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文化引导下的中药教学初探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entOfJXU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在中药教学中不乏化学、物理、生物、信息等现代科学理论,这些也易于为当代青年学生所接受与理解。但不可否認,如何有效地传承中医药文化,一直以来是教学中寻求突破的难点。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诗词文化更是深深浸入中华儿女骨髓中的基本文化素养,是体现学生素养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将中医药文化与诗词文化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现以诗词引导中药“人参”的课堂及课下教学收集素材予以总结,以便同行参考及引用。
  [关键词] 中药高等教育;中医药文化;诗词文化;人参
  [作者简介] 吴宿慧(1980—),女,河南南阳人,博士,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药药理学的应用研究;李寒冰(1973—),男,河南清丰人,博士,河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中药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R36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0-0117-04    [收稿日期] 2021-08-01
   中医药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具有精湛医术和医德高尚的现代中医药人才。中医药传统文化是随着中医药的兴起和发展而诞生的,是传统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1]。而中国诗词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独特表现形式和文学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皇冠上的明珠,在各级教育教学中被视为学生的核心素养[2]。中医药文化及诗词文化均是我国经典的优秀文化内容,历代诗词不断从中医药实践中获取灵感,而中医药则在诗词文化的助推下不断得到升华。本文以人参为例,从古籍和诗词两方面较系统地梳理了关于人参的中医药文化和诗词文化相融合的典型事例,将有利于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也是对执行习近平总书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指导精神的一个有益探索。
   一、人参诗词文化在中药学教学中课程设计
   在中药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认为的知识点较为琐碎、又不知道如何串联的特点,我们在加强理解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将耳熟能详的诗词文化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教学,通过一系列美好传说的导入吸引学生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以在中药学专业中讲授人参章节的教学为例,该章节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人参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功效及应用是中药学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课本的学习往往生硬难懂,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课程与专业紧密结合的特点,结合诗词文化的讲解,对该部分内容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设计,达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引用古籍中的人参
   对古籍经典的学习是中医药教学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医药守正创新之“守正”的根基。人参是传统中药的代表,是历史文化的典型承载者,人参的教学更是需要将古籍的记载讲好。笔者对古籍的教学内容设计包括相关古籍的名称,以及人参的发现源头、命名、原产地、主要功用等,同时讲述一些美丽传说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梗概如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人参并将其用于临床的国家。在西汉时期,黄门令史游《急就章》中所载“远志、续断、叅、土”,其中“叅”即为现在的“参”,这是文献中最早的参名记录[3]。人参最初的名字为“人寖(shen)”。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记有“寖”字,释为“人寖,药草,出上党”。这是记载人参产地的最早文献[4]。《神农本草经》[5]首载人参的药用功效并“列为上品”“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此为中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的人参药用的精髓。
   (二)引用诗词中的人参
   对中药的学习,要求掌握人参的植物来源、鉴别特征、药性、功效、临床应用、服用方法、使用注意事项等,也需要了解其生态环境、栽培方式、产地变迁、别名、储存炮制等。人参的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包含了人参学习中所要求掌握或熟悉的绝大多数内容。具体课堂内容的设计如下。
   1.人参的植物特征及生长环境:西汉时期高丽人所作的《人参歌》:“三丫五叶,背阳向阴。欲来求我,椴树相寻。”是我国现存最早有关人参的诗词[6]。陶弘景曾将此诗收录于《名医别录》中。
   2.人参的别称及服用方法:唐代诗人皮日休《友人以人参见惠因以诗谢之》诗作:“神草延年出道家,是谁披露记三桠。开时的定涵云液,劚后还应带石花。名士寄来消酒渴,野人煎处撇泉华。从今汤剂如相续,不用金山焙上茶。”诗中包含了对人参的赞美,其中“神草”就是古代人参的别称,该词出自李时珍《本草纲目》:“人薓年深,浸渐长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薓、神草。”
   3.人参的功效及应用:唐代诗人陆龟蒙《奉和袭美谢友人惠人参》诗作:“五叶初成椵树阴,紫团峰外即鸡林。名参鬼盖须难见,材似人形不可寻。品第已闻升碧简,携持应合重黄金。殷勤润取相如肺,封禅书成动帝心。”“五叶”描述了五加科人参的典型特征[7]。因有“殷勤润取”这一症状,可知所患为消渴病即糖尿病。再者,因为“肺热化燥”,所以属于“上消”,需要“殷勤润取”。可以看出,那时人们已经用人参治疗糖尿病了[8]。
   清代医学家朱钥在《本草诗笺》中作诗介绍人参功效:“人参功大益精神,甘苦微温性自驯。反与藜芦休并用,畏同盐卤莫相亲。保元旺血除邪气,明目开心利弱身。味厚最宜尪怯症,必需尤在肾虚人。”非常生动地描述了人参具有安神益智之功,其性味甘苦,微温,药性缓和。并提到与藜芦相反,不能同时应用,且盐卤可解人参药性,应多加注意。人参大补元气,还可明目,消瘦虚弱、肾亏之人可用此药滋补强壮。此诗对人参的药理、药性及药物相克做了全面介绍,是中医人参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作品[9]。
   4.人参的栽培采集:南宋诗人谢翱所作《效孟郊体七首 其二》对人参栽培描述为:“移参窗北地,经岁日不至。悠悠荒郊云,背植足阴气。新雨养陈根,乃复佐药饵。天涯葵藿心,怜尔独种参。”[ 10 ]由此可知,人参移栽种植要在背阴之地,古代阴阳学说讲究北阴南阳,需要全年太阳光直射不到。除此之外,种植人参还需要雨露滋养,艰辛劳作[ 11 ]。体现了栽培人参的不易,以及人参的珍贵。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点,可以发挥无缝式课程思政进课堂作用。    二、人参诗词文化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总结
   人参是传统补益中药的典型代表,具有极其重要的药用价值。从上文的资料中可以看出,人参历来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甚至是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在中医药相关教学中往往作为示范的品种来讲解,如在现版及历史上多版《中药学》教材中,将其列为补益药章节的第一味药,凸显了人参在教学中的“排头兵”地位。
   中药知识具有信息量大、缺少逻辑性、趣味性差及记忆难度大等特点。趣味及兴趣记忆法是提高学习的良方之一,将知识融入诗词文化中则是提高学习者兴趣的极具可操作性的策略。将人参的中药学知识融入诗词文化进行教学实践,包含了人参的鉴别特征、生长环境、道地产区、种植方法、服用方法、功能主治、药性、注意事项等必备知识,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人参的记忆、理解与学习,也将能起到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的效果,将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很好的新型教学研究思路与模式。表1是对人参诗词文化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的进一步的梳理。
   三、人参诗词文化在中药学教学中成果
   将诗词文化的教学法多次应用到中药学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氛围活跃,获得广泛好评。然而教学的目的决不能仅仅是让课堂“热闹”起来,更重要的是要能够使学习效果有客观显著的提高。对此,笔者开展了对比教学以客观评价和检验“诗词教学”的效果,选择本校同年级的两个中药学平行班A班(47人)和B班(48人),该平行班为入校时依据高考成绩分班,大学期间各科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在人参课堂教学中A班使用上述的诗词文化教学法,B班则按照传统的教学大纲及教案内容开展教学,课堂讲授后设计了随堂小测试,测试内容均设计为选择题,内容涵盖人参的药性、功能主治、植物来源、药材鉴别、产地变迁、临床主治症、使用禁忌事项等内容共20道题目,设标准答案,固定答题时间,采用课堂派软件线上进行。测试结果分析如图1、图2所示。
   同时进行了课堂效果的问卷调查,并在课堂派小程序中随堂完成。
   由此可知,A班学生成绩都在80分以上,成绩较高,满分率42.55%,可见对课堂讲授的知识理解掌握较好,B班成绩满分率20.83%,与A班有一定差异,该成绩统计分析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说明B班在课堂教学方面还需要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从调查问卷的反馈上来看,A班学生課堂的参与度明显高于B班同学,比较喜欢该教学形式,对教学效果也比较满意,大多数学生对需要简单记忆的知识点能够当堂完成,对需要理解、需要花费时间背诵的知识点通过诗词文化的融合,掌握情况也比较好,因此,该教学形式可增加专业课讲授的趣味性,避免枯燥乏味的记忆过程,对学生帮助较大。
   四、总结与展望
   我国自古以来有“以文育人”的传统。遵循中医药文化特色,利于培养既医术精湛又具有中医药文化底蕴、医德高尚的全面发展的中医药人才[ 12 ]。把教书与育人相结合,通过教学活动培养人才。在教学活动中建立“立德树人”的要求,遵循教书育人的规律,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内在结合。因此,把诗词文化融入中药教学课堂,优化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传统课堂变为文化感知课堂,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学习途径,增强了教学效果,能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有助于我国中医中药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寒冰,吴宿慧.中医药文化自信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J].教育现代化,2018,5(30):5-7.
  [2]陈兴雄.立足古诗词文本 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教学[J].名师在线,2019(21):8-9.
  [3]李曌华,王育林.“×參”本草名释义[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3(1):156-160.
  [4]徐慎庠.享誉“百草之王”的“参文化”[N].上海中医药报,2017-08-25(11).
  [5]张树伟.人参传奇[J].中国铁路文艺,2020(5):88-91.
  [6]张波,金凤杰,孙文采.陶弘景《高丽人作人参赞》新解[J].人参研究,2005(2):47-48.
  [7]徐杰.古之上党人参即为今之五加科人参略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6):50-53.
  [8]金凤杰,孙文采,张波.陆龟蒙《奉和袭美谢友人惠人参》新考[J].人参研究,2005(1):39-43.
  [9]赵玉芳.历代人参诗篇注释(二)[J].人参研究,1991(4):36-41.
  [10]郭存亭.考问苏轼上党行[J].文史月刊,2020(8):41-48.
  [11]苏轼.苏轼全集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5.
  [12]程锦秀,李卫东,李红.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初探[J].滁州学院学报,2020,22(3):68-70.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modern scientific theories such as the theories in the fields of chemistry, physics, biolo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teach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ich is quite easy to be accepted and understood by contemporary young students. But it is undeniable that how to effectively inherit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lways been a difficult point that needs to make breakthroughs in teach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our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oetry culture, as the core embodiment of students’ literacy, is the basic cultural literacy deeply rooted in the hearts of Chinese people.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and poetry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has achieved excellent teaching result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terials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ginseng guided by poetry, hop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other teachers.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poetry culture; ginseng
其他文献
英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是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最关键、最有效的条件。因此,在教学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教师要针对不同教材的特点,在英语教学中要大胆实践情景教学改革,以此来推动英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交际能力。语言是交际工具,学习某种语言,只有在它的具体环境或模拟它的语境中,学习者才能觉得生动,更有信心。“交际离不开情景,情景是激起交际的原因”
期刊
【摘要】:本课题研究了“家庭对儿童良好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研究对象是儿童及其家长,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孩子的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呵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争取整个社会对此的关注,要加大呼吁力度,不断改善开发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源,让家庭教育朝着更为有利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家庭 儿童 良好 习惯 养成 经验 研究  一、问题
期刊
作者简介:陆爱莲,2002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数学教育专业,大学本科学历,理学学士,同年9月至今任教于马山中学,2008年12月获得中学一级教师资格。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所撰写的论文多次在省、国家级论文评选中获二、三等奖。  【摘要】:解析几何中的最值和参数范围问题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特点是综合性强,在解题中几乎处处涉及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三角等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及所在校的实际情况,浅谈新课标下的教与学。  【关键词】:新课标; 教与学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正面对着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新的课程研究模式,一个要求教师角色向广度延伸,向深度扩展的时代背景。在这个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激烈对峙的转型时期,交织着教师的退缩,彷徨,奋进的各种心态。课程改革的基础是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革就难以成功。但像高素质
期刊
[摘 要] 义务教育关乎社会公平和国家发展。基于中小学POI数据,通过GIS空间分析方法,对2020年大连市主城区街道尺度的义务教育资源空间分布现实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大连市主城区中小学设施点均表现出东南多、西北少的空间分布态势,小学设施点空间分布相对公平,初中设施点呈现“东南—西北”方向的非均衡发展态势;中小学均呈现城市核心区连片集聚、城市外围区多中心散布的空间集聚特征;中小学空间分布
期刊
[摘 要] 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当下科技人才发展现状与科技创新发展需求不对称,其中一个表现是科技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不足。立足未来技术学院的建设需要,通过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缺口进行分析,借鉴美国康奈尔技术校区等美国大学的人才培养经验,提出启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跨学科培养工程,为建设科技强国、高等教育强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人才基础。 
期刊
[摘 要] 教学档案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云计算平台OA办公系统的大力推行,各个业务部门网络办公形成的电子公文数据无处存放,实现OA办公系统与教学档案管理系统对接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学校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现实问题,提出利用网络技术、中间库技术、数据库技术改变OA数据及电子公文的存储方式,通过标准接口实现云OA数据在线自动归档功能,为解决学校OA数据及时方便、安全可靠的归档
期刊
一、现状浅析  关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衔接问题,于漪曾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比方,“就好像接力赛跑一样,一棒接一棒,切不可慌急慌忙地把棒掉到地上,影响前进的步伐和速度”。然而,20年来,这种“慌急慌忙”的毛病并没有完全消失,“把棒掉到地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有不少小学阶段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每况愈下,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从小
期刊
[摘 要] 关心下一代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创新,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以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关工委工作优质化建设为例,在充分发挥“五老”特长和优势的前提下,探析高校关工委工作优质化建设路径,通过强化机制建设、思想建设、平台建设、品牌建设,建设有高度、有温度、有力度、有厚度的关工委。  [关键词] 高校;关工委优质化;“四度”
期刊
[摘 要] 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以硕博研究生学位课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专题”为例,从总体框架设计、单元教学体系设计和课程评价三个方面阐述强大的校内SPOC平台线上资源与丰富的线下教学活动、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数据分析。发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为工具、以课堂为桥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