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学重教 正本清源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年4月9—11日,“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音乐学院共同主办,全国四十余所音乐院校的130多位专家、教师到会。上海音乐学院老院长、会议特聘顾问专家桑桐,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西安音乐学院院长赵季平等为大会题词寄语。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主持了9日上午的开幕式,戴嘉枋代表两个主办单位致词。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大会安排了两位外国专家的学术讲座、13位国内专家的主题报告、会议论文宣讲以及研讨式的专家论坛,议题广泛涉及学科的历史、理论、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材、教学方法等诸多问题。
  一、理论探索续新篇
   这次会议集中展示了学科近年的理论成果,首先是基础理论的研究。林华《复调感的获得》是对位技法的审美叙事,通过复调感及其成因的多侧面剖析,进而推衍出以复调感培养为主线的对位教学方略,开引鉴百科学识探索作曲技术真谛的广阔空间。高为杰《和声的音乐意义》追问和声的审美价值根源,他从和声的表情色彩、力学功能、“格式塔”效应、风格等多重意义展开话题,映射出一个作曲家对技法的透彻感悟。樊祖荫《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三题》主张通过调性转换、变和弦、复合结构、线性结构、十二音等技法的应用,“把五声调式拓宽为一个开放性的调式体系”,以适应现代创作的需求。蔡松琦《语言与和声交融的教学实践及其他》,凭借语言与音乐在结构形态的某些相似关系,对和声语义做了有益的探索。郑英烈自谦的《对传统和声中两个“小儿科”问题的再思考》,实为对中国和声学界误读多年的一个重要术语“完全终止”(perfect cadence)的严肃纠正。任达敏、刘晓江、张有川等人的论文均不同程度地显现出基础理论研究的价值。
   历史意识、风格意识凸显是会议的一个亮点。杨通八关于《中国和声对位教学百年》的发言,作为大会主题报告的开篇,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对学科历史的关注。他隆重推荐即将问世的中文版《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史》(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任达敏译)更增加了这一主题的厚重。法国著名作曲家、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和声对位教授斯特凡·德普拉斯(Stephane Delplace)《法国和声、对位教学的历史与现状》的讲座,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莱尔·戴卫森(Lyle Davidson)与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同学合作奉献的“16世纪对位”公开课,生动地展示了西方和声、对位教学近些年重历史、重风格的发展。顾问专家王震亚、段平泰、姚思源等老先生讲话中许多亲身经历的生动回忆,又使该主题从更多的侧面得到展开。就我国和声、对位学科发展的现状而言,由于特定环境所致,我们对其历史和风格的研究十分薄弱,加速这方面的补课已经时不我待。
   教学理念是会议理论关注的又一侧面,涉及到每一课程本身是什么、教什么、教谁、怎么教等问题。于润洋《音乐学视域下的和声与对位教学》的主题报告,传递了和声、对位教学的音乐学诉求。吴式锴《有关和声专业课教学根基的思考》的论文,不仅是技术与艺术关系之说理,同时也是一位老教师弥足珍贵的经验之谈。钱仁平《源于音乐、回到音乐、感知音乐、创造音乐》以及李吉提《受益于技术理论课间的横向沟通》,从作曲技术理论各学科之间的横向关联上求证和声、对位教学的应有作为。张韵璇《对位教学理念探微》指出“对位教学的主要宗旨是告诉学生过去的作品是怎样写成的”,因此“学习的最好途径就是模拟写作”,要像书法中的描红、围棋中的背谱、绘画中的临摹,“原汁原味地、一丝不苟地学习前人的成功经验”。李德隆《和声学及其和声教学的人文思考》强调“和声教学不能忽略其美学价值和历史的文化品格”,正切技术理论教学的薄弱环节。
  二、学术争鸣溯本源
   与会者就教学中某些共同关注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对复调课称谓的置疑了。杨勇在《对位法还是复调》的论文中直言:“半个多世纪以来,复调教学受政治运动以及文艺思潮的影响,始终根基不牢,其理念和方法总是力图排斥或改良西方传统体系。其结果是概念混乱,写作标准模糊。”“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相对应,对位法与和声学相对应。既然不能称和声学为主调学,那么也不能称对位法为复调。”“作为学科名称,应名至实归,与国际上通行的学科分类相一致。”张韵璇呼吁“给对位正名”,并说明中国音乐学院从2002年起就已经将“复调”课更名为“对位与赋格”了。近年来已有国内学者对西文Polyphony一词的误读提出异议①,这次会议给对位法正名的呼声,当是那些讨论的延续和发展。看似名称、概念之争,其实深含着学术反思的意蕴。一个学科有没有科学完善的概念系统,是这个学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和声、对位在中国的历史不长,已知的理论及概念系统还远谈不上完善严谨,音乐术语学的研究也十分欠缺,我们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和声专业课教学比较集中的话题,是对伊·斯波索宾等合著《和声学教程》的评价。学术界对这部上世纪中叶由前苏联引进、至今仍有广泛影响的和声专业课教材的讨论由来已久。这次的会议论文中,除张宝华、王进《斯波索宾小组〈和声学教程〉利弊考》、唐勇《对〈和声学教程〉(增订重引版)的困惑》属该教材的专门研究外,黄虎威、邹承瑞、郑英烈、何佳铃等人的文章,也都不同程度地论及这一体系。在专家论坛上,刘康华回顾了斯氏《教程》引进的历史,认为面对共性写作时期的音乐,这部教材的技术诠释应该说是有效的;特别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亲苏政治压力消除之后,此书的市场需求仍不减当年,更说明了它的价值。刘学严介绍他参与翻译1991年增订重译版《教程》的过程,认为这部教材能在中国长期流传很不简单,不能一概否定,俄国同仁中甚至有称斯波索宾为“民族英雄”的。杨通八也肯定斯氏《教程》的长处,但却不赞同长期受制于这一过时的体系;欧洲音乐发达国家甚至俄国的教学早已有了新的发展,我们应跟上学科前进的世界步伐;该教程不仅某些概念和编排上存有偏颇,主要问题还在于它所诠释的“功能理论”偏狭,远不如“音级理论”更能适应风格多样的调性和声实践;将巴洛克至浪漫主义的和声技法全都混杂在合唱似的四声部中进行写作训练,既忽视了风格和形式的差异,还增加了基础和声的难度,拖累教学。看来,专家们对这一问题的分歧颇深,和声专业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任重道远。
  三、坦诚交流促发展
   会议有大量论文是各院校教改成绩和一线教师教学经验、实力的展示。
   专业课方面:刘康华《和声教学中调性扩张技巧的深化与功能关系的拓展》、徐平力《和声教学中的近现代和声理论》两篇论文,以各自的方式对晚期浪漫派以来调性和声复杂化的现象进行梳理,是和声专业课现代延伸必不可少的基础研究。甘璧华《21世纪中国“传统和声教学”的问题与应对》,通过自制课件生动展示她如何突破“内容多、时间少”的教学困境,对一线教师启发良多。刘永平《研究生“现代复调音乐”课程教学略论》,是硕士研究生复调专业基础课十余年创新探索的结晶。周强《主科严格对位的教学思考》反映了国内作曲理论教学中传统对位技法的回归。张韵璇《探索与定位——中国音乐学院复调公共课改革》、刘青《中国音乐学院和声复调学科建设与发展》、龚晓婷《二十年来中央音乐学院复调教学之我见》、胡筱铮《对当代复调教学的几点思考》等文,是几所音乐学院教学工作的总结,同时也不乏作者们个人的灼见参入其中。
   公共课方面:杜晓十《在理论与实践间徘徊》的论文,通过对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高师和声教学由追求“独立”到现在“多元化”发展局面的历史回顾,醒目地提出了“回到学科本身”,对高师和声教学“重新认识”、“重新定位”的问题。刘锦宣《和声分析课中等和弦转调的教学思路》,是和声分析中一个技术难点教学的具体展示,应用口诀提高分析准确率和速度的经验别具一格。王文《“和声分析”教学思考》述说他如何通过“有针对性和声分析”引导学生对多样化和声手段和语言魅力的理解。刘诚《论和声分析教学》既是他十余年参与中国音乐学院和声公共课改革、执教《和声分析》课程的体验,也是从更宽广的视角对这门课程的理论、方法、教材等问题深入思考的剖白。武汉音乐学院丁冰、吴霜、王求等中青年教师及硕士研究生的多篇论文,是该院和声、对位公共课教学改革经验的系统展示,体现出这个群体注重学理和课程建设的一贯传统。此外,叶思敏、田艺苗、徐文正、任红军、陈诺、刘冬云、马玉峰等的文章,则是众多院校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以多种形式探索和声、对位公共课教学路径之心得的坦诚交流。教学目的、授课对象及教育环境的差别,决定了教学模式及方法的种种不同,恰好印证了杜晓十关于高师和声教学不可避免的“多元化”发展格局的判断。放弃不切实际的“一统”观念,回到学科本身,提出“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和声、对位教学的问题正当其时。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新音乐的发展,西方作曲理论教学在积极拓展现代内容的同时,也经历着传统再认识的嬗变。历史意识、风格意识领潮流之先,人们普遍认识到音乐技法是与风格紧密相关的,技术法则的历史规定性引导着教学模式和路径的新探索。勋伯格、申克、库尔特(E.Kurth)、兴德米特等在和声、对位方面的著作,均有重新认识和建构传统技法教学体系的意义。而中国人上世纪初才开始和声、对位的研习,学科基础十分薄弱。文革后的几次全国性学术会议意义重大,但当时大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现代技法的补课方面,而基础理论研究、传统技法再认识等问题尚来不及深入,人们对历史、风格的关注是近些年才成风气,这次会议的一些热点正反映出国内学者在传统再认识方面的理论觉醒。
  
  
  ①李兴梧1998年在“第三届全国西方音乐史研讨会”的发言、杨通八2007年在“西方音乐学第二届年会”的发言等。
  (责任编辑 张宁)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是教师对日常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力图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纳入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行为中去,使情感教育真正成为课堂教学行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实施,为《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找到一条新的道路,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构建一个师生相互交流的平台。  关键词:思想品德;情感教育    情感在心理学中通常被定义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其相应的行为反应
传音乐”是指口头编创、口头表演、口头传播、口传传承的音乐。{1}从这个意义上讲,口传音乐又属于传统音乐范畴,具备传统音乐的基本属性。以此为据,口传音乐研究与实践的历史由来已久,尤其是以“昆曲入世遗”为标志以来,其研究成果之多、研究范围之广都令人叹为观止。而一本紧扣传统音乐“口传性”特征的研究专著得到了业内专家、学者、高校研究生的广泛赞誉和推崇。博特乐图(杨玉成)新著《表演、文本、语境、传承——蒙古
摘要:本文将A大学生涯辅导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掌握大学生生涯规划情况,利用问卷前后对比探究课程开展情况,提出完善、提高生涯辅导课程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生涯辅导;效果评价;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20-0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已不能适应及满足企业新的发展要求。为了适应社
摘要:海外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的一项重要内容。2002~2008年,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金融学、会计学专业前后共计二百余名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连续6次赴香港进行短期专业访问。访问对我国高校在未实行完全学分制情况下的境外短期专业访问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于访问与培养计划的衔接、项目安排及组织保障方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国际化办学;境外短期专业访问;金融学专业;会计学专业  中
摘要:情感是创造的灵魂,兴趣是创造的先导,想象是创造的核心。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展开畅想的翅膀自由翱翔。  关键词:想像的翅膀;教学活动;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274-02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在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三
摘要:消费异化导致了人们消费模式的改变,鼓励提前消费、借贷消费,成为酿成美国金融风暴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作为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手段这一功能已被异化,成为人们劳动中失去自由的一种补偿,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痛苦与不幸的避难所。同时,统治者对消费进行操作和控制,使消费成为一种实施社会控制的工具。人们以欲求而不是以基本的生存需要作为消费的出发点,导致人在消费活动中主体地位和理性精神的丧失
摘要:英语写作对于英语学习来说十分重要,无论是参加各种层次的英语考试,还是在交际和工作实践中都会加以运用,尤其是英语应用文的写作日益运用广泛。而英语写作目前仍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通过对英语写作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主要从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写作兴趣、运用语言迁移促进写作水平、改进训练方式提高写作效率三方面入手,来着力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达到英语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语写作;能力
摘要:24点游戏在我国已流行了几十年,但后来却在美国推广开了,并且迅速风行全美。24点游戏玩法很简单,可以拿出一副牌,从中抽去两张司令剩下52张,任意抽取4张牌,用加、减、乘、除(可加括号)把牌面上的数算成24。可分三个阶段且每个阶段都与数学教学有着密切关系。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了数学,不知不觉中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发了学生智能潜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关键词:24点游戏;数学教学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纸制品消费国,多年探索教科书回收循环之路,却一直未能提高国内废纸回收率。从目前成功进行废纸回收经营成功的一些国家来看,废纸回收须从教科书循环利用做起。从我国来看,目前我国高校无疑是教科书使用最主要的场所之一,因此我们应该充分研究高校二手书的回收和循环利用。目前,网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将我们带进了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借助网络这一便利的媒介,在学校中甚至不同的学
2020年10月25日,正值农历庚子年九月初九重阳佳节,歌唱家龚琳娜和她的龚锣新艺术乐团登上了深圳音乐厅的舞台,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二十四节气古诗词音乐会。音乐会中,龚琳娜与中西合璧的乐队以及深圳飞跃彩虹多民族童声合唱团、深圳高级中学百合少年合唱团,合作演出了2018年出版的专辑《二十四节气歌》当中的12首古诗词声乐作品以及根据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作《望月怀远》配乐的艺术歌曲《海上生明月》,节选自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