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有特色的美丽乡村,一些地区也正在深入进行探索和发展,期待走出适合本地特色的乡村建设之路。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主要是以政府上层设计为主、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而乡村自身的内在动力和地域性文化考量不足。社区营造是国际及台湾地区乡村建设的富有成效的模式,探索社区营造理论及实践经验为我国乡村建设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社区营造 乡村建设 启示
一、社区营造的内涵
社区营造的概念源于日本的造町、英国的社区建筑与美国的社区设计。我国学术界对社区营造的研究可分为台湾地区和大陆两个部分,大陆对社区营造的研究目前处于初期,主要是探讨我国一些地区的乡村建设等现实问题;台湾地区相对发展比较成熟,这一概念在台湾地区出现于1993年,主要目的是“建立社区文化、凝聚社区共识、建构社区生命共同体”,在这一目标之下实施新思维及新政策。分别从人的资源、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生产资源几个方面共同建设社区生活。社区营造是以社区共同体作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的,是由广大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地方性事务,目的是在社区居民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经由社区的自主能力提升,在社区文化理念的推动下,建立社区自身的文化特色,实现“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文化事务发展”,“地方文化团体与社区组织运作” 及其他相关的文化活动等目标。
二、社区营造对我国乡村建设启发
1.重新认识乡村社会的综合价值功能。从社区营造实践来看,各个国家在乡村建设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乡村社会不仅是农业生产基地,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休闲娱乐、科学教育等多方面具有综合性价值的区域。所以对于乡村建设就不能单单地从传统建筑与地方文化保护的视角,也不能只从农村单一性的农产品供给功能出发来探讨乡村的保护和发展问题。大陆一些地方对乡村发展的思考与探索,还停留在农产品的生产、乡村休闲旅游、田园风光欣赏和农家乐等低端层次,缺乏对乡村社区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整个社区活力的挖掘与提升,这样就限制了乡村建设的深层次及全面整体性的发展,有些地方虽然也在挖掘当地的民族文化,但是并没有深入到乡村的内在文化肌理层面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建设品质的提升,而且有可能导致乡村在发展中遭到“建设性破坏”。当前我国乡村社区发展,要深刻认识到乡村的综合价值和巨大发展潜力,要多重考量乡村在文化特色、生态价值、非物质遗产等方面的挖掘出传承,这样才能永续发展。
2.乡村建设中重视主体力量的能力建设。当前乡村建设发展迅速,许多乡村建设发展路径寄希望于引入大量的资本来启动乡村产业建设和发展,几年来的实践发展表明这种发展方式收益最大的是资本投入方,而乡村主体收益有限,难以持续乡村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原有的文化与环境遭到破坏,也引起了村民的不满,这样乡村主体的文化延续出现在问题。这些矛盾如何解决,也引起了决策者的重视,所以重建乡村社区共同体和提高自组织能力是乡村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社区营造理念下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倡导“自下而上”的社区自我发展思路,提倡乡村社区自已组成民间团体的模式。通过挖掘社区历史、文化及共同记忆,使社区居民提升对村寨 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村民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同时要保障居民的基本权益,提高地方和社区保护的积极性。
3.社会力量多元参与机制。乡村社区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资源有限,需要其他元素的加入,这样乡村社区才能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在文化建设、经济建设、产业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社区营造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些地区发展乡村社区引导性的理念,很大一部分也是由于社会各种力量参与的结果。在我国的一些乡村保护和发展中,政府力量成为最主要的顶层设计力量,除此之外,只有少数的 NGO组织关心乡村社区的发展,而一些知识分子、专业规划设计人员在乡村发展中参与度非常低。
而乡村建设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为整个经济领域提供了一个巨大市场。所以在建设过程中要集中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多元社会组织的力量来关注乡村社区的发展,这样才能为乡村建设提供尽可能多的教育、文化和资金等方面的资源,同时也应该提倡地方性的教育机构及科研组织参与到乡村的发展规划中来,同时可以为乡村建设培养本土的专业人才,使乡村建设能够在乡村主体认同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三、社区营造下乡村建设实践路径
1.挖掘社区特色资源和综合价值。每一个乡村社区的形成都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民族地区的乡村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所以在进行社区营造时要从特色入手,再进行其他资源的整合,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的营造计划。在进行规划时首先要明确乡村社区的资源总量及种类,如民族文化资源、生态资源、景观资源以及特色产业资源,通过特色资源来引领社区的发展方向。但是对于乡村整体发展而言,单一的资源特色发展是不够,只有利用自身的条件吸引其他资源的进入,建造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社区组织,这样才能使乡村有续发展。
2.凝聚社区共同意识。社区的发展核心是“人”,这样就需要动员全社区的力量来参与到社区营造当中来;其次还需要通过乡村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来建立社区共同意识,建立交流平台、创造社区居民的交流沟通机会,让民众在活动中培养对社区的认知认同感,这样社区建设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力量。
3.发展文化产业提高经济适应力。文化产业是以社区本身具有的历史、技术和自然等资源作为基础,并由社区居民共同承担发展并经营的产业活动。在对当地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和再发展创造的基础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社区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地方性文化内涵的赋予来发展属于社区自已的产业,在产业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能够获得利润空间和发展空间后,吸引更多的资源进入到产业当中,形成具有规模的产业聚落,实现社区经济独立,减少对外界的依赖。社区发展要以产业作为基础才能实现永续发展。
4.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居民素质。社区建设与发展能够有续进行的前提是必须要有相关的人才作为支撑。这就要对本社区内部的居民进行教育培养,提高居民素质,这样乡村建设才能真正地在社区生根,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方面。
5.充分利用外部力量的帮助与支持。乡村社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多方面力量的参与和协助。政府在乡村建设的设计及政策、资金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NGO组织在社区发展上能提供在人员、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帮助和支持,所以社区要在积极争取并配合NGO组织在各方面的帮助;还有一些专家、学者能为社区发展提供技术、法律、产业、建筑等方面的帮助,社区也要积极建立交流平台,这样才能得到实质性的帮助。另外还要多方筹措资金,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建立透明公平的资金平台。
总体观之,我国乡村建设不仅要从村寨风貌、文化古迹、传统建筑等物质文化的保护上入手,还要从社区营造的视角出发来扩展乡村建设的内涵与内容,通过对社区环境的改善、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重建文化自信、增加社区的沟通与认同,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等方面,来实现乡村建设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佐藤滋:社区营造的方法[M].陈金顺译.台北:台湾地区“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文化资产总管理处筹备处出版,2010.
[2]台湾地区“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旧本社区总体营造理念与实例[M].台北:台湾省手工业研究所发行,1997.
[3]吴晓林:臺湾地区社区建设政策的制度变迁[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4]罗家德:我们应该怎样做乡村建设[J].商界(评论)2014.9.
关键词:社区营造 乡村建设 启示
一、社区营造的内涵
社区营造的概念源于日本的造町、英国的社区建筑与美国的社区设计。我国学术界对社区营造的研究可分为台湾地区和大陆两个部分,大陆对社区营造的研究目前处于初期,主要是探讨我国一些地区的乡村建设等现实问题;台湾地区相对发展比较成熟,这一概念在台湾地区出现于1993年,主要目的是“建立社区文化、凝聚社区共识、建构社区生命共同体”,在这一目标之下实施新思维及新政策。分别从人的资源、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生产资源几个方面共同建设社区生活。社区营造是以社区共同体作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的,是由广大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地方性事务,目的是在社区居民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经由社区的自主能力提升,在社区文化理念的推动下,建立社区自身的文化特色,实现“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文化事务发展”,“地方文化团体与社区组织运作” 及其他相关的文化活动等目标。
二、社区营造对我国乡村建设启发
1.重新认识乡村社会的综合价值功能。从社区营造实践来看,各个国家在乡村建设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乡村社会不仅是农业生产基地,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休闲娱乐、科学教育等多方面具有综合性价值的区域。所以对于乡村建设就不能单单地从传统建筑与地方文化保护的视角,也不能只从农村单一性的农产品供给功能出发来探讨乡村的保护和发展问题。大陆一些地方对乡村发展的思考与探索,还停留在农产品的生产、乡村休闲旅游、田园风光欣赏和农家乐等低端层次,缺乏对乡村社区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整个社区活力的挖掘与提升,这样就限制了乡村建设的深层次及全面整体性的发展,有些地方虽然也在挖掘当地的民族文化,但是并没有深入到乡村的内在文化肌理层面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建设品质的提升,而且有可能导致乡村在发展中遭到“建设性破坏”。当前我国乡村社区发展,要深刻认识到乡村的综合价值和巨大发展潜力,要多重考量乡村在文化特色、生态价值、非物质遗产等方面的挖掘出传承,这样才能永续发展。
2.乡村建设中重视主体力量的能力建设。当前乡村建设发展迅速,许多乡村建设发展路径寄希望于引入大量的资本来启动乡村产业建设和发展,几年来的实践发展表明这种发展方式收益最大的是资本投入方,而乡村主体收益有限,难以持续乡村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原有的文化与环境遭到破坏,也引起了村民的不满,这样乡村主体的文化延续出现在问题。这些矛盾如何解决,也引起了决策者的重视,所以重建乡村社区共同体和提高自组织能力是乡村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社区营造理念下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倡导“自下而上”的社区自我发展思路,提倡乡村社区自已组成民间团体的模式。通过挖掘社区历史、文化及共同记忆,使社区居民提升对村寨 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村民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同时要保障居民的基本权益,提高地方和社区保护的积极性。
3.社会力量多元参与机制。乡村社区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资源有限,需要其他元素的加入,这样乡村社区才能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在文化建设、经济建设、产业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社区营造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些地区发展乡村社区引导性的理念,很大一部分也是由于社会各种力量参与的结果。在我国的一些乡村保护和发展中,政府力量成为最主要的顶层设计力量,除此之外,只有少数的 NGO组织关心乡村社区的发展,而一些知识分子、专业规划设计人员在乡村发展中参与度非常低。
而乡村建设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为整个经济领域提供了一个巨大市场。所以在建设过程中要集中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多元社会组织的力量来关注乡村社区的发展,这样才能为乡村建设提供尽可能多的教育、文化和资金等方面的资源,同时也应该提倡地方性的教育机构及科研组织参与到乡村的发展规划中来,同时可以为乡村建设培养本土的专业人才,使乡村建设能够在乡村主体认同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三、社区营造下乡村建设实践路径
1.挖掘社区特色资源和综合价值。每一个乡村社区的形成都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民族地区的乡村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所以在进行社区营造时要从特色入手,再进行其他资源的整合,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的营造计划。在进行规划时首先要明确乡村社区的资源总量及种类,如民族文化资源、生态资源、景观资源以及特色产业资源,通过特色资源来引领社区的发展方向。但是对于乡村整体发展而言,单一的资源特色发展是不够,只有利用自身的条件吸引其他资源的进入,建造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社区组织,这样才能使乡村有续发展。
2.凝聚社区共同意识。社区的发展核心是“人”,这样就需要动员全社区的力量来参与到社区营造当中来;其次还需要通过乡村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来建立社区共同意识,建立交流平台、创造社区居民的交流沟通机会,让民众在活动中培养对社区的认知认同感,这样社区建设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力量。
3.发展文化产业提高经济适应力。文化产业是以社区本身具有的历史、技术和自然等资源作为基础,并由社区居民共同承担发展并经营的产业活动。在对当地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和再发展创造的基础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社区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地方性文化内涵的赋予来发展属于社区自已的产业,在产业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能够获得利润空间和发展空间后,吸引更多的资源进入到产业当中,形成具有规模的产业聚落,实现社区经济独立,减少对外界的依赖。社区发展要以产业作为基础才能实现永续发展。
4.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居民素质。社区建设与发展能够有续进行的前提是必须要有相关的人才作为支撑。这就要对本社区内部的居民进行教育培养,提高居民素质,这样乡村建设才能真正地在社区生根,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方面。
5.充分利用外部力量的帮助与支持。乡村社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多方面力量的参与和协助。政府在乡村建设的设计及政策、资金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NGO组织在社区发展上能提供在人员、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帮助和支持,所以社区要在积极争取并配合NGO组织在各方面的帮助;还有一些专家、学者能为社区发展提供技术、法律、产业、建筑等方面的帮助,社区也要积极建立交流平台,这样才能得到实质性的帮助。另外还要多方筹措资金,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建立透明公平的资金平台。
总体观之,我国乡村建设不仅要从村寨风貌、文化古迹、传统建筑等物质文化的保护上入手,还要从社区营造的视角出发来扩展乡村建设的内涵与内容,通过对社区环境的改善、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重建文化自信、增加社区的沟通与认同,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等方面,来实现乡村建设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佐藤滋:社区营造的方法[M].陈金顺译.台北:台湾地区“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文化资产总管理处筹备处出版,2010.
[2]台湾地区“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旧本社区总体营造理念与实例[M].台北:台湾省手工业研究所发行,1997.
[3]吴晓林:臺湾地区社区建设政策的制度变迁[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4]罗家德:我们应该怎样做乡村建设[J].商界(评论)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