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媒体教学是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实现的。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像、图形、活动画面等直观媒体信息,并能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的文本、图像或活动画面,并伴有音乐、声响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动静结合,变隐为显,缩小时空,使得形、声、情有机融合,互为相济,师生容易接受。
关键词:阅读能力;课件;丰富多彩
多媒体教学是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实现的。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像、图形、活动画面等直观媒体信息,并能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的文本、图像或活动画面,并伴有音乐、声响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动静结合,变隐为显,缩小时空,使得形、声、情有机融合,互为相济,师生容易接受。我认为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够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1.导入新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的开头就应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导入新课这一教学环节上,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一些形象的,更易于初中学生理解的多媒体片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在山的那边》,首先播放一组险峻的山的镜头,以及登山运动员的艰辛;再播放美丽的海边风景,以及快乐、休闲、幸福的人们;配合音乐、文字、语言。这样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理解“山”(代表困难)和“海”(代表理想、信念)的深刻含义。从而,同学们可以饱含深情的去阅读。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2.重现时代背景,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语文课本,许多文章内容反映的是比较久远的事情,还有一些涉及国外的作品,需要借助情感的传递来完成教学工作。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几十年前的社会环境,中西方社会的差异只凭口头介绍,不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如果能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当时的时代背景重现出来,定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情感。如在教学吴岗的《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时,用多媒体技术先展示出夕日的罗布泊:碧波万顷,小船在湖面上荡漾,野鸭在水面嬉耍,小鸟在空中歌唱,阳光那么明媚,天空多么美丽,湖面多么广阔。岸边,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牧人歌唱。还可以展示青海湖和月牙泉的美景。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之情。适时再展示现在的罗布泊: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进一步探究变化的原因,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从而,让学生关注生态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授人以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主体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核心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觉地利用环境因素进行自主学习。
如教学高尔基《海燕》一课,为了让学生在阅读时有方法可循,教师在网页上出示了自学提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至第六段),写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其革命的激情、迅疾的行动表现了对暴风雨的渴望。朗读要体现激情。第二部分(第七段至第十一段),重点描写暴风雨迫近时,海燕搏风击浪,积极战斗,以其欢乐的情怀,必胜的信念,迎接暴风雨的到来。朗读要体现欢乐。第三部分(第十二段至十五段),描绘暴风雨将临时的奇观,反复抒写海燕呼唤暴风雨的战斗豪情。朗读要体现豪迈。同时对比读出海鸥、海鸭、企鹅“呻吟”、“飞窜”、“恐惧”、“胆怯”等种种丑态。
4.提供信息,释疑破难
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和获取新知识的动力。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是简单地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把释疑破难的权利、时间和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进行探究。然而,由学生自己释疑破难,并非认为学生能够无师自通,也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利用网络环境的独特优势。教师在教学前有选择地搜集与教学相关的学习资源,以图形、动画、图像、声音、视频、文字等表现形式,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当学生在自读中产生疑问时,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信息库搜寻和提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信息,从而达到解疑的目的。还可以通过网上邻居,讨论探究、协作会话,相互借鉴、订正、补充,从而解决疑难。比如,在教学《被压扁的沙子》一文,初读课文时,学生感到很好奇:“沙子能被压扁吗”?“什么叫被压扁的沙子呢”?“沙子在什么情况下会被压扁呢”?“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呢”?面对学生好奇的目光,听着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教师打开大屏幕,播放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情景,同时伴读课文录音,通过展示和录音,学生明白:作者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从而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领域的新发现,可能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它并不十分稳定,它的形成,来源于巨大的压力。因此得出:恐龙的灭绝,“被压扁的沙子”都是撞击的结果。
5.拓展训练,培养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
自主学习,就是为了学生的自主发展。重视学生的自主发展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新大纲也再次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上要使个体健康、自主的发展,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使课堂真正成为既能表现教师存在价值,也能凸现学生存在价值的生命共同体。而营造这种氛围的关键就是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即只要在可行的情况下,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以适应不同能力的发展需要。同时,让他们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作为教师的合作者自主地学习。多媒体的人机交互就为学生提供了这种有益的条件。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逐渐学会利用网络查阅资料,培养了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为促进和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拓展传统教学的物理空间,这一空间无疑将有助于从小培养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的、自主学习态度和学习思维。如在教学位梦华《旅鼠之迷》一文时,学生可以登陆网站,根据网页提供的内容浏览学习。通过网络同学们首先可以了解旅鼠有哪些奥秘。进一步会关注旅鼠的奥秘给人类的启示。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多媒体教学是通过多媒体課件来实现的。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像、图形、活动画面等直观媒体信息,并能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的文本、图像或活动画面,并伴有音乐、声响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动静结合,变隐为显,缩小时空,使得形、声、情有机融合,互为相济,师生容易接受。然而,语文课毕竟是以语言阅读为主体,其他都是次要的。语言的魅力就在语言阅读本身,这也是语文教材编选中充分考虑和体现的方面,它有时候是只可“意会”的,如果在教学中过分强化声音、图像等媒体的作用,有可能冲击语文教育的本体,因此,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不能“以机代人”、“以机代教”,忽视语文教学的个性。
总之,我们在正确认识多媒体的前提下,巧用多媒体,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凌峰浅谈多媒体课件在语文课堂上的有效运用《网络财富》2010(13)
[2]王玉婷多媒体,让本色语文充满灵性《科教文汇》2010(17)
[3]李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河南教育》2010(7)
[4]田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语文教学创新《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1)
(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前卫路小学)
关键词:阅读能力;课件;丰富多彩
多媒体教学是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实现的。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像、图形、活动画面等直观媒体信息,并能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的文本、图像或活动画面,并伴有音乐、声响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动静结合,变隐为显,缩小时空,使得形、声、情有机融合,互为相济,师生容易接受。我认为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够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1.导入新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的开头就应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导入新课这一教学环节上,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一些形象的,更易于初中学生理解的多媒体片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在山的那边》,首先播放一组险峻的山的镜头,以及登山运动员的艰辛;再播放美丽的海边风景,以及快乐、休闲、幸福的人们;配合音乐、文字、语言。这样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理解“山”(代表困难)和“海”(代表理想、信念)的深刻含义。从而,同学们可以饱含深情的去阅读。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2.重现时代背景,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语文课本,许多文章内容反映的是比较久远的事情,还有一些涉及国外的作品,需要借助情感的传递来完成教学工作。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几十年前的社会环境,中西方社会的差异只凭口头介绍,不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如果能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当时的时代背景重现出来,定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情感。如在教学吴岗的《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时,用多媒体技术先展示出夕日的罗布泊:碧波万顷,小船在湖面上荡漾,野鸭在水面嬉耍,小鸟在空中歌唱,阳光那么明媚,天空多么美丽,湖面多么广阔。岸边,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牧人歌唱。还可以展示青海湖和月牙泉的美景。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之情。适时再展示现在的罗布泊: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进一步探究变化的原因,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从而,让学生关注生态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授人以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主体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核心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觉地利用环境因素进行自主学习。
如教学高尔基《海燕》一课,为了让学生在阅读时有方法可循,教师在网页上出示了自学提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至第六段),写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其革命的激情、迅疾的行动表现了对暴风雨的渴望。朗读要体现激情。第二部分(第七段至第十一段),重点描写暴风雨迫近时,海燕搏风击浪,积极战斗,以其欢乐的情怀,必胜的信念,迎接暴风雨的到来。朗读要体现欢乐。第三部分(第十二段至十五段),描绘暴风雨将临时的奇观,反复抒写海燕呼唤暴风雨的战斗豪情。朗读要体现豪迈。同时对比读出海鸥、海鸭、企鹅“呻吟”、“飞窜”、“恐惧”、“胆怯”等种种丑态。
4.提供信息,释疑破难
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和获取新知识的动力。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是简单地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把释疑破难的权利、时间和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进行探究。然而,由学生自己释疑破难,并非认为学生能够无师自通,也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利用网络环境的独特优势。教师在教学前有选择地搜集与教学相关的学习资源,以图形、动画、图像、声音、视频、文字等表现形式,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当学生在自读中产生疑问时,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信息库搜寻和提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信息,从而达到解疑的目的。还可以通过网上邻居,讨论探究、协作会话,相互借鉴、订正、补充,从而解决疑难。比如,在教学《被压扁的沙子》一文,初读课文时,学生感到很好奇:“沙子能被压扁吗”?“什么叫被压扁的沙子呢”?“沙子在什么情况下会被压扁呢”?“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呢”?面对学生好奇的目光,听着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教师打开大屏幕,播放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情景,同时伴读课文录音,通过展示和录音,学生明白:作者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从而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领域的新发现,可能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它并不十分稳定,它的形成,来源于巨大的压力。因此得出:恐龙的灭绝,“被压扁的沙子”都是撞击的结果。
5.拓展训练,培养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
自主学习,就是为了学生的自主发展。重视学生的自主发展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新大纲也再次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上要使个体健康、自主的发展,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使课堂真正成为既能表现教师存在价值,也能凸现学生存在价值的生命共同体。而营造这种氛围的关键就是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即只要在可行的情况下,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以适应不同能力的发展需要。同时,让他们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作为教师的合作者自主地学习。多媒体的人机交互就为学生提供了这种有益的条件。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逐渐学会利用网络查阅资料,培养了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为促进和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拓展传统教学的物理空间,这一空间无疑将有助于从小培养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的、自主学习态度和学习思维。如在教学位梦华《旅鼠之迷》一文时,学生可以登陆网站,根据网页提供的内容浏览学习。通过网络同学们首先可以了解旅鼠有哪些奥秘。进一步会关注旅鼠的奥秘给人类的启示。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多媒体教学是通过多媒体課件来实现的。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像、图形、活动画面等直观媒体信息,并能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的文本、图像或活动画面,并伴有音乐、声响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动静结合,变隐为显,缩小时空,使得形、声、情有机融合,互为相济,师生容易接受。然而,语文课毕竟是以语言阅读为主体,其他都是次要的。语言的魅力就在语言阅读本身,这也是语文教材编选中充分考虑和体现的方面,它有时候是只可“意会”的,如果在教学中过分强化声音、图像等媒体的作用,有可能冲击语文教育的本体,因此,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不能“以机代人”、“以机代教”,忽视语文教学的个性。
总之,我们在正确认识多媒体的前提下,巧用多媒体,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凌峰浅谈多媒体课件在语文课堂上的有效运用《网络财富》2010(13)
[2]王玉婷多媒体,让本色语文充满灵性《科教文汇》2010(17)
[3]李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河南教育》2010(7)
[4]田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语文教学创新《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1)
(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前卫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