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弘扬与发展的思考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er408492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京剧进课堂”这一现象及其影响加以阐述,从而介绍传统文化在当今弘扬的意义以及对其发展方式的思考。
  [关键词]京剧;传统文化;弘扬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1-0141-03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但是,如今京剧的传播已经逐渐式微,京剧演出的现场观众,也多以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很少有喜欢京剧的,更别说能唱上两句了。京剧这门传统艺术简直就是“阳春白雪”。
  京剧之所以被称为“国剧”,既因为它的形成融合了我国众多地区戏曲艺术的成就,又因为它是我国最大的一个戏曲剧种。现如今,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早已把缓慢绵长的京剧甩在身后。京剧古色古香的“道白”,婉转悠扬的“拖腔”,还有闲庭信步的“四方步”,决定了大部分京剧慢条斯理的特点。听京剧需要讲究品味唱段中的韵味,需要平心静气地品。这种享受要有田园牧歌式的社会状态,要有打发不了的时间和兴致,方能品出个中滋味。在表现形式上,京剧有脸谱化的特点,生、旦、静、末、丑,人间百态主要由这五种形象概括,这种程式化的人物刻画难以表现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现代社会生活,已经不适应今天人们的欣赏习惯。另外,在内容上,京剧绝大部分是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所传达出的思想有相当一部分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君重民轻、官位至上。当然也有歌颂祖国、追求爱情的积极内容,但其思想观念多半离不开维护王权,爱国也是以忠君来体现。也许,这些便是京剧在当代不受重视的根本原因。
  2008年,我国颁布的一项“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条文,喝彩声多,但争议也不少。
  一、京剧可否进课堂
  我认为,京剧进课堂这一规定应充分肯定并支持。京剧进课堂是为了呼吁广大的人民群众重视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是对京剧界大力提倡京剧的回应,对政协委员提案的反馈。有人会有所顾虑,京剧进课堂品种是否太过单一?也有人担心,会不会增加学业负担?然而从现如今这项规定的实行与发展来看,京剧课只是加入原有的音乐课堂中,是对学生的素质以及学到知识的调查而非增加正式的测试学科;这一举措是希望孩子们能够接触到传统艺术的精彩,进一步让他们对其有所兴趣,而非硬性要求学生必须成为票友戏迷。并不需要担心“京剧进课堂”的推行会导致学生平时学习任务加重,而是应该反问,在当今中国人的思想里是否仍认为孩童的未来与应试教育分不开,而相比较素质教育就忽视了许多。曾有数据显示,无记名对200名参加过京剧课程的孩童进行问询,在了解了京剧的艺术形式以及欣赏过一些经典的京剧片段后,只有少数的学生仍对京剧等传统文化不太感兴趣,而大部分学生阐述他们觉得这样的课程很有趣但是不一定会积极去剧院买票听戏;30%的学生表示他们非常喜爱这个课程,并且由此爱上了京剧等传统艺术。现今许多家长会武断地认为“让孩子们了解京剧是‘成人之本’”,说到底,我们应该扪心自问是否是我们自己对我国的民族文化瑰宝艺术缺乏了解,是不是对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没有信心。
  其实,依照我国目前的国力、财力以及资源的拥有,建设一流的国家剧院,培养一批国家京剧演员不是问题,但是听众的减少与听众年龄的逐渐老化现象却是不可忽视的。所以,音乐进课堂实质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听众,能够使学生们对京剧不陌生甚或能够产生兴趣,在看到有京剧表演的剧场或是电视频道能够驻足观赏一番,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京剧也就会慢慢走进人们的视野。再者,京剧进课堂也是给当代人们敲的一个响亮的警钟——传统文化在我国占有一定地位。
  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表演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采众声腔之长,经数代艺人精心创造,在编剧、表演、音乐、舞美各方面都突出了戏曲艺术的概括、集中、简练、夸张等特点,形成“唱念做打”有机结合的艺术体系,对其他剧种有极大影响。京剧作为一个流传全国、影响力大的全国性剧种,它的艺术风格发展完善而多样,凝结着民族文化的追求理想和价值取向,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和血脈。对于京剧等传统艺术形式,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秉承着多元文化的态度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从而进行融合和创新。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现代化,正是如此,我们更要尽可能地预防传统文化的“水土流失”,守护好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2015年8月17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民族教育发展仍面临一些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整体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为了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现就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做出以下决定:要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充分发挥教育在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材和课堂教学,在民族地区学校开设民族艺术和民族体育选修课程,开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鼓励支持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加强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合作,将民族优秀文化列入学科专业,开展教学和研究,挖掘民族优秀文化资源,抢救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这一决定大大体现了传统文化在我国的重要地位以及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20世纪学校的教育体制是从西方引进的,在当时,音乐只是一项艺术,并不是必不可少。与此同时,中国自身的教育体系就面临着问题,在现代教育中,没有中国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传统文化基本没有立足之地。没有传统文化就难以进行文艺复兴,难以实现本民族的繁荣昌盛,所以一切的质疑都是借口,21世纪传统文化不可或缺,且要大大增强。
  “中国传统戏曲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充满自由想象力的浪漫主义精神,戏曲艺术的写意性和虚拟性特点能够散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促使学生能够分辨世界的善与恶、美与丑。”[1]学校对京剧的普及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必须“唱”起来才能入心,才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有人会问:学校都没有会唱京剧的老师,又如何能够教授给孩子们呢?所以京剧首先要进高等师范学校的课堂,要保证让这些未来的音乐老师们能够了解京剧、唱出京剧,才会有一代又一代的中小学生跟着老师“唱”起来。文化的传承是现今的中小学教育应当负担起的重要职能之一。传承文化,是教育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能。政府对于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背负着不可推诿的责任。如若未来人们了解摇滚,却不知晓京戏;知道四大天王,却不曾听闻四大声腔,那将是我们整个民族的悲哀。   二、京剧进课堂的实施策略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期间,中国的传统戏曲开始同现代音乐的创作风格渐渐融合,逐渐向现代音乐艺术领域进军,从而使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2016年春晚的舞台上,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形式的结合令人耳目一新:一部以评弹歌舞为创作意图的《山水中国美》别具一格。由林心如、梁咏琪和刘涛同苏州评弹剧团及上海评弹学校的青年演员们携手,加入全新的全息投影技术,不仅将古老的评弹文化抑扬顿挫、轻清柔缓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还直观地将一幅虚无缥缈的江南风情画卷呈现在观众眼前。歌曲《华阴老腔一声喊》则是把当今极为流行的现代摇滚因素与华阴老腔的文化进行融合创新,使得这一作品更富有传承的意义。同时,被称为“梵音女王”的萨顶顶也将云南彝族非遗文化花腰彝族歌舞与彝族跳菜等原生态艺术形式同原创混搭流行歌曲相结合,展现了现代艺术和传统文化的融合之美。
  而2017年春晚舞台上的戏曲串烧则是以戏曲与通俗音乐形式相融合的“戏歌”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戏歌是中国传统戏剧在现代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应用之一。这部作品极具民族性和创新性,将当下青年人的热爱——流行音乐的因素合二为一,相得益彰,独具匠心,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所谓“戏歌”,便是结合西方的配器风格及曲风,用戏曲唱腔的形式演唱音律的音调。如在歌曲《谁说女子不如男》中,创作者加深了观众对古老戏曲“豫剧”的关注,在春晚播出后,许多著名的音乐家都更加倾向于对传统戏曲的改编、融合和创新上。而春晚的戏曲串烧节目《薪火相传》节目也一改京剧等其他戏曲形式的拖腔长、节奏慢等特点,使其具有可歌唱性,能够紧凑地表现出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精粹之处。通过这些创新型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戏歌”的形式足以凭借其时代感和自身的韵味来吸引观众的目光,不仅能够提升通俗歌曲的品位,还能促进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复兴。春晚对于传统音乐的创新使传统音乐深入人心。因此,对于传统文化,应提倡现今的音乐家能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能够对其进行改造,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实质,是社会实践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文化富有活力与生机的必备因素。进行传统文化的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二次发展,有效地维持民族文化旺盛的生命力。
  “戲曲鉴赏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位置, 加强与学生互动交流, 引导学生展开对戏曲作品的自主性探究活动。”[2]同样,对于京剧的普及,继承和发展,提倡音乐家能够编创一些具有京剧、戏曲、说唱风格的歌曲供学生们演唱,比如传播范围较广的一首《唱脸谱》是很好的创新型作品。
  “戏曲改进操”也是将传统文化带入学校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之一。广播体操是学校文化的第二课堂,尽管现如今各大中小学校都缩减了音乐课的次数,但是广播体操必是固定的每天一到两次。学生根据戏曲音乐里锣鼓点的律动感来做广播体操进行身体锻炼,广播体操中的戏曲音乐,可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结 语
  京剧作为传统戏曲,对民族文化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的艺术修养得以提升;而最关键的还是京剧进课堂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大有裨益。对于经济界乃至文艺界来说,带头走进校园远比争执不休、抱残守缺更重要。
  京剧进课堂,受益的将不仅仅是京剧,对其他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振兴,都具有探路的标本作用。
  注释:
  [1][2]王 娟. 戏曲鉴赏的人文教育作用研究[J]. 当代音乐, 2018(07):9—10.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其他文献
[摘 要]以晋中民歌为素材改编、创作的钢琴作品,移植了民歌的旋律,但不是完全“再现”。作曲家通过调式调性、音区、节奏变化、八度加强、和弦加厚、复调、旋律装饰等技法,既保留了民歌的风格特征,又加入了新的音乐元素,使得晋中民歌的魅力在钢琴上得以传承与发扬。本文通过对晋中民歌钢琴作品的解析,让更多的人了解晋中民歌,学习晋中民歌钢琴作品,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作曲家关注晋中民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晋中民歌主题作品
期刊
[摘 要]贝内特·雷默,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当代审美哲学的代表人物。著有《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该书将形式主义与思辨主义之争引入音乐教育的层面进行解决,分别论述了不同的理论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的诸多差异性。并对形式主义、思辨主义和实践主义的优点与弊端进行了详细整合,仔细地分析了不同理论的立论依据,将其中的观点作为构成音乐的基本尺度进行吸纳,进而申明了其绝对表现主义的立场,提出了一种“融合的”理论方法和
期刊
声乐套曲《川江叙事組歌》
期刊
[摘 要]中国现当代吸收传统文化元素创作而成的器乐作品,在其演奏实践中的诠释不能简单套用西方演奏体系中的表演观念,还应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积淀中,找寻其二度创作中的审美话语。钢琴曲《中国之梦》作为张朝契合时代主题的钢琴音乐新作,在音色的设计中融入了编钟、古琴等中国传统乐器的音色,通过隐喻象征的手法,表达出其对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的赞颂之情。作曲家张朝在创作中借古喻今,在曲中灌注了中国古代“琴文化”之
期刊
松花江水流不停(古箏小品)
期刊
张维良,在中国当代笛箫艺术的表演、创作、教学领域中,已然是一个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文化符号”。并非每一个艺术家都能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当代每一位有很高艺术成就的民族管乐舞台表演艺术家,在自己的领域,都具有其代表性和典型性,就他们不同的风格、流派及表演技能而言,也是各具特色。若就“文化符号”而言,却是一个综合的考量:此中既因其身处可遇而不可求新的时代机遇而能够有大作为,又因其集表演、创作、教学于一体
期刊
[摘 要]《幽兰逢春》创作于1979年,赵松庭先生为了缅怀周总理,抒发自己的感情,以昆曲“二郎神”为原型,将江南传统笛曲与昆曲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了这首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本文从演奏技巧及演奏风格等方面,细致地分析了昆曲“二郎神”对于笛曲《幽兰逢春》的创新意义。赵松庭作为南派笛曲的代表人之一,以传统指法技巧为基础,灵活地运用了循环换气的技巧,在旋律中加入大量的昆曲音乐元素,使传统音乐更加贴近人民生
期刊
[摘 要]“3+4”分段式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大突破,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纵向横向发展、破解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吸引力有着深远的意义。普通高校如何在此新形势的引领下,突出技能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将来更好地就业,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在衔接模式的教学改革中都彰显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3+4”;教学改革
期刊
合唱套曲·美的韻律
期刊
[摘 要]审美感知与艺术表现是高中音乐学科的两大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悟鉴赏能力与音乐实践水平是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基本理念与要求。本文从高中音乐鉴赏课中审美感知与艺术表现的关系出发,总结出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聆听感受音乐作品的同时也要关注音乐艺术的表现性和情感性特征。  [关键词]审美感知能力;艺术表现能力;高中音乐鉴赏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