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xian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吾窃以为,一本内容有趣或题材新颖的书尚且称得上可看之书,一本传授知识阐明道理的书可以称之为可读之书,一本引人思考启迪心智的书方可被誉为可品之书,《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一书,就是这样一本值得探索和品味的上好之书。
  这本书由第35届美国总统肯尼迪写于其刚刚踏入美国参议院不久的日子,此书仅仅讲述了包括肯尼迪自己在内的九位参议员坚持信仰的故事,更是作者在踏入政坛以后的深入思考和信仰探索,它给我们展示了作为一名政治家在从政道路上所遭受的环境压力、良心与前途的取舍、以及妥协背后的智慧和担当。当我准备站在肯尼迪的思想高度再次审慎的讨论这些问题时,内心激荡不已。
  周遭的环境压力
  身为一名参议员,首先代表的是他所在的州利益,地区选民和财力集团赋予了参议员的代表权;其次代表的是他所在的政党利益,政党为其提供了发出声音的平台;然后代表的是他所在的国家利益,参议员的定位最初是为了给政策制定提供咨询顾问的;最后也代表了他个人的利益,他的声望、事业、前途、命运和他的一举一动密不可分。就是这样一个通往政治权力的职位,充满了荆棘坎坷,哪怕是步步为营,却也常常身不由己。
  个人行为与集体主义
  身在社会的每个人,都常常无法作为个人的自由意志而得到体现,更何况参议员,他受到上级的专制胁迫、同事的不作为裹挟、选民的不合理期许等以“集体主义”和“多数派”为名义的困扰,自己的意见让位于大众意见,自己的思想受到了他人的奴役,这样是否真正体现了“民主”呢?
  私心与公心
  毫无疑问,每个人都有私欲,这是人天生所具有的,不应被视为被鄙夷和唾弃的理由。而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懂得用理性去控制私欲。你很难将一个人的自我利益、政治考量、声望和荣誉从其动机中抽离出来评判其道德与否,这也是违反人性的。而公心,这里即信仰,则恰恰在人性影响下的取舍中体现出难以掩饰的光辉。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坚守个人的道德标准和原则底线,遵从自己的使命感与正义感,这样的精神更值得骄傲。
  妥协更需要智慧
  人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但往往,后退比前进更加艰难。而政治立场上的妥协,并非是道德上的懦夫选择,反倒是彰显智慧的举动。每件事情并非是独立的标准,而黑色的对面也一定不是只有白色。部分对不代表错,在政治中从来没有极端的政策。记得《民主的奇迹》一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便是美国宪法的制定者们在费城议会大厅的权力制衡和精心设计,才以此产生保障人类生命权、自由权与追寻幸福之权的美国宪法 。
  信仰的坚持离不开制度的保障
  参议员阿尔伯特?贝弗里奇说过,“一个政党只有通过发展才能继续存活,对观念的不包容会导致其走向灭亡……”丘吉尔说过,“民主是最坏的政府形式——除了不时被拿出来试试看的所有其他政府形式之外。”我想,参议员们无论是坚持自己的判断力,还是在各种压力集团中艰难突围,至少,代议制政府的形式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能够以己之力反抗权宜主义、追求理想捍卫原则的平台和可能性,给予了他们说真话的权力和机会,而非贝弗里奇所嘲笑的中国、印度、苏联的专制主义。
  勇气不止存在于政治?
  勇气,不仅仅体现在政治抉择中,因为只有政客们才会经历政治生涯的进退维谷,而人生的道路上,更是处处充满了需要赋予和彰显勇气的十字路口。往小了说,面对被撞老太屡屡讹诈事件的层出不穷,你能否在面对同样事件时仍不泯灭自己的道德良心?往大了说,在几千年的政治体制下,你能否不同流合污,让自己的勇气在腐烂的中庸泥潭里发光?我们需要勇气、需要智慧、需要不断思考的能力,而我认为,这些恰恰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所拥有的平等财富,不同在于,你是否珍惜并认真发挥过这些能力。
  柏拉图曾经将人的灵魂表达为三种能力:欲望、意志、理性。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气,欲望则必须加以遏阻,以做到“自制”。唯有这三部分协调运作时,个人才会达到“和谐”或“美德”的境界。此书中的主人公,无一不是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发挥自己的勇气,最后运用理性来达到智慧,此时,人类的灵魂已经刻印上了光辉的信仰。
  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气是矛,它赋予你攻破一切内在和外在阻力的力量;智慧是盾,它赋予你最大限度坚持自我的能量;信仰则是你的战略导航,唯有在不断思索、不断树立和明确自我的价值取向时,你才有可能明白人生的意义。
其他文献
在《人民教育》杂志创刊65周年之际,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人民教育》原总编辑刘堂江先生发表《拳头作品:〈人民教育〉的“秘密武器”》一文。文中提到,“李树喜同志采写报道优秀班主任刘纯朴的大型通讯《春雨之歌》,再一次产生轰动效应。李树喜在文中提炼的经典语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直流传至今。”  那么,家喻户晓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句话,究竟源于何处?  带着这种疑惑,经过一番探寻,笔者了解
一  “石斋语痕”至今已连载五年了。犹记得朋友告诉我吴福辉老师将在《汉语言文学研究》刊物上开辟专栏“石斋语痕”的消息,那是2010年下半年的事,仿佛就在昨天。自那以后,吴老师每年春夏秋各来河南大学博士点一次,被邀讲课并趁机了解研究生看书心得或论文写作的进展情况,并针对我们的疑惑一一作答。那也像是学术答问,给我们一一留下了痕迹。  毕竟,读他的文章要比听课多得多,而他如今收录在新著《石斋语痕》集子里
1  2013年溽暑,北京郊区顺义。少有的清凉中,诗刊社常务副主编商震和我说到明年正好是“青春诗会”举办整整三十届。他说诗刊社要做出一些大举动,其中包括编一部诗选。两个白羊座的男人在夜色微曛中走过正在盛开的荷花池塘。我知道,这是重新进入和叙述诗歌史的一个开始。  被称为“诗坛黄埔军校”的“青春诗会”,最初的名称是“青年诗作者创作学习会”,1982、1983、1984年三届诗会改名为“青年诗作者改稿
在当今的英语世界出版的众多讨论现当代西方文学理论批评的著作中,《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美国文学批评》无疑是最具权威性和最全面的史书之一,同时也是文森特·里奇教授的一部重要的学术理论著作。这部著作以史的叙述为纵轴,亦史亦论,史论结合,充分体现了里奇作为一位文学理论家的著述风格。就该书所含的信息量而言,确实是其他同类著作难以比拟的,作者虽然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描述和讨论,但上限却涉及了一些战前的文学和
/一/  近几年来,随着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作家先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等国际各类主流文学奖项,中国文学越来越得到世界的高度认可与广泛赞誉。应该看到,中国作家的世界声誉的极大提高,是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崛起密不可分的,中国文学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代表日益显示其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但这也同时给中国的作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我们的作家而言,这一“历史使命和责任”就是要写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
在外敌侵略面前,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抵抗,就是还击,这样才显得血性,才显得爱国。但是,读了《蒋廷黻文存》之后,你就会同情、理解并支持蒋廷黻当年提出的抗日主张,就会认识到,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不计后果地逞一时的血性之勇、匹夫之勇完全可能无济于事,唱爱国高调也完全可能误国害民,唯有以理性、智慧做出的冷静决策才更有利于民族长远的发展,战胜民族的敌人,取得最后的胜利。  蒋廷黻这个名字,曾经由于政治的原因,被遗
要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就不能不谈到胡风事件。要谈胡风事件,必定会谈到舒芜。舒芜在胡风事件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许多人都是根据当年《人民日报》连续刊出的三批“材料”来立论,对他不乏道义的谴责,称之为出卖耶稣的犹大,称之为“始作俑者”,似乎是舒芜促成了胡风事件的发生,假如没有他写那篇《关于胡风小集团的一些材料》,就不会有后来“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这一大冤狱了。事情是不是真的如此简单呢?至于“事件”发生
按理说,一个大学英文系的老学究是个再平常不过的人,学校的生活是非常规律的,终日与枯燥晦涩的各种古代语言打交道的工作更不会发生什么故事。然而这样一个平常的人,他的生活中拥有很多的不幸和幸运。  《斯通纳》的作者约翰·威廉斯是美国作家、诗人、学者,除了学术著作和小说,还出版过诗集。他辍过学,当过电台播音,从过军。退役后入大学就读并获博士学位,此后留校任教于英文系。这本书是他任教20年的时候出版的,难免
历史是什么?有人说,历史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录往事,它与按照时间顺序来编写时事的新闻报纸的功能,基本上是一致的,就是一大堆人名、日期和事件的集合。有人说,历史是一个解释框架,史学家们通过这个解释框架来组织、解释人类的经验。而且,这个解释框架常常依据那些由史学家们所关心的问题来建构的。因此,研究历史不仅仅是简单地寻找历史事实,“更是一个在对历史事实进行追溯和叙述的过程中发现意义,并将人物、事件和解释
《大明帝国从南京到北京文弱的书生皇帝朱允炆卷》马渭源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35.00元  明代第二个皇帝惠帝朱允炆是个值得人们同情的皇帝,如果不是他的四叔朱棣篡夺了他的帝位,他也许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唐太宗”。可是他毕竟是一位文弱的书生皇帝,又没有从政经验,加之心地善良,哪能斗得过如狼似虎野心勃勃嗜杀逞勇的叔父朱棣呢?  朱棣的军队攻破南京后,皇宫一片火海,朱允炆下落不明。尽管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