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上空的鹰

来源 :京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yali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19世纪英国政治家迪斯雷利曾如是说。利比亚的硝烟,再次验证了这个经典论断。
  
  当地时间3月19日18时45分(北京时间20日零时45分),法国战机向利比亚政府军一辆军车开火,就此拉开利比亚战争序幕。随即,部署在地中海的美英军舰与潜艇发起进攻,百余枚“战斧”巡航导弹命中利比亚多处防空设施。
  那一刻起,冲天火光和震耳爆炸淹没了利比亚。
  在首都的黎波里,数万利比亚民众步行前往卡扎菲住所阿齐齐亚兵营,誓言用“人肉盾牌”保卫领袖和国家,人群中有老人、妇女和儿童。
  没有往日亮眼装束,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挥洒着愤怒,他站在阿齐齐亚兵营广场上向拥护者喊话:“伟大的利比亚人民,这是一场光荣的战争。我不害怕入侵的敌人,我将在此屹立不倒,坚定地站在这里,在我的帐篷里,我将永远在此!”
  西方国家正急不可待地拽卡扎菲下台,截至3月24日,多国部队已对的黎波里发起五轮军事打击,美军宣称作战目标有两个:阻止利比亚政府军打击反政府武装,遏制利比亚军队违反禁飞区决议的能力。
  美国海军中将哥特尼已把利比亚政府军贬得一文不值:“卡扎菲的战机无法升空,战舰也留在港内,弹药库被摧毁,通讯塔台被炸毁,指挥碉堡也变成废墟。”卡扎菲则誓言血拼到底:“现在有必要打开军火库,让所有群众拿起各种武器保卫利比亚。”
  代号“奥德赛黎明”空袭仍在持续,利比亚陷入火海。
  利卫生部门官员3月35日表示,20日至23日的空袭,已造成的黎波里104人死亡,10人在卡扎菲家乡苏尔特丧生;还有445人受伤。
  难民潮汹涌而至,在东部地区德尔纳、托布鲁克等地,大量难民逃离家园避难,已有32万人逃离利比亚。
  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援引一项调查报告指出,最近数周利比亚面粉价格翻了一番,大米价格增长88%,食用油价格增长58%。此外,多地商店停业,生活用品奇缺,食品危机一触即发。
  
  法国为何率先开火
  
  “奥德赛黎明”,始于此前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1973号决议。
  3月17日,纽约联合国总部会议,反复磋商和投票决定了利比亚命运,第1973号决议最终以10票赞成5票弃权敲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保护利比亚平民和平民居住区,免受武装袭击的威胁。
  这一决定,却为多国部队发动袭击留下空间。在利比亚接受联合国决议的情况下,法美英等国依然对利比亚发起进攻。
  更多国家介入这场战争,加拿大派遣军舰和战斗机,意大利允许联军使用军事基地,西班牙派出500名士兵,挪威和丹麦也参与了军事行动。
  令人意外的是,法国打起头阵,不等美国开火,就率先发起进攻。
  此前,法国多次力主对利比亚进行军事干涉,还在联合国安理会推动设立禁飞区。
  特别是萨科齐一系列背信弃义举动,令“好友”卡扎菲瞠目结舌。
  2007年7月,萨科齐当选总统后两个月就出访利比亚。5个月之后,卡扎菲访法带去价值147亿美元订单,又受到萨科齐高规格接待。当时,萨科齐言之凿凿:“卡扎菲没有被视为阿拉伯世界独裁者”。
  谁也无法料想,如今萨科齐会亲手向卡扎菲放响第一枪。
  “我的朋友萨科齐一定是疯了”,卡扎菲在电视上愤怒地表示。
  据外媒报道,目前卡扎菲正忙着两件事:打败2月中旬开始揭竿而起的叛军;披露萨科齐的“秘闻”。
  卡扎菲儿子赛义夫已经披露,利比亚曾经资助萨科齐2007年的总统竞选活动。赛义夫把萨科齐斥为小丑:“我们准备披露这些证据,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让这个小丑把钱归还给利比亚人民。”
  西班牙《起义报》刊文称“卡扎菲撕下了萨科齐和西方的面具”:在很多年里,卡扎菲曾一直是“自由世界的敌人”。数年前,西方国家向利比亚伸出了和解之手,其背景却是利润丰厚的石油贸易和军火贸易。但在利比亚动乱后,这些角色纷纷支持利比亚叛军。
  博联社总裁、国际问题专家马晓霖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法国在利比亚战争中表现突出,有历史现实多重因素。
  首先,法国曾经是非洲殖民地的宗主国,心理上一直认为非洲就是它的地盘,历来重视对非洲的控制。其次,利比亚跟法国同为地中海国家,法国推动成立了“地中海联盟”,也是想建立一个区域组织并做龙头老大(利比亚是唯一公开拒绝“地中海联盟”的国家)。再者,在北约跟欧盟政治集团中,法国一直同美、英争夺军事政治主导权。此次美国消极的姿态,让法国抢了头彩。
  从地缘政治看,英国距利比亚较远,美国更在天边,法国距离利比亚是最近的。况且,法国曾控制利比亚南部地区多年,直到1951年利比亚独立才结束统治。有分析认为,萨科齐上台之后一直雄心勃勃,想在世界上“有所作为”,恢复法兰西帝国光荣。
  美国《洛杉矶时报》评论:由于支持率处在历史最低点,且面临着2012年大选,萨科齐迫切需要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对萨科齐来说,利比亚给他提供了机遇。”
  
  谁在主导利比亚战争
  
  谁掌握利比亚战争主导权?这是难以回答的问题。
  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19日就已打响,但军事指挥权至今无定论。
  “奥巴马是最高司令官,还是最高观众?”,美国媒体抛出这个话题,讽刺美国总强调自己是“支援者”非“主导者”,不愿意“挑头”。
  较之以往,美国此次介入军事行动表现出“罕见的谦逊”。分析普遍认为,身陷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美国已无力开辟第三战场。过去十多年,两场战争已让美国付出数千名士兵生命,年度财政赤字也创下历史最高的1.4万亿美元。从战术来说,美军也清楚,空袭除掉卡扎菲可能性不大,此前美军已表态“不会投入地面部队”。
  “美国现在是想得其实惠,却不愿背其骂名”,马晓霖向记者分析,美国虽然看起来没有起到主导作用,但它没有失去对北约的控制权。美国不愿在战争上抹上美国的色彩,而是抹上北约的色彩。将来如果打胜了还好办,但如果打败了,这个责任由北约和法国承担。
  他进一步解释说:美国希望局势向有利于它的方向发展,不想扳倒已经投降的卡扎菲,再扶起个潜在敌人。“如果把卡扎菲打垮了,反对派又扶不起来(或者反美),利比亚就可能陷入内战成为第二个索马里,将导致北非、阿拉伯国家大乱,这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
  美国总统奥巴马已经表示,将向北约部队转交空袭利比亚的联军指挥权。
  对此,英国、意大利和挪威均表示支持,但法国却持激烈反对意见,法国更倾向于主导行动,或与英国共同指挥。法国外交部长朱佩给出的解释是,北约军事组织在阿拉伯世界本就形象不佳,如果再牵头对利比亚这个阿拉伯国家动武,影响会更坏。
  3月18日至23日,布鲁塞尔北约总部会议,北约各成员国大使始终难就军事指挥权达成一致。会上,北约秘书长批评法国阻挠北约接管指挥权,以及德国表现不积极,结果法、德驻北约大使居然中途退场,各国分歧到达顶点。
  僵局之下,北约各国开始寻求折中方案,试图结束这场军事指挥权暗战。
  据英国媒体23日报道,美、英、法已达成协议,决定将对利比亚行动的军事指挥权转交给北约,同时参与行动的国家(包括阿拉伯国家)单独组成一个联盟,负责政治方面的指挥行动。
  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3月24日宣布,北约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并将在数天内从美国手中接管禁飞区指挥权。
  美军参谋部主任戈特尼同日表示,在移交军事指挥权之后,美军将主要为联军提供空中加油、空中侦查和电子通讯拦截等工作。
  
  西方突然“翻脸”秘闻
  
  “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19世纪英国政治家迪斯雷利曾如是说。
  利比亚的硝烟,再次验证了这个经典论断。
  执政前三十年,卡扎菲政权热衷各类激进活动,被美国前总统里根骂为“疯狗”,西方国家用尽各种方法也没能将他搞下台。
  近十年来,卡扎菲主动与西方国家缓和关系。9·11后,他是首个要求缉拿拉登,并向美国哀悼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2003年,他宣布对洛克比空难承担巨额赔偿责任,之后又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发,成为美国树立的“利比亚样板”。
  但此次部族冲突引发利比亚内乱,西方国家还是选择了“下手”。
  表面上看,多国部队打击利比亚是为落实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但舆论普遍认为,保护平民噱头下,参战各国各打“算盘”。
  有分析认为,位于北非的利比亚,从国内政治动乱演变为美、英、法等国军事介入,除去政治因素,就是为利益而来。法国综合新闻网分析,美英两国此次军事打击利比亚的动机,与当初美军发动伊战一样,醉翁之意在石油。
  利比亚是全球第12大产油国,《BP能源统计2009》数据显示,利比亚原油探明储量达到57亿吨,是非洲石油探明储量最高的国家。利比亚每日石油产量约为160万桶,超过70%出口到欧洲,被誉为“欧洲油库”。
  当年西方国家与利比亚握手言和,很大程度上被认为丰厚石油贸易所致。截至去年10月,在利比亚经营的法国公司,已从2008年的18家增至32家,这些公司的投资大都集中于能源领域。美国《时代周刊》说,法国的石油企业在利比亚有着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如果能帮助反政府武装上台,法国无疑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美国更看重的是利比亚地缘优势,利比亚控制着地中海要地,是中东石油运到西欧、美国必经之路。
  国防大学学者撰文称,两次海湾战争让美国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海湾地区产油国控制。利比亚战争,西方大国又对隔海相望的北非国家打起了算盘。地中海地处美国三大司令部(欧洲司令部、中央司令部、非洲司令部)辖区的交叉地带,是美国战略关注的焦点区。地中海周边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也是美国在该地区苦心经营的主要动力。此次利比亚战争,“别人搭台、我唱戏;别人打头,我收场”,恰好是美国“巧实力”战略的重要特征。
  95%以上的出口收入来自石油,战争导致利比亚原本每天160万桶石油产出全部中断,引发国际油价再次上涨。由于利比亚原油客户大都是欧洲炼油厂,如果战事进一步演变,新的危机随时可能出现。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表示,西方军事干预对利比亚石油生产的冲击必将延长,油价将获得新的上涨动力。如果西方轰炸严重破坏利比亚油田和运输设施,那么除非沙特等国增产,否则油价受上涨压力影响将较大。
  
  下一个伊拉克?
  
  卡扎菲当然不会坐以待毙。
  法新社援引一位美国官员的话,卡扎菲似乎显示出孤注一掷的迹象。如今,卡扎菲政权一面向调停者投石问路,一面试图征募志愿者镇压起义。
  卡扎菲已经通过电视台号召全民反抗:“利比亚的武装弹药库已经打开,我们已经将各种武器分发给人民,人民正拿起武器保卫利比亚。如果男人被打死了,妇女将继续战斗,直到消灭全部的十字军敌人。”
  空袭有可能导致卡扎菲下台,但绝非板上钉钉,利比亚政府军仍很顽强,反政府武装并无获胜把握。此外,多国部队猛烈的攻击,反而激发了卡扎菲战斗怒火。
  掌控利比亚42年的卡扎菲,正经历着执政生涯最大危机。一场以保护利比亚平民为借口的军事行动,演变成西方国家对利比亚内战直接干涉,甚至升级成推翻卡扎菲政权的战争,他当然不会束手就擒。这位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建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有“沙漠雄狮”之称的传奇人物,强硬如故。
  利比亚战事愈演愈烈,人们猜测多国部队会把战场转向地面。
  马晓霖认为,对利比亚发动地面攻击的可能性很小。这次多国部队之所以能够对利比亚发动有授权攻击,是因为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明确规定,这个行动只限于空中打击,确保停火,并进行人道主义保护,而且特别指出不能进行地面攻击。“除非联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另一次授权,或者索性绕开安理会自己发动地面攻击。”
  从现实来看,利比亚情况也非常复杂。在17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发动地面攻击,需要很多兵力,而且利比亚是一个以部落为社会主体的国家,部落武装、民兵武装等门派非常多,一旦陷入地面乱战,对任何参战国都可能构成灭顶之灾。
  西方国家决计要把卡扎菲赶下台,这从英法等国领导人一系列表态可以窥见。“卡扎菲恐怕必须要下台,他不下台,西方国家就下不了台了”,马晓霖预测说。
  此前《华尔街日报》也援引美国国务院表态说,美国及其同盟国的最终目标是令卡扎菲下台。但中国社科院西亚中东研究所研究员殷罡认为,这只是美国拿到台面上说的话,美国认为让卡扎菲下台不是一个聪明的选择,这是与法英的分歧所在。
  利比亚战争在美国国内存在争议。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马伦甚至不清楚军事行动要持续多长时间,达到多大规模。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3月20日表示:中方一贯不赞成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主张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以及相关国际法准则,尊重利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我们希望利局势尽快恢复稳定,避免武装冲突升级造成更多平民伤亡。
  多国部队对利比亚的空袭,让很多人联想到伊拉克。
  卡扎菲和萨达姆,曾被视为阿拉伯世界“革命双雄”。萨达姆的时代早成过往,卡扎菲命运又将如何?
  这些,都要从以后的战事中寻找答案。
  (实习生葛晓夏对本文亦有贡献)
其他文献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次大的灾难之后,都会有世界末日的大讨论,这是公众恐慌焦虑情绪的集体宣泄,是族群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    大海发怒了!海水咆哮着奔向岸边,所到之处,攻城掠地。  发生在北京时间3月11日13时46分的日本9.0级地震以及引发的海啸,让无数人相信,2012真的要来了。恐慌、焦虑、无奈,甚至期待的心理在普通公众内心升腾、弥漫……于是,出现了抢购风潮,出现了醉生梦死,就连台湾的色情业
期刊
人类的发展需要哲学家的提醒,人类经济增长以及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灾难有时会远远大于自然灾害。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不再盲目相信技术,相信增长,相信速度。    日本此次核泄漏,引发了自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以来最严重的核危机,全球各国都在反思大力发展核能的行为。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现有建立在能源消耗基础上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  厦门大学哲学系张艳涛副教授指出,发展或进步总是会付出一定代
期刊
面对地震海啸,面对家破人亡,面对核辐射,日本人表现了令人敬佩的冷静。即使在重灾区,一切依然充满秩序。  他们真的不悲伤,不害怕吗?还是他们把一切都包裹起来了?  《纽约客》记者欧逸文觉得在震后日本,可以看到一个遭受巨大灾难的民族,在天生的冷静和巨大的恐惧之间挣扎。    天生冷静    “忍耐、克制、有秩序。”这是《时代周报》记者张子宇出发之前对日本人作出的预判。几年前,他曾在日本短暂生活过几个月
期刊
3月13日,竹岛由香里本该在外地出差,可11日突如其来的地震彻底打破了她的生活计划。地震带来的强烈晃动和持续的时间长度吓坏了她,好在她运气不错,并没有受到什么伤害。当一切晃动停下来后,她试图联络出差地点的联系人,却发现电话打不通了。这时,屋外的整座城市已经一片狼藉。  当地时间3月11日下午2点46分,在东北大学念书的中国留学生帅澄波正走在学校食堂到实验室的路上。地面开始晃动时,他还以为自己只不过
期刊
在日本有“避难”的说法,但是“逃难”的说法是没有的。理由很简单,就那么大的地方,随便哪儿都有自然灾害危险,无处可逃。灾害发生了,也就是找块地方暂时栖一下身,安定下来了之后还是要回原地去该干什么干什么的,这倒不是出于什么“故土难离”的感情,而是因为无处可去。  日本人口数量现在是纯减少,但2005年之前一直是增长的,也是世界有数的人口稠密国家,人们离开自己的土地就没有了立足之地,这次大地震被海啸无情
期刊
前些年,高校嚷着要自主权,这些年真被赋予自主权了,结果却表明不少高校自主得有点偏狭,水平有待提高。自主招生,是高校发挥自主能动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几年下来,效果委实不敢恭维。  情况越来越明晰了,高校自主招生的实际运行结果是,大门只为大城市学生开。中小城镇特别是偏远地区学生基本绝缘。一碗水如此不能端平,这样的自主招生,带来的只能是新的教育不公平,激化城乡矛盾、社会矛盾。  教育公平乃是最基本也是最
期刊
地质学家告诉我们,地球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早期壳层比较薄,地壳活动很强烈,岩浆活动、火山喷发也很多。但是到了现在,地壳已经发育得很厚了,再想出现因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难而导致的全球毁灭就很难了。    日本9.0级特大地震再一次震动了全球的神经。  回首看,本世纪以来的10年时间里,印尼、汶川、海地、智利、玉树、新西兰等系列大地震,带来的山崩地裂和惊涛骇浪以及巨大伤亡,一次次袭击着人类脆弱而敏感
期刊
在越南采访,有两个景象尤其吸引我的目光。一是河内的商铺极多,几乎所有沿街房屋都开成了饭馆、旅店、咖啡店和各种各样的小店,货品琳琅满目,商业气氛极浓,有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时全民经商的味道。  二是在去农村的路上,看到各处村镇都有许多越式小楼在建。这些窄窄的小楼,高的有六七层,矮的也有三四层,外表有的已经装饰一新,给人一种家家都在盖房的感觉。有越南朋友如此形容,中国已经走进了社会主义大厦,而越南人现在正
期刊
每一场巨大灾难都会改变历史, 因为它把难题带到所有人面前。  日本,最经常遭受地震和海啸袭击的国家(国际通用术语“海啸tsunami”就源自日语“津波”),唯一经历过核伤害而本土又极度缺乏可再生能源的国家,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在破坏性能量约等于3万颗广岛原子弹爆炸的9级地震发生之后,在接踵而至的海啸与核事故重创之后,这场巨大灾难的长远影响,将以各种方式波及世界。  全球GDP至少放缓0.5%,股市开
期刊
3月11日,邻国日本的强烈地震和海啸,让一衣带水的中国也触目惊心。  这一夜,很多国人也没能睡得安稳,有的焦灼地以各种方式确认在日亲友的安好;有的守着电视和网络,不断刷新最新的震灾信息,为那些惨烈的画面揪心;温家宝总理与杨洁篪外长迅速向日本首相菅直人等发出慰问电,向日本政府和人民致以深切慰问,表示中方愿向日方提供必要的帮助……  在令人惊惧的灾难面前,也许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守望相助。  两年前,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