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关系的标志指引着性相的情理功效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lp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个思潮干涸的时代,人们很难再把什么事物说出令人安心的所以然。大多数人彷徨、迷惘、徒劳,故作姿态,只为了获得肉体上的快感。人活着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去面对事情,人是否会死,死了是否停止面对?我不好去确定。我乐于对任何事保持感觉,游荡其中,毫无计划,遇到同志者,就随性通融!凡此种种可能的关系都被我概念为艺术的线索和功效,在情理之中以生死为界限。我们所经验的世界,立足具体的“心象”中被抽象成“心相”,人与人通过心相得以安详交通。现在遇到公冶繁省,令我心生欢喜。
  从心象到心相的念力提升可以给人生某种程度的终极启示。艺术到底是什么?这个或许在别人看着肤浅的问题,常常让我陷入混沌。既然难以具体形容,不妨彻底打碎一切认识论在概念意义上的判断枷锁。我以为,一切心象都是艺术意义上因果归纳的无常心相。人们总是想在任何沟通中把事情以某种方法搞清楚,这恐怕是愚钝的迷惘。人间不自觉的迷惘像一个个死去的自己。人事虽无常,却都在心性发生的情理之中。象由心识,相由心生。人都在追求什么,自以为是的结果又有什么意义,诸多概念和体系如今都似乎语焉不详、走投无路。巨大的压力让人们不堪重负——唯唯否否,真能够坦诚面对,不自欺欺人也实属难能可贵。大千世界的虚妄,用绘画可以澄清吗?我看公冶繁省是干劲十足。干得功效到底如何呢?且去看一看。
  水墨日常心象对个体的历史性标志
  当下很多艺术家,执念于西方现当代抽象形式的泥沼不可自拔,本质上缺乏抽象内容对应的现象意义捕捉。这种局限在形式逻辑图像化显示的机械构建,自觉的摒弃了现代性语境的东方时空坐标,从审美结果上来说是某种程度的“现代化的审美现代性”造成的东方当代审美意识的当代性缺失。这是以工业科技、电子信息发展为标准的西方文明在滞后的文明群体秩序中的形而下(唯物)报应。但个体的觉悟对群体文明的腐朽具有不可限量的反叛和催生,这是我一贯坚持的意见。绘画图式如果不能反应时代个体——群体的文化心理,其艺术史意义上的历史性就显得空虚。
  以汉字书法为基因的华夏文化基因,具有抽象图式的天然意味,其表示和衍生的可能充满对终极的深远触及。公冶繁省曾提出“模糊汉字”的艺术观念,并从理论和艺术本体上有了情理丰富的阐释。窃以为他的艺术观念,颇有东方气息的宗教精神,更应该算是一种东方视域的当代呼应。公冶繁省模糊汉字的水墨探索是对抽象观念在艺术表达上的一种加速度,形成以当代语境为着落的东方美学自在生发。抽象应该是把握真相最可靠的途径。抽象的程度愈高,愈能探赜索隐,不可预期地觉察到事物的本质。而当下多数所谓“水墨”仅仅是工具符合东方意义的僵化堆砌,在现象的阐释中松散流俗。如果与书法意味的绘画比较,可以着重地概括为缺乏“笔势”,这是略懂书法审美情趣者普通的认识。
  书法意义下的笔势应该是通过情理化的富有节律的乐感想象,这种想象是跳跃式地对时间观念的剪辑和凝聚。再者,书法的线质具有内在的空间感,在浓淡、曲直、枯润、急迟、方圆等对立矛盾中,导致时间意义上的空间幻化相生,妙趣无穷,构成绘画形象的高度简约。使得日常流俗在有意义的审美情理中产生超越功利的精神愉悦,给人崇高神秘的刺激。这是东方美学把捉和认识宇宙的独特方法。公冶繁省的绘画长期孳乳在书法技术系统里自然焕发,是个体存在的因果机遇,显示出从技近乎道的日常生命感悟。
  观自在菩萨,如观万物,向内而求,悲欣婆娑,不论恬淡素雅抑或惊心悲壮,都无非般若欢喜。如果没有心性的澄澈悟道,只图追求艺术(技术)精深,也只能算是知见障。真正的藝术家应该志不在艺术,而凌驾艺术之上反观艺术,绸缪群体秩序的周全,然后个性鲜明的生活。艺术家如果以艺术度己度人,超越欲望享受的荆棘,可谓功德无量。其结果才是艺术与它物存在的殊途同归的大道。此道业障重重,但我察觉公冶繁省已在途中悲欣无住。生死之迹,无来无往。俱在他水墨映照的心象——心相的应化通道中。
  栖居在现象中的修行
  公冶繁省的“心象系列”作品,是从诗歌到绘画的圆满贯通。心生性相,一念三千。无常诸法,皆有因缘。其艺术表示的浩繁信息源流可以概括为当下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矛盾集合,但对于时间——空间的认识界限具有无穷大(小)的知觉。在知识的洪流中如如不动,生发着心相的坛场。繁华世界,无有分别。一切踪迹,尽发菩提心。会心处,却不着痕迹,空寂圆融。这就构成了在终极方向上的现实个性“般若”。公冶繁省的诗歌大体上是以内容为内核的精神发散,抽象的念力贯通在人文与自然熔铸的机锋,震慑虚妄。进而,有机缘收敛变相成绘画形式逻辑上的抽象。二者的交合对人的当下认识具有醍醐灌顶的功效。
  从诗歌到绘画,刹那的行为意识指引着万古长空的关系。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人们挣扎在尘网不可自拔,大多数死不瞑目。语言的幽径使徜徉的步履感到局限,工具的操作驱散了语言沉积笼罩在性相上的迷雾。现象在若隐若现中撩拨着人对生活的欲求,这种和谐貌似让人不断获得信心。从现象到现象,这或许都是公冶繁省情理之中的修行。黑暗中闪耀的灯塔,是灵与肉的双翅翱翔在欲望之野。公冶繁省的绘画不会让有欲求的人得到准确目的,栖居在抽象的现象世界,仅仅纯然修行。
  他是他的诗性的天全,在水墨的抽象中认识世界,不是具体的认识应对,而是对日常现象悲欣交集的无常超度,从情理距离上安慰苍生。使得人性对真相的把握运行在实在的轨迹上。我们在空间的虚妄中解释时间的顺序,很多人业障充斥,执迷不悟。公冶繁省是自己实在的诗的生活。我是我的诗。其中栖息着我们寂静的热闹。天全如一。   抽象遭遇的生命慣性
  当下艺术所谓的新鲜,可以概括为色情的、暴力的、借尸还魂的(死咬技术)、文青癖……不胜枚举,给人动荡不安的轻浮之感。我觉得真正在艺术上发生的审美结果,不论美丑,应该归于恬淡寂然的隽永沉思。绘画作品以形式逻辑图像化的排列组合为表现,对内容进行趋于事物本质意义的协调承载。其表现都是抽象程度上的偶然与必然的操作惯性。审美的不断重复确定了艺术在艺术史中的当代生命力,也从个体各自的审美结果上保障了群体现实生活的崇高意志。艺术史犹如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其枝干由无数艺术的创作——完成——审美过程真实的勾勒着。茫茫人际就是那繁多的叶子,春来秋去,它们何曾沉思过繁华落尽的枯槁所酝酿过的生机。
  公冶繁性的绘画在书法艺术的营养下,有自己鲜活自然的生机。一眼望去,扑朔迷离的画面中,唯有对时空的沉思。我常对自己的生命在想象的抽象中做无限假设,这些假设被我认为是实在的快乐。此时,与公冶繁省的画境不期而遇。
  公冶繁省对当下生活场景尤为关注。工业的破坏、科技的进步、人性的堕落——未来的迷茫,无非性相因果。现实对精神的挤压,让人们极度焦虑,冲突和异化的飓风高频猛烈的袭来。在公冶繁省以毛笔、水墨、宣纸为工具、材质的行为操作导致的抽象形式里,我感到的是幽深、清和、澄明、静穆、淳朴的生活指引。抽象的图案在审美的具体场景中溶解、启示、惊醒迷惑的人性,这种宗教意味的当下灵性钩沉,足以震慑无所适从,惶惶不安的迷途个体,对群体秩序的危机起到治疗的作用。艺术家的生活方式到底是为了救人还是救己。我想公冶繁省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呐喊着人性灵光,将自我的存在嵌入公共秩序的日常漩涡中,打捞文明的法身。
  对于公冶繁省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的信息掇取,我们只能理出抽象的条理。这给人在审美情景下的精神刺激,几乎完全摆脱其绘画本体,让人心生出无数念头。在他的“心象系列”作品中,心象是人性在当下生活遭遇的多维度反弹,是对个体到群体秩序的丰富知觉。如梦如幻,色色空空。在人们生活自以为是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一切似乎都是远离实在的盲目消耗。迷惘的生活惯性,让人们陷入不可自拔的虚幻。公冶繁省通过绘画的可能性,对心象的经验世界尝试超越经验的实在剥离,这种超越人体官能和科学实证认识测量的抽象结果,令人精神振奋的同时,也得到肉体现实的欲望冷却。他的诗歌和水墨对现象世界的抽象诠释,唤醒了事物本质在自我生命惯性里的圆满映照。或许,更是寄托着他对群体秩序悲欣交集的现实情理。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尝试分析至今仍活跃在世界艺坛且有重大影响的艺术家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1937年出生)在20世纪60—70年代独特艺术语言风格的形成,从艺术家生活的时代环境等因素出发,借助于所能搜集到的资料,选取相关画作及文献材料,力求忠实于艺术家的真实状况与画家作品的客观面貌进行分析,阐明艺术家这一时期绘画作品的画面形式与内容特质。  【关键词】20世纪60—70年代;语言风格;
期刊
广袤大地必然有生存环境、生活习性的异同,由此而形成的多元文化左右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价值取向。地域对艺术特征的决定作用非常明显,这可以从我国不同地区的不同剧种中看到:从西部的藏剧、秦腔到中原的豫剧、梆子;从北方的二人转、京剧到南方的花鼓戏、黄梅戏、粤剧。同样,作为造型艺术之一的美术,则古有南北宗之说,近有海派、金陵画派、岭南画派等之分。不管是戏剧或者美术流派,它除了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思想倾向、审美趣味
期刊
青年画家张琳以寻常生活为题材的绘画,之所以引起我们瞩目,在于她把寻常生活现象,都指向了内心情绪的表达。她在作品中,意欲表现的是当代女性寻常生活和内心情绪的丰富性及其精神状态;作品同时表明,在审美意义与个性化生活感受和体验中,包含的正是寻常生活所存在的生命意义。  由此可见,张琳是一位善于在寻常的、现实生活中发现美的形式,并敏感于审美创造的女画家。  显而易见,张琳从女性视角出发,在“以技入境”的前
期刊
期刊
真正给李继开带来声誉的就是那个为人所熟知的蘑菇、苔藓、垃圾及那个时常作冥想状又长不大的男孩,这既是李继开的视觉叙事语符,又昭示着李继开个人强烈的生存印记,那种既衰物,又衰情,其视觉图景在实有和虚幻间营构出的是一种意蕴朦胧,情境飘忽,时常令人遐想,但的确又时常令人费解,这是李继开主观虚构的精神世界。在这个精神世界中阅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抚慰受现实压迫的心灵及放空敏感紧绷的神经,去获得一种片刻的欢愉与宁
期刊
以藏族人民生活为题材的绘画创作,至今仍是代有才人,佳作频仍,其中名家与名作,构成了数十年来中国美术的一道特别风景线。若一定要深究其中缘故,大体上是1949年以来的民族政策和援藏支边政策坚持至今的结果。因此,喜欢以藏族人民生活为创作素材的画家,大都是怀边慕远的昂藏男儿,他们作品的主题,也大多是讴歌、赞美高原赋予藏族人民的独特品质,当然也不乏表达画家对藏族人民自然生活的惊羡。不过,这种情况在新世纪以来
期刊
喻湘龙的中国画情节从二十年前就开始产生了,为了这份不解的情缘,他不仅大量阅读了中国画的理论书籍,进行实践练习、临摹、写生,而且还先后报考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画家黄格胜院长的“山水画研究生课程高研班”“漓江画派研究院高研班”,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名家指点加上自己的勤奋刻苦,他不仅掌握了中国画的笔墨语言、造型方式等基本技巧,而且对于中国画有了更深層次的认知。在攻读高研班期间,他不放弃任何学习
期刊
记得第一次看到邵连的画作,很是惊艳,漂亮的青绿山水本是常见,难得的是颜色却是不燥,清丽得紧,淡雅得紧,我也喜欢得紧。我很想知道,邵连是怎样的人,画出如此雅致的山水。我们杂志的编辑小左曾经专程赴南通拜访邵连老师,回来除了赞美便是赞美。邵连的青绿山水已经成为中国当代青绿山水画的一种样式,他的江南风景充满诗意,温暖而儒雅,清新而爽朗。  江山代有风流,笔墨当随时代。生于金陵的邵连,勤奋耕耘,丹青不辍,渐
期刊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每读唐代诗人韦庄《金陵图》一诗,我就会想起画家吴芳,想起吴芳的画作。  吴芳的绘画,笔墨老辣,画技熟稔,精于工笔,亦擅写意。作品点睛养目,旷心怡神,令人一看便恋恋不舍,不忍离去,进而爱不释手。  综观吴芳之画作,可见其有“四大特点”——师古不泥,质感立体,意境幽深,裨益教化。  “师古不泥”——吴芳擅长于工笔画创作。  刘道醇曾在
期刊
李金風  蒙古族,1973年12月出生。1998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15年结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级研修班。任教于内蒙古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美术展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