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境里的豁达与淡定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u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是明人陈继儒《小窗幽记》中的一幅对联,寥寥数语,却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名利得失随风去,生老病死伴花落。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的人,心境才可能豁达平和,淡泊自然。豁达淡定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门生活艺术,更是一种人生境界。人生在世,命运虽然各异,但际遇大体相似,苦乐参半,毁誉交叉,荣辱共存,不足为奇。春风得意,左右逢源,不必自我陶醉;秋风萧瑟,天蹋地陷,也毋须一蹶不振。“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是雪莱的豁达;“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是但丁的淡定。诗人谷禾在诗歌《发如雪》里,以深沉的笔墨和超然的想象营造梦境,表现了对豁达淡定的诗意追寻——
  有一天,我将在睡梦中老去。
  眼睛里涨满了白内障。发如雪,一缕缕飘下,
  身前一片汪洋,风推着浪尖,
  但没有船摇来,
  巨大的虚空从背后掏着枯槁的身体。
  这时万家灯火寂然,转过身去,
  树木、房舍和山峦依次出现,执手相牵着,
  恍惚身体的光聚拢,
  我站在世界尽头,不是
  蓦然惊起,而是把虚空放飞,不再醒来……
  谷禾,本名周连国,1967年端午生于河南农村。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写诗,已在《诗刊》《人民文学》《星星》《诗选刊》等多家刊物发表大量诗歌。已出版诗集《飘雪的阳光》《纪事诗》《大海不这么想》和小说集《爱到尽头》等。其中诗集《飘雪的阳光》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04年卷)。2011年获得“诗探索·华文青年诗人奖”和中国年度最佳诗歌奖两项大奖。曾参加全国第19届青春诗会。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十月》杂志社。
  全诗共有10行,分为两节。第一节,诗人先说,“有一天,我将在睡梦中老去。眼睛里涨满了白内障。发如雪,一缕缕飘下”,以简要的语言叙述了自己在睡梦中老去的情景:由于长期的辛苦劳累,眼睛被白内障所困;由于饱受磨难苍老得快,发染霜雪,一根根脱落。这是诗人想象中的自画像,却使读者看到了一位饱经沧桑、颇具仙风道骨的老者形象。紧接着,诗人又说,“身前一片汪洋,风推着浪尖,但没有船摇来,巨大的虚空从背后掏着枯槁的身体”。人老了,眼前却是汪洋大海,风起云涌,波翻浪滚,好像要被卷入、被吞噬。在这种状态之下,诗人多么想有一只船,把他渡到风平浪静、春暖花开的彼岸去啊,却不见船夫摇船来。一种茫然的无助感随着凉意顿然袭来,自己瘦骨嶙峋的身体正被一双巨手一点点掏空。这里的“虚空”可以理解为孤独无援,怅然失落之意。虚空乘人之危,诗人猝不及防,一颗受伤的心灵正被蚕食殆尽。
  第二节,诗人先说,“这时万家灯火寂然,转过身去,树木、房舍和山峦依次出现,执手相牵着,恍惚身体的光聚拢”。在处境极其困顿难堪的时候,远处闪耀的灯火寂然无声,诗人只好转过身去回看来路,原来树木葱郁,房舍静坐,山峦起伏,它们就像一幅幅画,展现在诗人面前。这些曾给诗人以温暖和力量的事物,放射着光辉,聚拢在孤独的诗人周围,再一次鼓起了诗人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诗人接着说,“我站在世界尽头,不是/蓦然惊起,而是把虚空放飞,不再醒来……”诗人站在生命的尽头,尽管风烛残年,浪打浮萍,可是并没有惊恐万状,魂飞魄散,而是泰然处之,从容淡定,放飞心中的虚空,赶走心中的落寞,让一切顺理成章,回归自然,哪怕是不再醒来,那也是永远地睡着了,永远都在梦中。
  这首诗虽然运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营造一场梦境,但仍然是诗人世界观人生观的一种反映。它表现出智者的豁达,勇者的淡定,值得读者仔细咀嚼,反复品味。著名诗人王明韵说:“在似乎是迟钝而又严酷的生活与现实场景中,谷禾保持着诗人特有的警惕和敏锐,他善于运用叙述元素,去实现超越现实之上的心灵关照。”
  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精神贫乏的时代,有人发问“诗人何为?”荷尔德林说:“诗人是酒神的祭司,在茫茫黑夜中走遍大地,察寻神的踪迹,吁请神的出现。”谷禾热爱诗歌,中途写过一些不错的小说,可最终还是回到了诗歌上,因为他有话要说,而诗歌是他最热爱的表达方式。他说:“我期望自己的诗歌写作能是一条宽阔的河流,它的流淌尽可以平静甚至滞重,但必须能接纳并带走沿途的山川和星月,涌动着一往无前的力量。即便这仅是奢望,我也不会再有丝毫懈怠。”对诗歌,诗人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追求。他极其自如地行走在叙事与抒情之间,不断地创造出立足现实、放飞思想的精美诗章。
  [作者单位:湖北省应城市教育局]
其他文献
笔者研究近五年高考真题的命题思路,把所有的高考真题归纳为形象、语言、手法、情感四个方面的十大题,并总结出答题的基本规律与思路。具体解析如下:  题型1:人物分析题  [例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2013·辽宁卷)  [参考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
期刊
考场上大多数考生选择写议论文,“点面结合”阐述文章的观点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但一篇作文的字数又是有限的(一般800字),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彰显“点面结合”的论证力度呢?我们可以通过巧用句式来说理,从“点”上聚焦,在“面”上铺排。  2015年高考广东卷“感知自然需躬行”的满分作文就是一个典范:  感知自然需躬行  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
期刊
“材料丰富”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第二项要求,含意是指作文的内容要厚实,可读性要强,读后能给读者一定的感悟。对议论文而言,材料丰富主要体现在论据的丰富上。怎样做到这一点,需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多角度阐述论点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反映面对一个论点没话说。比如说到“诚信”,思维就牢牢地停留在不说假话上,说到“坚强”就是任何情况下不掉眼泪。这是典型的思路打不开的表现。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其实你
期刊
宋朝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有一天与两个朋友喝酒作诗。欧阳修说:“咱们每人作两句,所写的诗要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写犯罪的,并且所犯的罪该判徒刑以上。”  朋友们一想,这还不好作,把人往坏里说就是了。  甲说:  持刀哄寡妇,  下海劫人船。  乙说:  月黑杀人夜,  风高放火天。  欧阳修说:  酒粘衫袖重,  花压帽檐偏。  甲乙二人问:“你写的是犯罪吗?”欧阳修说:“到我诗中说的样子,是已经蹲完监狱了。
期刊
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触动了我们的感情,如亲情、友情、爱情等,这类素材入文,作者侧重于叙事抒情;一种是触动了我们的思想,如宇宙、人生、事理等,这类素材入文,作者侧重于叙事明理。  下面,结合实例介绍几种相关的写作技巧:  一、生活写真法  生活写真,就是写生活里真实的人或事,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写出生活的烟火味、生命的真实感、情感的冲击力。“真”的生活包括三个方面:①自己的情感
期刊
大凡诗人都有一颗敏感的心,随时随地观察和记录生活。敏感才能发现美,才能从平凡的事物和平淡的生活中提炼诗意。没有敏感就没有想象,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歌;敏感如同飞鸟的翅膀一样,鸟儿没有翅膀就不能飞翔蓝天,诗人没有敏感就不能写出好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诗人无论现实还是浪漫,无论豪放还是婉约,无论忧郁还是开朗,都注定是敏感的;敏感和孤独常常紧密联系在一起,流淌在诗人的血液里,跳动在诗人的脉搏中。诗
期刊
[导读]2015年4月7日下午,刘翔在自己的微博中正式宣布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他说,“我真的‘病’了、‘老’了,我无法再与你尽情奔跑,我无法再与你擦肩跨跃。我要‘退休’了,我要开始一段新的旅程。再见!我的跑道!我的栏!”刘翔迟来的再见,宣告全民偶像时代的终结,也因此引起网民和各种媒体的广泛关注与热议。诚如微信朋友圈流传的一篇文章《辉煌了那么多次,有些人却只记得你的摔倒》,许多网民责骂刘翔是“懦夫、
期刊
范仲淹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景之丰富不足以动人,唯情之变幻乃能感染。诗人笔端的人物活动,自然景物,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模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诗人个性的事物,如王国维所言:“以我观物,则万物皆著我之色彩。”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家表情寄意的载体,或是自然景物牵动他们的情思,促其有感而发付诸文字;或是他们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接触外界景物,把自己的感情注
期刊
【失误原文】  永不言弃  ——读《这也是一切》有感  陈冰婷  我喜欢在闲暇时翻阅舒婷的诗集,诗集中有一篇《这也是一切》总让我百读不厌,爱不释手。“不是一切大树都被风暴折断”之类的佳句,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永不言弃!  这让我想起了千年之前的汉代,司马迁用他手中的笔书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纵使身心饱受摧残,司马迁也不轻易向命运低头,他忍辱负重,将痛苦化成力量,才使得这纵横古
期刊
2015年笔者有幸参加了浙江省高考作文评卷,共批阅了3000多份作文卷,感触颇多。现在不揣浅陋,写下来,希望对考生备考明年的高考有所裨益。  2015年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由两段材料构成:前一段材料讲“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后一段材料讲“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与去年的作文题相比,没有“综合上述材料”的要求,考生可以就这两种观点,选择一种展开议论即可,或者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