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斯洛说营销

来源 :新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q_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马斯洛1943年提出需求层次理论以来,清楚地分类我们人类的需求由生理(Physiollgical)、安全(Safety)、爱与归属(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到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个需求层级。自此之后,我们很容易地可以将我们形形色色的需求,归纳为马斯洛的某一层级,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我们的每一项需求。而同样的,既然每一项层级的需求,都有其产生的时空背景,当然也就意味着只要能掌握某一层级的需求,就有可能创造成功的营销。
  近来在台湾的家电市场、厨具市场就有两个营销案例,分别借由满足不同的层级需求,采用不同的营销策略,或许可以成为我们了解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创造成功营销的参考。
  第一个营销案例为,“菲姐意大利快锅”。菲姐原为台湾一美食节目主持人与烹饪老师,当其美食节目受到家庭主妇的欢迎后,菲姐开始以烹饪老师的形象,推广“菲姐意大利快锅”,希望在早已是“红海”的台湾锅具市场,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另一个截然不同的营销案例为日立家电,找到台湾名媛贵妇孙芸芸,作为其家电产品代言人。不少人(尤其男性)对孙芸芸代言家电产品,持保留态度,因为孙芸芸给大家的形象为名媛贵妇,家事想必由佣人代劳,当不至于自己做家事,使用吸尘器之类的家电产品。以一位不需要做家事的名媛代言家电产品,究竟是对,还是不对?
  “菲姐意大利快锅”卖得好不好,我不清楚。但据说孙芸芸代言的日立家电产品,销售创下佳绩,跌破许多先前持保留态度人(包括我自己)的眼镜。我原先的看法,与许多男性朋友类似,为何找一位不必做家事的名媛代言家电产品?有说服力吗?举例来说,孙小姐可能从来没使用过吸尘器,如何说服家庭主妇,让她们相信其所代言的家电产品是好产品?但很显然,我与许多男性朋友犯了一个错误,我们只以马斯洛第一层级的生理需求来判断,而忽略了家庭主妇第四层级的尊重需求。
  两个案例显然针对马斯洛理论的不同层级出发,第一个案例的“菲姐意大利快锅”,以“专业使用者”的形象做营销,显然是针对马斯洛第二层级的安全需求;而第二个案例的孙芸芸代言家电产品,则明显是针对马斯洛第四层级的尊重需求,认为家庭主妇可能更重视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或者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首先,选购家电、厨具产品时,主要的决策者以女性居多,而对女性顾客来说,孙芸芸会不会做家事不要紧,但其所代表的名媛贵妇形象,正是许多女性顾客内心存在已久的渴望。也就是说,名媛贵妇代言的家电产品,满足了女性顾客的心理投射。选购、使用名媛贵妇代言的家电产品,可以让女性顾客感觉自己也像名媛贵妇,这就充分满足了女性顾客对马斯洛第四层级的需求。
  传统的营销理论与案例,我们习惯上从“实用角度”出发,重点在针对马斯洛第一层级的生理需求。而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成功营销案例,其实是针对第四层级尊重需求,甚至第五层级的自我实现需求来做营销。这就是为何众多女性保养品、化妆品、香水等品牌,大多由国际名模代言,而广告内容定位并非只侧重产品功能,更强调代言名模所代表的情境与社会地位。而男性顾客梦寐以求的名车,其实真正追求的目标,也不在于车子本身,而在于车子所代表的社会经济地位与财富。以现今中国社会“富裕化”的速度,可以想见,越来越多的商品,将更注重感性的尊重需求做营销,而非理性的只以产品功能做营销。
  此外,以感性的尊重需求做营销,对厂商而言,还有一个潜在的价值,就是“理性有价,感性无价”。单以产品功能做理性营销,价格有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限制性,厂商不容易有较大的获利空间。而以尊重需求做感性营销,如果能够成功,则相对容易以较高的定价,厂商获取超额的利润。当然,做感性营销,厂商的挑战在于如何控制营销成本。因为,感性的营销,常常要有相对大的营销投资来铺陈。
  “理性有价,感性无价”,感性营销可能是我们未来要尝试的新营销!
  (本文作者为投影机领导品牌奥图码Optoma亚洲区总经理,Telly.kuo@optoma.com.tw,微博http://t.sina.com.cn/tellykuo)
其他文献
电子商务环境不断成熟,消费者消费习惯逐渐养成,使得便利、快捷、透明的电子商务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的重要一环。然而,仔细观察,看似无所不包的电子商务,却在衣食住行的“住”上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缺口。  中国人传统的观念讲求“住有所居”,住房被认为是最能给中国人以安全感、归属感的物质承载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人对于住房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迫切。易居(中国)控股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乐居互联网集
期刊
“爱心衣橱”基金的发起非常偶然。2011年5月9日,王凯在家里发了一条微博,当时是这么写的:“每个主持人都有一大堆淘汰下来的出镜装,也有很多朋友问我能不能买到一模一样的,我突然有一个想法开一个网店,每件衣服配一个原主持人的出镜照,然后把钱捐给民间公益组织,希望大家转发。”  那时王凯正在搬家,他太太也是主持人,两个人搬家时发现太多的衣服没什么用,扔了可惜,当时只是想开个淘宝网店,把这些衣服卖了捐出
期刊
一些品牌就是比别的品牌酷!你很难确切解释为什么,但唯一能确定的是,那些更具有反叛性的品牌会赢得人们更多的关注。譬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帆布鞋品牌匡威(Converse)—它代表永恒不灭的创造力,20世纪90年代英国时尚服装零售商French Connection旗下的FCUK品牌—推出风格简约、充满青春气息的都市便服,还有致力于生产高品质产品的品牌Superdry。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以及这些
期刊
《中欧商业评论》 普罗大众在日新月异的科技革新面前变得越来越适应,然而总有一小群创意人—可能是发明家、设计师、开发者、艺术家—不安分起来。他们努力思考当下的不足,展望更多的可能,酝酿下一场风暴。创意人习惯了“常识”被不断超越,习惯了“没有不可能”。当技术发展变得如此之快时,我们终于意识到要发现的不仅是“问题”,而更多的是“需求”。  从手机外延的无限延伸这一点来看,仿佛一切需求,无论是多年来的愿望
期刊
《商界评论》今年3月巴黎时装周期间,香奈儿和Colette共同租用了一家旧工厂改造的简单店铺10天,共同销售新品和现场个性化定做,吸引了大批潮流人士。   过去,临时店铺是过季、打折促销的代名词,而现在临时店铺与时尚联系在了一起。日本设计师川久保玲认为,“时尚的本质是朝生暮死,要尽早赶在‘死’之前卖出产品”,而临时店铺可以让时尚“最大程度地传播”。   对企业而言,打游击不仅有助于低成本地提高新产
期刊
《第一财经日报》在渠道众多的媒介世界里,夹杂着众多的背景噪音,使得企业在进行品牌宣传时难以保持消费者对它的注意力。  当今的消费者已经不像过去那样依赖报纸、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介,营销人大量“广播”的策略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营销投入的浪费。在美国,每年有1120亿美元的广告投入被荒废。互联网统计公司ComScore2009年3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80%所谓的“精准”在线广告都难以触及企业期望的潜在客户
期刊
“广告人”是泛指,说的是媒介、广告、媒体、咨询相关行业的从业者。他们为企业提供不同类型的营销服务。每年的第四季度,是他们为企业提案的高峰期。最近一段时间,在与相关从业者密集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虽然他们从事的是与营销相关的工作,但他们的自我营销往往做得不好,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几个方面,都有一些不当之处。    产品之伤  这两个月听了近十家媒介公司的提案,他们有的自说自话,只顾着推介自己的资源
期刊
日前有消息称,一些雇主要求前来应聘的求职者提供他们包括用户名和密码在内的facebook登录信息。这一行为是否合法?这些雇主是否会因涉嫌歧视而受到起诉?此举一经报道,立刻引发了一场社会大辩论,甚至有国会议员呼吁对其展开联邦调查。  但近期这些事件都只是反映出了这么一个新的现实:我们在社交网络中创造的个人形象正迅速成为人事决策的重要一环,并渗透到我们职业生活的方方面面。“用人单位开始涉足社交网络,这
期刊
中国的会,奥妙不在开会,而在会开。参会者大都参加一下而已,屁股轻飘飘,坐不住,坐不稳,坐不长。台上的,前排的,有名的,大腕的,发完言一抬屁股冠冕堂皇跑路。参会的虾米小虫粉丝们,失望无奈地瞅着VIP们扬长而去,一拍屁股也蒸发了。会越开人越少,场面越开越悲惨,能熬到最后的人寥寥无几。本来好端端的一个营销平台,参会者的负面感受和评价越来越多。根源何在?出路在何方?  国外的会,奥妙即在开会,也在会开。参
期刊
我们能否对未经测试却已经播出的广告进行测试和评估?  答案是可以。根据我们的经验,当广告处于其曝光后的头一两个星期或者其收视指数在200-300阶段时,是不太可能产生较高认知度的,因而也不太可能对测试指标产生重要影响。在这个阶段,我们通常可以对广告进行测试和评估,而无需担心其播放后所产生的影响。  这种情况时常发生。例如,某条广告在正式推出之前来不及进行测试,但是广告商又希望对此广告进行测试和评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