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叔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_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听着父亲讲老叔的故事长大的。
   父亲大老叔三岁,并非亲兄弟,上溯七八代都没有血缘关系。他们是同一辈分,早失怙恃,同病相怜。夜里,结伴睡在阴暗潮湿的破烂矮屋里,冬天,北风挟着雪花侵入屋里,他们蜷缩在墙角,相互拥抱,用体温温暖着对方,等待天亮。二十多岁时,父亲凭着出色的石匠手艺去了体力劳动繁重的公路段,老叔凭着聪明能干去了当时特别红火的副食品公司。能走出农村,领取国家工资,真是鲤鱼跃龙门。休息日,父亲总爱去老叔办公室坐坐,老叔沏茶,递烟,言语中有无限的亲情。常走长熟,常往长亲。父亲和老叔的姓名中,前三个字有两个完全相同,单位上的人都认定他们是亲兄弟。
   计划经济时代,物资匮乏,购物需要各式各样的票据。老叔是经理,村里乡亲找到他,他二话不说,尽力挤出些糖票、煤油票、米票、布票送给大家。他热情大方,还邀请乡亲去家里吃饭。吃饭的人多了,自己的粮票也就紧张,老叔从不厌烦,只得背后勒紧裤腰带。父亲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不时,捎带几斤白糖回家。我和弟弟妹妹们,嘴馋,把亮晶晶的白糖,融化在粗瓷土碗盛来的井水中,苦日子有了甜头。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1986年,老叔在遂川高中围墙外买了一块地皮,准备建房子,人手单,经济也特别紧张。乡亲们知道了,带上菜园里翠色欲滴的蔬菜,自发来到县城,扛石头,担砖头,踩纸泥,砌墙壁,工地上欢歌笑语。父亲是主管,又是半桶水的泥匠,豆大的汗水湿透了全身,他却高兴地说:“老弟有了自己真正的窝,我也是窝里的半个主人了。”
   1992年,我师范毕业,在家乡任教。上县城时,总爱去老叔家蹭饭。老叔很健朗,喜酒,善酒,随时能喝下一斤高度白酒。饭桌上他总喜欢向我碗里递来荤菜,劝我喝上几口。他是性情中人,我又得讲讲老叔喝酒的故事了。1989年,我考取了师范,老叔从县城回到老家帮忙招呼客人,酒席上他和父亲频频向老师敬酒,老师醉了,父亲醉了,他也醉了。酒醉的老叔爱哭,抱着父亲,哥俩哭得放肆,身世的悲惨就是一坛老醋,酸楚呛喇。哭了又笑,笑得荡漾,后辈的出息就是一瓮状元红,酽醯醇醴。2000年,我新屋乔迁,老叔又喝醉了,哭泣后,拉着父亲在挂着红布的大门前照相。
   父亲和老叔大概是前世有约定,父亲八旬时猝然长逝,老叔得知噩耗,带上他唯一的儿子——东哥,颤巍巍地来到灵堂,捶打着棺木,长跪不起,泣不成声,悲愤地责怪冰冷的父亲:“老哥,你诚实了一辈子,这次却不守信,忘记了咱哥俩今年正月喝酒时再活五年的约定,狠心丢下我,不辞而别,我该怎么说你……”哭声刺穿了沉闷的空气,没有酒气的哭声更揪心。
   我走上前去,想极力拉起老叔,老叔的身体好像突然間重了许多,许多。
   那夜,乡下世传的葬礼仪式进行到深夜,一勾上弦月挂在无边的天宇,院子四周一丝空明,一丝空明。
其他文献
到肯尼亚的第一天,我们就在从内罗毕到纳库鲁的途中看到了东非大裂谷,远远望去,草原广袤,野草青青,山峦起伏,林木葱郁,也有荒凉的沙漠,沙漠中隐隐可看到湖泊点点,阳光下闪着晶莹的波光。  那些湖泊,就像滑落下来的眼泪……  博戈里亚湖  这是东非大裂谷一滴珍贵的眼泪。博戈里亚湖位于大裂谷区的边缘,这个有着30平方公里面积的湖水,流淌着的是碱性的水,它的构成成分主要是碳酸钙,碱性的湖水极具腐蚀性。湖里有
期刊
那年,我22岁,经村里的邻居介绍,认识了现在的老婆。   那天早上起来,我妈告诉我:“你大娘说,今天下午为你介绍的那个小女孩和她妈要来,让你去看看。” 吃完早饭,我到衣箱里翻腾着,想找一件好一点的合身的衣服。那时,家里还不是很富裕,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能合身穿上就已经很好了。整个上午,我的心情特别紧张,感觉好似半年的漫长。吃过午饭,我穿着一件精心挑选的用军装改过的绿色的小夹克上衣,下身穿了一条旧
期刊
印象中的二婶,是在广丰县越剧团工作,那时的她年轻漂亮,笑起来便露出两个浅浅的酒窝儿,是纯粹的江南美女。   后来我年长更事,才知道能歌善舞的二婶陈云娟来自中国越剧之乡嵊县。曾有一段时间,中国戏台上很流行越剧,于是各地都组建了越剧团,从浙江招聘演员,广丰也不例外。年轻的二婶,就这样从嵊县来到闽浙赣三省交界的江西省广丰县。当时的广丰,闭塞落后,生活困苦,文化更是贫乏,能在剧团里当演员的,属于令人羡慕
期刊
这棵老树,遗世独立。方圆几十里,一说到老树,几乎没有不知道的,就像外地人眼中的百脈泉,不用详说就知道在章丘一样,成了一个村庄的地标。   树叫梭罗树,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锦葵目,是梧桐科的常绿木本乔木,生长在神秘的高海拔南方。十多年前,去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采风,下榻的宾馆,名字就叫“梭罗宾馆”。起初,以为这是宾馆老板故作玄虚,拉来美国波士顿的瓦尔登湖搞的一个噱头,没有在意为什么叫“梭罗”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家庭电子秤还很少见,称体重、身高要专门到大街边摆摊经营的摊档才有,收费一块钱。我由于太瘦,不敢在众人面前示丑,怕人笑话,每次称体重时,都要等人员稀少时才去称,而且还要环顾左右,确定没人注意我,才跳上摆在地上的秤盘上面去,而且迅速上下,扫描一眼体重的数量,特担心摊主会把体重说出来。   我有一个好兄弟在另一个机关单位工作,与我年龄相仿,都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也很瘦。时常有人关心他为
期刊
记事时,洋芋便是老家的主产,也是一家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曾经是全家“一日三餐”的主粮。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了,吃着父母曾经种植洋芋的土地生产的“细粮”,当年被人称为“粗粮”的洋芋,依旧是自己和家人不离不弃的依赖。   在老家,点种洋芋,是一件重要的农事,关系到一家人来年的收入和生活质量。腊月农闲时,父母便开始考虑来年的点种计划。哪几块地轮歇改种,哪几块生地种啥洋芋种。那时的洋芋种比较单一,当家品种就
期刊
故乡,对于游子来说,无疑有着不同一般的分量。   “一壶好茶一壶月,只愿月圆勿再缺,万里乡情满腔爱,今夜伴月回……”每次听到这首潮语歌,我就仿佛回到了家里,和父亲坐在一起,喝着功夫茶,聊着不着边际的话题……人生如茶,茶如人生。心情好的时候,泡一杯茶,在茶的香气中,荡涤空灵的心。心情差的时候,泡一杯茶,在苦尽甘来的味道中,品味人生的起伏。我不谙茶道,也品不出什么好坏,但这一切却令人怀念,感觉温馨和
期刊
满天的繁星,你甚至能清楚地分辨出它们是蓝色还是紫色。   小村庄变成了一个个黑影,显得特别安静。村中的一小片空地上,全村的老少爷们儿或蹲或坐,烟火一闪一闪的。他们正在享受着自己的艺术。这是一些古老而简单的说唱艺术:云南花灯,或者山歌。关于它们的名称由来、起源和发展,是文艺学家和民俗学家的事,这儿没人管它。忙碌了大半年的春种秋收都过去了,是该歇一会儿啦。   表演者坐在场地中央的小马扎上,通常是
期刊
暑假的一天,火辣辣的太阳照着大地,我从县城艺术学校接学舞蹈的孙女回来,她要吃米粉,我把电车停在上蔡縣北大公学门口一个卖炒米粉的小摊前。   由两个简易方形圆锥顶遮阳篷搭成的饭摊,一边摆放着几张桌凳,一边是做炒米粉的锅灶设备。这时,小摊里没有吃饭的,厨师是一位三十来岁的年轻人,正在拿着一把笤帚扫地。他个头儿不高,黝黑的面庞,大大的眼睛,上身穿着白色短袖衬衫,下身穿着黑色短裤,脚上的运动鞋上面露出洁
期刊
我童年时的伙伴三毛音乐感颇强。自从我们一起踏进学校大门时,他就能用笛子演奏当时流行的许多歌曲,像《火车向着韶山跑》《我爱北京天安门》《在北京的金山上》《翻身农奴把歌唱》等曲目,他在班级组织的各种文娱活动中都要上台演奏,随着他那手指娴熟的起落,一曲曲宛转悠扬的乐曲便在校园里阵阵飘起,教室里掌声如潮,喝彩声不断。每到那时,我心中总会升起一种渴望:什么时候我也能像他,那该多好呀!   三毛知道我的想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