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翻译中的语境文化探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04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平衡不同语境文化的差异,本文从语境文化对英美文学翻译出发,对英美文学翻译中的语境文化以及相关翻译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语境文化;英美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9-0043-02
  不论中国文学还是英美文学,其创作都有语境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有一定历史文化积淀的语言,其文学作品受语境文化的影响更大,且不同年代受不同语境文化变迁的影响,文学作品的风格也层出不穷。由于语境文化不仅在空间上有巨大跨度在时间上也有巨大跨度,导致我们在翻译包括英美文学作品时都必须对文学作品的语境文化进行审视,并找到符合这种语境文化的翻译策略。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语境文化。语境指的是语言环境,语境文化就是形成这种语言环境的文化背景。这个文化背景创作下的作品受时空限制,也受作者对当时文化背景的主观感受影响。如二战后创作的《老人与海》,其中有一种强烈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但这种精神在现在越来越难以被生活在城市的年轻人理解。虽然翻译作者能够理解这种语境,但如果读者无法理解这一时代背景,那么即使是读相应作品的译作依然难以理解作品的精髓。
  因此,语境文化不仅需要翻译的人理解,甚至要读者同样理解,读者需要带入作品创作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理解语境文化下文学作品的真正内涵。爱德华·T·霍尔就指出,语境文化有高低之分,高语境中作家表达的内涵需要更多的想象,虽然是只言片语但文字的内涵十分丰富,如我国古代的文言文作品中有极大的比例都是这样的作品。而低于近作品则是将事物以详细地描述进行表达,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对环境,人物形象等的刻画,这些描述对于习惯了中文高语境文化的人来说可能反而会感到厌烦。中国高语境之所以能够得以延续的原因在于中国文化传承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之长,即使在中国的天南海北依然可以使用同一套语言进行交流,语言的演化有着浓厚的历史积淀、而英美文艺复兴距今时间较短,英语所处的英国在欧洲长期受城邦文化的影响,不同欧洲国家间又需要交流和人员往来,此时人员往来交流时就必须将语言使用的背景表达清楚,降低翻译和理解难度,这也是中西语境文化不同的重要表现,在翻译和阅读英美作品时必须考虑这种语境文化。
  (二)英美文学。英美文学指的是以英语为主要创作语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虽然主要来自英国和美国,但也有来自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国。现代英语文学诞生于工业革命后,包括二战后的英美文学则属于后现代英美文学的范畴。现代英美文学同样是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其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理解英美文化,并结合英美文化进行翻译、创作的能力。但现在英美文学也受时代发展浪潮的影响,工业革命时期的英美文学与二战后的英美文学不论在思想内容还是价值取向上都有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也反应在了文学作品上,整体上看,英美文化作品关注的方面很多,有关注道德的,也有关注生态的,有关注历史的,也有关注未来的,风格多变。
  二、语境文化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
  (一)中西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带来的影响有很多方面,比如价值观、思维方式、信仰、礼仪习俗等。这种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翻译偏离文章本意,或者导致读者难以直接理解。因此,对英美文学翻译首先要对相关作品所处的地理历史背景进行分析,然后理解这种跨时空的中西文化差异,将原文的本意以现代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表达。给降低其他读者的阅读门槛,从而达到文化借鉴交流的目的。
  1.习俗与价值观的差异。习俗与价值观的差异表现有很多,首先在节日习俗上,我国的习俗很多是根据二十四节气转换而来,与农耕文化密切相关,而英美节日习俗与宗教文化密切相关。如万圣节、复活节、圣诞节是英美非常重要的节日,但这些节日在中国并不重要,虽然很多学生在学校会体验到这些节日,但与中国传统节日的节日以及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理解相比,差距还是巨大的。中国农耕文化影响与英美宗教文化影响是习俗差异最鲜明的特征。而价值观念上,这种习俗文化的影响也非常大,中国祭祀多以祭祀祖先为主,中国人讲究“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道德礼仪的基础;而英美文化受宗教文化影响很大,宗教文化讲究原罪,是一种罪感文化,在这种文化影响下,对于道德的绝对标准有严格要求,对界限有明确要求,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不触犯彼此的界限都可以和谐相处,但一旦触犯界限矛盾将快速放大,具体表现。
  2.语言思维的差异。语言思维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在主客体思维方面,英美文化往往主客体分明,主语谓语都十分清晰,而中文语言思维中往往会忽视主语,区分主语很多时候依靠语境,如“枯藤老树昏鸦”,完全没有主语而只是对景的描述,却可以刻画哀伤衰败的意境。再如,中国理解事物主要靠形象思维,综合思维,而英美分析事物靠抽象思维、具体思想。中国有成语叫“以偏概全”,具体意思是以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片面”不能用于描述“整体”,但在英美文化中,尤其是数学学科中的“极限思想”“泰勒定理”都是“以偏概全”,将描述事物的函数分割成很多小块,分的越细与原函数的差异就越小,当细致到“无穷小”就可以达到以“偏”概全的地步。在理解事物方面,中国靠形象思维,喜欢打比方,而西方理解事物靠抽象思维、具体思维,如“无穷小”就是一个抽象概念,实际并不存在,同时这个抽象概念又可以以符合语言具体化并用于逻辑分析。
  3.环境与信仰的差异。在环境与信仰差异方面,显然最大差异在于中国是一个统一的有5000年历史的大陆国家,而英美都是孤懸海外的海洋国家。中国重视农耕与地权,而英美重视海权。在信仰上,中国讲究落叶归根,死后要葬在祖地,而英美讲究赎罪,向往死后能够到达天堂。在宗教信仰上,中国主要信仰儒释道三家,佛祖、玉皇大帝、太上老君都是中国人信仰的人物,但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中国人的神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拜财神的有之,拜灶神的有之,拜土地公公的也有;而对于英美来说,基督教主要信仰的还是上帝,这种信仰有比较强的赎罪意味,目的性没有那么强烈。   4.礼仪与习惯的差异。在礼仪与习惯差异上,中国讲究尊卑有序,虽然现在这种礼仪思维淡化,但依然十分明显,而西方则讲究平等民主,每一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思想的自由。在习惯上,比如饮食,穿着,居住,男女相处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如饮食文化,中国每一个地方都有地方特色菜系,其中很大有着悠久传承,食物丰富程度远超过西方;穿着方面,中国相对西方则更加保守,虽然现代年轻人开放了很多,但依然以保守的风格为主;在居住上,中国人成年后以孝为先,即使与父母分开居住依然会选择与原来的家不远的地方,而英美成年后有很多人可能都不再与家人有更多的来往,相互间更加独立。在男女相处上,中国人更保守,往往男女会分为两个圈子,而英美男女之间的界限会少很多。
  (二)语境文化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具体影响。1.西方语境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在英美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首先要尊重的是原文语境,这个语境与作者营造的背景密切相关,如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名言“To be , or not to be , that is the question.”,翻译的结果绝对不是“是,或者不是,这是一个问题”,而是根据文章主人公面临生死抉择这一背景进行翻译,翻译成“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当然,这个语境有着莎士比亚对人生深刻的思考,鼓励着许多西方人在面对困难时奋勇向前,并融入了西方文化。再如“Adversity makes a man wise, not rich.”可以翻译成“逆境让人充满智慧而不是富有”或者“逆境出人才”,后面是常用的一种翻译。在这两种翻译中后者忽略了“rich”,一方面中文对应的“顺境”并不仅仅是“富有”还有“权力”,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背景,富有对很多西方人来说就是顺境。可见,翻译过程中是可能为了迎合自身文化背景而丢掉原文的部分信息的,这样虽然让原文更方便理解和过渡,但也丧失了原文与文化背景契合的部分。
  2.读者的语境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另外,有时候翻译者可以体会原文作品的语境、立场、精神内涵,但翻译之后却可能难以表现出这种内涵,导致读者无法完全理解原文。如中国古文言文的翻译就是如此,翻译过程中译者很容易增加或减少部分信息,导致读者(如语文老师)难以将翻译结果与原文完美对照。读者的语境文化可能导致译者要么过于偏向自己的理解导致,翻译结果虽然符合阅读习惯,但难以与原文完全对照。要么过于忠实于原文导致读者难以将原文完全把握,译者要在这两者之间进行平衡。如“Cry for the moon”翻译成“海底捞月”,这其实就是从读者语境出发的一种翻译,将“想要月亮”与中国典故“海底捞月”相联系。
  三、基于语境文化的英美文学翻译策略
  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归化与异化相统一的策略。归化将语言翻译成符合读者理解的语境如前文的“Cry for the moon”,异化将读者带入原作语境如“To be , or not to be , that is the question.”这两种策略可以灵活切换使用,以服务于文章中心思想,在不偏离中心思想的情况可以充分使用归化翻译策略降低读者理解的难度,而在必须符合原文中心思想的情况下,则需要将翻译与原文语境契合。第二种是伸缩法翻译策略,即对原文部分词汇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伸缩,如前文“Adversity makes a man wise, not rich.”翻译成“逆境出人才”就省略了后面“not rich”,隱含着扩大了顺境的外延。第三种方法是分合法策略,就是根据作者对原文的理解将原文句子进行重新组合,从而使得翻译结果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这种方式在绝大多数长句翻译中都是有效的,翻译过程中可以配合上述两种策略。
  总之,英美文学的翻译应是平衡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的结果,服务于语言的情感表达和思想表达,翻译过程中既需要尊重原文,又要让读者方便理解,如此才能翻译出令读者满意的高质量作品。
  参考文献:
  [1]陈丽丽.英美文学翻译中的语境文化因素分析[J].英语广场,2019,(08):42-43.
  [2]陈嘉铭.语境文化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及其翻译策略[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05):131-133.
  [3]安素芳.语境文化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分析[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7,23(04):80-82.
  作者简介:
  陈艳芳,女,汉族,江西省南昌市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翻译、英美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 郝大通是宋金时期全真道教重要人物,精擅道教术数学与易学,著有《太古集》等作品。《太古集自序》作为总序,集中概括了郝大通易学的理念、方法论和内容:在《易》《老》互证的基础上,以道家《老子》道论统摄易学观念,承继汉唐易学方法,融汇象数、义理易学,建构了绵密宏大且包罗万象的易学体系。  【关键词】 太古集;易老互证;汉唐易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 孟浩然诗歌中反映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的交往诗有177首,占其留存诗歌的半数以上。通过对孟浩然交往诗的解读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诗人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活动。文章以孟浩然交往诗为主要探讨对象,运用传播学“5W”理论从孟浩然交往诗的传者、内容、方式、受者、效果五个方面去探索其一生的交往情况以及诗中蕴含的感情。  【关键词】 孟浩然;交往诗;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花丝工艺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即“花丝与镶嵌”。花丝工艺起源于我国唐代,其世代相传,工艺水平高超。文章从工艺简化与形的简化、新的材料与新技术的结合两个方面,探讨了花丝工艺在现代珠宝设计中的应用。而且文章还提出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与现代珠宝设计人才培养并行,即:培养既能通古,又能博今的现代珠宝设计人才。  【关键词】 花丝工艺;技法;现代首饰  【中图分类号】J506
期刊
【摘要】 20世纪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动物庄园》为学者们提供了多个研究视角,他们分别从反乌托邦主义、反极权主义、宗教视角等方面去探讨《动物庄园》所蕴含的思想精髓。然而,这部小说实则也含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正义和仁义思想,本文试图从生态批评中的社会生态视角来解读《动物庄园》中的生态思想,阐释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由对抗走向和谐的必然过程。  【关键词】 对抗;和谐;生态思想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高职学生在进行学习和进修的过程中,高职语文科目对其有着人文熏陶以及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且由于高职语文课程具有的特点,如工具性、实用性以及审美性等,可以大大促进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学生潜在能力的开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规模以及教学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育作为人文培养学科,并没有得到办学单位的足够的重视,并且出现了减少开设语文课程的现象,更有甚者直
期刊
【摘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著作颇丰。因创作近千首教育诗,也被人们称为大众诗人。先生的诗是他个体生命的外化,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真诚表达。先生深信教育是国家大计,从教育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生的教育理念与育人智慧。重温先生的教育诗,对“小先生”有热忱的期望,对“大先生”有深切的期许,给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无限的智慧与启迪。  【关键词】 教育诗;教师;小先生;育人  【中图分类号】I207
期刊
自古以来中韩两国就是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睦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良好的交流,特别是在文学方面的交流十分活跃。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韩小说因受西方文学的影响逐渐摆脱了古典小说的一些特点,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一类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新事物、新思想、新题材以及许多前所未闻的新概念,为了将其与古典小说进行区分,中国将这一类小说称为“谴责小说”,韩国将这一类小说统称为“新小说”。虽然这一类小说
期刊
【摘要】 网络文学符合碎片化阅读以及UGC用户生产表达自我意愿强烈的发展趋势,具有多形式同步输出,丰富阅读体验以及强社交性与互动性的优势,同时也具有内容质量有待提高、低龄化现象、抄袭问题严重与版权意识薄弱、盈利能力弱、变现模式不成熟的劣势,本文在分析其优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 网络文学;发展优势;对话式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 荒诞,作为词语概念,其意為虚妄、不可信。作为哲学概念,多指生命无意义、对立的状态。作为美学概念,荒诞是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文化的产物,是个体异化的表现,更是表象与内涵分裂、动机与结果相悖的状态,往往以非理性和异化形态表现出来。审美范畴中的荒诞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荒诞,荒诞审美形态用审美的形式对荒诞人生加以反思和批判。最后,作为戏剧流派概念,荒诞派戏剧产生于两次世界大战以后,是西方
期刊
【摘要】 王昌龄边塞诗现存数量虽不多,思想内容却比较丰富,艺术成就也很高。这与他善用七绝写作边塞诗、采用诸如情景交融、侧面烘托、动作心理描写相结合等多样的表现手法、语言诗意并重的诗论观点都有关系。王昌龄的边塞诗创作在主题、结构、形式、句意、语词、典故等多方面受到前代文学传统尤其是《文选》的沾溉,《文选》是王昌龄边塞诗创作的重要文学渊源。王昌龄边塞诗创作取得的成就,既有受文学传统影响的一面,也有自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