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乡》中体味鲁迅小说的写作特色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le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乡》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辛亥革命虽然赶走了一个封建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帝国主义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主要支持者”,“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因此,“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于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每天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文学作品来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平(今北京),耳闻目睹了农村的破败疮痍的残酷现实和农民的凄苦,加之在这个风雨如磐的社会中求索了30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在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就了这篇悲凉沉郁的小说—《故乡》。
  《故乡》全文共6000多字,小说一开头用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空、萧索的荒村,勾画出冬日江南农村死气沉沉的景象,显现了一幅“寒江荒村归客图”,透露出作者“悲凉”的心绪。在小说里,作者将荒凉的景物与悲凉的情绪和谐地交流在一起,创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为全文涂抹了感情的底色——冷色调。《故乡》开启了我国现代感伤悲凉型乡土文学的先河,体现了此派小说创作的许多可贵特色,小说《故乡》的写作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一、多方面地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多视角地解释主题思想,给作品增添了更加浓重的悲剧色彩。
  例如:萧索破败的荒村与海边沙地神异的图画,构成景物的对比。少年闰土的活泼可爱与中年闰土的饱经沧桑,“豆腐西施”与“圆规”的强烈反差,构成人物今昔的强烈对照。人物对比中,又有诸多层次:有闰土、杨二嫂前后的肖像对比;有闰土前后的语言、行动、气质、性格的对比;有闰土与杨二嫂性格的对比;有“我”和少年闰土的友谊与“我”和中年闰土的隔阂的对比;有中年的“我”和闰土的隔膜与宏儿和水生的“意气”的对比。各方面的对比,把旧中国农村日趋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人与人日趋冷漠的主题思想揭示的更加宽广和深刻。
  二、传神的肖像描写,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例如:少年闰土的肖像描写,勾勒出一个健康活泼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而对中年闰土所刻画的是一个受尽折磨和压榨的旧中国典型农民的形象。对于杨二嫂素描式的勾勒虽无一贬词,却刻画了一个泼辣粗俗、令人生厌的农村妇女的外部形象。
  三、景物描写中深沉地激荡着作者思想感情的波澜。
  例如:
  小说的一开头就用隐晦的天气、呜呜作响的冷风、仓黄的天空、萧索的荒村,勾勒出冬日江南农村死气沉沉的景象,透漏出“我”悲凉的情绪。在小说里,作者将荒凉的景物与悲凉的情绪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创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小说里也有一幅闪着灿烂光彩的图画,即作者回忆少年闰土的那幅“神异的图画”,景物描写中寄托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深切向往。
  四、精心选择锤炼字词,形象描绘的惟妙惟肖,表现出一个中国现代语言大师的风采。
  鲁迅非常重视自己作品中字词的选择和锤炼,可以说是一个中国现代语言大师。在他的作品中我们随处可见锤炼斟酌推敲使用词语的身后功力。他在写人的时候,如见其形,他在状物的时候,如临其境,他在模拟声音的时候,如闻其声。他总是用最简洁的笔墨,用最流畅的语言来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事物描摹出来,仿佛是绘画一样,天地万物,凝聚在笔端,而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五、议论性的文字,对于小说主题的表达起到了推波助澜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鲁迅的小说中议论的成分其实是不多的,但每当出现议论性的文字的时候,总是那些闪耀着光芒的文字。议论性的文字常常能够给小说锦上添花,更深刻地阐释思想主题。《故乡》结尾这样说:“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说得很好,虽然没有尼采式的那么深刻,但却深远得多了。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其实并没有拒绝议论,鲁迅小说的这种写法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学习的。
  总之,《故乡》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忧郁的美,忧郁是悠长的,这种美也是悠长的。
其他文献
如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普及,切实推动了教育领域的革新,为高效课堂的打造提供了技术保障。但有些教师对多媒体的过度依赖,就有违教学的初衷了。  一、辅助教学,不要喧宾夺主。  多媒体应为教学服务,课件的制作应服从于教学设计。但现实中,有些教师为省事,往往直接从网上找现成课件,稍加修改即为我所用。如有不符合自己教学设计的地方,甚至教案而不动课件。  信息技术的普及,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大大方便了老师的
期刊
夏丐尊先生曾指出:“教育如果没有爱,就等于无水之地。”可见,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是教师的一种能力。教师的爱,具有无形的力量,是教育成功的秘诀。而语文教育是最能体现爱的教育。我认为语文教育是爱的教育,因为不管是教材,还是教师,还是教学,爱的教育在语文的各个环节中都有体现。  一、语文教材是充满爱的教材。  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贯穿了爱的内容,语文课本中爱充盈其中,一篇《背影》描写了父子情深,让人禁
期刊
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而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因此,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重点在教师。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认为只有以人心换人心,以真情换真情,以优秀的人格塑造优秀的人格,以放眼未来的远见卓识启迪创造未来的睿智心灵,方能真正成为学生所敬爱的“人师”。“亲其师,信其道”,与学生必须从建立感情入手,以师生之情,朋友之情,亲人之情来
期刊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一句话:“老师要蹲下来看学生。”蹲下来,我们才能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蹲下来,我们才能与学生平等交流;蹲下来,我们才能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去欣赏他们。  读懂学生,是基于人本视角提出的,教师只有读懂学生,课堂才有根,我们的教学才真正有效。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  不知不觉间我已在教师这条路上走过将近6个年头了,但是很多在教学上遇到的问题,还是觉得很是棘手,好多对
期刊
最近,几位老师在谈论学生作业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目前,语文作业比较多,而且作业形式单一化、内容机械化,评价片面化等原因,让学生感觉到兴趣乏味,即便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觉得做作业成了“任务”,因此,笔者以为,即便是中学生的语文作业,也应该像小学语文老师那样,在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创新,让丰富多彩的语文作业伴随着学生的语文学习。  一、博览群书型作业  我经常在课后喜欢跟学生聊天。我发现孩子们
期刊
尽管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如火如荼,课程改革如日中天,甚至有人主张把老师退到幕后。既使做幕后导演,教师的言传与身教仍然是多媒体大行其时的当下取代不了的。众所周知,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离不开言教与身教。身教具有榜样的力量,言教具有感人的魅力。且不说前者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仅是言教,无论是晓之以理,还是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在学生成长中,都发挥着任何工具也不能代替的特殊作用。一名教师要在课堂上想开启学生的智
期刊
一、方法与过程  这种老师全批全改却吃力不讨好的现象究其原因是老师没有培养学生互相批改作文,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所以要改变这种状况,老师要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教给他们修改作文的方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去,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有效的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提供几种方法可以参考:  1、结对互评  这种活动是在学生写完作文后,交给学习对手(如同桌,也
期刊
阅读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阅读能力提高了,也就说明他的感知、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也相应提高了。对学生审好其它的题,答好其他的题目也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在作文方面,一个人阅读面的宽窄,阅读量的大小,直接决定着他的写作水平的高低。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断的探索尝试、反思、总结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以下是我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期刊
古典诗词,是历经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浸润生发,凝聚而成的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其中的每一个字都包涵了形、音、义三个因子,每个字都是一个“文化信息库”、一本“文艺联想字典”。读诗赏诗,既要懂文化典故,也要懂历史环境,更要懂字音字义,要懂格律音节。  笔者在教学过程时,尝试通过对字音的分析来带领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词的声韵之美。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含情的声母  不同的声母包含不同的情
期刊
今天我接到一同学的电话,向我求救,絮絮叨叨说了她女儿的表现:  1、原本入学考试班级第一名、级段第7名,上学期综合级段第16名,到了本学期第1次模拟考试级段120名,期中考试级段153名。  2、脾气大的不得了,原本家长的跟屁虫变成家长的“太上皇”了。  3、早恋了。  ……  综上而言,由乖乖女变成了家长心中的“问题学生”,这显而易见已进入青春叛逆期,究其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是孩子的独立意识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