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科学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创新探索精神,综合能力是每个学科都应重视的对象,大脑的发育和运用都要在教学目标中,整合科学知识与生活经验于一体,挖掘生活中更多有价值的教育资源,运用于生活是教学之根,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如何“提质增效”成为各学科教育教学面临的重大课题。小学科学是一门讲究实践性与应用性的学科,无论其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均与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密切相关,通过组织多元化的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探索心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學具有现实意义,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兴趣爱好,同时也满足新课标改革的具体要求,教师要转化思想、创新形式,找到课堂教育与生活化活动的契合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学习兴趣
想要学好科学知识,激活小学生的科学意识,必须要先从培养兴趣为出发点。小学科学这门学科本身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可以深深抓住他们的好奇心,展示一些能够让他们惊奇的生活现象或者知识,会有更好的效果,有助于探究科学知识。
例如,在一次教学中,笔者想借此节课提升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同时激发他们的大脑,刺激他们产生猜想的意识,提出几个有趣的问题诱发思考:“使用酒精灯在一个空纸杯的底部加热,纸杯会被点燃吗?如果把空纸杯倒扣在酒精灯上呢?”“如果在空纸杯里倒上水,继续用酒精灯加热,水能被烧开吗?”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大胆想象,再结合教材内容学会如何安全使用酒精灯,大家分组实验、动手操作,逐一验证猜想,汇总实验结果,在探索学习中积累了科学认知经验。整节课以小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提出各种趣味的假设,由此激活科学探究兴趣,大家通过猜想、探究与验证,掌握了学习科学知识的好办法,形成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
二、注重实验材料,贴近生活实际
新课标中指出:小学教育要与生活相互联系,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顺便贴近生活,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对将来都有好处。因此加强科学实验的生活性对教学是有帮助的。
例如,在教学“气温变化”内容时,笔者在本节课的开始,先是向学生提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眼中的四季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积极踊跃的回答,有的学生说秋天“硕果累累”,有的学生回答冬天“寒风萧瑟”,还有的学生回答春天“万物复苏”等等。紧接着,笔者又向学生展示了几个在生活中总结的与季节相关的谚语,如,“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秋雨一阵凉”、“春打六九头”等等,让学生进行了解,促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应用,学习完这部分内容后,对从未认知感知过的生活更加上心了,每当季节变化或者温度发生变化,他们都能联想到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立足生活实际,合理布置任务
目前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是非常有限的,而且课程周期间隔时间较长,这样一来,仅仅依靠短暂的课堂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不现实的。因此,小学科学课程作业的布置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小学科学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活动结束后,可以根据具体的课程需要,结合学生的现有能力去布置观察性、思考性较强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留心观察生活周围的现象,并通过搜集相关资料来对身边的现象进行解释,从而促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勤于观察的好习惯,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太阳与影子”内容时,笔者就通过布置观察实践性的作业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课下,笔者让学生仔细观察一天内不同的时间段太阳光下自己影子的变化情况,并拍照记录下来。然后,再通过对比照片和观察数据来分析太阳和影子的运动和变化规律。笔者还让学生借助网络来查找我国记录时间的工具都有哪些,并说一说它们运用了什么原理。这样的观察实践性作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观察活动,认真记录下了不同日期中同一时间段的多组数据,搜集了大量的感性资料,对课堂学习的内容做到了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促使学生养成了善于思考、勤于观察的科学学习习惯,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意识到科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合理运用生活化教学,让科学扎根于生活。学习科学的热情需要依托生活,探索欲望需要依托对科学的兴趣,让科学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实际生活才是教学的根本。
参考文献:
[1]江志东.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教育界,2020(47):43-44.
[2]矫立霞.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26):146-147.
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班竹镇中心小学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如何“提质增效”成为各学科教育教学面临的重大课题。小学科学是一门讲究实践性与应用性的学科,无论其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均与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密切相关,通过组织多元化的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探索心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學具有现实意义,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兴趣爱好,同时也满足新课标改革的具体要求,教师要转化思想、创新形式,找到课堂教育与生活化活动的契合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学习兴趣
想要学好科学知识,激活小学生的科学意识,必须要先从培养兴趣为出发点。小学科学这门学科本身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可以深深抓住他们的好奇心,展示一些能够让他们惊奇的生活现象或者知识,会有更好的效果,有助于探究科学知识。
例如,在一次教学中,笔者想借此节课提升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同时激发他们的大脑,刺激他们产生猜想的意识,提出几个有趣的问题诱发思考:“使用酒精灯在一个空纸杯的底部加热,纸杯会被点燃吗?如果把空纸杯倒扣在酒精灯上呢?”“如果在空纸杯里倒上水,继续用酒精灯加热,水能被烧开吗?”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大胆想象,再结合教材内容学会如何安全使用酒精灯,大家分组实验、动手操作,逐一验证猜想,汇总实验结果,在探索学习中积累了科学认知经验。整节课以小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提出各种趣味的假设,由此激活科学探究兴趣,大家通过猜想、探究与验证,掌握了学习科学知识的好办法,形成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
二、注重实验材料,贴近生活实际
新课标中指出:小学教育要与生活相互联系,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顺便贴近生活,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对将来都有好处。因此加强科学实验的生活性对教学是有帮助的。
例如,在教学“气温变化”内容时,笔者在本节课的开始,先是向学生提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眼中的四季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积极踊跃的回答,有的学生说秋天“硕果累累”,有的学生回答冬天“寒风萧瑟”,还有的学生回答春天“万物复苏”等等。紧接着,笔者又向学生展示了几个在生活中总结的与季节相关的谚语,如,“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秋雨一阵凉”、“春打六九头”等等,让学生进行了解,促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应用,学习完这部分内容后,对从未认知感知过的生活更加上心了,每当季节变化或者温度发生变化,他们都能联想到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立足生活实际,合理布置任务
目前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是非常有限的,而且课程周期间隔时间较长,这样一来,仅仅依靠短暂的课堂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不现实的。因此,小学科学课程作业的布置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小学科学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活动结束后,可以根据具体的课程需要,结合学生的现有能力去布置观察性、思考性较强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留心观察生活周围的现象,并通过搜集相关资料来对身边的现象进行解释,从而促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勤于观察的好习惯,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太阳与影子”内容时,笔者就通过布置观察实践性的作业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课下,笔者让学生仔细观察一天内不同的时间段太阳光下自己影子的变化情况,并拍照记录下来。然后,再通过对比照片和观察数据来分析太阳和影子的运动和变化规律。笔者还让学生借助网络来查找我国记录时间的工具都有哪些,并说一说它们运用了什么原理。这样的观察实践性作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观察活动,认真记录下了不同日期中同一时间段的多组数据,搜集了大量的感性资料,对课堂学习的内容做到了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促使学生养成了善于思考、勤于观察的科学学习习惯,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意识到科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合理运用生活化教学,让科学扎根于生活。学习科学的热情需要依托生活,探索欲望需要依托对科学的兴趣,让科学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实际生活才是教学的根本。
参考文献:
[1]江志东.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教育界,2020(47):43-44.
[2]矫立霞.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26):146-147.
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班竹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