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代价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olff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间万物,总是在相互制衡中此消彼长,趋于平衡,和谐相生。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特别是在男人和女人的亲密关系中,有着更为微妙的深意。
  前段时间,我听说晓华又离婚了,为什么说是“又”,因为她几年前曾经离过一次婚。晓华是我的大学同学,在学校时就是老师公认的好学生,同学公认的好同学。她热爱学习,热心集体活动,学习成绩好,为人热情开朗,关键是长相也很有味道,这样集美貌和智慧及好性格于一身的人,实在是很少。也因此, 在大学时代,她就是很多人追求的对象。但那时的校园生活,远不如现在这样开放包容,人们对于感情的执着和追求,往往只是停留在内心而不敢付诸行动。但一毕业,就有人按捺不住了,可谁也不曾想到,那些在大学期间就蓄谋已久、一到毕业就发起追求的同学,最后都败下阵来。晓华最后选择的是一个性格木讷、内向的同校高年级学长。听说此人非常有才华,但仅限于内才,不大会表达和展示自我。他满腹经纶,理性而深邃,人长得也很俊朗。
  在结婚典礼上,看见他跟像喜鹊一样叽叽喳喳的晓华站在一起时,大家都觉得這才是天生一对,一样的相貌出众,活脱脱一对璧人。他们一动一静,一个思维跳跃一个理性沉稳,人人都说简直太般配,互补到无缝衔接的感觉。晓华也坦言,早在上大学时,她就已经对他深情向往,只是羞于表达。后来还是她主动联系她,一来二去,两个人才牵手走到一起。
  晓华的婚礼过后,那些曾经羡慕她的女同学和暗恋她的男同学,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谈论晓华的感情和婚姻,从开始的“羡慕嫉妒恨”和“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到后来的真心祝福和赞许,人人都觉得她找到了互补的对象,应该会牵手一生。晓华曾经不确定的情感终于尘埃落定,渐渐不再是话题。
  而就在大家自顾不暇忙着工作和家庭时,晓华却爆出离婚的消息。据说离婚是晓华提出来的,她觉得丈夫太理性,很难跟着她戏剧性的跳跃思维走,她许多罗曼蒂克的想法他也无法理解,那些不安定的因子在她看来是极富文艺色彩的天才成分,但在丈夫看来却是不理性的幼稚和胡闹。自然而然,最初双方都觉得可以互补的那些优点,在现实面前,变得苍白无力,导致他们最终分道扬镳。同学们得知这个消息后,都觉得晓华是好日子过腻了,没事找事,也说晓华无中生有制造了这些离婚的理由。总之,几乎所有认识晓华的人都一边倒地认为是晓华的问题。
  确实是晓华提出离婚,而让她提出离婚的真正原因,并不像外人说的那样。晓华直到离婚前,都觉得前夫是与她非常匹配的,而这恰恰是让晓华不满意的地方,她觉得太过于平淡的婚姻不符合她的需求。晓华在离婚后曾找到我,并与我坦诚她的真实想法,她说出离婚的内在动因,是想打破平衡——多年来,他们的婚姻太平淡,平淡到她都感觉不到自己,她说婚后生活毫无波澜,平静得让人觉得寡淡无味。不管她有什么新的想法,前夫都完全认同和理解,却不能与她一起去执行;他理解她的一切行为,却无法与她感同身受;他包容她的所有过失,却永远不理解她为什么会犯错。就连她向他提出离婚时,他也只是理性地表示理解和接受,并且把离婚的财产分割权交给她。我对晓华说,这样的关系很好啊,正好你太感性,而他足够理性,所以你们才可以这样平静地生活,也正是因为他成熟理性,才能理解和宽容你不理性地提出离婚,而且离婚没有大动干戈。
  我觉得他们的婚姻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晓华对婚姻的认识。晓华似乎也认识到自己对婚姻认识的偏差,但她还是想尝试着打破这种平衡。
  晓华离婚后很快找到能让她心潮澎湃的对象。他和她一样,都是思维活跃、性格开朗、感性浪漫的人。在一片质疑声中,晓华勇敢地走进第二段婚姻。她曾毫不掩饰地说,她重新找回自己的激情和浪漫,她感觉获得了重生。
  我与晓华的关系仅仅停留在同学关系,她会把相对成熟稳重的我,当成是值得信赖的大哥或是旁观者、 倾听者。关于她的婚姻变故,大多是来自于同学们聚会时饭桌上的话题,有些是她主动向我诉说。
  她再次离婚后,许多同学已经不想听她讲述,她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张扬,但她还是找到我倾诉。她说第二任丈夫与她性格太相似,但两个人总是很难互相理解和让步,没有相互制衡的东西,也就无法做到彼此妥协退让。他们几乎每天都有冲突,无法化解,无法平复,矛盾越积越多,太累了,不如就此放手。她说天雷勾地火的第二段婚姻,给过她短暂的激情和新鲜感,但无法相互制衡的两个人,终究难以长相厮守。她言语中有些怀念第一段婚姻的宁静平和,那种一动一静相得益彰的和谐美好,才是长久的保障,可惜她没有珍惜。她说她没有后悔什么,也无法挽回什么。这是她为自己的不理性付出的代价。
  这是晓华说过的最理性的一句话。她在感性的年轻岁月进入第一段理性的婚姻,因而人人都说她很理性;而她在理性的中年选择结束婚姻,所有人都说她太感情用事,但她理性地认识到,这是她成长过程中必然要付出的代价。晓华在经历了两段截然不同的婚姻后,总算明白了婚姻的哲理。
  小到夫妻关系,大到国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只有相互制衡,此消彼长,才能和谐相生。但人是最为矛盾的生物,在动荡不安的时候,恐惧的人们极度渴望和谐平衡;而当平衡的状态维持太久,人们又渴望去打破平衡。不知道这是人性懦弱而贪婪的本性在作祟,还是世间万物和谐发展必然要走的过程?
其他文献
在学校的统一要求下,我读了《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是清代康乾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后来清代儒生贾存仁将其修订和改编,并将书名改为《弟子规》。其内容采用《论语》中的“学而篇”第六则:“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一共三百六十句。其核心思想是孔子的“孝”“悌”“仁”“爱”,具体列出了为人子弟在家和外出时的言行举
期刊
千百年来,兴安灵渠在人们心中有着极高的评价,历史上素有“北有长城,南有灵渠”之说,足见灵渠的影响力和重要性。论年代,灵渠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之一;论功能,灵渠作为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古运河,对秦朝统一中国,对岭南地区的开发起了重要的作用。堪称“北与古长城国宝并辉,西与都江堰名气同高。”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全长37公里,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灵渠位
期刊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西街名气甲阳朔。  有人说,去桂林不游漓江,等于没去桂林;到阳朔不逛西街,等于没到阳朔。阳朔西街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以至于让这么多人魂牵梦绕?  阳朔西街位于阳朔古镇中心,道路并不是很宽阔,约八米有余,从东头走到西尽头,长度也不过八百米,它东起滨江路,西到蟠桃路,中间与县前街、城中路交会。就是这样一条说长不长说宽也不宽的老街,却历经一千四百多年风雨,依然引人入胜。它
期刊
一九六一年,电影《刘三姐》将广西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文化推向了高潮,影片中秀丽的桂林山水、智慧的刘三姐、动听的山歌迅速风靡全国及东南亚。从此,前来桂林寻访刘三姐、聆听山歌,便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其实,刘三姐的故乡不在桂林,而是在河池市宜州区的刘三姐镇。由于无法磨灭少年时代观影的美好记忆,我也踏上了探访刘三姐故里的旅途。  从南宁一路驱车往北二百多公里,便来到刘三姐故里。此地位于广西石灰岩地区,奇峰
期刊
到过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村寨游玩的人,都不会忘记那一座座屹立在青山绿水间的风雨桥。它们好像一道道彩虹横跨溪河两岸,供人们往来交通。据说,在秀美的三江大地上,总共有一百多座风雨桥, 游走侗族村寨,不经意间抬头就会看到一座宏伟的风雨桥。  三江侗乡风雨桥长短不一、姿态万千,背后的故事也各不相同,其中最出名的当数程阳风雨桥和岜团风雨桥。  程阳风雨桥,又名永济桥、盘龙桥,位于三江县林溪镇,是广西众多风
期刊
我每年都组织一次下乡慰问贫困户的活动。一次我们来到一个村庄,慰问五户贫困户,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们已搬离摇摇欲坠的土坯房,住进了钢筋混凝土建成的平房,但由于没有钱装修,房子依然是毛坯,屋内空荡荡的。  五家困难户的硬件条件差不多,但给人的感觉却截然不同。我印象最深的,是只住着两个老人的贫困户。老人家都是六十多岁的年纪,男主人常年卧病,老妇身体也很羸弱,他们养育有一双儿女,女儿早已远嫁他乡,儿子为了挣
期刊
夏天的记忆流过秋天的河流,时光就这样匆匆地、不着痕迹地把人带入另一个季节。还来不及整理夏天的记忆,各种秋的韵味就开始喷涌而出,满眼都是秋天的景和在秋季里忙着收获的人,心里想念的都是秋天里结识的朋友,和在秋天里发生的故事。  我在夏热未消的初秋走过人潮涌动的老街,即将下山的太阳依然释放着十分的热情,那光线鲜红耀眼,而且带着几分燥热,斜映在老街沿街铺面的遮阳棚上,反射出橘黄柔和的光。那军绿色的遮阳棚年
期刊
那是二〇一八年六月十八日,中午时分,我自绿城出发,约两小时的路程后,抵达南昌。  此刻,南昌的天空有些阴沉,不久,阴云密布,大雨倾盆。我的心也同样变得沉重。江西于我来说,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曾历经南昌起义、中华苏维埃政权、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它见证了腥风血雨,枪林弹雨,我油然而生一股崇敬之情。我自小便崇拜英雄,他们给我奋斗的力量,给我人格的尊严,给我学习的榜样,予我前进的方向。  
期刊
女儿期末考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她欣然接受我的口頭和物质奖励的同时,还额外提出了一个要求——连续一周每天喝一杯奶茶。女儿的这个要求让我很为难。  这个要求看起来并不过分,而且也不算高,但我对于她的要求,我犹豫再三:难道因为她考得不错,我就可以打破自己定下的规矩吗?如果我答应她,岂不是与我当初对她的教导背道而驰?如果不答应,会不会显得我太过严苛了?我思前想后,迟迟不知如何决定。  奶茶不是洪水猛兽,但
期刊
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广西因为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孕育出了各种奇石,奇石文化浓郁,柳州更是有“中华石都”之美誉。  作为广西人,我的奇石情结是偶然认识著名作家鬼子老师后开始的。一次与他去青海省西宁市化隆县参加文学交流活动,目的地正好在黄河边上。闲暇时一起在河边漫步,不经意间,他看到脚下的石头,立即拾起,称这是一块有形状有故事的奇石。在我看来,奇石是天然的艺术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