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今天计算机已成为了众多领域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就是人们了解、掌握计算机科技前沿的入门基础课。无论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还是学生的要求都有很大的变化,这是一个艰难摸索的过程,可以看到几十年来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变迁
一、教学内容之变迁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一门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课程,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不断发展,各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段就是全国一盘棋都开设BASIC语言,连续几年,不断更換版本,由BASICA、GWBASIC、Quick BASIC、TurboBASIC、到True BASIC,直到Visual Basic。第二阶段就是开设数据库阶段,大概在90年左右,文科专业(主要是财会和统计)用数据库代替了BASIC语言,随后的几年随着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不断改进,随之使用了DBASE、Foxbase、 Foxpro 、 Visual Foxpro等等进行教学。第三阶段就是进入到了以办公软件为教学重点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这个时间段就随着办公软件的版本不断变化而升级。到现在一般就是“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了。本课程一般按照七大板块的模式进行编排,即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ord、Excel、PPT、多媒体技术介绍和网络基础知识。经过多年的不断尝试,已经取得较大的成效,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也就基本固定下来了。
二、教学目的之变迁
在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的第一、二阶段,程序设计一度被认为是计算机文化的核心,这个时候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程设计的基本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计算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将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文化的核心,而要求人人都必须掌握毫无疑问是非常片面的,它夸大了程序设计对社会普通人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小的,大大阻碍了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文化发展的第三阶段则要比第一、二阶段在认识上更全面、更理智,这一阶段,是以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为核心的,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把计算机作为人们处理日常信息的工具来掌握,这种观念的改变,使得人们对计算机的认识更具体与全面,而不再认为其充满“神秘”的色彩。对学生来说人人掌握计算机常用软件的使用不是一件很难的事,这个时间段计算机在各行各业很快就开始流行、普及了。
三、实训环境之变迁
1985年学院购置了15台计算机,创建了计算机实验室,主要用于提供学生验证和调式程序使用。为了让学生能单独有机会操作计算机,就采用了分批进入机房,这样一个班50人,一次任务至少要分三批才能完成。全校开课班级较多,这样对所开次数就有较大的限制,基本上一个学期每个学生就是8次左右的机会。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学校的实训楼基本是以计算机为主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场地就在机房进行,能满足每人一台机器进行操作。学院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自始至终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与鼓励,特别是实验设备处在不断给予资金支持,推动实验室设备更新。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实验室发挥了最大的作用和功能。
四、教学方法之变迁
从诞生“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开始,我们的教师就是与同学们一起学习新东西,以至于我们的教师不能像老中医那样愈久弥香。在这个领域里工作尤其需要对新事物的敏感度,如果要创新,就要跑得比别人还快。早期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同其他传统课堂一样,大部分的教学资源是被教师垄断,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授者,教师是课堂的主角,知识的传播是中心化的。
随着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变迁,教师们必须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塑造新型教学课堂。首先要加强课堂互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其次,要减轻学生的课堂压力。这就要求教师摈弃“海量 读写战术”,不要在课堂中对学生提出过多、过于严格的要求, 以免激发其恐惧、排斥心理而无法正常学习;最后是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以通过做一些有趣的小作品、开展课堂讨论等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一改往日死气沉沉的课堂。为了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借助计算机技术特有的多媒体优势,运用直观的图形、动态的画面,通过图、文、声音、动 画的有效结合,不但可以将抽象的、难为学生所掌握和理解的 知识,形象的、直观的、简洁的让学生接受,为学生呈现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提供的经验背景,还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喜欢动画 的特点,吸引其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教学对象的变迁
以前上时,总会遇到学生问:我们为什么要开这门课呀,有什么用哦”,教师费尽力气解释,也是觉得高深莫测,既要英文基础又要数学好,对文科学生来说就是太难学了,有人因为挂科,就把“BASIC”语言虐称为“背时鬼”语言。随着课程名称变迁为“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后,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都完全改变了,随着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普及,学生都非常清楚这门课的重要性,唯恐练习时间太少,毕竟技能是练出来的。所以,教师也不需要挖空心思的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了,重点和难点就是设计好任务,简明扼要地演示重点和难点的部分就可以了,尽量少占用课堂时间,让课堂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来完成任务。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实训的效果,引入合适平台能有效实施过程性评价,如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软件,每一部分都有完整的操作题,能对其操作过程自动进行评分,能指出错在哪里还提供了参考步骤,这样最大限度地控制了部分学生的抄袭行为,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综上所述,经过近五十年的艰难摸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到教学对象都经过了多阶段很大的变迁,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已走上了一个完全成熟的正确的轨道,为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京然.高校计算机的变迁 [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77)
[2] 郭美云 高职图书馆开辟“实训第二课堂”服务的探索[J]. 时代农机,2017(09)
[3] 金炳尧,王基一,金健舟. 计算机基础教育观念的变迁与师范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 [J]. 浙 江 师 大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2000,(23)
【作者简介】 郭美云(1963—),女,汉族,湖南省沅江县人,中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科学、计算机教育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变迁
一、教学内容之变迁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一门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课程,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不断发展,各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段就是全国一盘棋都开设BASIC语言,连续几年,不断更換版本,由BASICA、GWBASIC、Quick BASIC、TurboBASIC、到True BASIC,直到Visual Basic。第二阶段就是开设数据库阶段,大概在90年左右,文科专业(主要是财会和统计)用数据库代替了BASIC语言,随后的几年随着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不断改进,随之使用了DBASE、Foxbase、 Foxpro 、 Visual Foxpro等等进行教学。第三阶段就是进入到了以办公软件为教学重点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这个时间段就随着办公软件的版本不断变化而升级。到现在一般就是“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了。本课程一般按照七大板块的模式进行编排,即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ord、Excel、PPT、多媒体技术介绍和网络基础知识。经过多年的不断尝试,已经取得较大的成效,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也就基本固定下来了。
二、教学目的之变迁
在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的第一、二阶段,程序设计一度被认为是计算机文化的核心,这个时候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程设计的基本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计算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将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文化的核心,而要求人人都必须掌握毫无疑问是非常片面的,它夸大了程序设计对社会普通人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小的,大大阻碍了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文化发展的第三阶段则要比第一、二阶段在认识上更全面、更理智,这一阶段,是以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为核心的,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把计算机作为人们处理日常信息的工具来掌握,这种观念的改变,使得人们对计算机的认识更具体与全面,而不再认为其充满“神秘”的色彩。对学生来说人人掌握计算机常用软件的使用不是一件很难的事,这个时间段计算机在各行各业很快就开始流行、普及了。
三、实训环境之变迁
1985年学院购置了15台计算机,创建了计算机实验室,主要用于提供学生验证和调式程序使用。为了让学生能单独有机会操作计算机,就采用了分批进入机房,这样一个班50人,一次任务至少要分三批才能完成。全校开课班级较多,这样对所开次数就有较大的限制,基本上一个学期每个学生就是8次左右的机会。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学校的实训楼基本是以计算机为主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场地就在机房进行,能满足每人一台机器进行操作。学院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自始至终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与鼓励,特别是实验设备处在不断给予资金支持,推动实验室设备更新。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实验室发挥了最大的作用和功能。
四、教学方法之变迁
从诞生“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开始,我们的教师就是与同学们一起学习新东西,以至于我们的教师不能像老中医那样愈久弥香。在这个领域里工作尤其需要对新事物的敏感度,如果要创新,就要跑得比别人还快。早期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同其他传统课堂一样,大部分的教学资源是被教师垄断,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授者,教师是课堂的主角,知识的传播是中心化的。
随着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变迁,教师们必须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塑造新型教学课堂。首先要加强课堂互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其次,要减轻学生的课堂压力。这就要求教师摈弃“海量 读写战术”,不要在课堂中对学生提出过多、过于严格的要求, 以免激发其恐惧、排斥心理而无法正常学习;最后是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以通过做一些有趣的小作品、开展课堂讨论等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一改往日死气沉沉的课堂。为了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借助计算机技术特有的多媒体优势,运用直观的图形、动态的画面,通过图、文、声音、动 画的有效结合,不但可以将抽象的、难为学生所掌握和理解的 知识,形象的、直观的、简洁的让学生接受,为学生呈现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提供的经验背景,还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喜欢动画 的特点,吸引其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教学对象的变迁
以前上时,总会遇到学生问:我们为什么要开这门课呀,有什么用哦”,教师费尽力气解释,也是觉得高深莫测,既要英文基础又要数学好,对文科学生来说就是太难学了,有人因为挂科,就把“BASIC”语言虐称为“背时鬼”语言。随着课程名称变迁为“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后,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都完全改变了,随着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普及,学生都非常清楚这门课的重要性,唯恐练习时间太少,毕竟技能是练出来的。所以,教师也不需要挖空心思的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了,重点和难点就是设计好任务,简明扼要地演示重点和难点的部分就可以了,尽量少占用课堂时间,让课堂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来完成任务。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实训的效果,引入合适平台能有效实施过程性评价,如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软件,每一部分都有完整的操作题,能对其操作过程自动进行评分,能指出错在哪里还提供了参考步骤,这样最大限度地控制了部分学生的抄袭行为,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综上所述,经过近五十年的艰难摸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到教学对象都经过了多阶段很大的变迁,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已走上了一个完全成熟的正确的轨道,为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京然.高校计算机的变迁 [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77)
[2] 郭美云 高职图书馆开辟“实训第二课堂”服务的探索[J]. 时代农机,2017(09)
[3] 金炳尧,王基一,金健舟. 计算机基础教育观念的变迁与师范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 [J]. 浙 江 师 大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2000,(23)
【作者简介】 郭美云(1963—),女,汉族,湖南省沅江县人,中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科学、计算机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