浪漫;一个是现实,一个是理想;一个是儒,一个是道。宝玉被前者的力量羁绊,被后者的精神吸引。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的时候,宝钗抽到的酒签是一枝牡丹花,题着“艳冠群芳”,附注的诗句是“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就意思十分显豁了,这就是‘任是动人也无情’。这句话就是活生生的一个薛宝钗。漂亮是漂亮到‘艳冠群芳’,漂亮可称‘花中之王’,可称‘仙姿’的地步了,就是冰冷无情!”⑨看到宝钗丰腴的手臂,宝玉心想若长在林妹妹身上,还可以摸一下。宝姐姐纵然娇羞动人、貌美如花、知识渊博、才高八斗,但做人做事,总是站在大众的立场,总以为宝玉是“无事忙”,总是劝他走仕途,和宝玉的心灵从没贴近过。
异香扑鼻的或许是“冷香丸”的香味,房间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文中特别点出一个土定瓶,也就是寻常百姓家都能使唤的家什了,竟放置在“珍珠似土金如铁”的薛家千金的房间,连贾母也看不过去。有人认为宝钗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意识有计划地争夺贾宝玉,这种看法贬低了这个人物的思想意义。从自然属性上说,宝钗处于少女怀春的年龄,她爱宝玉的容貌;从社会属性上说,她更爱宝玉的身份地位,宝钗具有现实中人的全部个性。要说有计划,那是王夫人和薛姨妈,她们用“金玉良缘”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宝钗总是平静得体地处理一切事务,连赵姨娘都说她好。凤姐说她“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虽只比黛玉、湘云大一岁,种种老练的处世是她们所不如的。宝钗得人心是因为她“行为豁达,随份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而自己“却浑然不觉”。她只是按封建正统思想来做事,切合了当时的环境。封建正统思想以儒家为代表,“儒家对人要求甚严,本是好事,但是如果严而苛,要求太高,就做不到,做不到又要维持面子,那就只好‘装’,‘装’更是虚伪”⑩。儒家的一些理论被后来的统治者利用,成为愚民工具,到了宋朝更是“存天理,灭人欲”了。
曹雪芹表面上是褒道抑儒,其实儒家文化早已入了他的骨髓。道家也有弊端,如果所有的人都强调自身的灵性发展,那么这个社会将会走向无序。尽管晴雯、芳官在宝玉心中高于其他丫鬟,但作者还是安排晴雯早夭,芳官被逐。第八十二回中揭示黛玉对八股文的看法:“我们女孩儿家虽然不要这个,但小时候跟着你们雨村先生念书,也曾看过。内中也有近情近理的,也有清微淡远的。那时候虽不大懂,也觉得好,不可一概抹倒。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所以,儒家也有一些合理的部分,事物都有正反面,儒道难两全,万物只在一个平衡。 (四)怡红院——宝玉的住处
便见迎面一女孩儿,满面含笑的迎出来,细瞧一瞧,原来是一幅画儿……只见四面墙壁,琴剑瓶炉,皆贴在墙上,锦笼纱罩,金彩珠光,连地上踩的砖,皆是碧绿凿花,竟越发把眼花了。
宝玉给晴雯暖手,替麝月蓖头,反过来经常为丫头们服务。怡红院是单位里的好部门,有钱、有闲、有地位。坠儿因偷东西被撵,空下来一个编制,厨房里柳嫂子极力巴结受宠的芳官,求芳官在宝玉面前为自己的女儿求职。小红若不是在怡红院里受到压制,也不会跳槽的。宝玉以平等的眼光看世间一切人和物,他庇护着身边那些卑微的生命,也是大观园里的和事佬,受得了小戏子的气,替小丫头们背黑锅。宝玉这里的“女孩儿”不同于贾母处“穿红着绿的丫头”,也不同于贾赦处“盛妆丽服的丫鬟”,这里的“女孩儿”地位要高于丫头和丫鬟,和主人的地位是平等的,是得到主人尊重的自由人。
《红楼梦》的第五十八回写宝玉病后去看黛玉:
从沁芳桥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宝玉因想到: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倒“绿叶成荫子满枝”了。
在第十九回,宝玉被邀去宁国府看戏,场面繁华热闹。宝玉只略坐了一坐,便走往各处闲耍。他想到贾珍房中一幅美人图,他想那美人必然是寂寞的,便去看看她。可刚走到房门口,便听到里面有声音,原来茗烟和小丫头亲热。
宝玉禁不住大叫:“了不得!”一脚踹门进去,将两个唬的抖衣而颤。茗烟见是宝玉,忙跪下哀求……那丫头羞的脸红耳赤,低头无言。宝玉跺脚道:“还不快跑!”一语提醒,那丫头飞跑去了。宝玉又赶出去叫道:“你别怕,我不告诉人!”……宝玉因问:“那丫头十几岁了?”茗烟道:“不过十六七岁了。”宝玉道:“连他的岁数也不问问,就作这个事,可见他白认得你了。可怜,可怜!”
宝玉连一株杏花、一幅画儿都赋予了情感,对不相识的小丫头也有一份体恤悲悯之情。“贾宝玉的心,近乎释迦牟尼之心。说到底是一颗大慈大悲之心。这种大慈大悲表现在生活细节上,更重要的是始终守持一种无分别心,也就是没有等级分别、门第分别、尊卑分别、高低分别的情怀。和宝玉相比,身处尼姑庵的妙玉,本应最具佛心,但她却留有明显的分别之心。”{11}
妙玉最遭人诟病的便是对贾母和刘姥姥的两种不同态度。宝玉在栊翠庵中看到黛玉用“点犀”,宝钗用“瓟斝”,笑着对妙玉说:“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的古玩真器,我就是个俗器了。”“世法平等,无有高下”出自《金刚经》中的句子,宝玉的这句话是开玩笑,曹公写的目的仅仅是开玩笑吗?
四面墙壁玲珑剔透,锦笼纱罩,金彩珠光,连地下踩的砖,皆是碧绿凿花。刘姥姥以为是小姐的闺房,居室男主人的脂粉气跃然于纸上了。怡红公子富贵闲暇的生活、爱好热闹的性格、倍受宠爱的地位也在这繁华的环境氛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结语
曹雪芹对人物住所环境的艺术描写,展示了环境艺术的存在形式作用于林黛玉和刘姥姥的视觉,与住所的主人产生一种对应关系,让读者对住所的主人有一个直接的认识,这就是“异质同构”。异质是“物”和“人”,同构就是桥梁。所以,要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元素连接成一体,我们就必须发现和把握这些元素之间的同构特点,用更广阔的视角去观察审视对象,联想它们在各个状态下的效果。巧妙地运用“异质同构”,人物形象可以在客观事物上体现出来,因而客观事物的存在形式充满人情味,人物也变得更加丰富与饱满,能使艺术作品更方便、更明了、更美地传达给受众。
《红楼梦》中精彩的环境描写数不胜数,值得研究推敲的也不计其数,作者匠心独具,一景一物,无不与人物的性格、地位、爱好、命运和丰富的内心世界相契合。曹雪芹提前了两个世纪将环境艺术与人物形象以“异质同构”的形式运用于作品中,使人物更加具体化、立体化、特性化。其天人合一、心物交融的写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24页。
② 长北:《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页。
{3} 刘云春编著:《百年红学:从王国维到刘心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6页。
{4} 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27页。下文有关该小说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5} 朱光潜:《谈美书简》,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4页。
{6}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170页。
{7} 鲁迅:《鲁迅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8} 刘叔成等:《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5页。
{9} 冯其庸:《论红楼梦思想》,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06页。
{10} 刘再复:《人生语悟》,《读书》2013年第9期。
{11} 刘再复:《贾宝玉论(上)》,《读书》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