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学生如果能提出有品质的问题,表明学生已经愿意思考,会思考。本文从学习的行为目标入手,结合布鲁姆的对认知领域的细化,将阅读的精读和泛读学生需达成的行为目标一一列举,并通过课堂实例来说明如何在绘本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实现语言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英语绘本;阅读素养;行为目标;学生提问
【作者简介】李柏汝(1986-),女,景颇族,云南保山人,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小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英语阅读与写作。
一、学习目标
1.理论依据。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三个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情感。布鲁姆等人在1956年出版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中把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亚领域,即知识(knowledge)、领会 (comprehension)、运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和评价 (evaluation)
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在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分成:
(1)知道(知识)是指认识并记忆。能描述、背诵等。
(2)领会是指对事物的领会,但不要求深刻的领会。包括“转化”、解释、推断等。
(3)应用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能改变、运用等。
(4)分析是指把材料分解成它的组成要素部分,使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明确。能举例说明、猜测、关联等。
(5)综合是重新组合要素,综合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创造、重写等。
(6)评价这是认知领域里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能评论,鉴定等。
2.学生要达成的行为目标。布鲁姆(Bloom,1956)的认知目标每个层次都以前一层次为基础。这里的“理解”,包括转化、解释和推断三类。如果学生能表现出这三类行为,即可认为他们理解了所读内容。“转化”,指将信息从一种语言或表达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或表达形式。例如,把文本转化为表格、图表等,把隐喻、反话、夸张等转化为通俗语言。“解释”,指用一个概念解释另一个概念,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复杂语言,或者用自己的语言转述文本所标的信息。“推断”,指根据已知内容推断未知内容,如判断作者没有明确表达却暗含之意,包括对事件发生的原因推测和可能结果的推断。(郭宝仙,2016)
结合布鲁姆的对认知领域的细化,现笔者将阅读的精读和泛读学生需达成的行为目标列举如下:
第一:精读的行为目标。
活动一:be able to read the words fluently and accurately,能指出。
活动二:be able to describe the picture by using the words or sentences we learned before,能描述。
活动三:be able to recite the story,能背诵。
活动四:be able to add one more page,能再分。
活动五:be able to make a new story,能改变,重写。
第二:泛读的行为目标。
活动一:指读领会绘本内容,能识别、记忆。
活动二:运用目标句型改编绘本,能理解、运用。
活动三:按主题制作思维导图(文本信息的综合,以分析为基础,全面加工重新组合成整体),能分析、综合。
二、学生如何通过阅读来提高理解力并积累词汇。
研究显示,最有效的阅读方式就是学生能积极的提出和回答问题,对故事进行预测。(Dickinson,2001)分析性的对话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分析性的对话包括能够解释一个人物行为动机的预测或推理或者将故事不同的部分联系到一起的推论能力。
在课堂上,笔者一直在尝试和落实的阅读方式就是学生课堂提问。先教学生常见的提问词汇和句型,然后再根据具体的绘本学习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具体可细化为:
阅读前,学生就绘本的封面内容提问,对绘本的人物,发生的故事进行预测。阅读时,学生就绘本已知的内容进行评价,预测故事的发生发展,根据图片和句子猜测生词意思。阅读后,总结故事的标题,人物,发生的背景,并将故事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谈一谈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会进行的一些类似绘本内容的活动。
《The Rope Swing》是典范英语2的一篇绘本,下面以绘本的教学为例来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力,提问能力,同时积累词汇。
课堂实例:
在第一次阅读The Rope Swing这本绘本时:
阅读前,给出封面,盖住绘本标题,学生观察图片猜测绘本题目并提问:
1.“Who is in the story?”(主要人物有哪些)
2.“Why they feel happy?”(猜测可能发生的故事)
3.“Where are they?”(故事发生的地点)
4.“Why Floppy barked at them?”(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
阅读时,学生通过读图及已知内容,预测故事的发展,根据图片和句子猜测生词意思。
这幅图属于故事的高潮部分,学生观察到图片中小动物们都逃离了小溪边,一位英语较好的学生举手提问:
Why the rabbits are running away?馬上其他同学就会接着问Why the fish jump into the water? Where is the squirrel? Why Floppy cover his eyes? Why the bird flying away?这些问题虽然核心意思类似,但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学会了灵活使用语言(这样的问题一定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提出的)。当笔者问谁能回答这些问题时,一位英语较弱的孩子举手说“All fall down.”(推断,学生能够根据已知内容推测未知内容)《All Fall Down》是学生一年级学过的一本绘本,学生能够把已学过的知识恰当的应用在这个语境中,尽管学生没有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但笔者还是表扬了学生,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运用旧知,这个过程便是知识的理解迁移。为了强化学生的记忆,笔者将完整的句子板书在黑板上“They may all fall down from the swing.”同时带着学生读了三遍,让学生学会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观点。 阅读后,总结故事的标题,人物,发生的背景,并将故事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教师提问:“Why the bridge fall down?”学生回答:“I think the rope break and fall down.”老师接着问:“Why the rope break?”学生回答:“Because the children play on the swing.”观察仔细的同学同时会说:“The rope is thin at the beginning.”(在绘本的开始页,有一个细节,绳子的一端本来就已经松动变细,学生不会表达,但能用学过的单词“thin(瘦)”来表达,说明学生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并且能分析问题。)
第二天上课时,笔者只给出绘本的部分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绘本故事。最后老师提问:“What would have happened if Wilma don’t went on the swing?”学生们马上举手,有的人回答:“They may not fall down.”有的同学回答:“They will fall down.”老师接着问:“Why do you think so?”学生回答:“I think the rope will break sooner or later, no matter who went on the swing.”(分析综合并给出自己的评价)
一周后的早读时,当学生再次朗读到这本绘本,笔者不再给出图片,而是直接在PPT上打出绘本的前两句话(学生已将故事内容记在心中,不需要图片提醒就能运用绘本里的语言复述故事),让学生来回忆后面的故事。老师提问:“Why the bridge fall down with the swing? They are not connected together.”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原因。
PIRLS主要是就“阅读素养”(reading literacy)進行测评,其对“阅读素养”的描述是:1.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书写语言的能力;2.能够从各种文章中建构出意义;3.能从阅读中学习;4.参与学校及生活中阅读群体的活动;5.在阅读中获得乐趣。可见,在PIRLS中,阅读能力不再被局限在语文学科范围内,它关注的是阅读的目的和情境,将阅读和生活相联系,将阅读融入生活的各个层面,并强调阅读的乐趣。
从绘本《The Rope Swing》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一直在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相信通过6年小学阅读课的积累,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有大幅度提升,从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宝仙.中小学英语阅读能力的结构框架体系研究[J].小学英语教与学,2016(06).
[2]盛群力,褚献华.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J].课程.教材.教法,2004(09).
[3]Bloom,B.S.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Handbook 1, Cognitive Domain[M].New York:Longman,Green and Company, 1956.
[4]Dickinson,D.Book reading in preschool classrooms:Is recommended practice common[J].In D.K Dickinson
【关键词】英语绘本;阅读素养;行为目标;学生提问
【作者简介】李柏汝(1986-),女,景颇族,云南保山人,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小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英语阅读与写作。
一、学习目标
1.理论依据。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三个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情感。布鲁姆等人在1956年出版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中把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亚领域,即知识(knowledge)、领会 (comprehension)、运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和评价 (evaluation)
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在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分成:
(1)知道(知识)是指认识并记忆。能描述、背诵等。
(2)领会是指对事物的领会,但不要求深刻的领会。包括“转化”、解释、推断等。
(3)应用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能改变、运用等。
(4)分析是指把材料分解成它的组成要素部分,使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明确。能举例说明、猜测、关联等。
(5)综合是重新组合要素,综合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创造、重写等。
(6)评价这是认知领域里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能评论,鉴定等。
2.学生要达成的行为目标。布鲁姆(Bloom,1956)的认知目标每个层次都以前一层次为基础。这里的“理解”,包括转化、解释和推断三类。如果学生能表现出这三类行为,即可认为他们理解了所读内容。“转化”,指将信息从一种语言或表达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或表达形式。例如,把文本转化为表格、图表等,把隐喻、反话、夸张等转化为通俗语言。“解释”,指用一个概念解释另一个概念,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复杂语言,或者用自己的语言转述文本所标的信息。“推断”,指根据已知内容推断未知内容,如判断作者没有明确表达却暗含之意,包括对事件发生的原因推测和可能结果的推断。(郭宝仙,2016)
结合布鲁姆的对认知领域的细化,现笔者将阅读的精读和泛读学生需达成的行为目标列举如下:
第一:精读的行为目标。
活动一:be able to read the words fluently and accurately,能指出。
活动二:be able to describe the picture by using the words or sentences we learned before,能描述。
活动三:be able to recite the story,能背诵。
活动四:be able to add one more page,能再分。
活动五:be able to make a new story,能改变,重写。
第二:泛读的行为目标。
活动一:指读领会绘本内容,能识别、记忆。
活动二:运用目标句型改编绘本,能理解、运用。
活动三:按主题制作思维导图(文本信息的综合,以分析为基础,全面加工重新组合成整体),能分析、综合。
二、学生如何通过阅读来提高理解力并积累词汇。
研究显示,最有效的阅读方式就是学生能积极的提出和回答问题,对故事进行预测。(Dickinson,2001)分析性的对话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分析性的对话包括能够解释一个人物行为动机的预测或推理或者将故事不同的部分联系到一起的推论能力。
在课堂上,笔者一直在尝试和落实的阅读方式就是学生课堂提问。先教学生常见的提问词汇和句型,然后再根据具体的绘本学习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具体可细化为:
阅读前,学生就绘本的封面内容提问,对绘本的人物,发生的故事进行预测。阅读时,学生就绘本已知的内容进行评价,预测故事的发生发展,根据图片和句子猜测生词意思。阅读后,总结故事的标题,人物,发生的背景,并将故事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谈一谈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会进行的一些类似绘本内容的活动。
《The Rope Swing》是典范英语2的一篇绘本,下面以绘本的教学为例来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力,提问能力,同时积累词汇。
课堂实例:
在第一次阅读The Rope Swing这本绘本时:
阅读前,给出封面,盖住绘本标题,学生观察图片猜测绘本题目并提问:
1.“Who is in the story?”(主要人物有哪些)
2.“Why they feel happy?”(猜测可能发生的故事)
3.“Where are they?”(故事发生的地点)
4.“Why Floppy barked at them?”(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
阅读时,学生通过读图及已知内容,预测故事的发展,根据图片和句子猜测生词意思。
这幅图属于故事的高潮部分,学生观察到图片中小动物们都逃离了小溪边,一位英语较好的学生举手提问:
Why the rabbits are running away?馬上其他同学就会接着问Why the fish jump into the water? Where is the squirrel? Why Floppy cover his eyes? Why the bird flying away?这些问题虽然核心意思类似,但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学会了灵活使用语言(这样的问题一定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提出的)。当笔者问谁能回答这些问题时,一位英语较弱的孩子举手说“All fall down.”(推断,学生能够根据已知内容推测未知内容)《All Fall Down》是学生一年级学过的一本绘本,学生能够把已学过的知识恰当的应用在这个语境中,尽管学生没有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但笔者还是表扬了学生,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运用旧知,这个过程便是知识的理解迁移。为了强化学生的记忆,笔者将完整的句子板书在黑板上“They may all fall down from the swing.”同时带着学生读了三遍,让学生学会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观点。 阅读后,总结故事的标题,人物,发生的背景,并将故事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教师提问:“Why the bridge fall down?”学生回答:“I think the rope break and fall down.”老师接着问:“Why the rope break?”学生回答:“Because the children play on the swing.”观察仔细的同学同时会说:“The rope is thin at the beginning.”(在绘本的开始页,有一个细节,绳子的一端本来就已经松动变细,学生不会表达,但能用学过的单词“thin(瘦)”来表达,说明学生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并且能分析问题。)
第二天上课时,笔者只给出绘本的部分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绘本故事。最后老师提问:“What would have happened if Wilma don’t went on the swing?”学生们马上举手,有的人回答:“They may not fall down.”有的同学回答:“They will fall down.”老师接着问:“Why do you think so?”学生回答:“I think the rope will break sooner or later, no matter who went on the swing.”(分析综合并给出自己的评价)
一周后的早读时,当学生再次朗读到这本绘本,笔者不再给出图片,而是直接在PPT上打出绘本的前两句话(学生已将故事内容记在心中,不需要图片提醒就能运用绘本里的语言复述故事),让学生来回忆后面的故事。老师提问:“Why the bridge fall down with the swing? They are not connected together.”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原因。
PIRLS主要是就“阅读素养”(reading literacy)進行测评,其对“阅读素养”的描述是:1.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书写语言的能力;2.能够从各种文章中建构出意义;3.能从阅读中学习;4.参与学校及生活中阅读群体的活动;5.在阅读中获得乐趣。可见,在PIRLS中,阅读能力不再被局限在语文学科范围内,它关注的是阅读的目的和情境,将阅读和生活相联系,将阅读融入生活的各个层面,并强调阅读的乐趣。
从绘本《The Rope Swing》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一直在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相信通过6年小学阅读课的积累,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有大幅度提升,从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宝仙.中小学英语阅读能力的结构框架体系研究[J].小学英语教与学,2016(06).
[2]盛群力,褚献华.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J].课程.教材.教法,2004(09).
[3]Bloom,B.S.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Handbook 1, Cognitive Domain[M].New York:Longman,Green and Company, 1956.
[4]Dickinson,D.Book reading in preschool classrooms:Is recommended practice common[J].In D.K Dicki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