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月”教学实录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c76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议题分析】
  月亮,一直是古代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据学者统计,李白每作三首诗就要融入月。而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月亮的阴、晴、圆、缺,寄托着人们的悲、欢、离、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让学生体会不同诗人笔下月亮所代表的不同情感,我将本堂课的议题定为同一个月亮,不同的情感。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词积累,也掌握了基本的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大部分学生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等多种方法读懂古诗词的大意。但是对于联系诗人的创作背景来理解诗情,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适当引导。
  通过四年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关于月亮的诗歌,但通过意象这一主题将描写月亮的诗歌放在一起体会诗中的情感,还是第一次尝试。学生能否通过小组学习理解月亮所代表的情感,需要教师的引导。
  【选文分析】
  本课群文阅读的资料选取了学生教材中涉及的几首古诗,有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王维的《竹里馆》、王昌龄的《出塞》和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学生通过对四首古诗译文的理解和作者创作背景的了解,体会诗人通过月亮表达出来的不同情感。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师:老师之前给大家推荐的《中国诗词大
  会》几季的节目看了吗?
  生:看了。
  师:在诗词大会中,老师最喜欢的就是飞花令环节。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段《中国诗词大会》飞花令的视频。
  (播放视频)
  师:这次飞花令的主题是什么?
  生:月。
  师:你能背诵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呢?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师:你们能背这么多关于月亮的诗,看来是花了功夫积累的。月亮一直是古代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据学者统计,李白每作三首诗就要融入月,而杜甫、王维、王昌龄、孟浩然、苏轼、王安石等诗人,同样用他们的笔书写了各种各样的月亮,或陰、或晴、或圆、或缺。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这些诗人笔下的月亮。
  【教学意图:利用《中国诗词大会》导入,激发学生对以月亮为意象的诗词的兴趣,让他们背诵以月亮为意象的诗句,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获得自信。】
  二、品读古诗
  师: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我们的课本中就有很多关于月亮的诗歌。今天,我们就要重温这些古诗,去看看有没有新的收获。首先,我们选择以前背过的一首诗歌《泊船瓜洲》来读一读吧。
  (师出示诗歌,生朗读。 )
  师:诗中描写月亮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你觉得这是一轮怎样的月亮呢?可以从形状、亮度去思考。
  生:这是一轮明亮的月亮。
  生:这是一轮皎洁的月亮。
  师:这轮月亮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同桌之间说一说。
  (生交流,师巡视、点拨。)
  生:我认为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思乡的情感。
  (师板书:思乡)
  师:你是怎么想到的?或是从哪个字想到的呢?
  生:因为最后一句的意思是说,“不知明月何时才能照耀着我返回家乡”,一个“还”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
  师:诗人想要“还”哪里?
  生:家乡。
  师:他的家乡很远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不远,“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师:离家这么近,多好“还”呀,可诗人为什么不还家,而要发出这样的感叹呢?请你们联系学习单中王安石的创作背景资料回答。
  师:关于《泊船瓜洲》的创作背景,历来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首诗是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后又复归相位,前往汴京时写的。此时他对推行新法的信心已经不足,但是又身不由己,去往汴京后,又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所以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慨。
  师:请你们再思考一下:为什么王安石要用明月来寄托思乡之情呢?
  (生沉默)
  师:因为此时的诗人,在他乡只能找到明月与家乡共有。而我们国家幅员辽阔,风景各异,背井离乡之人,能找到与故乡风景最具可比性的,便是月亮。因而月亮这一意象更容易串联起故乡与他乡,引发作者的联想。所以,面对着这样一轮皎洁的明月,王安石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师:带着这种思念,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诗歌。
  (生齐读)
  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借助月亮这一常见的景物,抒发了自己的情感。那么月亮就是这首诗的意象。(板书:意象。)
  师:在诗词中,月亮除了寄托思乡之情,还寄托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再去感受一番吧。
  【教学意图:通过对例文《泊船瓜洲》的分析,引导学生重点抓住诗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还”字,并借用背景资料,理解月亮意象在本诗中所蕴含的思乡之情。有了方法的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时,也知道抓住重点字,同时结合创作背景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自主探究
  师:请你们拿出学习单,小组学习诗歌。
  (师出示要求:1.勾画描写月的诗句,反复朗读。2.根据诗意和创作背景,体会每首诗中月亮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小组学习,师巡视,个别小组指导。全班汇报。)
  (师出示诗歌《竹里馆》)
  师:这里月亮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生:我认为这里的月亮有一种悠闲、自在之感。
  (师板书:悠闲、自在)   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师:你能为我们读一读吗?
  (生读诗句)
  师:读完后,你脑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王维一个人坐在竹林里,在月亮下弹着琴,不用考虑各种事情、各种烦恼,所以我认为他很悠闲。
  师:是啊,此时诗人正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此情此景,多悠闲。所以,这轮明月抒发了诗人悠闲的生活状态。我们也来感受感受吧!
  (师指导读诗)
  (师出示诗歌《出塞》)
  师:这轮明月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生:思乡。
  师:同样有思乡之情,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为什么“人未还”呢?
  生:因为战争。
  师:是啊,那些背井离乡的戍边战士们,白天忙于军务,到了夜晚,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怎能不思乡呢?除了思乡,还有其他的情感吗?
  (生沉默)
  师:看来此处的理解有难度,那我们来看看这两句,(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诗句)
  师: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良将健在,一定不会让匈奴度过阴山。
  师:是啊,诗人所处的时期,边塞战争频繁,人民生活不堪重负,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良将,该多好啊!所以,此诗中的月亮不仅有思乡之情,还有对良将的期盼和对和平的渴望。而在边塞诗的创作中,往往离不开对“明月”与“边关”的塑造,所以这轮明月还是和平的象征。
  (师板书:和平)
  师:带着这样的情感,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诗。
  (生诵读诗歌)
  (师出示诗歌《宿建德江》)
  师:这轮明月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思乡。
  师:有思乡之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日暮客愁新”,“客”字说明诗人在他乡,所以他看到月亮就不由得生起一种思乡之情。
  师:除了思乡,还有什么情感在里面?
  生:我认为诗句里的一个“愁”字说明了作者的忧愁、孤独。因为诗人一个人在夜晚的江边,又在他乡,没有人说话、交流,他应该感到孤独、寂寞。
  (师板书:孤独、寂寞)
  师:此时夜幕降临,烟雾迷蒙,看着江中小舟,孤身夜宿于他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只有月与人亲。除了思乡,还感到一种孤独。
  师:满怀的孤独愁绪向谁诉说呢?
  生:月亮。
  师:一个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读这首诗吧!
  (生读诗)
  【教学意图:通过对三组诗的自学,让学生发挥自主探究能力,将教师引导的方法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也锻炼了他们抓住重点诗句、重点字词品味赏析诗歌的能力。】
  四、回顧情感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堂课的思维导图。(出示)
  师:在诗人的笔下,同一个月亮,蕴含有思乡、孤独寂寞、悠闲自在、渴求和平等情感,相信你还能根据这月亮找出相关的诗句,体会出诗人更多的情感。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这些情感列出来。
  师:同一轮明月,在文人墨客笔下赢得了这么多的美名;同一轮明月,寄托了诗人别样的情感。希望你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走进月亮这一意象,感知它表达的不同情感。
  【教学意图:通过观察老师的板书,让学生直观感受在不同诗句中月亮所表达情感的不同,学会看简单的思维导图,同时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五、布置作业
  师:最后给你们留一个作业,继续品读课前搜集的关于月亮的诗句,体会诗句中月亮表达的不同情感。下课!
  【教学意图:将课堂学习延伸,让学生在课下搜集更多关于月亮的诗句,体会其表达的不同情感。】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新都区泰兴镇中心小学校)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文本解读  观照整个单元,《方帽子店》是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单元导读提示:“你就是故事中的一员,跟着他们一起嬉笑开怀。” 并明确了两个学习目标:一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二是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尝试编童话故事。本单元围绕“有趣的故事”和学习目标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口语交际是《趣味故事会》,大家都来讲有趣的故事。习作是《这样想象真有趣》,“选一种动物作为主角,
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这儿真美》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写景作文。对于写景作文,学生写不好的表现大多是写景没顺序,景物描写抓不住特点。如何提高学生的写景文习作能力?我们可以整组观照文本,从本组课文中整合利于学生形成本单元习作能力的训练点,实行“微格”练笔,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习作能力。  一、何谓单元整合,“微格”练笔  “单元整合”是立足于教  材本身,对一组主题或体裁、题材、表达上能寻找到连接
传统文化,即“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势、政治结构、意识形态作用下形成的和流传下来的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的文化”。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杨叔子在《走出“半个人”的时代》中说:“学习《老子》《论语》,第一,可以陶冶情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第二,可以改善思维,活跃思维,完善思维;第三,可以增加非智力因素。从思想感情、从思维方法、从非智力因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就“字”的教学来说,关注其特点也就是要关注字的构字理据——字理。“字”在具体语境里其实就是“词”,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字理进行词语解析,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品味词语的意蕴和情味。  一、演绎,“理”出词语的趣味  无意注意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
背诵课文内容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对这项作业,有些学生因为信心不足、缺乏兴趣与动力、对课文内容理解不透彻等原因,完成有点难度。如何帮助他们越过这道坎,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想,如果有老师的示范引导、同伴的影响、学生的大胆尝试,就会让不可能变成可能,让背诵变得轻松。  和往常一样,周一下午整理课时间我走进教室。  “第11课《军神》写得很精彩,我们可以背诵哪几个自然段呢?
一、群文阅读从哪里来  过去,我们从事群文阅读研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实现《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如今,这个目标由实现三维目标向提高核心素养、语文学科素养转变。  对于核心素养,学术界已有许多解读。我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核心素养有三个维度。一是健康的身心,即“育体”。身体要健康,心理也要健康,这是一个人的本钱。二是关键的能力,即“育智”。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本领。三是良好的品格,即“育德
随着课改的深入,核心素养指导下的阅读教学引发了语文教师的诸多思考。尤其是统编本语文教材的问世,清晰地展现出语文教学的学习规律。教材中清晰明确的学习要点能帮助教师较快掌握语文教学的方向。但是,在没有实现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年级里,教师应该怎样运用统编本思想进行教学呢?下面就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为例来谈谈如何进行单元教材分析,从而提炼出准确有效的教学目标。  我们从横向坐标来看本册书:  从八个
小学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从一年级的说话写话,到中高年级的习作练习,一直是让教师比较心焦、学生比较头痛的事情。作为农村的孩子,受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的限制,他们生活面狭窄,阅读积累不够,一听说写作文、记周记,就面露痛苦神情,下笔时绞尽脑汁,东拼西凑。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逐渐失去了写作的兴趣。笔者认为,在这种现状下,对于习作教学,最好的老师莫过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用学生感兴趣的、丰
很多一线教师都感觉,教作文,常让自己陷入非常尴尬的境遇。  当我们一腔热血、满心欢喜地实施教学,自以为这么教,所有学生一定会写的时候,只要一开始写,窘况就让自己哑口无言,哭笑不得。之前所有的教学愿望都化为乌有。为什么?因为我们眼睁睁地看着班级中至少有两三个同学,只是坐着发呆,就是写不出来。问他们是怎么回事,回答也简单,也直接,就一句“我真的不会”。不会,所以不写;不写,所以老师又教一遍。更让我们无
“语文园地”与课文、口语交际形成单元教学体例,它的主要教学功能有两点:一是提示课文语言训练的要点、核心;二是对本单元的语言有个小结与归纳、迁移与运用。语文园地教什么?统编本教材在一、二年级的园地教学中分别设置了“识字加油站”“我的发现”“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或“我爱阅读”等板块的内容,重在结合学段特点,隐性编排知识体系,凸显低段识字写字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