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辅诗关注表达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0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独特的文体,即编者精心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显的现代白话短文中,根据古诗的内容,简明生动地介绍与这首古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以及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配合插图,形象地再现古诗的内容、意境。
  这种编者精心编写的教材体文本的价值究竟在哪里?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到哪些有关语文的教学内容呢?
  一、“文包诗”文体的困惑:文与诗的纠缠
  “文包诗”里的“文”是带有散文性质的白话文,而“诗”是典型的古典诗歌。散文的阅读,需要整体把握主题,局部研读细节;而诗歌的阅读,需要读懂诗意,体悟诗的意境,理解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思维,在进行“文包诗”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因两种不同的文体不停地转换着,学生的学习思维也要不停地转换着,这势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的学习困惑。
  “文包诗”的教学重点到底是放在“文”上,还是“诗”上,这成了许多一线教师的困惑。许多教师力求照顾到诗文两个方面,由诗到文再回到诗,力求诗文兼顾,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这样的纠缠,势必造成低效的语文课堂。尤其是中高年级的教学,学生读读诗歌就能够自悟诗意、诗情,那这编者精心编写的白话文又有什么价值?我们又该如何用好“文包诗”这个例子,挖掘出属于语文的内容呢?
  二、“文包诗”的教学策略:以文辅诗,关注表达
  叶圣陶1978年在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面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完全可以以文辅诗,理解诗意,体悟诗境,更多地将重点放在把握编者如何运用白话文表达古典诗歌的诗情、诗境上。
  1.参照阅读,理解诗意
  “文包诗”应该以诗歌的教学为核心,以白话文为辅助。教学诗歌时,有些不易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参照阅读白话文,找出诗句的意思,进而理解先前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对白话文中不能找到的字义,教师应该进行讲解。
  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教学伊始,我直接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歌,让学生试着说说诗歌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字词画下来。然后讲解“文包诗”这种文体的特点:这四句诗的意思就藏在“文包诗”的文章中,刚才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有的也藏在课文中,自己找找。学生很快就找到“广陵”即“扬州”,课题中的“之”即第三自然段地“前往”,“唯”即“只”的意思,而“尽”的意思,学生找到的解释是“尽头”,这时教师加以点拨,“尽”在这首诗中做动词,于是学生一下子就在第四自然段中找到了“消失”。对于白话文中没有提到的“西辞”的意思,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以画简笔画作形象讲解。
  二、比照阅读,品悟意境
  在古诗教学中,品悟诗歌意境常常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而“文包诗”恰好为学生铺设了通往诗歌意境深处的台阶。学生借助现代文中的创作背景、场景渲染和人物心理描写,“渐行渐近”,最终就能走进意境深处。
  教学《黄鹤楼送别》,体会“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教学的重难点。学生因为生活经验有限,很难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这种离愁别绪。在教学中,我就比照阅读白话文,从白话文描写的三个场面:藏情、话别、目送,层层递进,围绕古典文学中的送别意象:酒、柳,采用引读等多种形式营造出浓浓的氛围和悠远的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走入李白的内心世界,感受孟李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此时,再由文到诗,配乐朗读诗歌,学生们都自觉成了诗人李白。这样,古诗的难点就在比照阅读中轻易地解决了。
  三、比较诗文,领悟各自妙处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境的品悟已经没有任何的难度,如果一味地讲解白话文的内容,反复地体会诗情、诗境,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是原地踏步,没有任何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针对学段特点,让学生比较诗和文,引导其发现诗文各自的妙处:诗歌含蓄内敛,散文随意、洋洋洒洒。
  教学《黄鹤楼送别》时,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从“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凝练的诗句中写出了李白和孟浩然的情谊就如这一江浩浩荡荡的江水,感受诗歌的含蓄内敛。然后,让学生再读白话文,看白话文又是如何写二人的深厚情谊的。学生很快就会发现,编者根据诗歌的意境,通过想象,为我们描写了诗歌里没有出现的两个场景:第二自然段的赏景藏情;第三自然段的把酒话别。编者笔下的两位大文豪都直接通过语言表达着心中的感情,学生从中也感受到了散文的率性随意。
  四、以文为例,关注表达
  “文包诗”是编者根据古诗的内容、创作的背景、儿童的年龄特点等编写的浅显的现代白话文,完全适合学生模仿学习写作。它不仅让学生学习了编者的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诗歌的情感意境,同时也达到了训练作文的目的,顺利地实现了由读到写的迁移。
  教学《黄鹤楼送别》时,在学生感受了诗文各自的妙处后,再通过对白话文进行分析、理解,让学生小组探究:编者怎么能将一首28个字的古诗写成这么长的白话文呢?学生通过合作,总结出“文包诗”的写法:根据古诗的诗意、古诗的情感、适当的背景、合理的想象进行整合创作。《黄鹤楼送别》的后面一课正好是《清平乐·村居》,在学好《黄鹤楼送别》后,正好让学生进行迁移写作,使学生掌握其中的写作方法,循序渐进地掌握写作技能,增强写作能力。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在朗读训练中加强对比,通过比较语句、段落、篇章之间的异同,能够发展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使得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眼光更深邃,思考更深刻,见解更独特,从而提升学生的朗读效率。  一、 单篇同文比较——在朗读中放飞思维  1.删  删掉一些词语或者标点,但是不改变原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进行对比,理解原文的精妙和底蕴。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珍珠鸟》一课。  师:这篇课文里有一句话,揭示了本课所
实施新课程以来,“个性化阅读”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生命活力,“个性化阅读”能让学生在文本中获得独特的体验,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学生对文本有多种的理解,各执一词,众说纷纭,有时导致了课堂教学滑向失控的边缘。个性化阅读并不是在课堂上让学生“胡乱地读”、“胡乱体验”,这样会使课堂变得杂乱无章。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深入文本、超越文本是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两个有效落点。 
《学与问》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教材中的一篇议论文,作者在进行观点论证时,以哥白尼和沈括小时候勤学好问的故事为例,充分论证了“‘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作者所选的这两个例子浅显易懂,符合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认知特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内化和思维训练的好凭借。但是,要让学生对这样的议论文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并通过阅读提高感悟和认知的能力,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在联系中感悟、在联
如何指导学生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本人做了以下尝试。    一、兴趣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志倾向,是人们认识事物所需要的情绪表现;是动机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成分。学习兴趣是和情感相联系的,它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积极的心理成分;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具有探求知识的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然而,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往往对内容感悟不够,体会肤浅,使对话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那么,如何使对话不流于形式,使沉寂的课堂因对话而充满生命活力呢?下面就此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的“文本解读”是对话的源泉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策划者”,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潜心与文本进行对话,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感悟作者的思想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的习作教学确实有了一些变化,如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生习作内容的丰富性与习作评价都有了明显转变。但是,认真审视我们的习作课堂,不难发现,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由于对新课标理念简单理解或片面理解,实际教学中缺乏对习作教学的研讨与探索,造成了习作教学的不少问题,致使习作教学效率低下。如何提高我们的习作教学质量呢?  一、用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弥漫着淡淡香气的精美散文。作者以生动传情的笔触描写了父母之间的互相关爱,有如茉莉一样洁白纯净、芳香宜人,抒发了对这种美好感情的赞美之情。题目新颖别致,能激起人的阅读兴趣,但也是教学的难点,如何将“爱”与“茉莉”挂钩呢?课文是通过若干的细节描写反映出来的,因此,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文章的细节去领悟“爱如茉莉”,感悟爱的真谛是教学的重点。那么,文
【设计理念】  语文课应该是扎扎实实地阅读课。学生只有深入阅读文本,才会走进文本,获得体验。本设计旨在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以“一条主线”“两个板块”进行整体规划,深切感受“我”和小红车主人身上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从而享受阅读乐趣,体验美德,并在浓厚的人文气息中品读课文、品悟哲理。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诚实与信任》
寓言,由生动的情节构成故事,抽象的概括凝成寓意。陈忠义称之为“理智的诗”“是穿着外衣的真理。”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寓言都有着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能让学生在感知形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促进学生理性辨析能力的提升;寓言所具有的哲理性、讽喻性等特点,能让学生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身体,给予人们的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有言:“比较是—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小学中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比较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展开联想,进行比较,多维发散,系统组合,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之跳出或超越复制性思维的禁锢,充分释放学生多向探索的潜在激情和突破陈规旧习的思维个性,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落实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的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