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讲解中达到传授知识和方法,促进智力发展,提高审美情趣,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呢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要明确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教育的课程,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课程,由于人的思维 是运用语言进行的,所以语文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功能。 所以,我们语文课教学的讲解,就是要教学生领会,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用什么样的 语言形式来表达的,即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应当落实在语言上,语言形式和这种语言形式 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形式上。不然就不是语文课。
二、要有明确的讲解结构
在认真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上, 按知识结构之序,学生思维发展之序,提出系列化的关键问题,形成清晰的讲解框架。这样 易使讲解条理清楚,引起学生的思考。例《绝版的周庄》,在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 教学难点之后,再根据学生思维发展之序,提出系列化的关键问题,以形成一个这样的讲解 框架:
1周庄之美
2周庄之含义
3周庄之忧虑
4绝版之含义
5古典与现代之辩
这样就形成了清晰的讲解框架,易使讲解条理清楚,引起学生的思考。
有些课后练习已是一个清晰的讲解框架,就可以采用课后练习来完成讲解内容。如《世间最 美的坟墓》。课后练习就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它包括思维的起点、逻辑进程、思维结果 。思维的起点最重要,也就是讲解的“突破口”。在确立讲解框架时,首先要选好突破口。 其次是在逻辑进程中,抓好点,抓能实现目标的关键点。
三、要把握讲解的度
讲解的度是由语文知识之序和学生的实际决定的,语文教师应根据讲解知识处在这个语文知 识之序的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讲解的难易深浅,这样的讲解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讲《提醒幸福》,这是一篇说理散文,作者从人们的习惯和思维定势出发,列举人们生 活中的一些具体、可感知的事情作为论据来谈起,从而让读者去体会身边平凡而实在的幸福 。这时,如果我们忽视这一切,而引导学生去理解散文的要素等等,这样的度的把握就不够 充分了。
再如《创造宣言》,属议论文,处在《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是学生最早接触 的议论文,这一课要学习教育家陶行知的创造精神,理解作者“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 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坚信自己,增强创造意识。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大讲特讲 论点、论据、论证,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
总之,不宜讲得过深,那样学生便难于理解,也不能讲得过浅,不然,学生又会因炒冷饭而 提不起兴趣。
四、要把握讲解的时机
应该把知识的关键点,或者解决知识困难的环节,放在这样的时机去讲解,即通过老师的启 发诱导,给学生创设一种愤悱的状态,让学生处于一种最渴望得到知识的境况中时再讲,这 就是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可以通过老师的启发诱导,让知识的关键在水到渠成 的时候讲解给学生,这便是抓住了讲解的时机。例如:在讲解《洛阳诗韵》时,先要求学生 搜集洛阳市、白马寺、洛阳牡丹、唐三彩、龙门石窟的资料,实实在在的去了解洛阳这座城 市的风土人情,感知其神秘、古老、美丽、雄奇,最后再读课文,水到渠成的归纳出洛阳的 “古、美、绝、奇”。
五、讲解要有启发性
不能把知识灌给学生,而应该通过讲解,给学生设置思考的点和线,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 来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例:有一位老师,教《孔乙己》时,发现学生不理解孔乙己的可悲性格,他就注意用启发性 的讲解,如他提出,小说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作者这里用“大约”、“的确 ”两个自相矛盾的词,是疏忽还是另有深意?这样一启发,同学们就开动脑筋,寻找答案。 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分析的:“小说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作为这个悲剧的结局 ,‘大约’、‘的确’看似矛盾,其实不矛盾,因为从孔乙己当时的境遇来推测,可以断定 他‘的确’是死了。但对于他的死却无人过问,因此作者又用‘大约’这个词作了不肯定的 假设,说明孔乙己就是这样一个死活无人过问的可悲人物。”
六、要善于使用例证
例证是进行学习迁移的重要手段。比如学习《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时,对如何把握崔 莺莺对张生难舍难分的情感时,我让学生回忆《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这个诗句,把 握主人公的感情。
例证能将熟悉的经验与新的知识、概念联系起来。举例的数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举的例 子与新概念之间具有实质性的非人为的逻辑联系,并对此联系要作透彻的分析。
七、注意形成连接
清楚连贯的讲解是由新旧知识之间、例证和原理之间、问题和问题之间恰当的连接构成的。 在讲解中仔细选择起连接作用的词或短语,说明上述关系,使讲解形成完整的系统。
例:在学了《一段最古的长城》后,接着要学习《长城远眺》和《长城》,比较三篇文章, 都以长城为写作对象,但侧重点各有不同。《一段最古的长城》侧重于描述长城的史实,揭 示历史的厚重;《长城远眺》侧重于在登临长城远眺是的联想,抒发对社会与人生的感悟; 《长城》则是表达由长城而引发的对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感悟。任何一篇文章是 很难把长城的方方面面都写到的。因此,为了求得对某一事物有一个比较全面完整的认识, 在阅读中有意识的将三篇文章进行比较,形成连接,是极有意义的。
八、会进行强调
强调是使讲解清楚、成功的重要技术之一。要强调重点或关键内容,要对新旧知识的联系和 新知识结构作透彻的分析。
1可以用讲话声音的变化强调。
例如《鸿门宴》中,“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的“骑”加重语音进行强调“骑”的读 音和意思。
2用身体动作的变化强调。
例:讲解《劝学》中“跬”与“步”时,用“走半步”和“走一步”来进行区别。
3做出标记进行强调。
4直接用语言提示进行强调。
5运用概括和重复进行强调。
6通过接受和利用学生的回答进行强调。
7要重视获得反馈和及时调控,在调控过程中进行强调。
在讲解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行为和操作,留意学生的非正式发言,向学生 提出问题或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收集讲解效果的反馈信息,弄清学生的理解程度,并及 时调整讲解的程度和方式,以达到教学目标。比如,讲语法知识,教师观察学生呆呆的望着 老师毫无表情,就可知学生未听懂。做练习时错题较多,也可知学生未懂。再如,复习修辞 手法时,教师讲“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有些同学就说,怎么又说是说明方法呢?根据学 生的反馈,讲清比喻既是修辞方法,又是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它们的特点都是一样的, 只不过所起的作用不同罢了。
一、要明确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教育的课程,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课程,由于人的思维 是运用语言进行的,所以语文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功能。 所以,我们语文课教学的讲解,就是要教学生领会,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用什么样的 语言形式来表达的,即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应当落实在语言上,语言形式和这种语言形式 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形式上。不然就不是语文课。
二、要有明确的讲解结构
在认真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上, 按知识结构之序,学生思维发展之序,提出系列化的关键问题,形成清晰的讲解框架。这样 易使讲解条理清楚,引起学生的思考。例《绝版的周庄》,在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 教学难点之后,再根据学生思维发展之序,提出系列化的关键问题,以形成一个这样的讲解 框架:
1周庄之美
2周庄之含义
3周庄之忧虑
4绝版之含义
5古典与现代之辩
这样就形成了清晰的讲解框架,易使讲解条理清楚,引起学生的思考。
有些课后练习已是一个清晰的讲解框架,就可以采用课后练习来完成讲解内容。如《世间最 美的坟墓》。课后练习就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它包括思维的起点、逻辑进程、思维结果 。思维的起点最重要,也就是讲解的“突破口”。在确立讲解框架时,首先要选好突破口。 其次是在逻辑进程中,抓好点,抓能实现目标的关键点。
三、要把握讲解的度
讲解的度是由语文知识之序和学生的实际决定的,语文教师应根据讲解知识处在这个语文知 识之序的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讲解的难易深浅,这样的讲解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讲《提醒幸福》,这是一篇说理散文,作者从人们的习惯和思维定势出发,列举人们生 活中的一些具体、可感知的事情作为论据来谈起,从而让读者去体会身边平凡而实在的幸福 。这时,如果我们忽视这一切,而引导学生去理解散文的要素等等,这样的度的把握就不够 充分了。
再如《创造宣言》,属议论文,处在《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是学生最早接触 的议论文,这一课要学习教育家陶行知的创造精神,理解作者“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 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坚信自己,增强创造意识。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大讲特讲 论点、论据、论证,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
总之,不宜讲得过深,那样学生便难于理解,也不能讲得过浅,不然,学生又会因炒冷饭而 提不起兴趣。
四、要把握讲解的时机
应该把知识的关键点,或者解决知识困难的环节,放在这样的时机去讲解,即通过老师的启 发诱导,给学生创设一种愤悱的状态,让学生处于一种最渴望得到知识的境况中时再讲,这 就是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可以通过老师的启发诱导,让知识的关键在水到渠成 的时候讲解给学生,这便是抓住了讲解的时机。例如:在讲解《洛阳诗韵》时,先要求学生 搜集洛阳市、白马寺、洛阳牡丹、唐三彩、龙门石窟的资料,实实在在的去了解洛阳这座城 市的风土人情,感知其神秘、古老、美丽、雄奇,最后再读课文,水到渠成的归纳出洛阳的 “古、美、绝、奇”。
五、讲解要有启发性
不能把知识灌给学生,而应该通过讲解,给学生设置思考的点和线,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 来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例:有一位老师,教《孔乙己》时,发现学生不理解孔乙己的可悲性格,他就注意用启发性 的讲解,如他提出,小说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作者这里用“大约”、“的确 ”两个自相矛盾的词,是疏忽还是另有深意?这样一启发,同学们就开动脑筋,寻找答案。 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分析的:“小说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作为这个悲剧的结局 ,‘大约’、‘的确’看似矛盾,其实不矛盾,因为从孔乙己当时的境遇来推测,可以断定 他‘的确’是死了。但对于他的死却无人过问,因此作者又用‘大约’这个词作了不肯定的 假设,说明孔乙己就是这样一个死活无人过问的可悲人物。”
六、要善于使用例证
例证是进行学习迁移的重要手段。比如学习《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时,对如何把握崔 莺莺对张生难舍难分的情感时,我让学生回忆《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这个诗句,把 握主人公的感情。
例证能将熟悉的经验与新的知识、概念联系起来。举例的数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举的例 子与新概念之间具有实质性的非人为的逻辑联系,并对此联系要作透彻的分析。
七、注意形成连接
清楚连贯的讲解是由新旧知识之间、例证和原理之间、问题和问题之间恰当的连接构成的。 在讲解中仔细选择起连接作用的词或短语,说明上述关系,使讲解形成完整的系统。
例:在学了《一段最古的长城》后,接着要学习《长城远眺》和《长城》,比较三篇文章, 都以长城为写作对象,但侧重点各有不同。《一段最古的长城》侧重于描述长城的史实,揭 示历史的厚重;《长城远眺》侧重于在登临长城远眺是的联想,抒发对社会与人生的感悟; 《长城》则是表达由长城而引发的对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感悟。任何一篇文章是 很难把长城的方方面面都写到的。因此,为了求得对某一事物有一个比较全面完整的认识, 在阅读中有意识的将三篇文章进行比较,形成连接,是极有意义的。
八、会进行强调
强调是使讲解清楚、成功的重要技术之一。要强调重点或关键内容,要对新旧知识的联系和 新知识结构作透彻的分析。
1可以用讲话声音的变化强调。
例如《鸿门宴》中,“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的“骑”加重语音进行强调“骑”的读 音和意思。
2用身体动作的变化强调。
例:讲解《劝学》中“跬”与“步”时,用“走半步”和“走一步”来进行区别。
3做出标记进行强调。
4直接用语言提示进行强调。
5运用概括和重复进行强调。
6通过接受和利用学生的回答进行强调。
7要重视获得反馈和及时调控,在调控过程中进行强调。
在讲解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行为和操作,留意学生的非正式发言,向学生 提出问题或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收集讲解效果的反馈信息,弄清学生的理解程度,并及 时调整讲解的程度和方式,以达到教学目标。比如,讲语法知识,教师观察学生呆呆的望着 老师毫无表情,就可知学生未听懂。做练习时错题较多,也可知学生未懂。再如,复习修辞 手法时,教师讲“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有些同学就说,怎么又说是说明方法呢?根据学 生的反馈,讲清比喻既是修辞方法,又是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它们的特点都是一样的, 只不过所起的作用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