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的体悟与文学书写主题的变迁——评长篇小说《荒原问道》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969023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荒原问道》这部长篇小说,徐兆寿投入了极大的期望和热情,几易其稿,初稿完成后,曾向不同范围的专家学者、批评家、学生征询过意见,这足可以看出他对这部书的重视程度。《荒原问道》是徐兆寿中年书写的“集大成”之作,是一部寄予了写作“野心”的作品。这部书中有着一个文化学者兼作家多年的人生体悟,也在~定程度上体现着他文学书写的变迁和希望对以往写作的超越。应该说,《荒原问道》的创作,标志 Xu Zhaoshou devoted a great deal of hope and enthusiasm to the novel Short Story of the Waste Land. After a few drafts, Xu Zhaoshou consulted experts, scholars and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fields, Out of his attention to this book. “Wasteland asks” is a work written by Xu Zhaoshou middle-aged in his collection “Dacheng”, which is a piece of work written for “Ambition”. This book has a scholar of life for many years as a cultural scholar and writer. It also reflects the changes in his literary writing and hopes of surpassing his previous writing. It should be said, “Wasteland asked” the creation, a sign
其他文献
主体自识(自身意识与自身认识)问题是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标志性内涵。近代之前对“自识”的关注和讨论可以被称作“前史”,这首先是因为“自识”作为理论始于笛卡尔。就前笛卡尔的整个古代哲学而言,“自身”、“自我”以及“自识”并不是一个明见的论题。虽然在那时已经有了“心智”和“灵魂”的概念,但它们与“自然”和“物理”并不处在一种对峙的状态中。因此虽然近代意义上的个体自我意识在笛卡尔之前已呼之欲出,但仍处在没有苏醒的朦胧状态。无论是古代还是后古代的哲学,它们都还行进在朝向主体反思和自身认识的途中
我们将马克思作为一个独特的和革命的现代思想家来讨论他的美学问题。这要求两方面的划界:一方面,马克思的美学如何有别于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特别是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意志唯心主义;另一方面,马克思的美学又如何不同于尼采和海德格尔等其他现代西方思想家。通过这种划界,马克思美学将获得自身的规定性。这也将显示出马克思思想的边界,而它正是当代人对其继承和发展的起点。
崇高的精神追求  作家要有独立的精神追求,作家的作品要有自信的精神魅力,赓续不懈的精神力量。心中有火种,才能燃烧成火把!火把长明,天地常新。为了心中的火把,秉持信念,追逐梦想,优秀作品持守鲜亮的精神向度,保有鲜活的精神魅力,因而成为鲜明的时代符号!这当中,作家的责任尤为重要。而这些当中的重要,取决于作家拥有的精神追求。  有精神才有追求,没有精神就没有追求。没有精神的作家也写作品,但没有精神的作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胸怀,有的博大高尚,有的狭小庸俗。博大高尚好比乾坤之广,狭小庸俗好比针尖之窄。审计人因为“为国而审,为民而计”的责任担当,成就了审计人与众不同的胸怀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1.What stands in the middle of the world?2.When I eat,I live.But when I drink,I die.What am I? 1.What stands in the middle of the world?2.When I eat,I live.But
春末,少了几分寒冷,多了一丝凉爽,少了几处雪堆,多了几片绿林。我喜欢独自一人踱步在这样的绿林,沿着小径来来回回,想留多久就留多久。假期回家,正值春末的日子,又是那水那土
本文从主题、意象和语言三个角度解读了周海亮小说《从死亡开始》,认为小说的主题充满了悖论,重要意象“玉兰树”具有颠覆性,作品语言具有解构性,小说从哲学层面上属于存在主
【配乐朗诵】(听一听)    夏  梁 衡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拥着一艘艘的舰船
“茅塞”一词的本义是被茅草塞住,引申为知识不足,思想不通,好像心里被茅草堵塞一样。“茅塞”一词由来已久,它最早源于《孟子·尽心下》:“孟子谓高子 The original mean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