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独立防务开出“木槿花”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dakedi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稳定巴尔干是欧盟大周边战略的一部分。如今,欧盟终于在波黑开展了“木槿花”维和行动。这也是一年多来欧盟独立防务建设水到渠成的结果。
  巴尔干半岛,一个曾经让欧洲人闻之头痛、护之无力的“柔软的下腹部”,几经战乱,又将“回到”欧洲的怀抱。2004年12月2日,欧盟的维和部队进驻波黑,接替在那里的北约维和部队。这是欧盟建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独立军事行动,欧洲把它叫作“木槿花”维和行动。
  
  “7000”背后的意义
  
  北约领导的多国“稳定部队”1996年进驻波黑,随着波黑局势的逐步稳定,维和部队也由最初的6万人减至目前的7000人。为在接替北约后能够顺利执行维和任务,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事务高级代表索拉纳强调,参加“木槿花”行动的欧盟维和部队人数将和北约的“稳定部队”一样多。
  相比美国在伊拉克驻军的“大手笔”,7000多人的欧盟维和部队或许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数,但对于欧盟来说,“7000”背后的意义却是空前的:它是欧盟建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独立军事行动,是对欧盟独立防务力量的一次难得的检视。因此,此次维和行动被称作欧盟独立防务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欧盟梦想中的“独立防务”终于从会议的争论和决议的条文变成现实并走向正轨,开出一朵“木槿花”。
  欧盟经济一体化的成绩斐然。但是,经济一体化只是欧洲走向一体化的一个步骤。欧盟离欧洲一体化的最高目标———政治一体化依然路漫漫其修远。
  许多有远见的欧洲政治家认为,缺乏独立防务是欧洲一体化的“瓶颈”,只有使欧洲防务独立于北约之外,欧洲一体化的道路才能继续下去。因此,继欧元问世之后,建设一支独立的军事力量已经成为欧洲一体化的当务之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几场战争,使欧盟深刻地意识到美欧之间的差距和被“边缘化”的危机。
  北约前秘书长罗伯逊认为:“没有军事能力,欧洲将是一只纸老虎。”就连美国的铁杆盟友英国也意识到这一点,首相布莱尔在一份对欧洲独立防务的评估报告中指出:“欧盟必须被赋予不使用北约资源而能独立开展军事行动的能力。”
  欧盟早在1999年底就提出了四年之内建立欧盟快速反应部队的计划,这可以说是欧盟独立防务的始起,但真正出现实质性进展是伊拉克战争之后。
  
  独立防务写入宪法
  
  伊拉克战争使欧盟出现巨大分裂,欧盟防务和政治上的软弱彻底暴露出来。不过,反过来这也刺激了法、德、意、英、比等欧盟一些主要国家加快独立防务建设的步伐,将欧洲独立防务的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2003年,欧盟成功地开展了两次军事行动,一次是在马其顿实施维和任务,另一次是向刚果(金)派遣维和部队。尽管两次行动规模较小,而且使用了北约的军事资源,但这可以说是欧盟独立防务进程中的两次标志性事件。
  2003年11月,在那不勒斯欧盟外长会议上,欧盟决定将发展欧洲独立防务写入欧洲宪法。这标志着欧洲防务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这次会议的相关决定不仅仅是“共同安全和防务”的原则声明,而且包含着相应规划和行动纲领。此次会议吸取了欧盟以往“强调一致导致效率低下”的教训,规定在所有成员国共同制定防务规则的基础上,一些希望在防务方面走得更快、更远的国家可以作为“欧洲防务核心”先行一步。
  与此同时,欧盟通过的《欧盟安全战略》文件整合了欧盟各成员国安全战略,从战略的高度为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制定了大方向。欧盟安全战略的主线强调多边主义、主张多极世界、重视国际组织的作用,认为军事行动应置于联合国安理会的框架内,并且不能只采用军事手段,而要同时使用民事手段、经济手段,并重视国际合作,这是更全面、更现代的新的安全政策。
  针对欧盟在远程运输、后勤保障、指挥系统等方面不足的特点,欧盟还在2004年7月组建了欧洲“军事装备局”,索拉纳出任第一任局长。该局的决策机构由参与国的国防部长组成,主要任务是推动欧盟实施安全与防务政策,协调欧盟的军备开支,帮助成员国提高防务能力,包括危机处理、军备合作、军事技术研发以及开发具有竞争力的欧洲军事设备市场。
  可以说,2004年12月欧盟能够在波黑开展“木槿花”维和行动,是一年多来欧盟独立防务建设水到渠成的结果。
  
  最终把巴尔干融入“大欧洲”
  
  “木槿花”行动的意义,不仅仅是欧盟“最大一次”独立维和行动,还在于把战后巴尔干这个“柔软的下腹部”重新置于欧洲自己的保护之下。
  波黑所处的巴尔干半岛像一块可以通向欧、亚、非三大洲的跳板,素有“欧洲十字路口”之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不过,巴尔干半岛繁杂的民族矛盾、宗教冲突却使该地区持续出现战乱和动荡,也使其成为欧洲“柔软的下腹部”,两次成为世界大战的策源地。20世纪90年代,巴尔干半岛的动荡,特别是持续三年半的波黑冲突成为二战以来欧洲历时最长、流血最多的战争,欧洲保持半个世纪的平静被打破。因此,欧盟在一系列文件中强调,巴尔干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关系到欧盟的长远建设和发展。但防务上的先天不足又使欧盟对这块“柔软的下腹部”的保护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欧盟独立防务在这里正式迈出第一步就显得意义非凡。
  其实,融合巴尔干也是欧盟“大欧洲”建设的重要内容。前任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曾说过,“只有到巴尔干国家都加入欧盟之后,欧洲才能真正实现统一”。2004年10月欧盟外长会议在批准“木槿花”行动的声明中也说得很清楚:欧盟希望把波黑“不可逆转地纳入其走向欧盟成员的正轨”。
  
  引发“跨大西洋关系”调整
  
  欧洲独立防务的不断成长壮大,带来的不仅仅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同时影响到的还有美、欧之间的“跨大西洋两岸关系”。
  无可否认,欧美有着天然的血统渊源和文化联系,有类似的社会制度。但冷战结束后,欧美接连不断的分歧和斗争昭示出双方国际政治理念的根本区别:美国认为自由和安全只能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来实现,而欧洲憧憬的是一个康德式“永久和平”的世界。美国需要维持的是一个单极世界,而欧洲向往的是一个多极世界。
  为此,欧盟面临两个选择:要么接受美国的单极思想,作为美国的“小兄弟”配合美国塑造世界;要么发展独立于美国和北约的欧洲防务,单独成为一极塑造自己的理想世界。欧盟选择的无疑是后者。
  2003年11月,一向忠于美国的英国人终于选择了欧洲独立防务。11月26日,英、法、德在柏林签署协议,同意建立欧盟军事指挥部,首次认可欧盟军队可以独立于北约和美国之外承担世界范围的维和与人道主义使命。英国的选择对美国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欧洲防务来说则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
  欧盟的选择无疑使美国陷入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既想让欧盟增强稳定欧洲安全的能力,以减轻自己的负担,又担心欧盟的翅膀变硬,致使美军失去留驻欧洲的理由和主导欧洲的手段。所以,美国虽然无可奈何地表示支持“欧洲独立防务”,但骨子里并不希望欧盟走得太远,不容许欧洲在北约系统之外另立门户变相架空美国。在欧盟宣布建立快反部队之后,北约也决定建立一支类似的部队来遏制其发挥作用就是明证。
  
  重大行动暂时仍离不开美国
  
  不过,从现实情况看,尽管欧洲独立防务在一年多来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欧美悬殊的军事差距使得欧盟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摆脱对美国的依赖。欧盟成员国军力之和,仅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年度军费总和约为1400亿欧元,只有美国军费预算的40%。10个新成员的加入虽然使欧盟的人口增加了20%,但却只能使欧盟的军费开支增加3.5%。加之欧盟国家军事机构、设备重叠严重,水平各异,且缺乏协同作战能力,目前只能侧重人道救援与维和行动,欧盟在遇到地区危机时仍将不得不向美国求援。
其他文献
近几个月来,美国在国内和国际上又掀起了一股“中国威胁论”的恶浪,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从表面现象看,出现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的直接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确有明显增加。在东亚地区,我国与东盟关系日益紧密,在南亚与印度关系有很大改善和发展,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也日趋紧密。所有这些在力图建立单极世界、主宰一切的超级大
期刊
气象早已不再是天气预报的代名词,而是与政府决策、商业经营和百姓生活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1995年以来,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均超过1000亿元,1998年更是高达2998亿元。如果考虑到气象灾害引发的生态、环境、地质等次生灾害,损失则更为严重。气候变化还影响着许多地区的人居环境和人们的健康。  随着气候变化和天气的反复无常,空调断档、啤酒热销、保暖市场“热”盼寒流等字眼屡见
期刊
接二连三的恐怖事件将高加索这个好像很遥远的地方推到了人们眼前。最近的一次,就是9月1日别斯兰人质事件。  俄罗斯的内政与外交、过去与现在在许多方面都与高加索连在一起。“田野小河旁,红莓花儿开,有一位少年,真使我心爱”,这首前苏联电影《幸福的生活》中的插曲,想必中国人并不陌生。《圣经》中诺亚方舟的传说,神话中盗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还有马刀舞曲的旋律……然而,美好的一切如今仿佛与高加索不再有关。现实的
期刊
面对美国国内再次抬头的“中国威胁论”,增加信任,化解疑虑,为中国的和平发展争取和谐的国际环境,已成为中国外交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尽管“增信释疑”有其难度和限度,但只要我们尽可能地利用乃至创造条件,在这些条件和基础之上实现中美良性互动,就有可能最大程度地化解“中国威胁论”。事实上,国际关系理论已为我们提出了三条“增信释疑”的思路,或者说三个条件,一是“相互依存”,二是“共同命运”,三是“同质性”。 
期刊
化解中日关系“死结”的尝试  ——推荐《解析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    近年来,中日两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迅速加强,按理相互理解和信任也应加深,然而事态却恰恰相反,摩擦和冲突反而日益突出,其中最明显的当属围绕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展开的论争。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成为近年来中日关系的焦点,为此中日两国政府一再交涉,媒体屡发评论,民众反响强烈,国际舆论称之为困扰中日两国关系的“死结”。对于这样的重大问题,尽
期刊
自从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地震及海啸灾难以来,噩耗频频传来,死伤人数不断攀升,近期死亡人数已超过15万。这次灾难的突出特点是:地震强度巨大、海啸异常凶猛、人员伤亡惨重。  为什么此次海啸会造成如此大的人员伤亡呢?除了自然灾害本身极为严重的原因外,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国家普遍存在着重大的问题———不具备灾害的预警和危机处理机制。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这些国家普遍缺乏强烈的灾
期刊
周边邻国发生着变革,“在周边地区建立安全”是欧盟的迫切需要。  欧盟扩大的步伐又加速了。继2004年5月1日实现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扩大,从15国猛增到25国之后,2004年12月,欧盟首脑会议决定:2007年1月正式接纳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入盟,2005年3月和10月先后开始与克罗地亚和土耳其进行入盟谈判。伴随着新成员的加入,欧盟的周边概念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其向中东欧的推进已经进入前苏联的疆界,如
期刊
新中国迎来了55周年华诞,新中国外交也走过了55年历程。不久前,我们无意中在外交部档案馆某办公室看到一只陈旧、笨重的大木箱,一问才知道,这竟是档案馆征集到的一件新中国外交文物———一只从延安时期一直使用到新中国外交部成立的外交文件箱。这使我们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在我们的要求下,档案馆的同志带我们瞻仰了一批珍贵的文物和照片,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新中国外交的不平凡历程。于是,我们以这些文物和照片为线索
期刊
中美关系发展到今天,已深入到方方面面,利益交织、错综复杂。审未然之势,充实、扩大并推进建设性合作是中美两个大国不能回避的历史重任。  说美国是当今“中国威胁论”的策源地,恐怕一点也不为过。尽管日本《诸君》杂志早在1990年8月发表的文章《论中国这个潜在威胁》,即无端认定中国是一个“取代苏联的潜在威胁”,但就影响而言,美国才是“中国威胁论”发源和扩散的主导国家。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关于中国问题的大辩论
期刊
英国《卫报》在去年5月曾发表过一篇评论,说的是驻伊美军正面临“第22条军规”的困境。这是一条没法违背的军规,所有的人不能离开军队,除非他得了精神病,但自称得了精神病的人想要离开军队,又说明他是正常的。这条军规的创立者,就是现任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  “在阿富汗和在这里服役的人,你们这里的每个人,甚至包括那些我忘记看望的人,我都想包括进去,我对你们表示感谢!如果过了10年、20年和30年,你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