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困境到路径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mc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是一个结,读小说就是在解结。《台阶》这篇小说的结却不易解开。这篇小说的纠结处在于:
  1.小说意象的隐喻性
  文章中的台阶显然超越了实用的功能,父亲造台阶也并非为实用,而是因为台阶高等于地位高。台阶是地位的象征,是被人尊重的象征。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体现了他对渴望改变地位的追求,这是一个农民人性的觉醒。所以,台阶成了精神追求的隐喻符号。
  2.小说形象的复杂性
  父亲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他的勤劳、坚持、隐忍、执着不难理解。难理解的是造好台阶之后,父亲明明要高兴,为什么却露出尴尬的笑呢?为什么人们经过时问父亲吃了吗,父亲却答错了?为什么造好了台阶他却一级一级往下挪,坐在台阶上不自在?为什么台阶是往上高的,可是父亲的腰是往下弯的,头是往下低的?这人到底是怎么了,是不是仅仅老了呢?种种结扯在一起,理解父亲的形象并非易事。小说意象的隐喻和形象的复杂使得主题理解趋向多元化。
  3.小说与学生已有经验的差异性
  以今天学生的生活经历怎样理解这样时间久远又有地域差异的文章?现在的孩子会懂得父亲、懂得父辈、懂得漫长农耕社会中的,已经融进中国人血液中的“农民”这个文化母题吗?学生能够进行的是浅阅读,怎样将浅阅读和这样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文本相亲近呢?
  总而言之,解读《台阶》这篇小说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怎样从困境中突围从而找到路径呢?
  一、精减教学内容
  教小说不是从字词句到小说各要素的平面铺陈与全面罗列。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艺术技巧、叙述方式、细节描写、主题探究,并不需要在课堂里全部教给学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资料,各种版本的解读也没有必要全部告诉学生。要教学生最想知道的点,教这篇小说最该读的内容。
  这篇小说的情节其实不难梳理,教学的重点可以放在人物形象的赏析上。先让学生谈谈对父亲形象的初步认识,然后回忆父亲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在此基础上对学生重点阅读的细节段落提出建议,启发学生探索父亲的形象。
  在赏析人物形象时要关注小说家的“无意”之处。最轻描淡写的句子可能是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比如全文尾句:“怎么了呢,父亲老了。”此处的标点值得揣摩。一个逗号,一个句号,似乎是毫无表情的自言自语,但这样感情弱化的表达,传递出深深的悲凉,有父亲的使命,有父亲的责任,有父亲的理想,有父亲的未来……一个“老”字,不仅是人老,更是心老。父亲耗尽一生,其实命运并没有真正改变!
  本单元主题是“疑为学之始”,引导学生质疑是阅读的开启,精心预设核心话题是阅读的重心。学生在“疑”基础上的“核心话题”是准确的教学内容。
  二、抓住言语方式
  对小说的解读不要过度依赖于背景材料和作家风格,而是从语文最基本的形式——言语入手。言语中最生动的是小说中的细节,小说的密码就藏在细节中。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让整个作品一下子明亮了起来。比如这一段:
  “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这一段描写中,“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这些看似矛盾的动作、神情反映出的恰是人物最温情的一面——骨子里的质朴、谦卑使得身为农民的父亲永远都不愿、不会,也不习惯“张扬”。这样复杂的父亲才是真实的,立体的,最有代表性的。
  一些细节孤立地看,你也许感觉不到特别,如果加以链接,那特别的意味就会慢慢显露出来。小说中的“青石板”多次联系前后,青石板的背后是父亲的辛苦、父亲的梦想,也是父亲的衰落、父亲的悲剧。青石板是父亲一生的见证,此中意味悠长,情味浓厚。
  三、关注空白所藏
  小说是留白的艺术,因为留白,所以引人思考,甚至争议。读者就完全可以发挥想象,来填补人物的空白。填补空白的过程就是理解作品的过程。父亲是一个农民父亲,不善言辞,小说里对父亲有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却没有心理描写,对于这些空白我们可以好好揣度并补出以探得人物内心。不妨用追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揣测父亲的内心。比如台阶造好之后父亲坐在台阶上,邻居和父亲打招呼时父亲回答错了。这个时候父亲在想什么?他怎么就回答错了呢?在教师的设问下,学生开始思考。父亲如此千辛万苦造高台阶,此中滋味不是一个苦字了得,无非是为了赢得尊重。如今台阶造好了,父亲也许很期待别人夸耀一句,为此有过很多憧憬,然而旁人关注的却和台阶风马牛不相及。这让憨厚木讷的父亲猝不及防,那一层精神支柱轰然倒塌……咀嚼空白,也就咀嚼出了苦涩,咀嚼出了悲悯。
  四、体察作者心境
  小说不同于散文,不直接发表看法,作者的情感在哪里?在叙述者的背后。这篇小说是从“我”的视角来写父亲的,小说作品中的叙述者常常是一个佯装不知情者,比如《孔乙己》中小伙计,《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然而正是叙述者把矛盾冲突的两种不同世界放在观察镜的焦点上,在叙述者不动声色的潜流下,涌动着作者情感澎湃的潮水。所谓“口无所臧否,而心有所褒贬”。文章中“我”看到父亲腰闪,想帮他接水,父亲拒绝,厨房里传来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受惊,却故作平静。全文叙述描写无不内含深情,对父亲人生的悲悯和忧虑,以及内心亲眼目睹父亲一生的隐痛和悲凉。作者自己说:“在中国农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为是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显然,文中父亲是中国农民的代表,是中国的父亲。作者深爱着中国农民,然而又无法改变农民的艰难人生,出于小说家的责任和思考,用塑造这样一个父亲形象来唤醒人们对农民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状态的思考。这样的父亲生活在历史中,也生活在现实里。学习这篇小说,要从情感上架起学生与文中的父亲、父亲所代表的形象之间的桥梁。
  成功的文学作品,其主题必定是多元的,但小说的形象永远重于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也并非是归纳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合适的路径,把“结”解开来的。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其他文献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笔者以为,这一学习方式的落实,学生的自主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就会只流于形式,其结果必然是只开花不结果。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呢?  一、让学生敞开心灵的大门  教育是爱的艺术,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拥有一颗博大无私、宽厚火热的爱心是每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教
文学是一种开放型结构,这决定了《外国小说欣赏》选修课程是开放型的。综观全书,选编的小说文本是开放型的。选修课程下的小说选本只是纷繁小说史的一些“点”,小说的容量、内涵相对较少,需要通过这些“点”来带动“面”。这个“点”一如一扇窗口是开放的,在学习过程中可由此对诸多问题进行广泛、深入地探究。小说文本的这种开放型决定了欣赏也应该是开放型的,  文学是一种最具灵性的活动,多元化是小说欣赏的内在要求,小说
一、困惑和现状  新课程标准提高了对英语写作的要求,突出对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情感表达的要求。但是写作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滞后现象,在高三英语教学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进行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成为英语教师面临的重大问题。  现状一:部分教师缺乏对整个高中阶段写作训练的整体规划,对学生没有系统地进行写作指导,缺少必要的语言输入。  现状二:还有的教师在写作
一、 整体设计思想  本课是对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第五单元的教学。整体设计思路是引导学生运用Predicting, Skimming和Scanning阅读策略对阅读材料进行理解与消化。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始终关注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与提高,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热情,注重策略指导与运用,促进动态生成。  二、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会见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阅读时,往往只注意粗略的了解大意,不善于去欣赏、咀嚼精彩的细节描写;写作文时,也往往不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只是一味概括地叙述。殊不知,一篇文学作品的闪光点往往就在细节描写上。想一想自己读过的一些文学作品,那些留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的也往往是作品中的精彩的细节。请看《红楼梦》中写“笑”的一段文字:“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童话,文章篇幅较长,文字浅显,主题明了,故事情节简单。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如果找不到他们与文章的共鸣点,课堂教学就会流于形式,与童年时童话的阅读没有区分了。那么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呢?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其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建设精神家园的作用,充分放大语文学科美学意蕴。  一、品味打开意
所谓“一词经纬”,是一种写作、构思的方法,指的是用一个关键的词去谋划写作的方案、营造文章的结构、突出文章的主旨、抒发作者的情感等。例如《口技》中从“口技表演”的角度,一字立骨——“善”;《出师表》从“品读”的角度,一点深入——“情”,即“报先帝”的怀念之情、感恩之情、复汉之情,“忠陛下”的忧患之情、委婉之情、期待之情;《谏太宗十思疏》中紧扣一“思”字做文章;《三国演义》“失街亭”中马谡的“三笑一哭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故事教学往往备受教师的青睐。究其原因,是因为英语故事教学在生动的故事情节中渗透他国的文化内涵,既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降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他国语言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探索适合当前初中学生的英语故事教学方法,把教学重点放在故事教学过程中,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恰当地采用故事教学方法?
导语: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据资料表明,自“世界读书日”宣布以来,已有超过 10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此项活动。  一、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生的阅读提出了要求:学生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二、现状  (一)中国现在的孩子一是没有好书可读,二是没有时间读书   对此,笔者
有效的课堂提问说到底还是一个有效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解决问题必须依赖于思考,因此问题是拨动学生思维神经的魔法棒。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提问,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最有效最实用的方法。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教师应注重问题设计的多样化和有效性,这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思考习惯尤其重要,还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创新思维和英语拓展能力。英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