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桌上的旧物风景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na5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刚下过雨的午后,有点入秋的清冷。于朋友的茶室品尝今年的肉桂新茶,却被一些不是茶器的“茶器”所吸引,这些难得一见的老器物,褪去一切浮华,让时光在席间流转。
  金丝楠木的幽香、红砖的粗矿、青花的秀雅、乌石的厚重,托起这袅袅茶汤,谱写成驱走秋日惆怅的和音,心里顿时明媚起来。
  自古以来,人们对茶器至精至美的追求从未停止。不论古今,每一次专注而认真的饮茶,都是一场修行,不光茶有味,还要器物美。
  而茶器,不仅局限于狭义的生活用途里,除去其承载茶文化与艺术的功能外,我们还能从优美的器型、细腻的纹路、温润的触感,看到了从泥胚到成品的时光印记,看到了手作自然的天人合一。可见茶器再美,也少不了这些带有温度的人情味。
  换个角度看,用于茶的器物,也可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茶器,而是自由而不受约束。经风吹雨打的一砖一瓦、被岁月洗礼的一石一木,也可衬托一段美好的茶时光。那些角落方寸间的古董杂货,总是在一瞬间让内心变得柔软,卸下防备。
  女主人席间所用的金丝楠木壶承,拾自老宅,有些年头,看似了无生息,稍经打磨也可为茶所用。没有确切的归属,可以是茶托,也可以是壶承,也可以什么都不是,只单静静放在那儿就能闻到一阵让人放松的木香。
  品茶论道,最舒适的场景,无非就是几位友人沏上好茶,谈天说地。遇到志趣相投的人,总有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与之相衬的席间器物,也应如此,不摆架势,不论腔调,以免生疏客套。
  对于偶遇的老物,只要看对眼,女主人都会将其带回,用于席间,心生欢喜。这时候,繁琐的茶事也变得简单,饮茶的情怀全融进了承托茶壶的石砚、木质佛台、青瓷烛台,或承载一盏茶汤的雕花红砖、复古糕点模具之中,推杯盏饮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愉悦,又被这老物增添了些许温暖的度数。
  有人说旧物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有经验的茶人,更是喜欢在茶席间随意摆上些旧物,以古朴之味,烘托品茶的宁静感。
  家中老一辈用过的砚台,搭上一盏紫砂壶,立显淡淡书卷气:清代流传下来的青花烛台,放上一盏日本彩釉盖碗,顿显灵动跳跃;家乡用来做传统糕点的模具,配上一盏青瓷斗笠杯,增添别致与亲和感……
  这些使用过的痕迹,留住了质朴的人情,是用任何昂贵物品都无法代替的。老旧器物搭配的茶席更多让我们感知到茶的历史,茶的朴素,茶道的平和状态。
其他文献
《本草纲目拾遗》卷七·花部“玫瑰花”药性考云:玫瑰性温,行血破积,损伤瘀痛,浸酒饮益  《说文》:“玫,石之美者,瑰,珠圆好者。”  在中国的古语里,玫瑰指的是一种宝石。  在茶席上,我们制作“华食”经常会用到花酱,譬如“卷红颜”和“行香子”,这些花酱可以用玫瑰、桂花、臘梅等可食用的鲜花来制作,也提倡大家自己动手,更能保证花酱的天然纯粹。  云南自古有用老品种食用玫瑰来做酱的传统,以前,多是近城的
期刊
《茶道》:陈会长,您好!漳平水仙经过百年发展与传承,以其独特的茶饼形状和与众不同的香气在乌龙茶家族中独树一帜。然而,较之安溪铁观音和武夷岩茶(尤其是武夷水仙的声名在外)是一种小品种茶,它自身的优势何在?  陈永林:漳平水仙茶饼作为乌龙茶类唯一的紧压茶,填补了福建省紧压茶的空白。水仙茶饼外形是标志性的压饼方块,香型的变化十分丰富,有花香、坚果香、奶油香、蜜桃香等多种变化,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鲜活,绿叶
期刊
6月13日晚,中国-湖州陆羽茶文化博览会暨中国(浙江)丝瓷茶与人类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湖州“浙北第一高楼”东吴国际广场拉开帷幕。此次活动为期3天,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湖州市文广新局、湖州市农业局和湖州市旅委等主办。  全国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王小玲、学术与宣传部部长陈永昊、湖州市有关领导及来自北京、上海、陕西、宁夏、湖北、安徽、江苏、江
期刊
2017年6月9-11日,2017都匀毛尖(国际)茶人会在贵州都匀举行。活动期间,来自国内外的茶界知名专家学者、国际友人、媒体记者等数千人云集黔南,品茗话茶,谈茶论道,为黔南茶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共同擦亮“都匀毛尖”这块金字招牌。  都匀毛尖,中国十大名茶之一。1956年,由毛泽东亲笔命名,又名“白毛尖”、“细毛尖”、“鱼钩茶”、“雀舌茶”,是贵州三大名茶之一。近年来,黔南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
期刊
仲夏来临,武夷山的茶季已入尾声。尽管青青鲜叶次第变成“绿叶红镶边”,但茶农的忙碌远没有结束——气温与焙火的双重“考验”才刚刚开始。  俗话说:“茶为君,火为臣”。按照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至少得经历初焙(走水焙)、复焙(足火)和补火(炖火)这三道火。  对于岩茶发烧友尤其是乐衷“玩票”的茶友来说,本不安分的味蕾早就蠢蠢欲动了,压根熬不到正式上市,更不用说什么喝“隔年陈”了,常常是毛茶才下焙,就成了
期刊
自从1753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把茶树定名为Thea slnensis L,茶原产中国似无疑义,可是1824年英国人勃鲁士在印度阿萨姆沙地耶地方发现野生茶树,并宣称印度是茶树原产地之后,这个问题便一直有着争议。目前,已有很多国家的植物学和茶学研究者分别从自然环境的变迁、茶籽化石的发现和野生茶树的分布等方面论证认为,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  1980年7月,中国西南贵州省晴隆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卢
期刊
我们饮茶的喜好,常会随各时气候不同、随际遇的变化而变化。  今天城中略有些雨,又来远方的客人,就想到一款温暖的茶。不妨生起炭火,以暖斗室,并增茶香。  这是一款2005年景迈古树春料制成的熟茶,由当年的玩家定制,外形上有陈化痕迹,渥堆的味道已然浅淡,细嗅还带着林木的气息。此茶数年前一直存储在云南的景迈大寨,虽以密封方式存放至今,也在不停转化。  一般而言,好的古树生普容易遇到,而好的古树熟普却显稀
期刊
又到“秋香”正好的时节。  经过一个炎夏的休憩与积蓄,芽叶渐渐地在茶蓬上“热闹”起来,安溪的茶农们也开始忙碌了起来。  “春水”和“秋香”,几乎是安溪铁观音的代名词,前者以味著称,后者以香见长。它们在想象中徐徐展开,就是一幅唯美的图画。  “春水秋香”何来?  摇青,便是淬炼“春水秋香”的最关键技艺之一。鲜叶,通过连续反复地碰撞磨损,散去多余的水分和青气,诱发沁人的花香,形成这样恰到好处的“绿叶红
期刊
若干年前,首为铁观音作传时,即为她的原产地安溪,其风土之瑰丽、人情之敦厚、文化之精深,所深深折服。唯系于此,铁观音及其所代表的中国乌龙茶制作工艺,才得以在我们所生存的大地上薪火相传,百焙妙香,历久弥芳。而铁观音这棵茶树,在改变安溪、改变安溪人,丰富美好这个世界的同时,最终也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地理格局、经济形态——这,就是一棵植物的“伟大”与“传奇”。  此后,安溪原乡、安溪茶与安溪人的关系,开
期刊
逢每月《茶道》杂志出刊,编辑部都有一个铁打不变的任务,那就是去张老家送杂志。2005年秋天,《海峡茶道》即将创刊(2014年8月更名为《茶道》),我们去张老家请教。张老说:“办一本茶的专业杂志,这件事功德无量啊。很多刊物两三年就没了,你们要坚持住。”而后又问道:你们打算多长时间出一期?当得知我们办的是月刊后,他非常惊讶:“办月刊,你们胆子很大,茶叶哪有那么多内容可以写?希望十年后还能看见你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