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明景泰到天启年间(1450—1627年),月港成为明代我国东南沿海外贸中心,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带动了当地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等的不断进步,使当时的漳州成为福建沿海有名的城市。本文主要分析了历史时期漳州月港兴起的地理原因,并讨论这种地理影响对当前海西经济区的启示。
关键词:港口发展;地方经济;影响
一、研究区域概述
蓝鼎元在《论南洋事宜书》中说:“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十居五六”。福建因其内陆崇山峻岭,东南大海浩瀚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人们以海为田的谋生方式。如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所述,“海者,闽人之田也。”自古以来,福建人民的海上活动便相当活跃。十五世纪末期,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不断发展,漳州海澄的月港一度成为重要的外贸通商港口,出现“海舶鳞集、商贾咸聚”、“农贸杂半、走洋如市”的繁华景象。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前期,随着漳州海外交通贸易更加快速的发展,月港逐渐取代泉州港,成为我国东南地区海外交通贸易的中心。据志书记载,“月港自昔号巨镇,店肆蜂房栉蓖,商贾云集,洋艘停泊,商人勤贸,航海贸易诸蕃”,一度被誉为“闽南一大都会”和“小苏杭”[1]。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经马尼拉至美洲,月港便是其中的主要启航港,在我国海外交通贸易史和国际贸易史、航运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历史上,与汉唐时期的福州甘棠港、宋元时期的泉州后渚港、清代的厦门港,并称为福建古代四大商港。
二、月港兴起的成因分析
1.优越的地理位置
月港包括九龙江流域以及汀州、赣南、湘南等地,东南濒临大海,西北向闽西山区延伸,流域内四季如春,水陆交通便利,经济腹地广阔,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志书记载,月港“在郡(漳州)东南五十里,本龙溪八九都地”,地处九龙江入海处,“乃海陆之要冲,实东南之门户。”[2]因港道(海澄月溪至海门岛)“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其形似月”得名,又名“月泉港”。月港隔海与台湾琉球对峙,附近海域是我国与“东西二洋”诸国进行海上贸易的传统航道;加之上游的南靖、华安、龙岩等地有着大面积的亚热带雨林,大批被砍伐的杉松木材沿着九龙江顺流而下,又为漳州地区修造船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月港的海上贸易得以不断发展。
2.有利的国家政策
宋元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鼓励海外贸易,大批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从各个阶层涌现出来。福建海商兴贩牟利于海外,足迹遍及东亚、东南亚、西南亚乃至非洲广大地区。尽管明初明太祖严厉推行“海禁”政策,海商们为了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付明廷的严厉打击,不得不铤而走险,开始组织海上武装集团,以“倭寇”、“海盗”的形式,在沿海频繁活动,公开与官府进行对抗,形成了“海禁愈严,贼夥愈盛”的局面。海禁所造成的社会恶果,使统治集团内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开放海禁的必要性,纷纷主张取消海禁,兴开市舶。隆庆元年(1567),明政府采纳了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禁例的建议,在福建漳州月港部分开放海禁,“许贩东西二洋”,至此持续了两个世纪的海禁政策才开始慢慢松弛。素来“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的福建沿海人民,得到了一个自由经营海上贸易的环境,私人经营海上贸易渐渐合法化,中国的私人海商贸易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漳州的月港也从一个无名小港一跃成为“风回帆转,实贿填舟,家家赛神,钟鼓响答,东北巨贾,竞骛争持”的重要港口,并带动了漳州石码、浦头、东山等周边港口的发展,九龙江口海湾地区和诏安湾地区两大经济繁荣带逐渐形成[3]。
三、月港兴盛对漳州社会发展的影响
1.产业繁荣
随着月港的兴盛,漳州城内出现了“百工鳞集,机杼炉锤”交响的繁荣景象,手工业中尤以纺织业最为发达,纱、绢、绸缎被视为珍品远销海内外。另外,漳州的制瓷业也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2010年,考古学家发现了一艘“南澳一号”古沉船并打捞出1万多件瓷器,其中有8 000多件为漳州瓷,业界学者据此断定该船是由漳州月港驶出,足以证明当时漳州的制瓷业在世界陶瓷贸易史上已经占有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农业方面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品种和规模不断扩大并开始具有商品化的显著特点,蔗糖、柑橘、荔枝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根据《漳州府志》记载,当时人们认为“种蔗煮糖,利较田倍”,“果贵荔枝,红柑次之”,于是“多夺五谷之地以植之”。当时的漳州“处处园栽橘,家家蔗煮糖”,户户“家比万户侯”。而烟草经月港从吕宋传到漳州后,栽种烟草的农户在商品利润的刺激下不断增加,其后不久,漳州的烟草渐渐“反多于吕宋”,并且返销到呂宋。同时,漳州与东南亚、印度支那半岛以及朝鲜、日本等4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贸易关系后,以吕宋为中转站,与欧洲一些国家进行间接贸易,并开始与台湾有较大规模的直接贸易往来。
2.交通发展
据厦门海关史料记载,明隆庆元年(1567)海澄月港设置了洋市,“准贩东西洋”,一时间中外海船停泊,五方商贾云集。当时云霄有20多艘帆船从月港起航,载着本地的土特产到“洋市”交易换取白银、大米和药材,并引进“番薯”、“淡巴菰”(烟叶)种苗。万历十七年(1589)政府准许月港航行至东、西洋的商船有80艘,后来增设至110艘,其中云霄就有12艘(每艘100吨位以上),输出粗瓷器、陶器、蔗糖、果品、药材、小铁器以及工艺品(以泥塑佛像为主),输入犀牛角、象牙、檀香、胡椒等海外特产。明万历翰林编修云霄人林偕春的《云山居士集·兵防总论》也有记载:“一自西洋禁开,番船岁出,奸刁之民,往往有藉饷船而私至日本者。或始以日本而终以西洋……商船漕粟往来如织……其入市吾邑也,必于铜山、陆鳌、镇海,而内则直至云霄、旧镇。”可见当时云霄的交通便利,对外贸易已经相当繁盛。此外,号称“漳南桥梁,虎渡第一”的江东大桥和诏安洋尾桥的修建也加强了漳州地区与省内及广东潮汕地区的联系。在众多桥梁道路修建后,逐渐形成了以月港为中心的陆地交通网。 3.文化交流
由月港进出口的货物多达100余种,漳州的茶、糖、水果等农产品及加工制品也通过月港大量行销海外,漳州的生产技术得到巨大推动,与海内外的科技成果、农产品品种的相互交流传播也十分密切,丰富了漳州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也促进了闽南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4]。同時,福建人大批赴台经商,发展了台湾的重商文化,促进了闽台两岸人民的联系和交往。漳州发达的造船业以及涌现出的大批海事人才也为漳州人大规模开发台湾奠定了基础。道光《彰化县志》记载:“远贾以舟楫运载米、粟、糖、油,行郊商皆内地殷户之人,出赀遣伙来鹿港,正对渡于蚶江、深沪、獭窟、崇武者曰泉郊,斜对渡于厦门曰厦郊,间有糖船直透天津、上海等处者,未及郡治北郊之多”[5]。
至明代中叶,漳州经济区已进入全盛时期,当时九龙江两岸“烟火丛稠,人事耕学,楼堡相望,滨江比庐”、“列尾成市”,甚至连比较落后的山区也出现了繁荣景象。如华安的潭口镇“上下游舟次鳞集,溪北熙攘者,以此为最”,华安的沙建“鸡鸣桑树,笛响陇门,村落繁庶”。
四、总结
回顾月港的兴起,对充分认识港口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融入海西建设,实施依港立市战略,推动海西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港口是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同时港口经济也是当今城市竞相发展的首选型经济,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建设新兴港口城市,是港口城市实现腾飞的必然选择。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应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大环境中,将港口特有的历史文化打造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品牌,不断开拓进取,再现繁荣港口贸易,发展海西港口经济,让港口成为海西经济区的重要窗口。
参考文献:
[1] 李珊珊.月港的兴衰与漳州港口建设[J].炎黄纵横,2009(02).
[2] 徐晓望.论明代厦门湾周边港市的发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7).
[3] 盛丁伟.试论海禁政策对明末经济的影响[J].长安学刊,2015(05).
[4] 章伟文.从月港兴衰看港口在漳州发展中的地位作用[N].闽南日报,2006-10-20.
[5] 徐晓望.徐思远:论明清闽粤海洋文化与台湾海洋经济的形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
关键词:港口发展;地方经济;影响
一、研究区域概述
蓝鼎元在《论南洋事宜书》中说:“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十居五六”。福建因其内陆崇山峻岭,东南大海浩瀚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人们以海为田的谋生方式。如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所述,“海者,闽人之田也。”自古以来,福建人民的海上活动便相当活跃。十五世纪末期,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不断发展,漳州海澄的月港一度成为重要的外贸通商港口,出现“海舶鳞集、商贾咸聚”、“农贸杂半、走洋如市”的繁华景象。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前期,随着漳州海外交通贸易更加快速的发展,月港逐渐取代泉州港,成为我国东南地区海外交通贸易的中心。据志书记载,“月港自昔号巨镇,店肆蜂房栉蓖,商贾云集,洋艘停泊,商人勤贸,航海贸易诸蕃”,一度被誉为“闽南一大都会”和“小苏杭”[1]。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经马尼拉至美洲,月港便是其中的主要启航港,在我国海外交通贸易史和国际贸易史、航运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历史上,与汉唐时期的福州甘棠港、宋元时期的泉州后渚港、清代的厦门港,并称为福建古代四大商港。
二、月港兴起的成因分析
1.优越的地理位置
月港包括九龙江流域以及汀州、赣南、湘南等地,东南濒临大海,西北向闽西山区延伸,流域内四季如春,水陆交通便利,经济腹地广阔,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志书记载,月港“在郡(漳州)东南五十里,本龙溪八九都地”,地处九龙江入海处,“乃海陆之要冲,实东南之门户。”[2]因港道(海澄月溪至海门岛)“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其形似月”得名,又名“月泉港”。月港隔海与台湾琉球对峙,附近海域是我国与“东西二洋”诸国进行海上贸易的传统航道;加之上游的南靖、华安、龙岩等地有着大面积的亚热带雨林,大批被砍伐的杉松木材沿着九龙江顺流而下,又为漳州地区修造船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月港的海上贸易得以不断发展。
2.有利的国家政策
宋元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鼓励海外贸易,大批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从各个阶层涌现出来。福建海商兴贩牟利于海外,足迹遍及东亚、东南亚、西南亚乃至非洲广大地区。尽管明初明太祖严厉推行“海禁”政策,海商们为了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付明廷的严厉打击,不得不铤而走险,开始组织海上武装集团,以“倭寇”、“海盗”的形式,在沿海频繁活动,公开与官府进行对抗,形成了“海禁愈严,贼夥愈盛”的局面。海禁所造成的社会恶果,使统治集团内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开放海禁的必要性,纷纷主张取消海禁,兴开市舶。隆庆元年(1567),明政府采纳了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禁例的建议,在福建漳州月港部分开放海禁,“许贩东西二洋”,至此持续了两个世纪的海禁政策才开始慢慢松弛。素来“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的福建沿海人民,得到了一个自由经营海上贸易的环境,私人经营海上贸易渐渐合法化,中国的私人海商贸易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漳州的月港也从一个无名小港一跃成为“风回帆转,实贿填舟,家家赛神,钟鼓响答,东北巨贾,竞骛争持”的重要港口,并带动了漳州石码、浦头、东山等周边港口的发展,九龙江口海湾地区和诏安湾地区两大经济繁荣带逐渐形成[3]。
三、月港兴盛对漳州社会发展的影响
1.产业繁荣
随着月港的兴盛,漳州城内出现了“百工鳞集,机杼炉锤”交响的繁荣景象,手工业中尤以纺织业最为发达,纱、绢、绸缎被视为珍品远销海内外。另外,漳州的制瓷业也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2010年,考古学家发现了一艘“南澳一号”古沉船并打捞出1万多件瓷器,其中有8 000多件为漳州瓷,业界学者据此断定该船是由漳州月港驶出,足以证明当时漳州的制瓷业在世界陶瓷贸易史上已经占有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农业方面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品种和规模不断扩大并开始具有商品化的显著特点,蔗糖、柑橘、荔枝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根据《漳州府志》记载,当时人们认为“种蔗煮糖,利较田倍”,“果贵荔枝,红柑次之”,于是“多夺五谷之地以植之”。当时的漳州“处处园栽橘,家家蔗煮糖”,户户“家比万户侯”。而烟草经月港从吕宋传到漳州后,栽种烟草的农户在商品利润的刺激下不断增加,其后不久,漳州的烟草渐渐“反多于吕宋”,并且返销到呂宋。同时,漳州与东南亚、印度支那半岛以及朝鲜、日本等4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贸易关系后,以吕宋为中转站,与欧洲一些国家进行间接贸易,并开始与台湾有较大规模的直接贸易往来。
2.交通发展
据厦门海关史料记载,明隆庆元年(1567)海澄月港设置了洋市,“准贩东西洋”,一时间中外海船停泊,五方商贾云集。当时云霄有20多艘帆船从月港起航,载着本地的土特产到“洋市”交易换取白银、大米和药材,并引进“番薯”、“淡巴菰”(烟叶)种苗。万历十七年(1589)政府准许月港航行至东、西洋的商船有80艘,后来增设至110艘,其中云霄就有12艘(每艘100吨位以上),输出粗瓷器、陶器、蔗糖、果品、药材、小铁器以及工艺品(以泥塑佛像为主),输入犀牛角、象牙、檀香、胡椒等海外特产。明万历翰林编修云霄人林偕春的《云山居士集·兵防总论》也有记载:“一自西洋禁开,番船岁出,奸刁之民,往往有藉饷船而私至日本者。或始以日本而终以西洋……商船漕粟往来如织……其入市吾邑也,必于铜山、陆鳌、镇海,而内则直至云霄、旧镇。”可见当时云霄的交通便利,对外贸易已经相当繁盛。此外,号称“漳南桥梁,虎渡第一”的江东大桥和诏安洋尾桥的修建也加强了漳州地区与省内及广东潮汕地区的联系。在众多桥梁道路修建后,逐渐形成了以月港为中心的陆地交通网。 3.文化交流
由月港进出口的货物多达100余种,漳州的茶、糖、水果等农产品及加工制品也通过月港大量行销海外,漳州的生产技术得到巨大推动,与海内外的科技成果、农产品品种的相互交流传播也十分密切,丰富了漳州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也促进了闽南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4]。同時,福建人大批赴台经商,发展了台湾的重商文化,促进了闽台两岸人民的联系和交往。漳州发达的造船业以及涌现出的大批海事人才也为漳州人大规模开发台湾奠定了基础。道光《彰化县志》记载:“远贾以舟楫运载米、粟、糖、油,行郊商皆内地殷户之人,出赀遣伙来鹿港,正对渡于蚶江、深沪、獭窟、崇武者曰泉郊,斜对渡于厦门曰厦郊,间有糖船直透天津、上海等处者,未及郡治北郊之多”[5]。
至明代中叶,漳州经济区已进入全盛时期,当时九龙江两岸“烟火丛稠,人事耕学,楼堡相望,滨江比庐”、“列尾成市”,甚至连比较落后的山区也出现了繁荣景象。如华安的潭口镇“上下游舟次鳞集,溪北熙攘者,以此为最”,华安的沙建“鸡鸣桑树,笛响陇门,村落繁庶”。
四、总结
回顾月港的兴起,对充分认识港口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融入海西建设,实施依港立市战略,推动海西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港口是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同时港口经济也是当今城市竞相发展的首选型经济,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建设新兴港口城市,是港口城市实现腾飞的必然选择。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应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大环境中,将港口特有的历史文化打造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品牌,不断开拓进取,再现繁荣港口贸易,发展海西港口经济,让港口成为海西经济区的重要窗口。
参考文献:
[1] 李珊珊.月港的兴衰与漳州港口建设[J].炎黄纵横,2009(02).
[2] 徐晓望.论明代厦门湾周边港市的发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7).
[3] 盛丁伟.试论海禁政策对明末经济的影响[J].长安学刊,2015(05).
[4] 章伟文.从月港兴衰看港口在漳州发展中的地位作用[N].闽南日报,2006-10-20.
[5] 徐晓望.徐思远:论明清闽粤海洋文化与台湾海洋经济的形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