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测量肺动脉直径对COPD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价值

来源 :心脑血管病防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nko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胸部CT测量肺动脉直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动脉高压(PH)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COPD患者。所有患者接受胸部CT、肺功能及超声心动图检查。通过CT测量肺动脉(PA)和升主动脉(A)直径。计算PA及PA:A比值在诊断PH中的不同临界值。结果92例COPD患者中,包括PH 43例,非PH 49例。PH组、非PH组主肺动脉直径分别为(30.83±3.82)mm、(25.66±2.54)mm,肺动脉与升主动脉直径比分别为(0.99±0.12)、(0.84±0.1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A≥1的阴性预测值78%,阳性预测值为94%。PA直径≥30mm的阴性预测值为77%,阳性预测值为64%。PA和PA:A比值与肺动脉收缩压(PAS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73、0.54,P<0.01)。结论PA及PA:A比值可作为筛查PH的指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肺功能试验;超声心动图;CT
  中图分类号:R563.4;R81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16X(2018)06-0452-04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8.06.0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全球范围内死亡率位居第五的疾病,至2030年预计将成为第三大死亡原因。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PH)是COPD的一种比较常见和重要的并发症,平均肺动脉压大于25mmHg即可诊断为PH。PH的诊断金标准是右心导管检查。不过,右心导管检查属于有创检查,需使用碘对比,存在一些潜在危险因素,如过敏反应、心率失常、血栓形成等,且检查费用较高。超声心动图也常用于PH的临床诊断,属于无创性检查,但其准确性低于右心导管检查。而胸部CT测量肺动脉直径(pulmonary artery diameter,PA)或肺动脉与升主动脉直径(ascendimg aorta diameter,A)的比值(PA:A)与右心导管肺动脉压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PH的无创性评价指标。本研究利用胸部CT检查,评估PA以及PA:A比值对COPD患者PH的诊断价值,以期提高PH的预测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收集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12月住院患者中符合COPD诊断、治疗与预防全球策略(2017年更新版)[1]的。入组标准:所有COPD患者均进行肺功能、胸部CT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排除标准:COPD急性发作,或合并间质性肺病、肺动脉栓塞、支气管扩张、左心功能不全,严重的原发性心脏病、心肌梗死患者,严重内分泌及肝肾脑病患者。共纳入患者92例,其中男69例,女23例,年龄45~91岁,平均(73.11±8.54)岁。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将患者分为非PH组49例、PH组43例。
  1.2方法:
  1.2.1肺功能检查:利用德国椰格公司Master screen PFT肺功能仪进行肺通气功能和肺容量的测定,所有检查均由同一专业技术人员测定。检查前24h内避免使用支气管扩张剂。观察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FEV)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1秒率(FEV1/FVC%),残气量(residual volume,RV)与肺总量(total lung capacity,TLC)的比值(RV/TLC%)等。
  1.2.2肺动脉压测定:用Philips iE33心脏超声仪测定。测量三尖瓣最大跨瓣压差。在右心室流出道无梗阻的情况下,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PASP)等于最大跨瓣压差+右房压,PASP≥35mmHg则认为存在PH[2]。
  1.2.3肺部CT检查:使用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双源CT。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到肺底部,深吸气后屏气一次性扫描。检查条件:管电压120KV,管电流为自动选择(范围50~500mA),螺距为1.2,重建层厚5.0mm,层间距5.0mm。在轴位图像上评估图像质量,无呼吸运动伪影者为合格图像。选擇纵隔窗图像测量主肺动脉(PA)、左、右肺动脉(LPA、RPA)直径以及升主动脉(A)直径。主肺动脉直径在距离主肺动脉分叉近侧3cm范围内测量,为轴位图的最长径;同一层面上测量升主动脉直径,为轴位图的最短径,见图1。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版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满足方差齐性的组间比较用非配对t检验,方差不齐的组间比较则采用非参数Mann Whitney U检验。对PA及PA:A比值与PH之间进行ROC曲线分析,其准确性用曲线下面积表示。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评价PA、PA:A比值和PASP之间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非PH组与PH组之间一般项目及肺功能的比较:两组FVC(%)、FEV1(%)、FEV1/FVC(%)、RV/TLC(%)及PASP(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CT测量值的比较:肺动脉直径在PH组与非PH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A比值在PH组显著高于非PH组(P<0.01),见表2。
  2.3不同的PA及PA:A临界值对PH的预测价值:PA≥30mm对PH的阳性预测值为64%,阴性预测值为77%,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50%及87%。PA:A≥1对PH的阳性预测值为94%,阴性预测值为78%,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70%及94%,见表3,4。   2.4ROC曲线下面积的检验:PA直径曲线下面积为0.87,PA:A比值曲线下面积为0.83,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1),显示PA直径及PA:A比值对PH的诊断有统计学意义,见图2。
  2.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A与PAS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73,P<0.01),PA:A比值与PAS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54,P<0.01)。
  3讨论
  肺血管病变是COPD终末期预后不良的常见原因。在COPD患者,随着低氧血症的加重,由于血管收缩而引起血管重构,从而导致肺毛细血管前血管内压力增加。對大部分的COPD患者而言,被诊断为伴发PH时,疾病一般已经处于晚期,同时部分病例也可以是轻度COPD[3]。而伴发PH的患者的病情往往更加容易恶化,一般认为,PH会增加患者住院的风险,并且与COPD患者的死亡率密切相关,因此PH的早期诊断对治疗非常有价值[4,5]。
  右心导管检查可直接测量肺动脉的压力,目前为止仍被视为诊断PH的“金标准”,但其操作相对复杂、费用较高而且属于有创性检查,临床应用受到限制[6]。超声心动图可以根据三尖瓣返流流速估算PASP。此方法不仅无创,且与右心导管的相关性好,是目前用于诊断PH常用的方法。不过,由于COPD患者常常伴发胸廓过度膨胀,无法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大约只有60%的患者能够测量肺动脉。
  既往文献报道,胸部CT不但能评估PH,同时能显示胸部相关血管的病变[7]。由于PH患者肺动脉扩张明显,通过测量主肺动脉直径能够评估PH的严重程度。既往研究指出,PA和平均肺动脉压之间的相关性为0.43~0.83之间不等,通过胸部CT预测肺动脉压力与右心导管测量值有很好的一致性[8]。本研究显示随着肺动脉压力的升高,PA呈进行性增加,两者呈显著相关。
  有学者认为,PA:A比值也能够独立预测COPD是否处于急性加重期[9]。Shen等[10]回顾性研究了一组65例COPD患者,其PA:A≥1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0%和93%,特异性与本研究相似。Iyer等[11]进行了一项60例COPD的回顾性研究,其PA:A≥1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73%和84%。其敏感度虽然与本研究相似,特异度较本研究低,推测其与研究对象不同有关,国外研究中多种肺部疾病相关PH和左心疾病相关PH亦被纳入研究之中,而本研究主要纳入的为第一大类PH。Mohamed等[12]研究发现,PH与非PH之间的众多临床指标都没有差异性。由于PH的临床症状与COPD有重叠,PA:A比值有可能是进行右心导管检查前唯一的能鉴别PH与非PH的指标[12]。所以,通过胸部CT测量的PA以及PA:A值可以反映PH。PA以及PA:A的增加,可以用来作为诊断PH的参考指标。
  本研究不足之处:首先,作为回顾性研究,纳入人群的选择偏移在所难免;其次,几种检查方法尽管在同一次住院期间完成,但条件所限部分患者几种检查未能同时间段进行,不同时间所测肺动脉压力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PH诊断为临床常用方法超声心动图而非金标准右心导管检查。
  总之,胸部CT测量的PA和PA:A比值可以用来评价COPD患者是否存在PH,但不能可靠排除PH。PA直径>30mm和PA:A>1可以有效地用于临床上协助预测PH。
  参考文献
  [1]Vogelmeier CF, Criner GJ, Martinez FJ, et al.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2017 report. GOLD executive summary[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7,195(5):557-582.
  [2]周晓曦,唐婷玉,钦光跃.胸部C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价值[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5,15(2):98-100.
  [3]Matsuoka S, Washko GR, Dransfield MT, et al. Quantitative CT measurement of cross-sectional area of small pulmonary vessel in COPD: correlations with emphysema and airflow limitation[J]. Acad Radiol,2010,17(1):93-99.
  [4]Dou S, Zheng C, Ji X, et al. Co-existence of COPD and bronchiectasis: a risk factor for a high ratio of main pulmonary artery to aorta diameter (PA:A) from computed tomography in COPD patients[J]. Int J Chron Obstruct Pulmon Dis,2018,13:675-681.
  [5]Rho JY, Lynch DA, Suh YJ, et al. CT measurements of central pulmonary vasculature as predictors of severe exacerbation in COPD[J]. Medicine(Baltimore),2018,97(3):e9542.
  [6]Rajaram S, Swift AJ, Condliffe R, et al. CT features of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and its major subtypes: a systematic CT evaluation of 292 patients from the ASPIRE Registry[J]. Thorax,2015,70(4):382-387.   [7]Chew SK, Colville D, Canty P, et al. Hypertensive/microvascular disease and COPD: a case control study[J]. Kidney Blood Press Res,2016,41(1):29-39.
  [8]Mahammedi A, Oshmyansky A, Hassoun PM, et al. Pulmonary artery measurements in pulmonary hypertension: the role of computed tomography[J]. J Thorac Imaging,2013,28(2):96-103.
  [9]Wells JM, Morrison JB, Bhatt SP, et al. Pulmonary artery enlargement is associated with cardiac injury during severe exacerbations of COPD[J]. Chest,2016,149(5):1197-1204.
  [10]Shen Y, Wan C, Tian P, et al. CT-base pulmonary artery measurement in the detection of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 meta-analysis and systematic review[J]. Medicine (Baltimore),2014,93(27):e256.
  [11]Iyer AS, Wells JM, Vishin S, et al. CT scan-measured pulmonary artery to aorta ratio and echocardiography for detecting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n severe COPD[J]. Chest,2014,145(4):824-832.
  [12]Mohamed Hoesein FA, Besselink T, Pompe E, et al. Accuracy of CT pulmonary artery diameter for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n end-stage COPD[J]. Lung, 2016,194(5):813-819.
  (收稿日期:2018-7-26)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 了解2018年杭州市社区人群血压水平构成比及相关影响因素分布情况。方法 纳入2018年杭州市非随机选定的5个社区医院(3个为普通居民社区,2个为高校校医院)的就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18岁),采集人口学基本信息、诊室血压、身高、体质量指数(BMI)、腰围等指标录入伊柯夫临床试验系统,分析高血压、低血压患病构成比、知晓及治疗现状,分析血压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在不同人群(社区、性别)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硝普钠对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108例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4)与观察组(n=54),对照组给予硝普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尿量及LVEF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用药后1h平均肺动脉压与平均肺毛细血管楔压均低于治疗前(P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6X(2019)03_0201_04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9.03.001  急性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的疾病[1,2]。据统计,2013年中国卒中的年龄标化患病率为1 114.8/10万人,发病率为246.8/10万人,死亡率为114.8/10
期刊
[摘 要] 目的 探讨基于动态血压指导的高血压变异性治疗方案及其近期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0例,其中A组30例,给予常规治疗方案。B组120例,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B1组(杓型)、B2组(非杓型)、B3组(超杓型)、B4组(反杓型)、B5组(晨峰高血压组),给予个体化分时段给药方案。治疗6个月后,比较各组各时段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标准差(SD)和变异系
期刊
[摘 要] 目的 探讨高危肺栓塞介入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26例高危肺栓塞患者分为观察组(13例)和对照组(13例)。观察组患者行介入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血栓变化、各项指标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100.00%)比对照组(84.62%)高,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存在2例肺动脉干一级分支充盈缺损,对照组存
期刊
[摘 要]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应用运动护理的疗效及对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的影响。方法 在我院接受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做为研究对象,使用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运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SDS评分情况。结果 干预组并发症的发生率除穿刺点出血与局部血肿
期刊
[摘要]目的利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研究血糖控制良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的功能。方法共入选血糖及症状控制良好(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不伴有高血压病组56例;伴有高血压病组44例;无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健康者为对照组50例,性别、年龄与病例组匹配。利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各组左心室心肌的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面积应变(GAS)、整体圆周应变(GCS)以及整体径向
期刊
[摘 要]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危及中老年人健康的危重疾病,脑卒中是AMI后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可进一步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随着询证医学及再灌注治疗的发展,AMI的预后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目前心肌梗死合并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也无规范的预防策略,在临床上仍是一大难题。本文针对AMI合并脑卒中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发病机制、治疗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DCAN)不同中医证候积分组患者血糖、血脂、血尿酸、凝血等指标情况及其与证候积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赫尔特(Holter)分析系统对所有受试者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依据评价心脏自主神经病变(CAN)标准筛查出DCAN及其临床前期患者并利用中医证候辨证诊断标准及CAN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进行证候量化积分,依据证候积分分级标准分组观察患者血糖、血脂、血尿酸
期刊
2016年9月3日,由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慢病控制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四大权威机构在北京联合发布“正确认识胆固醇”的科学声明。该声明指出: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俗称的“坏胆固醇”)能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坏胆固醇”的控制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防线。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公众应积极关注自己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