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外派领导力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ie_ka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外派领导者对当地的社会、文化要有兴趣;其次,他要能调整领导力风格以适应当地特殊性;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他的伴侣也要具有适应当地风土文化的能力
  
  在麦肯锡2008年的一项调查中,88%的中国企业高管表示,缺少拥有跨文化知识和管理国外员工经验的人才,是企业全球化拓展中最大的障碍之一。对于这个掣肘,不少人以为只有中国企业才会遇到,是中国企业跨国发展年头太短,没有经验和资源积累所致。实际上,这个问题在那些拥有多年跨国经验的企业中也不时出现。
  美国智睿咨询有限公司(Development Dimensions International,DDI)董事长兼CEO威廉-白翰姆(Willian Byham)对此感受深刻。DDI是一家提供企业领导力发展培训和咨询的美国公司,很多跨国公司都是它的客户。这些跨国公司在拓展本土以外的市场时,或多或少都会遭遇到文化和地域差异而带来的管理挑战,而在拓展中国市场时,这样的挑战尤为突出。
  也正因为如此,两年前,白翰姆和他的同事开始着手撰写一本外派人员指南——《如何在中国获得成功的领导力》(Leadership Success in China)。在这本书出版之际,我们就如何激活外派领导力的话题对白翰姆进行了专访。白翰姆不仅是一位资深的人力资源咨询专家,更重要的,他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激活DDI 20多个外派市场领导者的跨国公司老总。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您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话题来专门写一本书?
  白翰姆:两年前,我们从客户那边收集到的信息是,越来越多的外派人员来到中国,他们中有将近30%~40%在这个市场失败了。就是这个现实促使我们着手写这本书。
  CBR:把人员外派到海外市场去,总部对这些人的目标期望值是什么?
  白翰姆:从我们服务的客户来看,他们最终目的都是想实现本地化管理。因此,外派去的人在当地要成为很好的培训师和教练。他要把母公司的文化传承到当地市场去。
  CBR:开拓新市场的外派人员与派到成熟市场去的人在责任上有什么区别?
  白翰姆:开拓新市场的人需要依据当地市场做出决策,比如决定在当地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然后,依据这个决策为公司在当地的发展创建运营基础。而派往成熟市场的人,因为已有前面的同事做好铺垫,因此只要在此基础上执行就可。举财务为例,先去的财务人员,需要建立与当地银行的联系,要处理与税务的关系,而后去的人,就只要做好账本工作就行了。
  CBR:什么样的人适合做外派人员?
  白翰姆:首先,外派领导者对当地的社会、文化要有兴趣;其次,他要能调整领导力风格以适应当地特殊性;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他的伴侣也要具有适应当地风土文化的能力。很多失败的案例就是伴侣不适应当地的结果。
  CBR:企业选择外派人员是否需要建立一套系统化的体系和流程?
  白翰姆:原则上应该有,但是一般企业都没有。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没有合适的备选人才,没有足够的选择余地。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是,环顾企业里的四五千人,可能只有一个人适合这项工作,这个人具有技术上的必备关键能力。因此,客户给DDI提出的需求,往往就是培养和训练外派候选人的某个方面的能力,而不是帮助建立选派流程。
  CBR:一个企业需要事先做好哪些准备,才能在它需要外派人才时能够从容应对?
  白翰姆:企业应该首先给备选人才一个相对容易的外派工作,比如说从英国到美国,或者说从美国到澳大利亚,当这些人对在本土以外地区的工作生活能够应对自如并培养起相关意识后,再把他们派到文化差异更大、更远的地方去,比如从美国到法国,从美国到中国。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被培养成专业的外派人才。他们的家庭也一样,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
  CBR:这是否意味着这些经过训练的人将终身成为外派人员,要一直生活在总部以外?
  白翰姆:不是所有人都会这样,但是确实有很多这样的人。实际上,外派人员有两类,一类是职业外派人员,另一类则是为了职位培养而外派的人。对职业外派人员来说,他们可能更喜欢这种工作生活方式,比如在新的地方有更便宜的服务、妻子不用工作而且很容易适应当地生活、孩子也能适应或者孩子已经不用操心了。
  对于第二类外派人员,外派出去是为了让他们适应不同的岗位,适应不同文化下工作的挑战。这类外派人才最多被外派一两次,时间大约为一两年。
  CBR:总部如何对外派人员实行既不失约束又充分授权的管理?
  白翰姆:财务控制就是一个很好的约束管理框架。在此基础上,要给外派人员充分决策的自由度,比如依据当地市场选择产品和营销模式等。
  CBR:如何衡量在当地市场的业绩?
  白翰姆:在外派任务一开始时,总部和外派领导人就要协商业绩目标,要互相理解,最后达成一致。这样才能确保后期衡量是有效的。比如,在有的国家,有效销售的衡量指标会涉及销售人力的问题,但是在另一些国家这个衡量手段就不合适,因为尽管这些国家用的人更多,但人力成本便宜,于是利润更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用利润率来衡量销售指标更为合适。所以,外派团队要让总部了解这些实际情况,以确保获得更有效的衡量指标。
  CBR:看来,外派人员与总部保持有效沟通非常重要。
  白翰姆: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我们在撰写此书时花费一个章节在谈论这个问题。实际上,在领导者还没被外派之前,他就应该在总部建立好所有重要的人脉网络,建立好沟通渠道。在他被外派出去后,还应该经常跟这些人保持密切联系,不断沟通,让他们及时知道外派地发生了什么,从而及时获得资源支持。
  CBR:外派人员必须通过这些人把信息传到总裁耳朵里吗?
  白翰姆:能直接把信息传到总裁那里是最好不过的,不过,在大企业里非常难办到。我认为能跟公司关键部门高管保持良好的沟通也是很有效的。比如,DDI有三条业务线,一条是人才遴选,一条是培养中级管理人才,第三条是高管的发掘和培养。这三条业务线每一条都有一个高级副总裁负责。那么,DDI派到中国来的负责人,就应该同时与这三个副总裁取得定期联系。实际上,这种联系在他没来中国前就应该建立起来。通过这种联系和沟通,他能了解每条业务线的策略是什么,哪些因素是这些业务线成功的关键,这三个副总裁最关注的是什么,怎么保证他能及时从这三个副总裁那里得到他所需要的支持。而来中国后,这些副总裁尽管都不是他直接汇报的老板,但是,他仍然应该与他们保持密切的沟通。比如,回总部办事时,他就一定要去看望这三个副总裁,至少要打声招呼。
  CBR:很多外派人员在外面工作几年后回到总部就没有位置了,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白翰姆: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不能因为普遍,就认为这是合理的。这种现象其实是一个非常昂贵的管理失误。事实上,外派一个人出去时,事先就应该知道他在那边能呆多久,2年或者3年。你就应该事先计划好,等他回来后,可以给他安排什么样的工作。外派人员的经验和能力比外派前往往有很大增长,对企业来说是更有利的。如果等他外派期满时没有空位给他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他的上级和人力资源高管对此事都要负责。这是一个比较差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CBR:外派一个人出去,多长时间比较合适?
  白翰姆:这跟外派任务的目的有关。如果外派人员去做当地的导师、辅导员,那么外派时间就可能是短期的;当然,如果有的人希望在当地长期待着,而且公司在当地也需要这样的人,那么,他也可以长期在当地外派。
  CBR:企业应该怎么帮助外派人员比较好地适应当地文化、管理习惯呢?
  白翰姆:真正具有挑战性的,是外派人员管理风格和管理方式上的本地化。DDI就为客户提供这样的服务。把客户外派候选人放到我们的评鉴中心去,在评鉴中心里模拟当地可能出现的管理挑战,来评估他的领导力风格和表现。我们除了呈现他的管理方式,还告诉他这种方式在当地是否行得通。我们会根据每个国家的文化和管理风格来提供相应的反馈,帮助他尽快适应或了解自己是否能适应当地。
  CBR:DDI至今外派了几任中国区领导人?
  白翰姆:3位。目前他们分别担任亚洲区总裁,大中华区总经理,以及咨询顾问团队领导人。
  CBR:在中国区领导者的位置上,DDI打算什么时候换上中国本地人才?
  白翰姆:尽快。中国市场发展起来了,中国本地年轻人成长很快,应该很快就能启用他们。
其他文献
跨国企业对研发的倚重,微软是个典型的代表,而中国作为充沛的人才库,也使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成为微软研发布局全球的重要一棋。从价值观的渗透,到全员领导力的修炼,微软研发可以为中国企业提供借鉴。    比尔·盖茨曾多次说过:微软的第一要务就是不断招进非常聪明的员工。微软早期,盖茨和鲍尔默亲自参与所有新员工的招聘。时至今日,为了招揽全球顶尖的研发精英,微软对招聘仍高度重视,过来人都对这个“魔鬼流程”式的招聘
期刊
“百元酒店”的市场空间是“经济酒店”的10倍还不止。“只要看看遍地开花的小宾馆、小旅社、最近几年受到热捧的青年旅舍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一种价格在100元左右的经济型连锁酒店开始兴起,但因为成本压缩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这种酒店的商业模式仍然在探索之中。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众多经济型连锁酒店品牌开始将目光瞄准了这一细分市场。汉庭开出了“汉庭客栈”、格林豪泰在内部开出了“贝壳酒店”,丽星邮轮
期刊
尼古拉斯·卡尔:在100年前,当技术的变化延伸了人的体力时,我们就有了社会形态方面的变化。如今,我们又到了一个社会形态发生变化的时刻,因为今天的技术已经延伸了我们的智力    2005年初,美国俄勒冈州北部的一个名叫Dalles的普通小镇进驻了一个神秘的公司。之所以说它神秘,是因为没有人知道它的背景,而它与当地政府的谈判也是在秘密中进行的。最终,这家名叫“Design LLC”的公司从政府手中购得
期刊
这家以冷柜起家的民营企业,创业之初就定位于农村。农村市场的制胜关键是“价廉物美”。在这方面,星星有着独特的运营之道    浙江星星集团网站的首页,挂着一张呈现工厂繁忙景象的图片,图注写道:“2009年2月4日,星星集团员工正在调试即将运往全国各地的冷柜。自去年1月入选家电下乡以来,星星共销售20多万台冷柜。还有100万台家电下乡的订单将在今年5月前完成,在经济寒冬里出现了难得的产销两旺。”  星星
期刊
竹纤维产业的发展,不但能解决棉纺织业成本不断上升以及与粮争地的问题,也将对中国的纺织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竹纤维能否像莱卡一样,成为推动纺织业革命的新材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句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但与竹为邻的他恐怕想不到千年之后,竹子竟然可以加工成纺织、服装用纤维,成为“棉花”的替代品。竹纤维及其纺织品由于附加价值高,正成为一个被广泛看好的新兴产业。  竹纤维是
期刊
无论是创新还是守拙,低收入市场的一切营销手段,本质上都是为了“扫清障碍”和“激发渴望”。    越南青年Nguyen Van Hon每天在湄公河上划着载满Sunsilk洗发水和Lifebuoy香皂的木船,穿梭于几个偏远得被人忽略的村落。当地农民很穷,但他们同样需要这些品质较高的日用品,Hon的生意因此兴旺起来,每月能够赚得125美元,是过去收入的5倍。在越南,联合利华有10万个这样的个体推销者,为
期刊
从创意阶段的灵光一闪到真正赢得低收入市场,中间过程就像一个黑箱。推出独特的产品、降低消费障碍及寻找盟友,则是“黑箱”中三条可循的路径。    低收入市场并非贫矿,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开启中国的塔基财富之门?从创意阶段的灵光一闪到产品与服务真正赢得低收入市场,中间过程就像一个黑箱。让我们试着为寻找低收入市场的创新模式画一张路线图。    了解他们——创新之源    “了解你的客户”对于任何企业都是金
期刊
中国目前有大约1200个县级的三级城市,3.44万个乡镇和61.4万个行政村的消费还没有被充分满足,如果综合计算日用消费品、快速消费品、耐用消费品、医疗卫生等不同品类的消费总量和潜在需求,中国塔基市场将可能达上万亿元的规模。    全球经济危机下,中国依然是全世界最具市场潜力的消费市场。如果说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受益于改革开放而先富起来的人群是企业关注的主流群体,那么从2009年开始
期刊
面向低收入市场的企业该如何在运营层面实现创新?从供应链的三个关键角度 原材料流、资金充和信息流 出发,能够开启低收入市场运营创新的思路。    虽然开发金字塔底层(BOP)市场日益成为企业的战略要务,但确实带来特殊的挑战。首先,低收入市场的顾客购买力非常有限——这是产品设计和管理成本中的主要障碍。其次,企业必须克服“帝国主义”心态,明白传统的管理战略可能不适用于低收入市场。最后,为了服务于低收
期刊
主持人:郝亚洲 本刊资深编辑  嘉宾:王以华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企业战略与政策系教授  彭一 AMT咨询合伙人  罗涵秋 北京思源创新房地产经纪公司总经理    战略还是意志?    王以华:在充满风险动荡的环境当中,企业的一把手往往很难靠自己来把握企业的战略方向。这个时候需要一个人来帮助他,更多地去预见未来,面对不确定性。因为按传统思路设计的职位,如CFO、CIO,是有职能分工的。基本的思路是把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