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中东西的岭南三杰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通常说的“岭南画派”是近现代以至目前还活跃在广东画坛上的那些画家们。尤其是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这三位开风气之先的人物,以及在他们之后,为我们熟识的方人定、赵少昂、杨善深、黄少强、黎雄才、关山月、黄独峰、伍佩荣、黄浪萍、苏卧农、何磊、叶少秉、何漆园等继起者。但是,如果要上溯广东地区的绘画历史,特别是要了解明清以前的“蛛丝马迹”,我们却感到了相当的困惑。这种困惑一是来自于资料的短缺,二是广东绘画一直徘徊于主流画坛之外,除了近现代它的异峰突起,确是相对的平静,故而对它缺少应有的认识。
  这种缺憾,广东省博物馆的朱万章先生为我们作了补阙,这对于笔者和读者来说是个很好的学习。
  朱先生说: “相对于中国主流画坛,广东绘画的发源要远远晚于中原、江浙和西南地区。在史前和春秋战国时代,偶尔有些岩画和印纹陶、青铜纹饰传于后世,或许这可作为目前所见广东绘画的最早起源,其中比较有名的是珠海高栏岛宝镜湾之岩画,是广东地区早期民间绘画之雏形。
  但通常意义上的绘画史,往往是指画家及其艺术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广东绘画的历史要比其他地区晚得多。岭南自古以来,代有才人。明朝黄佐云: ‘自会稽以南,逾岭皆粤地也。秦汉之先,盖已有闻人者。’但唯独于绘画不尽然。从先秦至隋朝一千多年间,岭南工画者在史籍上几乎是一片空白,而流传于世的最早作品,现在发现的,却是到了明朝景泰、天顺年间颜宗的《湖山平远图》卷(现藏广东省博物馆)。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从魏晋至唐宋时期,中原、江浙一带,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种画科均已取得长足发展,且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画迹遗世也丰。而广东地区,则显得异常荒寂。之所以如此,一方面由于广东僻处岭海,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极为不利,很多身怀绝艺者,遂湮没无闻,另一方面,因南粤潮湿多雨,于书画保存不利,且不善装裱,画迹不传,于是画史所载,寥寥无几。因此严格意义上的广东绘画历史,一直要到唐代才开始显山露水。据考证,文献资料显示画史上记载最早的岭南画家,是到晚唐僖宗时期的张询。”
  明清两代广东籍的画家就很多了,但它区别于我们要谈的“岭南画派”。我们不妨罗列一些人的名字,俾便更深刻地了解这些广东籍画家对于绘画史的贡献和他们振奋后来、导引出“岭南画派”的辉煌。他们是明代的林良、陈瑞、陈献章、李孔修、朱完、万国桢、袁登道、赖镜、李果去、张穆;清代的高俨、汪后来、谢兰生、黄培芳、李魁、招子庸、蒋莲、苏六朋、关乔昌、苏长春、何种、居廉、居巢、罗清、宋光宝、雪舟、胡藻斌等等。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是陌生的,但是像林良、陈献章、苏六朋、苏长春以及居廉、居巢这几个在绘画史上的风云人物,恐怕在喜欢绘画人们的眼中,是不敢“熟视无睹”的。
  华南地区的广州是近代中国最早与外来文化接触的地方。西方列强用武力迫使当时的中国政府开放口岸,一方面给近代中国社会、经济诸方面造成强烈的冲击和破坏,成为一百年的灾难根源;另一方面由于清王朝的积弱不振,也促使国人睁开过去固步自封的眼睛,向外去寻找强国之路,政治、经济、军事如是,艺术亦不例外。
  地处南国的岭南派画家,虽然在人数上不足与当时的海派、京津两地的画家相颉颃,但他们却能折中东西,融合古今,在抨击“师以临摹教其徒,父以临摹教其子”、反对陈陈相因的口号下,努力践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向外求学,突破成法,以特有的风格为中国画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岭南丹青于中国画坛之上别放异彩,成为主流画坛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高崙(1878-1951)字剑父,广东番禺人。少年从居古泉(廉)学画。旋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美术学院。归国后,从事政治之余,努力艺术运动,中国之有个人作品展览自高氏始。历任广东工专、广州、佛山、南中等艺专校长,中山、中央大学教授。1911年创设春睡画院于广州,招生讲学,成材颇众。曾入印度及南洋群岛,宣传文化,掇拾画材。所作人物、山水、花卉、走兽,融会中外,技巧独特,号称新中国画。为近代岭南画派之大师。历次参加国内外美展,咸获好评。各国大都市博物馆多藏其画。
  高剑父早年拜在当时广东名画家居廉的门下学习绘画。居廉是清末具有创造精神的画家,他的“撞水”“撞粉”技法,是为岭南画派的独绝;他强调写生的基本功,讲究创作不落俗套的方法,都为日后高剑父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但是,一个真正画家的成功,做足工夫和开拓眼界是分不开的。高剑父得以在师兄伍懿庄的帮助下,观览伍德彝家收藏的古代名迹和其他大收藏家收藏的历代名画,开拓了视野,嗣后又在澳门格致书院学习西画,并得到法国画家麦拉的指导。1903年,高剑父东渡日本,学习日本绘画并潜心研究东西洋画学。他还曾到喜马拉雅山麓及印度、斯里兰卡、缅甸、伊朗、埃及等处旅行写生。20世纪30年代,他的《江关萧瑟》《绝代名妹》在比利时万国博览会上获最优秀奖,此后他的作品一再获得国际艺术界的认可,被誉为“新中国画”。
  对此,高剑父在《我的现代画(新国画)》一文中申明:“在表现的方法上要取古人之长,舍古人之短,弃其不台时代,不合理的东西……”
  高嵡(1889-1933)字奇峰,广东番禺人。高剑父弟,早年学画于兄,后东渡日本,再求深造。归国后,致力美术运动,创办真相画报于上海,设美术学院于广州,并任岭南大学教授,成材颇众。绘画技法融合中外,自成面目,与高剑父、陈树人、郑锦等为岭南画派倡导人。花卉、翎毛、走兽均有独特风格。国际间各大都市博物馆多藏其作品。
  高奇峰是一位早逝的画家,一生只活了44岁。他和乃兄一样也是在绘画上广受博取,终能融会贯通自成面目,所不同的是他俩的画风一个沉稳一个洒脱而已。
  陈树人(1884-1948)原名政,以字行,别署猛进,晚号安定老人,广东番禺人。年十七学画于居古泉(廉),与高剑父为同门。夫人居若文(居廉之女)。旋留学日本,先后毕业于西京美术学校绘画科、东京立教大学文科。虽与高剑父、高奇峰开岭南画派之先河,但其画风有个人面目,异于高氏兄弟。绘画;生意写生,摈弃仿古,花卉敷色,别有技巧,能表现其娇艳柔嫩,而有清秀明丽之气。国际间各大博物馆,均藏其画。
  与高氏兄弟相比,陈树人的革命应该是更彻底一些,他的作品在构图方面强调空间感,受西洋画的影响,用块面的方式分割,用笔以不追求复杂的技巧为主旨,画山石绝少皴擦,用色不用笔勾勒,但又不同于没骨法的束缚,实在是一厢情愿。因此,他的作品清新透明,很有西画的味道。他善于画山水、花卉,尤其长于写岭南的木棉。我们看他的传世作品《芭蕉图》《鼎湖飞瀑图》《红棉图》等,不仅清新俊秀,而且还十分富有新时代气息。刘海粟曾予评价:“以逸笔写生,自出机杼,风神生动,一扫古法,实为努力开辟时代新纪元者”。他的代表作《岭南春色》,曾在比利时万国博览会获最优秀奖。现代画家黄幻吾先生评价陈树人的花卉时,曾有“簪花女”的戏称。我们再看这幅《岭南春色》,恐怕真是:未到花前人已醉,到了花前醉更深了……
其他文献
600年多前,一件件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伴随着它们的主人,穿过历史的风雨走向了四方。它们的主人,无论是“大汗”还是“平民”,都已化为齑粉。只有这些遗存,象征着历史的永恒。今天,它们代表着各自的主人和自身无尽的往事,不远万里翩然而至,向我们诉说着元青花的往世今生。  在73件元代青花瓷器中,有许多带有珍贵的纪年标识,如湖北黄梅县西池窑厂延祐六年(1319年)纪年墓出土的牡丹纹塔式盖罐、杭州元后至元二
期刊
日前看了两本拍卖图录,一本是中国嘉德2008秋季拍卖会“国石国艺”,另一本是西泠印社2008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文房清玩·近现代名家篆刻专场”。碰巧,文物出版社的专家也在,大家就一同欣赏图录上精美的印章照片,看着这些琳琅满目的瑰宝,心里是亦喜亦忧。常言道:石之美者莫过于玉。看了图录上的印章、寿山石昌化石雕刻,较诸我对玉的陋见,似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我对这个“常言”是不敢苟同的。在这些石上体现了天
期刊
在贾广健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见到这样一些特点:      古雅气质    在当今的中国画中,“古”已经是一种气质,一种风格,但这却是一种难于捕捉到的绘画面貌。贾广健钟情于这种风格,他将这种追求淋漓尽致地推呈在人们面前,而且将这种“古雅”和当代风貌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其作品古新庄谐的个性。    “实”见华美    古典画论云:书以传意,画以肖形。“肖形”在古典画论中有其阔大的美学含义,“传神者必
期刊
这位君主(按:指乾隆皇帝)的爱好就像季节一样多变。他原先喜欢音乐和喷射的水柱,现在则喜欢机械装置和建筑物。惟有对绘画的偏爱几乎没有变化。皇帝也可能会重新喜欢他曾经喜欢的东西,所以我们不得不随时待命,以免到时候措手不及。  1754年(乾隆十九年)10月17日,在北京的耶稣会神父钱德明在寄往法国的信中这样写道。  早在明朝未年,天主教耶稣会士利玛窦就以“西洋奇器”叩开了紫禁城的大门。清朝建立之后,欧
期刊
“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展品源于全国25家博物馆及伊朗国家博物馆,73件元青花瓷器均有准确出处、出土年代及地点。如此集中展示公立博物馆的元青花瓷器尚属首次。我对元青花瓷器有几点不成熟看法,借此发表,供相关者“拍砖”之用。    “蓝”不一定是钴料呈色    青花瓷器用钴元素作呈色剂,是否用钴料成为区别青花瓷器的重要标志。而陶瓷又是土和火的艺术,往往在烧成过程中产生窑变,令人产生幻觉,若魔
期刊
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期刊
今年第一季度,古代书画拍卖的亮点集中在3月18日纽约佳士得上拍的14件赛克勒旧藏品上,14件悉数成交。包括朱耷、沈周、倪瓒、徐渭、陆治、王颦、董其昌、董诰、黄宾虹9人的作品,其中朱耷《鸟鸭图》4条屏拍出了120.25万美元,超出估价3倍。这4条屏均尢八大题款,行家推测最早应有8幅,2幅早佚,另2幅收藏于美国堪萨斯市Nelson-Afkins美术馆。据专家推断,此套作品约创作于1688年至1692年
期刊
元代瓷器的最大成就是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瓷。青花瓷蓝白相间,清新幽雅,到了元代中晚期,工匠们更采用进口钴料,使得青瓷的制作精美绝伦,高山仰止。  近年来,安徽省各地相继出土了不少元代青花瓷器,这在全国来说,还是不多见的。2006年安徽省博物馆在建馆50周年之际特别举办的“元瓷之珍”展览,所选用元代青花瓷器大多是全省近年出土,并首次亮相的,可谓件件精彩,令人击节赞赏。  在用途上,除青阳县出土的一对青
期刊
故宫博物院与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共同举办的《白鹰之光——萨克森一波兰宫廷文物精品展(1670—1763)》于4月8日在故宫开展。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是德国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收藏有世界各国的艺术珍品。这次展览通过17、18世纪萨克森宫廷收藏和使用过的各类文物珍品近177件(套),再现了萨克森一波兰宫廷在近百年问政治、文化、生活、建筑、艺术的方方面面。  “德累斯顿”这一称谓出现于1206年
期刊
清代官窑瓷器烧造量巨大,存储量极大,但同时损耗量亦较惊人,或丢失,或损坏,或被抢。特别是清晚期,偷盗之事屡有发生。作案手段不一,或挖墙行窃,或揭瓦偷盗,或顺手牵羊,或不知何时丢失。而晚清之时,清王朝国势日衰,西方列强先后数次攻入北京,对国宝大肆抢掠,瓷器自然亦在劫难逃。但遗憾的是文献中少有这方面的专门记载。我们在整理《清官瓷器档案全集》时,发现有大量的档案文献,由此对清代官窑瓷器的损耗有初步的认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