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渐趋优化

来源 :中国经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r_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结构趋向优化升级 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公有制经济仍然是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尤其是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伴随,我国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地区经济结构和所有制结构都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巨大变化。
  
  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20多年来,我国产业结构摆脱了改革开放以前那种“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畸形发展,服务业水平低下”的局面,通过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我国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
  从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来看,1979年~2001年,我国宏观经济总量及其各个产业都呈快速发展态势,GDP年均增长9.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7%,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3%和10.2%。1990年~2001年,GDP年均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0%,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2%和8.3%。三次产业增长速度的不同导致了产业结构的明显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由1978年的28.1:48.2:23.7变为1989年的25.0:43.0:32.0,再变为2001年的15.2:51.1:33.6。与1978年和1989年相比,2001年第一产业的比重分别下降了12.9个和9.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上升3.1个和8.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9.9个和1.6个百分点。
  从年度间的连续变化上观察,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的变动规律互不相同。第一产业比重自改革初期到80年代初期保持上升趋势,此后基本呈稳步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自改革初期到80年代末呈逐年下降趋势,1991年止降转升,近年来呈快速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比重自改革初期到1992年基本呈上升趋势,近年来较为稳定,变化不大。
  按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衡量,1979年~2001年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十分明显。22年间,全社会从业人员总量增加了3亿人,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加了7012万人、9453万人和约1.4亿人,这使三次产业在全社会从业人员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大幅度下降,由1978年占绝对优势的70.5%下降到1989年的60%,再下降到2001年的一半左右(50.1%),平均每年下降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幅度较大,由1978年的12.2%上升到1989年的18.3%,再上升为2001年的27.7%,平均每年上升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23年间仅上升5.9个百分点。
  动态观察,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分布结构呈现较强的规律性: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第二产业比重年度间略有变化、总体呈小幅上升趋势;自1994年起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
  三次产业结构的上述变化,反映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基本符合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从增加值的比重变化上看,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生了标志性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于1985年开始超过第一产业,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
  第二,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在经历“消费品工业补课——加强基础产业——加快重化工业发展”等一系列变化中有所加快,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按可比价计算,在1979年~2001年GDP增长的9.4%中,有5.4个百分点来自第二产业的贡献,2.7个百分点来自第三产业,1.3个百分点来自第一产业;在1990年~2001年GDP增长的9.3%中,有5.8个百分点来自第二产业的贡献,2.5个百分点来自第三产业,1.0个百分点来自第一产业。
  第三,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三者之间的差距呈不断扩大之势。1979年~2001年,一、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分别增长11%、11.4%、10.1%;1999年~2001年,一、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分别增长10%、14.3%、9.6%。由于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差异,导致三次劳动生产率由1978年的1:7:4.9扩大到2001年的1:7.5:4。
  第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系数呈平稳波动之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系数被定义为三次产业结构与三次就业结构之差的绝对值之和,偏差系数越大,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差距越大,反之亦然。在1978年~2001年期间,偏差系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84.8逐步下降到1984年的60.8,从1985年开始回升,到1992年达到高点(73.4)后又逐步回落到1996年的60.2,从1997年又开始反弹。近年来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变化与从业人员的比重变化并不同步: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持续下降,而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却持续上升。这一方面说明第三产业在增加就业机会、吸收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第三产业的效益较低,亟待进一步提高。
  
  需求结构变化不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需求结构发生的变化不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存货变动支出法比重大幅下降。
  2001年,最终消费占支出法GDP的比重为60.6%,比1978年下降了1.5个百分点,比1989年下降了3.5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占支出法GDP的比重为37.3%,比1978年下降了0.9个百分点,比1989年上升了0.3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支出法GDP的比重为2.1%,比1978年上升了2.4个百分点,比1989年上升了3.2个百分点。1979年~2001年,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需求占支出法GDP的比重分别为60.1%、37.9%和2.0%;1999年~2001年,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需求占支出法GDP的比重分别为59.5%、38.2%和2.3%。
  从以上需求结构的变化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经济增长动力来看,消费需求居首位,投资需求次之,最后为国外净需求。1979年~2001年,消费需求的贡献率为60.0%,投资需求的贡献率为32.1%,国外净需求的贡献率为7.9%;1990年~2001年,消费需求的贡献率为54.5%,投资需求的贡献率为34.8%,国外净需求的贡献率为10.7%。
  二是存货变动占支出法的比重大幅度下降。1978年,存货变动占支出法GDP的比重为8.4%,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体制的转轨,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存货变动占支出法GDP的比重逐步下降,尤其2000年和2001年连续二年存货变动出现了绝对量下降,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就整个时期(1979年~2001年)而言,存货变动占支出法GDP的比重为3.6%,尤其在最近的13年(1990年~2001年)降到3.1%。
  
  地区差距没有缩小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三大地带经济发展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而且还有不断扩大之势。就整个时期(1979年~2001年)而言,东部对全国GDP的贡献率为57.8%,中部为27.9%,西部为14.3%。
  由于地理、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很多,在产业结构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自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一产比重一直比东部和中部地区高,二产比重一直比东部和中部地区低,三产比重一直比东部低,但略高于中部地区。如1978年,西部地区的一产比重高达37.2%,分别比东部和中部地区高出14.3和1.7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为44.0%,分别比东部和中部地区低13.7和2.4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为18.8%,比东部低0.7个百分点,但比中部高0.7个百分点。2001年,西部地区的一产比重降至20.0%,仍分别比东部和中部高出8.5和1.3个百分点,二产比重升至41.8%,仍分别比东部和中部地区低6.5和1.7个百分点,三产比重升至35.7%,比东部低4.5个百分点,但比中部高0.2个百分点。
  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比东部地区慢,因此,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份额总体上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而东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份额则呈不断上升的趋势。1978年,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为16.8%,分别比东部和中部地区低35.7和13.9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一产占全国一产的比重为21.4%,分别比东部和中部地区低19.8和16.0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二产占全国二产的比重为14.2%,分别比东部和中部地区低44.1和13.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三产占全国三产的比重为16.6%,比东部地区低37.4和12.8个百分点。2001年,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下降到13.6%,分别比东部和中部地区低45.9和13.3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一产占全国一产的比重下降到18.7%,分别比东部和中部地区低28.1和15.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二产占全国二产的比重微升到12.1%,分别比东部和中部地区低49.4和14.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三产占全国三产的比重下降到12.7%,分别比东部和中部地区低49.8和12.1个百分点。
  
  所有制关系得以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我国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得以调整。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发展格局。
  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但其主体地位仍未改变。
  初步测算,在1997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74772亿元中,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实现56676亿元,占75.8%;而在1978年该比重高达99.1%。在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实现31296亿元(其中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4860亿元),集体经济实现25380亿元(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包括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中的集体成分1657亿元),分别占经济总量的41.9%和33.9%;1978年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所占比重分别为56.2%和42.9%。1997年与1978年相比,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了23.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经济下降了14.3个百分点,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从总体上看,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占75.8%,仍处于主体地位。在具有垄断性的基础产业部门(如铁路、民航、邮电通信、城市水电煤气等)和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如科研、教育、国防、金融保险等),国有经济仍具有绝对优势和较强的控制力。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1997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包括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其他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私营和个体成分)实现18096亿元,占24.2%;而在1978年该比重仅为0.9%。1997年与1978年相比,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了23.3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不仅在总量上增长较快,而且扩展到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在1997年各产业增加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实现部分所占比重最高的是“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53.8%),其次是“农林牧渔业”和“工业”(分别为27.5%、21.2%),比重最低的是“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也占10%以上。
  
  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从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基本解决了产业结构失衡与不合理问题,但与发达国家走过的相应阶段相比,与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相比,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还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与不足。
  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而且内部结构不合理。与世界大部分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偏低。目前,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在60%~80%,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也超过35%,而我国2001年这一比重仅为33.6%。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我国仍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一些基础性第三产业(如邮电、通讯)和新兴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等)仍然发育不足。
  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从国际比较看,目前我国的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8%~79%。由此可见,我国的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要低18%~19%左右,这表明我国的消费率仍有很大提高的余地。当然,目前我国投资率偏高和消费率偏低是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密切相关。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看,较高投资率是一个国家经济起飞阶段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条件。从长远看,消费率提高和投资率降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严重。据测算,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工业结构的相似率达93.5%以上,甚至省内地市间的产业趋同化现象也很严重。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经济发展的差距在不断扩大。
  现行所有制结构还存在不合理和不完善的地方。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开放,彻底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公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目前初步现成了以公有经济为主体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良性格局。虽然,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已占整个GDP的1/4左右,但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该比例仍然偏低。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准入、融资等方面仍然受到许多不公正和不平等待遇,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仍大有潜力可挖。另外,所有制结构在不同地区仍有明显的差异。
  
  对策与建议
  
  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产业结构“纠偏”与合理化过程已基本结束,正面临产业结构升级与高级化的任务;所有制结构正逐渐向适应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方向发展。
  下阶段结构调整的重点是:
  首先,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继续调整、改造我国传统工业行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其次,调整需求结构,即提高消费需求比重和降低投资需求比重。为此,要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居民消费。
  具体地说,一是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加快“费改税”试点的进度,精减县乡机构,减轻农民负担,同时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不合理收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二是破除陈旧消费观念,积极发展以住房和汽车为主的消费信贷;三是加强收入的结构性调控,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和范围,尤其对于城乡低收入者,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线,扶贫济困,确保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四是加大有利于促进消费的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
  第三,调整地区经济结构,缩小地区之间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为了避免地区产业结构雷同,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的相对优势,确定优先发展的产业和战略。尤其是西部地区要抓住中央制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用好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和建设资金投入,同时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参与西部开发和建设。发达地区也要加大对不发达地区在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最后,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所有制结构的优化。
其他文献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市场经济的大潮孕育出无数商海踏浪人,其中不乏思想境界高,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群体。兰州市大华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敢于中流击水,浪尖弄潮,在掌舵人代百锁的带领下,投身于房地产的热潮中,走出了自己一套独特的经营之路。  大华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94年,注册资金500多万,公司的创始人均是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下来的老干部,他们就是凭着自己对建筑的专业知识,凭着自己丰富的
期刊
由病人选择医生一下子缩短了病人与医生的距离,用一句关怀式问候语接待病人,让病人倍感亲切、温馨。这即是上海南汇区中心医院以“转变观念、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而倡导的一项为病人提供温馨、便捷、优质服务的新举措。  在中心医院大门外设立的橱窗栏里,各个身怀绝技的专家介绍让人耳目一新,既展现了专家们的风采,又给了病人选择医生的空间,门急诊大厅内设置的医院平面示意图以及各楼层分布指示牌,让病人感受一分到
期刊
金秋八月,瓜果飘香,在这收获的季节,“第十届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在甘肃省省会、西北第二大城市兰州隆重举行。  为了配合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总战略,加强东西部经济技术合作,更好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提高甘肃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甘肃省人民政府于1993年决定每年在兰州举办一次投资贸易洽谈会,历经十年,“兰洽会”已成为甘肃省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不仅吸引了大量的人才、项目和资金,还吸引了大批国内外
期刊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江泽民的报告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江泽民在报告中说,综观全局,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期刊
“商场如战场”这是上海市南汇区建筑总公司董事长陈树荣对笔者说的第一句话。  在蔚为壮观的建筑大军身后,城市风貌日新月异。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段凝固的乐章印证了如今的建筑市场方兴未艾,商机无限。  在精彩纷呈的市场经济舞台,险滩密布暗流涌动。无所适从者断戟折腰,惟有强者活力四射显现了时下的建筑行业群雄逐鹿,大浪淘沙。  在这千军万马中,上海市南汇区建筑总公司在走过了43个风风雨雨的年头之后,逐渐显露出
期刊
上海中城企业集团房地产有限公司系上海中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国有独资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国家一级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上海市动迁工作一级企业资质和上海市物业管理二级企业资质。公司注册资金为人民币1.5亿元,现有在编职工133人,其中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1人,2001年度总资产11.72亿元,年销售额2.68亿元。公司设四部一室,下属全资子公司6个,合资公司5个。物业公司管辖17个小区,12
期刊
当前欧元区面临主要问题    近期国际市场引起较大反响与争论的焦点在于,欧元区财政指标的争论与抨击凸现,同时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期也有所下调;而外汇市场欧元汇率走势愈加有违于经济表现与环境变化,潜在的忧虑与不乐观进一步上升。  1、财政问题与经济环境紧密连带——面对全球财政问题的集中而突出,尤其是美国财政赤字再现的不利经济环境,使得欧元区的连带影响进一步上升。从经济理念到社会制度、从经济条件到市场模式
期刊
1992年1月3日,成都市政府发出23号令《成都市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管理办法》,放开了成都房地产开发的审批权力。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成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就从28家猛增到300多家,1993年又增加到近700家,迄今已有上千家。2001年,成都房产投资额达到170.76亿元,这一数字是1992年房产起步之初的近10倍;在成都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结构中,居住消费所占的比重从1990年的0.8%
期刊
在参加十六大的2000多名党代表中,有这样一批年轻代表,他们只有20多岁,工作在基层和生产第一线,都是所在团年龄最小的党代表。对十六大报告他们体会最深的是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因为未来的20年间,他们将亲身参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将亲眼见证小康社会的最终实现,也将切身感受小康社会的富裕、充足和美好。对小康社会,他们满怀憧憬,心向神往。    湖北省郧西县桃园沟村小学校长胡安梅:那
期刊
10月份,工业经济继续表现出良好发展势头。生产增速继续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830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比上月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12.3%和15.8%。出口增长又创新高。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818亿元,同比增长28.6%,增幅在上月提高2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又提高1.7个百分点。产销衔接基本稳定。工业产品销售率97.96%,同比提高0.83个百分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