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恩格斯在《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中运用了阶级分析方法对革命前夕德国各个阶级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阐述了革命过程中各个阶级对待革命的态度和立场,再现了革命的整个过程,也总结了革命失败的经验,揭示了革命的必要性和阶级斗争的规律。本文基于原著,对恩格斯是如何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分析历史这一问题作粗略探讨。
【关键词】:恩格斯;阶级;阶级分析方法
恩格斯所著的《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在研究历史的方法论上,恩格斯主要运用了阶级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进行阶级社会历史研究的根本方法,只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才能对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或阶层所处的现实状况以及错综复杂的联系有科学的认识和了解。恩格斯在《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中将阶级分析方法运用得淋漓尽致,通过对革命前夕和革命过程中不同阶级的经济状况、政治状况进行分析,阐述了各阶级对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总结了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探寻了阶级斗争的相关理论和规律。
一、恩格斯注重对不同阶级的实际情况分别进行分析
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前夕,德国境内存在着不同的阶级,不同阶级所处的经济、政治、社会地位有所差别,各自的需要和利益诉求不尽相同,虽然都有革命的现实需要,但是不同阶级对革命走势的影响大相庭径。恩格斯指出:“在德国,作为一切政治组织的基础的人民,其各个阶级的构成比任何别的国家都更为复杂。”[1]因此,分别对不同的阶级进行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
恩格斯對不同地区、不同历史事件的研究上,都注重对当时德国存在的最主要的五个阶级进行研究,即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和封建统治阶级。在第一篇“革命前夕的德国”中,恩格斯花了很大篇幅介绍和分析了革命发生之前五个阶级各自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利益需求,认为革命前夕德国不同阶级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深层次的利益冲突,同时也暗示了革命的最终结果。在接下来对普鲁士、奥地利和其他各邦在革命前夕的情况分别进行论述时,恩格斯阐明各邦五个阶级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各个阶级的分析指出每个地区都具备了革命的因素,革命势在必行。1848年3月,先后爆发了维也纳起义和柏林起义,恩格斯分别论述了两次起义中各阶级对革命的态度、立场,以及在革命中的作为,在论述中暗含了不同阶级的思想和行为会对革命造成怎样的影响。恩格斯通过这样的方法清晰梳理了历史发展的脉络。
二、恩格斯注重考察同一阶级内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
彼时德国,虽然存在着五个主要的阶级,但是同一阶级不同群体所处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也有所差别,其需求和利益并非一致。恩格斯在进行分析的时候十分注重对同一个阶级的阶级结构进行分析,考察同一阶级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对同一阶级的不同成分进行划分。
在革命前夕,总体来说,封建贵族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属于反革命势力,但是恩格斯并没有将一切封建统治阶级都划为反革命势力,他将这一阶级划分为两个层次,两个阶层对待革命的态度截然相反。其中,上层贵族和官僚是最主要的反革命力量,而“下层贵族,工商业资产阶级,……都联合起来反对政府”[2],“一部分土地贵族已变成了纯粹市场商品的生产者,因而他们同资产阶级利害相同、休戚与共”[3],也成为革命的力量。对于农民这一阶级,恩格斯根据其占有土地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四个层次:富裕的农民,小自由农,封建佃农和农业工人。这四个阶层的农民对待革命的态度各有不同,恩格斯认为,富裕的农民“最自然的政治方针当然就是同城市中反封建的资产阶级结成同盟”[4],其他三个阶层的农民在革命展开之后“他们就会一个跟着一个参加进来”[5]。恩格斯看到了同一阶级不同群体各自的特点,并且进行了分门别类地分析,使对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研究更加科学客观。
三、从各阶级的经济状况出发去考察其政治态度及其对革命的影响
恩格斯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恩格斯遵循唯物史观的研究原则,在对当时存在于德国的五个主要阶级进行分析时,注重从各阶级所处的经济地位出发,阐述其经济状况如何决定不同阶级的阶级特点,进而又如何决定这一阶级对待革命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从而深刻揭示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最终失败的原因所在。
(一)资产阶级
德国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是封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严重束缚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 “最重要的利益的发展受到本国政治制度的约束,国家被36个意图和癖好相互矛盾的君主所任意分割,封建压迫束缚着农业和与之相联系的商业,愚昧而专横的官僚统治对资产阶级的一切事务都严加监视”。[6]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无法实现,这时资产阶级同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急剧上升,资产阶级有要求进行革命的强烈愿望,也希望有一个在政治上统一的德国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设良好环境。但是,另一方面,“当时德国的资产阶级远没有英国或法国的资产阶级那样富裕和集中”[7],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还没有居于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国内缺乏大的工商业中心。在奥利地,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甚至还依赖封建贵族的需求。这样一来,在革命过程中,一旦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他们就会向对立派妥协退让,导致他们在革命的道路上不能坚定地反对封建阶级的统治,相反寄希望于封建统治者的让步,甚至联合封建势力打压无产阶级,走向革命的反面。恩格斯通过对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描述一针见血地指出资产阶级在革命中表现出的两面性的经济根源。
(二)小资产阶级
在德国,大工业尚不发达,小手工业者和小商人人数较多,小资产阶级在当时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占据重要地位,甚至“在最近德国的各次斗争中,它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8]。但是,小资产阶级在革命中不断表现出摇摆不定、软弱无能的态度,最终葬送了革命。恩格斯通过对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状况进行分析,深刻揭露了产生这种摇摆、软弱的政治态度的根源。 从经济地位方面看,恩格斯认为,当时德国小资产阶级的地位“是介于较大的资本家(商人和工业家)即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或产业工人阶级之间,这种地位就决定了它的特性”[9],同时,小资产阶级的生存“要仰赖于宫廷和贵族的惠顾,失去这些主顾,这个阶级的大部分就会破产”[10]。因此,小资产阶级的想法是充满矛盾的:他们既希望改变封建专制统治的现状,但是由于小资产阶级经济利益的获得依赖于封建贵族的需求,他们害怕如果为了获得一定的权力而反抗封建贵族的统治会致使自身利益受损。从小资产阶级所从事的行业来看,恩格斯认为,小本经营的行业特征影响了小资产阶级的性格,“很容易给它的性格打上缺乏魄力和进取心的烙印,因此它的政治活动也自然具有同样的特点”[11],造成在政治上软弱、怯懦的态度。
正是由于小资产阶级处于这样的经济地位和经济状况,使得他们在政治上、在对待革命的立场上表现出了摇摆、软弱的态度。在革命进程中,小资产阶级既对封建统治者不满,又不敢触怒政府进行彻底的革命;既想获得权力,但是又惧怕得到的权力;如果革命遇到阻碍或遭到镇压,小资产阶级便开始逃避,不但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为,甚至有时为了自身利益向封建政府妥协,断送了革命,彻头彻尾表现出摇摆不定、软弱、怯懦的阶级性格。恩格斯从经济因素入手进行分析,认为小资产阶级的经济状况影响了这个阶级的阶级性格,决定了他们的政治立场和态度,也正是因为在革命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小资产阶级这种摇摆、软弱的态度,注定了这场革命最终失败的命运。
(三)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在革命初期主要扮演着资产阶级的同盟军的角色,是自始至终唯一最为彻底的革命阶级。恩格斯指出:“人数众多、强大、集中而有觉悟的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的演变,是与人数众多、富裕、集中而强有力地资产阶级的生存条件的发展同时进行的。”[12]由于当时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无产阶级人数较少,还不够集中,大部分工人都是受雇于小资产阶级,在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发展比较落后。无产阶级“这种普遍缺乏现代生活条件、缺乏现代工业生产方法的情况,自然伴随着差不多同样普遍缺乏现代思想的现象”[13],无产阶级暂时认识不到自身的历史使命,没有自己的纲领,无法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因此,虽然各邦无产阶级对封建政府都有不满情绪,要求彻底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在革命中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革命初期还缺乏进行独立的工人运动的条件,无产阶级主要是与资产阶级联合起来、作为资产阶级的同盟去反对封建政府的统治。随着革命不断向前发展,由于种种原因,工人阶级的思想意识有所提升,在维也纳等地爆发了无产阶级反对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起义。恩格斯从工人阶级所处的经济状况出发阐明了无产阶级参与革命的过程,认为无产阶级是“加速革命的进程”的力量。
(四)农民阶级
在德国,农民阶级人口众多,无论是在普鲁士、奥地利,还是在其他各邦,农民阶级都深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恩格斯指出,对于封建旧势力的统治农民阶级心怀不满,“农民在一些地方饱受封建的苛捐杂税的盘剥,在另一些地方则备受放债人、高利贷者和律师们的压迫”,[14]“被地主或政府的横征暴敛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农民、农奴或封建佃农”[15]也成为了革命的因素。正是由于农民阶级在经济上遭受到统治势力的残酷剥削,激起了广大农民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不满情绪,激化了双方的矛盾,使得“不怎么关心政治”的农民阶级也有了革命的需求,参与到革命中来。但是,也正是由于农民阶级处于这样的地位,他们“分散于广大地区,难以达到大多数人的意见一致,他们永远不能胜利地从事独立運动”[16],“总是尾随在参加起义的其他阶级后面,在工人与小资产阶级之间摇摆”[17]。恩格斯通过对农民阶级经济地位的分析,一方面指出农民阶级有进行革命的愿望,另一方面也阐明了农民阶级不可能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的事实,只能依据其社会地位跟在工人阶级或者小资产阶级身后作为他们的同盟进行革命。
(五)封建统治阶级
对于封建主和贵族,恩格斯将这一阶级分为两个阶层具体看待。一部分土地贵族成为商品生产者,与资产阶级有着共同的利益,一部分官僚和较穷的贵族也支持资产阶级。因此,这部分封建贵族有革命的需要。但是,另一阶层即德国封建政府统治者和上层封建贵族则是自始至终的反革命势力。恩格斯指出,“德国的封建贵族却仍然保留着很大一部分旧日的特权。封建土地所有制差不多到处都还居于统治地位”[18]。封建土地所有制居于统治地位也就意味着封建势力依然是德国境内绝对的统治者。封建政府为了继续维护自身腐朽的统治,对革命进行残酷血腥的镇压,尽管一些时候不得不做出一些小小的让步也要竭力维护自身的利益,一旦有机会便联合资产阶级、泛斯拉夫主义者等反革命势力全力打击革命力量。然而封建统治势力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也决定了革命会在以封建政府为首的反革命势力的镇压下以失败告终。
四、通过分析各阶级在革命中的作为以及对革命的影响来揭示阶级斗争的规律
恩格斯通过对各阶级在革命中的态度、立场和作为进行分析,用事实证明,如果放弃了武装斗争,是不可能推翻封建旧势力的统治的。小资产阶级由于其软弱性和妥协性最终没有将革命进行到底,使得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失去后盾,最终革命被镇压,导致失败。恩格斯由此深刻指出:“显然,斗争的结局要靠武力来决定,这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了。”[19]德国的革命力量要想彻底推翻封建专制的统治,必须坚决地同旧势力进行彻底的武装斗争。当领导阶级放弃了武装斗争,封建统治者便会对革命进行毫不留情的镇压,革命失败在所难免;被剥削、被压迫阶级要想争得自身解放,要想推翻旧势力的统治,必须进行斗争和革命。恩格斯关于阶级斗争的论述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斗争相关学说奠定了基础。可见,恩格斯对历史的研究并不只是局限于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上,而是从历史分析中总结阶级斗争的相关规律和经验教训,为无产阶级运动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结语
《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是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历史研究的典范。通过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恩斯不仅分析了这段历史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揭示了阶级斗争的相关规律,总结了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恩格斯对阶级分析方法的运用也提供了一个怎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参考,对当今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如何协调各方利益、解决各类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6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82-58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87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72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72页。
《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69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68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70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70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70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54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71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张泽森,. 读《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J]. 教学与研究,1964,(1).
[3]李杰,. 恩格斯的历史认识论——兼论唯物史观是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知识论的统一[J]. 史学理论研究,2007,(4):103-115.
[4]李杰,张蕾,. 恩格斯中期的史学思想[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10):14-17.
【关键词】:恩格斯;阶级;阶级分析方法
恩格斯所著的《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在研究历史的方法论上,恩格斯主要运用了阶级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进行阶级社会历史研究的根本方法,只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才能对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或阶层所处的现实状况以及错综复杂的联系有科学的认识和了解。恩格斯在《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中将阶级分析方法运用得淋漓尽致,通过对革命前夕和革命过程中不同阶级的经济状况、政治状况进行分析,阐述了各阶级对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总结了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探寻了阶级斗争的相关理论和规律。
一、恩格斯注重对不同阶级的实际情况分别进行分析
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前夕,德国境内存在着不同的阶级,不同阶级所处的经济、政治、社会地位有所差别,各自的需要和利益诉求不尽相同,虽然都有革命的现实需要,但是不同阶级对革命走势的影响大相庭径。恩格斯指出:“在德国,作为一切政治组织的基础的人民,其各个阶级的构成比任何别的国家都更为复杂。”[1]因此,分别对不同的阶级进行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
恩格斯對不同地区、不同历史事件的研究上,都注重对当时德国存在的最主要的五个阶级进行研究,即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和封建统治阶级。在第一篇“革命前夕的德国”中,恩格斯花了很大篇幅介绍和分析了革命发生之前五个阶级各自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利益需求,认为革命前夕德国不同阶级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深层次的利益冲突,同时也暗示了革命的最终结果。在接下来对普鲁士、奥地利和其他各邦在革命前夕的情况分别进行论述时,恩格斯阐明各邦五个阶级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各个阶级的分析指出每个地区都具备了革命的因素,革命势在必行。1848年3月,先后爆发了维也纳起义和柏林起义,恩格斯分别论述了两次起义中各阶级对革命的态度、立场,以及在革命中的作为,在论述中暗含了不同阶级的思想和行为会对革命造成怎样的影响。恩格斯通过这样的方法清晰梳理了历史发展的脉络。
二、恩格斯注重考察同一阶级内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
彼时德国,虽然存在着五个主要的阶级,但是同一阶级不同群体所处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也有所差别,其需求和利益并非一致。恩格斯在进行分析的时候十分注重对同一个阶级的阶级结构进行分析,考察同一阶级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对同一阶级的不同成分进行划分。
在革命前夕,总体来说,封建贵族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属于反革命势力,但是恩格斯并没有将一切封建统治阶级都划为反革命势力,他将这一阶级划分为两个层次,两个阶层对待革命的态度截然相反。其中,上层贵族和官僚是最主要的反革命力量,而“下层贵族,工商业资产阶级,……都联合起来反对政府”[2],“一部分土地贵族已变成了纯粹市场商品的生产者,因而他们同资产阶级利害相同、休戚与共”[3],也成为革命的力量。对于农民这一阶级,恩格斯根据其占有土地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四个层次:富裕的农民,小自由农,封建佃农和农业工人。这四个阶层的农民对待革命的态度各有不同,恩格斯认为,富裕的农民“最自然的政治方针当然就是同城市中反封建的资产阶级结成同盟”[4],其他三个阶层的农民在革命展开之后“他们就会一个跟着一个参加进来”[5]。恩格斯看到了同一阶级不同群体各自的特点,并且进行了分门别类地分析,使对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研究更加科学客观。
三、从各阶级的经济状况出发去考察其政治态度及其对革命的影响
恩格斯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恩格斯遵循唯物史观的研究原则,在对当时存在于德国的五个主要阶级进行分析时,注重从各阶级所处的经济地位出发,阐述其经济状况如何决定不同阶级的阶级特点,进而又如何决定这一阶级对待革命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从而深刻揭示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最终失败的原因所在。
(一)资产阶级
德国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是封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严重束缚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 “最重要的利益的发展受到本国政治制度的约束,国家被36个意图和癖好相互矛盾的君主所任意分割,封建压迫束缚着农业和与之相联系的商业,愚昧而专横的官僚统治对资产阶级的一切事务都严加监视”。[6]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无法实现,这时资产阶级同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急剧上升,资产阶级有要求进行革命的强烈愿望,也希望有一个在政治上统一的德国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设良好环境。但是,另一方面,“当时德国的资产阶级远没有英国或法国的资产阶级那样富裕和集中”[7],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还没有居于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国内缺乏大的工商业中心。在奥利地,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甚至还依赖封建贵族的需求。这样一来,在革命过程中,一旦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他们就会向对立派妥协退让,导致他们在革命的道路上不能坚定地反对封建阶级的统治,相反寄希望于封建统治者的让步,甚至联合封建势力打压无产阶级,走向革命的反面。恩格斯通过对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描述一针见血地指出资产阶级在革命中表现出的两面性的经济根源。
(二)小资产阶级
在德国,大工业尚不发达,小手工业者和小商人人数较多,小资产阶级在当时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占据重要地位,甚至“在最近德国的各次斗争中,它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8]。但是,小资产阶级在革命中不断表现出摇摆不定、软弱无能的态度,最终葬送了革命。恩格斯通过对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状况进行分析,深刻揭露了产生这种摇摆、软弱的政治态度的根源。 从经济地位方面看,恩格斯认为,当时德国小资产阶级的地位“是介于较大的资本家(商人和工业家)即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或产业工人阶级之间,这种地位就决定了它的特性”[9],同时,小资产阶级的生存“要仰赖于宫廷和贵族的惠顾,失去这些主顾,这个阶级的大部分就会破产”[10]。因此,小资产阶级的想法是充满矛盾的:他们既希望改变封建专制统治的现状,但是由于小资产阶级经济利益的获得依赖于封建贵族的需求,他们害怕如果为了获得一定的权力而反抗封建贵族的统治会致使自身利益受损。从小资产阶级所从事的行业来看,恩格斯认为,小本经营的行业特征影响了小资产阶级的性格,“很容易给它的性格打上缺乏魄力和进取心的烙印,因此它的政治活动也自然具有同样的特点”[11],造成在政治上软弱、怯懦的态度。
正是由于小资产阶级处于这样的经济地位和经济状况,使得他们在政治上、在对待革命的立场上表现出了摇摆、软弱的态度。在革命进程中,小资产阶级既对封建统治者不满,又不敢触怒政府进行彻底的革命;既想获得权力,但是又惧怕得到的权力;如果革命遇到阻碍或遭到镇压,小资产阶级便开始逃避,不但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为,甚至有时为了自身利益向封建政府妥协,断送了革命,彻头彻尾表现出摇摆不定、软弱、怯懦的阶级性格。恩格斯从经济因素入手进行分析,认为小资产阶级的经济状况影响了这个阶级的阶级性格,决定了他们的政治立场和态度,也正是因为在革命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小资产阶级这种摇摆、软弱的态度,注定了这场革命最终失败的命运。
(三)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在革命初期主要扮演着资产阶级的同盟军的角色,是自始至终唯一最为彻底的革命阶级。恩格斯指出:“人数众多、强大、集中而有觉悟的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的演变,是与人数众多、富裕、集中而强有力地资产阶级的生存条件的发展同时进行的。”[12]由于当时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无产阶级人数较少,还不够集中,大部分工人都是受雇于小资产阶级,在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发展比较落后。无产阶级“这种普遍缺乏现代生活条件、缺乏现代工业生产方法的情况,自然伴随着差不多同样普遍缺乏现代思想的现象”[13],无产阶级暂时认识不到自身的历史使命,没有自己的纲领,无法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因此,虽然各邦无产阶级对封建政府都有不满情绪,要求彻底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在革命中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革命初期还缺乏进行独立的工人运动的条件,无产阶级主要是与资产阶级联合起来、作为资产阶级的同盟去反对封建政府的统治。随着革命不断向前发展,由于种种原因,工人阶级的思想意识有所提升,在维也纳等地爆发了无产阶级反对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起义。恩格斯从工人阶级所处的经济状况出发阐明了无产阶级参与革命的过程,认为无产阶级是“加速革命的进程”的力量。
(四)农民阶级
在德国,农民阶级人口众多,无论是在普鲁士、奥地利,还是在其他各邦,农民阶级都深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恩格斯指出,对于封建旧势力的统治农民阶级心怀不满,“农民在一些地方饱受封建的苛捐杂税的盘剥,在另一些地方则备受放债人、高利贷者和律师们的压迫”,[14]“被地主或政府的横征暴敛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农民、农奴或封建佃农”[15]也成为了革命的因素。正是由于农民阶级在经济上遭受到统治势力的残酷剥削,激起了广大农民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不满情绪,激化了双方的矛盾,使得“不怎么关心政治”的农民阶级也有了革命的需求,参与到革命中来。但是,也正是由于农民阶级处于这样的地位,他们“分散于广大地区,难以达到大多数人的意见一致,他们永远不能胜利地从事独立運动”[16],“总是尾随在参加起义的其他阶级后面,在工人与小资产阶级之间摇摆”[17]。恩格斯通过对农民阶级经济地位的分析,一方面指出农民阶级有进行革命的愿望,另一方面也阐明了农民阶级不可能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的事实,只能依据其社会地位跟在工人阶级或者小资产阶级身后作为他们的同盟进行革命。
(五)封建统治阶级
对于封建主和贵族,恩格斯将这一阶级分为两个阶层具体看待。一部分土地贵族成为商品生产者,与资产阶级有着共同的利益,一部分官僚和较穷的贵族也支持资产阶级。因此,这部分封建贵族有革命的需要。但是,另一阶层即德国封建政府统治者和上层封建贵族则是自始至终的反革命势力。恩格斯指出,“德国的封建贵族却仍然保留着很大一部分旧日的特权。封建土地所有制差不多到处都还居于统治地位”[18]。封建土地所有制居于统治地位也就意味着封建势力依然是德国境内绝对的统治者。封建政府为了继续维护自身腐朽的统治,对革命进行残酷血腥的镇压,尽管一些时候不得不做出一些小小的让步也要竭力维护自身的利益,一旦有机会便联合资产阶级、泛斯拉夫主义者等反革命势力全力打击革命力量。然而封建统治势力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也决定了革命会在以封建政府为首的反革命势力的镇压下以失败告终。
四、通过分析各阶级在革命中的作为以及对革命的影响来揭示阶级斗争的规律
恩格斯通过对各阶级在革命中的态度、立场和作为进行分析,用事实证明,如果放弃了武装斗争,是不可能推翻封建旧势力的统治的。小资产阶级由于其软弱性和妥协性最终没有将革命进行到底,使得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失去后盾,最终革命被镇压,导致失败。恩格斯由此深刻指出:“显然,斗争的结局要靠武力来决定,这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了。”[19]德国的革命力量要想彻底推翻封建专制的统治,必须坚决地同旧势力进行彻底的武装斗争。当领导阶级放弃了武装斗争,封建统治者便会对革命进行毫不留情的镇压,革命失败在所难免;被剥削、被压迫阶级要想争得自身解放,要想推翻旧势力的统治,必须进行斗争和革命。恩格斯关于阶级斗争的论述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斗争相关学说奠定了基础。可见,恩格斯对历史的研究并不只是局限于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上,而是从历史分析中总结阶级斗争的相关规律和经验教训,为无产阶级运动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结语
《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是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历史研究的典范。通过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恩斯不仅分析了这段历史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揭示了阶级斗争的相关规律,总结了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恩格斯对阶级分析方法的运用也提供了一个怎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参考,对当今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如何协调各方利益、解决各类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6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82-58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87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72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72页。
《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69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68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70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70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70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54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71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张泽森,. 读《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J]. 教学与研究,1964,(1).
[3]李杰,. 恩格斯的历史认识论——兼论唯物史观是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知识论的统一[J]. 史学理论研究,2007,(4):103-115.
[4]李杰,张蕾,. 恩格斯中期的史学思想[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1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