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并购的新特点及其动因和影响因素

来源 :当代经济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109bo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跨国并购出现了新的特点:并购方式以横向并购为主,以股本置换代替货币支付;跨国并购向第三产业集中;跨国并购实施的行为主体发生变化。对跨国并购动因有一定解释力的理论包括速度经济性理论和非生产性的规模经济理论等。影响跨国并购行为发生的因素包括国家层面的宏观因素、产业层面的中观因素和企业层面的微观因素。国家层面的宏观因素主要包括贸易、税收与会计等政策差异等因素。产业层面的中观因素主要包括产业壁垒和市场结构等因素。企业层面的微观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资产多样化和分散风险等因素。
  关键词: 跨国并购;横向并购;市场结构;资产多样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跨国并购特别是巨型跨国公司。巨额资金的大规模收购、兼并和重组活动,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迅猛发展,整个90年代跨国并购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0.2%,大大超过了全球对外直接投资15.1%的平均增长速度。1999年,以跨国并购方式进行的国际直接投资更是占到了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总额的85.3%,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最主要形式。在跨国并购逐步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的背景下,有必要深入探讨跨国并购中呈现出的新特点、跨国并购行为发生的动因及影响因素。
  
  一、跨国并构的新特点
  
  跨国并购是在国内并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通过跨国收购或兼并的形式来控制东道国的企业的投资行为,是生产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总体上看,近年来跨国并购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并购方式以横向并购为主,以股本置换代替货币支付
  与前些年相比,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企业间以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为明显标志进行横向并购,以降低成本达到规模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这种横向并购在银行、保险、航空、通信、汽车、医药等行业中表现尤为突出。如1998年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与美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公司克莱斯勒公司达成合并协议,涉及市场金额高达920亿美元;1999年英国沃达丰公司以2000亿美元收购德国曼内曼斯;美国在线公司以1600亿美元并购时代华纳公司等。跨国并购的主要实施形式也不再是支付货币,而是股本置换。1999年全球109起巨型跨国并购案中有26起是通过换股形式完成的;2000年44%的跨国并购通过换股形式完成;即使是在主要国家经济低迷、股市不景气的2001年,这一比例依然达到了24%。
  2.跨国并购向第三产业集中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近发表的一份题为《外国直接投资趋势和近期发展》的报告说,对外投资中原来有50%的比例投资于工业行业,现在有超过2/3的比例投资于国外服务行业。跨国并购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汽车、能源、电讯、烟草、制药、食品饮料和金融服务业。1998年以来,仅银行、通讯行业的企业并购数额就占整个并购总额的60%。2000年,跨国并购的主导产业主要是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产业。这些产业部分属于运输、仓储、通讯产业,部分属于电子和电子设备。这些产业既是2000年最大的收购目标,也是最大的收购部门。金融企业的跨国并购在2000年的跨国并购总量中所占比重超过了20%。跨国并购向第三产业集中成为趋势。
  3.跨国并购实施的行为主体发生变化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中国家在跨国并购中的地位逐渐显现出来。跨国并购仍以发达国家为主,但发达国家以发展中国家企业为目标的并购数量呈上升态势。如发达国家在中国、印度、印尼、土耳其、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所实施的并购活动。根据《亚洲并购报告》的统计,在1995年亚洲50起最大的并购案中,涉及34起跨国并购案,其中由发达国家发起的对发展中国家的并购案为10起,占跨国并购案总数的近30%,并购交易额达28.91亿美元;在1996年亚洲50起最大的并购案中,涉及29起跨国并购,其中由发达国家发起的对发展中国家的并购案为8起,占跨国并购案总数的27.6%,并购交易额达57.2亿美元。
  
  二、跨国并购的动因
  
  跨国并购的以上特点和跨国并购的动因密切联系。研究跨国并购的必要的支撑体系是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但传统的直接投资理论研究基本上没有区分新建投资与跨国并购这两种不同方式,以OLI范式为分析框架不能够对跨国并购所呈现出的新特点进行充分的解释。学术界因此扩展了OL1分析范式,从而形成以下几种对跨国并购动因有一定解释力的理论。
  1.速度经济性理论
  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认为,速度的经济性是跨国公司采取跨国并购的重要原因。速度经济性由美国企业史学家钱德勒(1999)首先提出,他认为企业的经济效率不仅取决于转换资源的数量,还取决于时间和速度。跨国并购可以迅速获得目标公司的生产能力、销售渠道、研发能力等资源,防止东道国原有厂商的报复,对后期进入的其他跨国公司构成威胁,风险比新建小得多。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了。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跨国公司面临更快出现的潜在替代品的压力,跨国公司必须尽快收回成本和获取利润,并要更快地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在这种情况下,速度便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速度经济性理论对于跨国并购有着较强的解释力,可以弥补规模经济论和市场势力论在解释新建投资和跨国并购选择方面存在的缺陷。
  2.非生产性的规模经济理论
  沃尔夫(B.N.Wolf)于1975年和1977年对美国工业部门大企业的海外分支机构的资产进行了研究,从非生产性活动的规模经济,如集中化的研究开发、大规模销售网络来解释跨国公司并购现象。企业通过并购的方式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承担巨额的研发费用,或者充分利用并购以后市场的多元化,建立一体化的大规模营销网络等,从而实现生产性规模经济以外的规模经济。这不同于企业并购的一般理论中的主要针对企业的生产规模和范围、固定资产的利用而言的规模经济理论,是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显现的过程中,由于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变化,企业控制资源的范围和广度的扩展,使得企业全方位地实现规模经济。
  三、影响跨国并购的因素
  跨国公司基于以上动因进行跨国并购,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因素影响跨国并购行为的发生。我们通过对跨国并购的研究,把这些影响因素划分为宏观(国家)、中观(产业)和微观(企业)三个层面。
  1.国家层面的宏观因素
  从理论上讲,东道国贸易、税收、会计政策等都会对跨国并购收益产生影响,如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可以降低跨国并购的成本,从而促进了跨国并购的迅速发展,而进口限制或者歧视性关税将会导致跨国企业收购东道国的现有企业而不是靠出口来进入外国市场;另外,企业可以利用与并购有关的税收、会计法规等,直接从并购中获得好处等。此外,跨国公司还可以利用投资母国和东道国不同的商誉摊销政策和海外税收抵扣政策等,发挥“税收挡板”作用,减少税金支出。
  2.产业层面的中观因素
  东道国产业壁垒的高低会影响跨国并购决策。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产业壁垒具体包括规模壁垒、技术壁垒和产业进人政策壁垒等。企业通过对行业内原有企业的并购,获得其生产能力、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或消除规模壁垒、技术壁垒,规避政策限制,实现有效进入。但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的条件下,跨国公司面临更高的产业壁垒,这是因为一方面跨国公司对东道国市场并不熟悉,所以产业进入的企业规模壁垒和技术壁垒更高;另一方面,出于对民族企业的保护,东道国在产业政策上对外资进入有更多的限制,构成了更高的产业进入政策壁垒。在一些行业,如电讯、石油等行业,即便是实力雄厚的大型跨国公司也难以通过新建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也只能采取并购投资。在过去的10多年里,很多国家已进行了对跨国并购投资方面相关政策的调整,主要包括:取消必须成立合资企业的规定、取消对外资不能占多数股权的要求和取消对外商不能享有所有权的规定。同时,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诸如电信、运输、电力、金融服务等服务行业放松了管制。据统计,1991-2000年,各国外国直接投资制度共引起了1185项管理上的改变,其中1121项是朝着更有利于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向变化。仅2000年,就有69个国家作出150项管理上的改变,其中147项是有利于外国投资者的。20世纪90年代并购行业的变化与此有着密切的联系。
  3.企业层面的微观因素
  (1)企业的资源和能力
  企业资源包括有形的生产设施、销售和采购网络、财务资源、人力资源以及无形资源,包括技术、品牌和商誉等;企业能力包括管理能力、组织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等。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的存在,技术、品牌、专利等资源是无形资产,通过市场进行交易则成本过高,因此这些资源尤其是战略性资源难以通过市场的形式获得。而且有些资源如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或组织管理能力与整个企业具有不可分性,那么最好的方式莫过于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获取。
  (2)资产多样化和分散风险
  资产多样化和分散风险是外国企业选择购并方式的重要原因。这也是企业的投资战略需要。在一个企业偏好风险收益特征给定的情况下,通过跨国并购进行多样化经营可以分散风险,提高企业的收益水平。跨国企业多通过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并购东道国具有重要无形资产和竞争力的企业,以获取核心资产分散风险;二是通过强强联合的跨国并购进行技术的合作研发,以分散风险,在信息产业表现得尤为突出。
  
  参考文献
  [1] UNCTAD.世界投资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林忠礼,傅仰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动因与发展趋势》.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第179期.
  [3] 刘婕:《当前跨国并购发展的趋势与对我国的启示》,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5期.
  [4]肖瑜:《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企业观察,2005年第4期.
  [5]戴勇,傅太平:《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目标的战略选择》,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
  
  (作者通讯地址:湖北大学商学院地资源管理 湖北 武汉 430062;湖北大学商学院世界经济湖北 武汉 430062)
其他文献
摘要: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贸易,信用证成为不可或缺的交易手段。虽然信用证具有其他交易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其自身仍有很多缺陷。信用证纠纷案例中,软条款欺诈是其中较难以解决的问题。针对国际贸易软条款纠纷问题,我国的中小企业没有实力,也没有经验解决出现的问题。而软条款欺诈,更多是外国买方或卖方设下的陷阱,我国企业不懂得如何鉴别合同中的软条款,也没有相关的法律知识,所以,如何发现软条款以及如何解决软条款
期刊
新员工入职培训是企业为新进员工所专门设计并实施的培训,它在为企业塑造合格员工、传承企业文化、建设成功团队、赢得竞争优势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作用。入职培训做为向新进员工提供新工作环境的全面信息及岗位专业技能知识的重要手段,有着其特殊意义,因此许多企业针对新员工入职培训课程的重组与开发,进一步规范培训内容,力求将培训系统化等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为使这些新员工尽快掌握岗位技能,熟悉工作环境,融入公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引入外资参股,引起了我国学者对商业银行引进外资的广泛争论和研究。总结国内外学者对银行业引进外资的不同观点,对我国银行业引进外资的下一步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从银行业引入外资的理论基础、动机、模式及实证分析几方面进行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学者在银行业引入外资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后探讨了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商业银行; 外资; 综述    银行业引入外资的理论基础
期刊
摘 要:本文所说的横向视角是区别于传统的纵向视角而提出的,传统的纵向视角是以顾客满意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而本文所说的横向视角是以同行、竞争对手为研究对象的,也就是说以竞争对手的经营模式为参考,与本企业的作比较,看看在哪些方面可以做的更好,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出差异化、做出特色,以此来提升竞争力,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希望该视角能为第三方物流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服务质
期刊
摘 要:2008年以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式异常严峻,新疆38.3%中小企业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新疆中小企业在推动新疆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受自身条件不足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缓慢的制约,新疆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凸显诸多难题,其中融资难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本文从这方面进行分析,指出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症结所在,提出了通过专业化经营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新疆;中小企
期刊
摘 要:江苏省大中农场根据规模、生态、农机、技术和农田基本建设等存量资源优势,重新洗牌,优化升级。坚持物资采购、生产计划、栽培技术、机械作业、劳动定额、产品销售等“六个统一”,增强了宏观调控能力。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全面实施农业全程机械化、粮食产业化、种子产业化和机农一体化,构建了具有集约性、效能性和可持续性特点的农业组织化管理模式,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性的根本性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
期刊
摘 要:粮食安全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石和保障。本文指出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状,新农村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对于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强调了在新农存建设过程中更加不能忽视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粮食安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全面进步,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尤其是要稳定粮食生产的发展。粮食
期刊
摘 要:新疆农业保险的经营作为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中较为成功的经营模式之一,在我国政府农业保险中具有较强代表性。本文以新疆农业保险经营和保费资金归集为主线,分析新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运营现状,并就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疆; 政策性农业保险 ;保费归集    一、新疆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一)新疆政策性农险业务发展规模  新疆农业保险业务的发展,自1982年起步至今,随着政策支持
期刊
摘 要: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给世界造成的影响使人们再次重视金融风险的预警研究。在此背景下,通过对国外相关风险预警模型的介绍,特别以KLR信号法、Probit/Logit模型和马尔可夫状态转移模型为重点进行比较研究,希望对国内今后的风险预警模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金融风险;预警模型;KLR信号法;Probity/Logit模型;马尔可夫状态转移模型    引言:    发生于
期刊
摘要:CS(顾客满意)战略的指导思想是把顾客需求作为企业开发产品的源头,在产品功能、价格设定、分销促销环节建立以及完善售后服务系统等方面以利于顾客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感到满意。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公众对企业的满意程度,营造一种适合企业生存发展的良好内外部环境。本文着重就cs理论在威宁市电脑行业售后服务中的具体运用进行探讨和分析,就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解决方案。  关键词:电脑;售后服务;C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