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清远:一封信穿越一段时空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y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家角大清邮局遗址是目前上海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清朝邮局遗址,它是朱家角的标志,印证着古镇邮驿的百年沧桑。那么大清邮局对中国近代邮驿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我们为此采访了朱家角古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马清远老师。
  记者:大清邮局究竟有多久的历史?
  马清远:通常我们会把1903年朱家角邮寄代办所的建立算作大清邮局历史的开始。其实,早在1875年的时候,朱家角就出现了私人的邮局机构,叫“协源明信局”。因为当时朱家角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民间需要这种机构,办理的也都是与邮政局相同的业务,信函递送及物品等等。据我了解,后来的朱家角邮政分所就设在协源明信局内,直到1908年民信局停办,大清邮局继续在原址经营。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讲,大清邮局已经有了127年的历史。
  记者:大清邮局遗址有什么重要意义?
  马清远:现在的大清邮局遗址,可以说是目前上海郊县唯一保存完好的大清邮政机构。从上海大清邮政局成立至宣统三年,大清邮局在本地和郊县共建了13个分所,30个邮政局。一百多年的沧桑巨变,许多大清邮局早已烟消云散,能完整保存至今的实在凤毛麟角,朱家角大清邮局有很重要的考古意义。
  记者:大清邮局在整个中国近代邮驿历史中占怎样的地位?
  马清远:可以说,朱家角大清邮局的变迁如同一段微型的中国近代邮驿历史。我们知道,近代中国邮政是由英国人赫德在1878年主持开办的。而那时候,朱家角已经有了明信局,从那时起,朱家角的大清邮局就几乎与中国近代邮驿同步,包括最早的水陆送信,到后来配备的自行车以及统一的制服等等。更难得的是,大清邮局虽然几经搬迁,至今还在营业,是一段不间断的历史。我们现在的邮戳还保留着“大清邮局”的字样,外面那个原先的邮筒编号071,是全国的第71个,足以见它的地位。
  记者:现在的大清邮局遗址,作为一个新开放的景点,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马清远:我们在保留其寄信,寄明信片功能的同时,还像当年一样,推出了代写家书的项目,只要10块钱就可以代写一封原汁原味的近代家书。另外,还有一个活动叫“寄给未来的明信片”,我们帮游客把明信片在未来的指定时间寄出,收到的却是盖着百年前邮戳的明信片,特别好玩,仿佛一封信带你穿越了一段时空。
  背景链接
  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初七(1896年3月20日),清朝光绪皇帝正式批准开办国家邮政,次年便成立了上海大清邮政局。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上海大清邮政局在上海设立了13个代办分局,其中就包括朱家角邮寄代办所,也就是如今的“大清邮局”遗址。宣统三年(1911年3月18日),朱家角代办所正式更名为朱家角分局,首次在门首镌刻上了“朱家角邮局”字样。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上海大清邮政转为中华邮政,大清朱家角邮局也就中华邮局的名义继续营业。直到1956年,才搬至放生桥附近。
  如今的大清邮局遗址,依旧位于朱家角西南边的西湖街35号,这是一栋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占地约百平方米。楼房前有古街,背依河流,后门依旧保留了一个河埠水运码头,情形与当初无异。临街是两块蓝色垂布,门首上方从右往左书写“朱家角邮局”字样,工整端庄。大门右边还竖立着一个下蟠巨龙的复古邮筒,惹人注目。
  邮局里面同样按当时模样恢复,一角楼设有营业柜台,前方放置了一张八仙桌,上置笔墨,可代写书信。二楼则作为展列厅,陈列着古代邮驿的相关展品。
其他文献
2012年2月5日至2月15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新馆举办。展览由文化部、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以及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此次展览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为主,从全国精心选取了180多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
期刊
“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引水灌溉,八十年代水质变坏,九十年代鱼虾绝代,到了今天,癌症灾害。”民间顺口溜形象地勾勒出当前农村污染的尴尬与危机。据《农民日报》报道,我国农村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年上升。这无疑是令人黯然的现实,不少地方出现癌症村,显然与农村环境不佳大有干系。  农民的粮袋子应关
期刊
水坝被视为人类开发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水利项目,在发电、航运、防洪、稳定水流量、灌溉、水转换等许多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1950年,全世界共有大坝5270座,到了二十世纪末,大坝总数已经超过了36500座。水坝的迅速扩张,为人类的工业文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能量,但也使许多水域逐渐变得不再适宜物种生存,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当地居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传统文化也消失殆尽。  一端是日益增长
期刊
1985年,被历史尘埃湮没几百年的盂城驿在一次文物普查中被发现,犹如晨钟唤起人们对古代邮驿那已经远去的记忆。  作为曾经的“国之血脉”,古代邮驿在传播政令,飞报军情,沟通联系,运输物资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便是对驿吏“快马飞骑,八百里加急,驿路风尘,朝发夕至”的生动写照。  历代的文人墨客似乎也与邮驿有着不解之缘,从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到白居易的“数
期刊
每一个村落都有自己的独特之美,乡村之美,在于它的纯朴与自然,在于它的静谧与恬淡,在于它独特的风土人情,在于它悠久的文化传承,更在于它对人们绿色生活的奉献……温家宝总理在去年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说,新农村工作的重点,是保持农村发展的特点,“保持田园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让乡村成为多数中国人生产、生活的幸福家园。  为了顺应现代人回归自然、寻求精神家园的潮流,全面展示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思路、新模式、新
期刊
在浙江省邮政公司总经理鞠勇的构想中,村邮站的功能不仅在于实现普及邮政的基本服务,更要利用信息化村邮站的平台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他说,村邮站的生命力在于信息化。不久的将来,信息化村邮站或许还能实现网上购物,代售适合农民的保险产品、体育彩票、福利彩票、火车票、各类演出票、工业品、非处方药品等。鞠勇表示,愿景比指标更重要,当愿景得以实现,指标则可同时完成。  记者:村邮站作为一站式邮政公共服务平台,如何
期刊
为了让这群处在城市边缘的打工子弟能够继续学业,两年来,燕兆时和伙伴们四处奔跑,凑钱、找校舍、找老师……这所公益小学终于有模有样地再次迎来了新学期的第一天,从简陋的教室里传来的清脆的朗读声:“我是燕京学生,我是打工子弟,我要感恩父母,我要感恩社会。”燕兆时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开学第一天  2月2日,是燕京小天鹅公益学校开学的日子。早上七点,天还未大亮。住校的周欢已经早早起床,简单梳洗后就拿着前一
期刊
那大概是朱家角古镇最好的年华。  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它横有漕港河,纵有朱泖河,前通黄浦江,后与太湖水系相接,在水运发达的清末民初,朱家角一时繁华似锦。十条老街,每个街口都有米行、钱庄、商铺、旅店更是遍布全镇。几乎各色各样的人都汇聚至此,开设百业,以此营生。尤其到了每年农忙的时候,漕港河上随处可见满载了一船粮食的江浙农民,叫卖声,迎喝声,好不热闹。至今都还有“朱家角米价跌一分,上海米市抖三抖”的说
期刊
一切的因果源于千年前的那个寒冷的冬天,生活拮据仍坚持寄宿在寺庙里埋头读书的范仲淹,茫然地将冻成冰块的稀粥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  后来,大致是在北宋皇佑年间,某天晚上,范仲淹睡得很早,半夜惊醒。他做了一个噩梦,梦见苏州一带发生了饥荒,大片田地荒废,而自己的范氏族人生活潦倒,食不果腹,大家纷纷外出乞讨,一路上都是被活活饿死的年老体幼者。  范仲淹被吓出了一身冷汗,他起身到书桌前,把这个
期刊
驿站古道:入世多迷途,此去为正路  驿道两旁,开满桃、梨、梅、油菜花,是走马镇古驿道主打旅游项目“走马观花”。沿坡,走上古老的石板路,再穿过一个门洞,又过一座过街楼,便踏进重庆九龙坡走马镇的老街,路面上铺设的石板上有几道深深的凹陷,那是当年驮马的蹄印和车轮留下的辙痕。走马镇,建于宋代,身在巴县,西看壁山,东望江津,“一脚踏三县”,1995年划归重庆九龙坡管辖。  走马镇文化干事钟守维告诉本刊记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