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海地的历史轮回?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u890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背景
  
  2004年海地政治危机大事记
   2月5日,海地反对派武装发动兵变,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
   2月19日,反对派武装成立“政府”,宣布建立“主权国家”,同时任命“国家总统”。
   2月20日,国际代表团抵达海地,与政府和反对派举行会谈,提出解决危机的和平计划,但是反对派断然拒绝该计划。
   2月28日,美国质疑阿里斯蒂德继续当政的“适当性”,法国和加拿大也要求他下台。
   2月29日,阿里斯蒂德辞职并离开海地。
   3月1日,联合国授权向海地派遣多国部队。
  
  拥有世界性的光荣
  
   随着2月29日反政府武装开进首都太子港和总统阿里斯蒂德流亡国外,海地持续了近一个月的政治危机也告了一个段落。
  海地,200年前的1804年1月1日就已宣布独立。海地拥有几项世界性的光荣:在加勒比地区,它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在拉丁美洲,它是第一个获得独立的国家;在世界上,它是第一个黑人共和国。当美洲种植园中的奴隶们还在皮鞭下挣扎的时候,这里已有了一位黑人总统。而另一方面,海地又是世界上最腐败的国家之一,更是美洲惟一最不发达国家,贫穷和内乱似乎成了它的代名词。那么,这一切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含有巫术成分的伏都教
  
  加勒比地区的海地曾是法国所属殖民地。在法国进行殖民统治时期,这一地区的社会结构主要由种植园主和黑奴构成。靠着黑奴们的血汗,盛产甘蔗、咖啡和可可的海地成了法国最富庶的属地之一,海地的种植园主成了过得最舒服的一群殖民者。黑人奴隶在殖民者的凶残统治下没法建立自己的社会组织,所以建国后黑人奴隶们的后代所继承的大多是暴政和专制。
  种殖园主不希望他们的黑奴有自己的思想,就让他们信仰天主教,但不许他们去学习天主教教义。于是,海地的黑人就在天主教的外衣和秘密传承的黑人文化传统下发展了自己的信仰与精神支柱———伏都教。伏都教团结了海地黑人,是他们进行革命活动的工具。1791年反法黑奴大起义,就是一个祭司首先发动的。但是,伏都教包含了许多巫术成分,体现了一种人对命运的无能为力,是神秘主义和非理性的。信徒们相信祭司能预测未来、引领自己甚至提供圣药,这样的结果往往就是信徒对祭司的盲目崇拜,很容易被恶势力利用。20世纪臭名昭著的独裁者杜瓦利埃就是通过自封伏都教最高祭司来愚弄和压迫人民的。
  
  在专制的怪圈中
  
  由于暴政和愚昧,海地的政治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暴力和混战。往往是一个独裁者靠高压统治一段时间,然后就被人民自发的起义暴动推翻,之后由于缺少有效调控机制,国家陷入内乱,直到一个新的独裁者粉墨登场。其间也有民选领导人出现,但通常他们很快就被逐出政权。200年来,海地一直在动荡的轮回中徘徊。阿里斯蒂德能在海地站住脚,还是因为美国1994年派两万大军把他扶回了海地。否则,1990年上台、1991年就踏上流亡之路的阿里斯蒂德难以执政到今年,让他去打破海地的历史怪圈更是勉为其难。应该说,阿里斯蒂德当年选择任期制、解散大量军队的行为还是为这个国家开了好头的。海地的民主道路,还需要更多的人来推动。
  
  历史的畸形产物
  
  在海地历史舞台上,从独立之初就唱对台戏的主要有三股力量:种植园主、黑奴和穆拉托人———黑白混血人,在殖民统治时期他们拥有自由身份,但没有公民权。
  种植园主不满殖民当局的专制和宗主国贸易垄断以及殖民地遭受经济掠夺,因而渴望独立。但他们既不肯放松对黑奴的控制,也不肯让穆拉托人拥有和他们一样的权利。结果是自己招致了灭亡,在独立革命中几乎是被全体消灭。按说他们的消失有助于海地政治局势的稳定,可是,黑人在起义过程中对他们的过度杀戮,却让西方对海地的偏见一直延续到今天。
  穆拉托人有文化,支持法國革命,反对种族歧视,要求拥有公民权。但是,他们生活富裕,许多人自己拥有奴隶。他们的愿望是要和白人种植园主平等,而在奴隶制存废问题上也支持蓄奴。他们既面对着白人的压迫和歧视,又不信任甚至敌视黑人。在宗教问题上,他们坚决要求取缔伏都教,这也加深了他们和黑人的隔阂。反过来,黑人也憎恨那些肤色和他们相似,但处处向白人看齐的穆拉托人。两个种族的矛盾愈演愈烈,甚至延续到了现代。革命时期最早反抗白人统治的穆拉托起义军,就是直到山穷水尽也不肯“屈尊”寻求黑人援助。一百多年后,老杜瓦利埃为了报复富有的穆拉托人的不服从,竟然不惜以破坏全国经济为代价去禁止穆拉托人经营出口贸易和翻修公路。
  黑人是海地人口的主体,也是独立斗争的主力。但他们在独立革命中缺乏明确的政治目标,起义往往会变成将全体白人肉体消灭的以暴易暴行为,起义后治国理念也容易出现偏差,如1805年颁布的宪法就规定:“海地公民如移居国外或归属它国……即失去公民资格,应处死刑与没收财产”;“无论哪一国的白人,均不得在海地拥有财产,亦不得取得财产”;“海地人只能是黑人”。就是在今天,当阿里斯蒂德即将下台的时候,他的支持者又喊出了“如果总统下台,我们就杀光外国人”的话。起义的领导人和推翻独裁之后的反对派也容易变成新的压迫者。如独立过程中领导海地人民赶走侵略军、后来做了皇帝的奴隶起义领袖德萨利纳,和将前者建立的帝国改回共和国、几年后自己又加冕为帝的克里斯托弗,就是起义者蜕变的证明。
  总而言之,三股力量都是海地种植园畸形经济的产物,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有致命的政治缺陷,都力量单薄,这些政治缺陷又加深了他们彼此的仇视。海地动荡的历史轮回,就是这样制造的。
  
  会有新的希望吗?
  
  当然,海地的历史也不全是血腥和愚昧。海地的生命是被美国独立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之火种点燃的。即使是黑暗的时期,海地的天空上也会闪耀着几颗明星。当德萨利纳称帝的时候,他通过的宪法里依然有民主成分,如“皇帝经选举产生”、“所有公民的住宅均为不可侵犯的庇护所”;1814年法国曾企图利用海地的分裂重新变海地为殖民地、奴役海地人民,分裂两方都坚决拒绝了法国重新统治海地的要求。
  当前,反政府武装领导人菲利普在国际舆论要求下决定解甲归田,更是海地历史上政权交替时少有的理智选择。这个美丽而光荣的岛国,还会有新的希望吗?
  美国作家兰道尔-罗宾逊在今年1月1日为纪念海地独立200周年而写的文章中说:“施誉于彼,施誉于身;忘彼海地,谓之忘身”(Honor Haiti, Honor Ourselves;Forget Haiti,Forget Ourselves)。的确,世界不应忘记海地这片土地。
  
  阅读背景
  
  海地近50年政权更迭记录
   1957年9月,老杜瓦利埃在走马灯似的政权更迭中上台执政,直到1971年病逝,其子小杜瓦利埃继任总统。杜氏家族对海地实行独裁统治达29年。
   1986年2月,小杜瓦利埃政权被人民起义推翻,以亨利·南菲中将为首的六人全国执政委员会接管政权。
   1988年1月,海地全国进步民主党候选人马尼加当选为总统,组成文官政府。南菲中将于6月发动政变,建立以南菲为首的全国军人执政委员会。9月,总统府卫队司令阿夫里尔发动政变,推翻了南菲政权。
   1989年4月,部分军人发动政变,未逐。1990年1月10日,迫于民众和反对派的压力,阿夫里尔辞去所有军政职务,部队总司令亚伯拉罕任临时总统。12日,女法官特鲁洛当选为临时总统。
   1990年12月,阿里斯蒂德神父当选第40届总统,成为海地历史上第一任民选总统。1991年9月,武装部队总司令拉乌尔·塞德拉斯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阿政府并将阿驱逐出境。1993年6月14日,议会通过决议,承认阿里斯蒂德为合法总统。1994年10月15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干预海地,塞德拉斯交权并出国避难,阿里斯蒂德返回海地重新执政。
   10年之后的2004年2月,阿里斯蒂德重蹈其一系列前任的覆辙。2月29日,68岁的海地最高法院院长亚历山大成为代总统。
其他文献
2003年,中美经贸领域的争端与摩擦不断。除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问题外,美国又对我出口家具、彩电搞反倾销,对我三类纺织品启动特殊保障条款。虽说中美关系“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但经贸领域却狼烟四起。  中美经贸领域出现如此之多的争端,引起了人们的一些担忧,也促使大家对中美经贸关系及其在整个中美关系中的地位做进一步的思考,展开了“更大视野下的追问”。当然,一些问题目前并没有确切的答案,但了解围绕这些
期刊
2000年以来,关于QFII制度和QDII制度的讨论一直是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敏感话题。从2002年11月我国宣布实施QFII制度至今,有关QFII制度的进展情况一直是众多财经媒体和业界人士关注的焦点。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加大,关于QDII制度的讨论也日渐增多。何为QFII制度和QDII制度?其实施有何政策意义?QFII制度在中国的实施情况怎样?中国推出QDII制度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将给予简要介
期刊
50多年来,“台独”活动经历了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台独”思潮的产生,“台独”势力的发展,与台湾历史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干预密切相关,而“台独”走上执政则是李登辉纵容和扶持的必然结果。    “台独”思潮:从滋生到泛滥    美国、日本反华势力支持“臺独”、推行“一中一台”的分裂中国政策是“台独”得以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台独”思潮出现和“台独”势力产生的始作俑者是美、日等国际反华势力。二次世界大战
期刊
2004年1月19日晚,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在艾奥瓦州结束了第一战的争夺。马萨诸塞参议员约翰·克里赢得38%选票,名列第一;此前在民意测验中遥遥领先的迪安仅得到18%的选票,名列第三。   也许就像迪安的前竞选主席格罗斯曼所说的:“赢得竞选的并不是那些最能激动人心的候选人,而是那些失误最少的人。就像是一次谢幕,迪安的告别比一年多前他的出场要热情洋溢得多。他说:“我将不再积极竞选总统职位。不过,我们将利
期刊
台湾有核武器吗?这是一个十分敏感且难回答的问题。按美国人的说法,台湾当局曾一度暗中进行过试制,只是在美方的干预下才没得逞。事情绝没那么简单。    60年代:成立“中山研究院”这个“最敏感、最神秘”的研究机构,奇怪的是这个被称为台湾科技人才库的机构,10年中竟没发表一篇学术论文。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台湾当局极度震惊,一方面急不可耐地要求美国对大陆的核设施进行彻
期刊
穆治锟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三农问题已成为中国之痛点。说是国殇,也不为过。中国农民之痛苦和悲惨是局外人难以想见的。一部呕心沥血的《中国农民调查》成了让人伤怀悲秋的“中国书”。人说:第一次现代化以工业经济为引擎;第二次现代化以知识经济为引擎。然而,对广袤的中国农村来说,不少地区现在恐怕还处在前现代化时期或是第一次现代化的初级阶段。  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难想像,知识经
期刊
8月29日,当数千名什叶派穆斯林在伊拉克中部城市纳杰夫的阿里清真寺刚刚做完礼拜,事先停放在清真寺门前的一辆满载炸药的汽车突然爆炸,造成包括伊拉克什叶派领袖、伊拉克伊斯兰革命最高委员会主席穆罕默德·巴克尔·哈基姆在内的82人死亡,另有229人受伤。9月2日,为悼念在上述事件中遇难的哈基姆,超过50万人的葬礼在纳杰夫隆重举行。哈基姆的一位朋友介绍说,有一次哈基姆在阿里清真寺做完祷告后,出来看着寺外的一
期刊
“说教的幼稚可笑与技术的高度先进相结合,计划周密与胡作非为并行,脱离实际的游戏感觉与恐怖活动的残忍手段混杂,骨子里缺少的是對人类生命的尊重。”   九年过去了?选也许有人已经淡忘,也许有人都没有听说过1995年3月20日在日本东京地铁发生的骇人听闻的“沙林”毒气事件。那天早晨正值上班高峰时刻,就在政府机构集中的霞关车站附近,一种无色气体可怖地弥漫开来,12人死亡,5000多人受伤,14人终身残疾
期刊
在伊朗,改革派就是改革的代名词。如果像分析家预测的那样,改革派在明年总统选举中再度失败,被逐出政权,成为在野党,改革在伊朗便真的“死亡”了。   经过一个多月沸沸扬扬的政治危机之后,2月20日伊朗如期举行了第七届议会选举。290个议席中的230多席已经有得主,其中保守派约获160席,改革派约40席,独立人士约30席,其余约50席待第二轮投票决出。保守派已获议会半数以上议席,倘若再获20席,便将议
期刊
走马换将、外购武器、频繁军演……台军进入“只说不做”阶段,在陈水扁一手操控下成为“以武拒统”的工具。   四年来,陈水扁推进“渐进式台独”的同时,加速对台湾军队的改造,重点加强了“精实案”的落实和“精进案”的推进,形成了新的“国防”体制与建军规划,美台实质性军事同盟进入操作阶段,军官队伍和军权本土化目标基本实现,各类军事演训已突破700余次,一大批武器装备研制计划全面展开。在陈水扁的操控下,台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