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文本 超越文本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blinze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新课程以来,“个性化阅读”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生命活力,“个性化阅读”能让学生在文本中获得独特的体验,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学生对文本有多种的理解,各执一词,众说纷纭,有时导致了课堂教学滑向失控的边缘。个性化阅读并不是在课堂上让学生“胡乱地读”、“胡乱体验”,这样会使课堂变得杂乱无章。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深入文本、超越文本是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两个有效落点。
  
  一、深入文本、阅读欣赏——挖掘作者个性原意
  1.联系文本,阅读欣赏。作者在文本中总是注入自己个性化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意识的。因此,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阅读,从语言文字中挖掘作品“初衷”,发现作者的切身感受,发现作者特殊的思维方式,才能进入作者的“个性”领域,才能与文本作者实现平等对话,实现深层次的阅读欣赏。
  例如,《三个儿子》这篇课文,虽然用字很少,内容也很浅显,但却包含着“孝为百善之先”这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作者在文中是通过对第三个儿子的赞扬来表达这一个道理的。我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问学生喜欢这三个儿子中的哪一个儿子。有的学生却说喜欢前两个儿子,原因是这两个人很好玩,会唱歌、会翻跟头。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这种观点也加以肯定就会偏离作者在文中的个性原意,这时我们应该立足于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让学生明白,当三个儿子的妈妈累的时候,他们应该出力帮助妈妈一把,把“孝心”深深地根植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之中,使之不断发芽、不断成长。对于表示喜欢前两个儿子的学生,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前两个儿子虽然多才多艺,是学会了一种本领,但并不能说明他们已经学会了做人,做人的基本道理是,我们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父母养育我们,我们应该力所能及地帮助父母做一些事情。
  可见,多元解读更应有效引领,特别是当学生对文本所反映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出现偏差时,对他们的“个性化”理解要进行引导,这样才能不偏离个性化阅读的本质。
  2.挖掘文本,阅读欣赏。通过文本,我们撷取了文化精髓,因此,面对文本,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它原有的意蕴。但是,在教学中仅仅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有时我们还要挖掘文本,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欣赏。
  例如,《落花生》这一篇课文,是通过对作者和他的家人讨论花生的好处进行借物喻人的。其中父亲所说的话“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是文章的题眼,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感触,这也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下的一种独特人生感悟。教学时,我们要深入挖掘文本,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时代背景,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欣赏领悟“落花生”的特殊含义。
  
  二、超越文本、阅读批判——注入读者个性创意
  阅读批判,即要求读者“超越文本”,对文本潜在意义做出创造性的解读。
  1.多解文本,阅读批判。文本具有一定的多解意义,因此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出现个性化的理解是很正常的现象。比如,学生对《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的理解,感受就千差万别。有的学生认为,狐狸自己不劳动,通过各种办法骗走了乌鸦的肉,狐狸是十分狡猾的。有的学生认为,狐狸十分聪明,他通过自己的智慧就骗到了乌鸦的肉。有的学生认为,乌鸦很笨,太容易相信别人,乌鸦也很骄傲,听了别人的几句好话就飞到天上去了。可见,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十分丰富的,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在教学时,我们就要把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挖掘出来,进行阅读批判。
  2.想象文本,阅读批判。小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因此,在让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要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进行阅读批判。例如,诗人在《咏柳》这首古诗中把春风比作一把剪刀,这把剪刀剪出了细细的、嫩嫩的柳叶,一幅多么美丽的春光图。教学时,我问学生:“同学们,在作者眼里,春风是一把剪刀,剪出了柳叶。在你眼里,春风又是什么呢?”?
  生1:春风就像一个榔头,把冬天里小河中的冰敲碎了,你们看,河里的水在流动。
  生2:春风是一支画笔,给大地画上了五颜六色的色彩。
  生3:春风是一个闹钟,把正在冬天里冬眠的小动物都催醒了。
  生4:春风是一部手机,打给北方的小燕子,于是小燕子就从南方飞回来了。
  ……
  学生的想象充满了灵性,他们对文本进行了有效的拓展,与文本进行了深入的对话,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
  总之,个性化阅读要以尊重作者在文本中表现的个性化思想为基础,以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为重点,要引导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到体验和见解,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阅读的能力。
  (责编夏天)
其他文献
作文质量的好坏能直接反映出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一个班级的写作能力,可以直接反应出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每位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经过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做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 抓童趣,重童心  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的生理、心理都处于发育阶段,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处在发展阶段。小学的作文题材必须是来自儿童用自
自1987年至今,我与德伦老师相识、共事已有二十余年了。他是一名植根教学实践、潜心研究、锐意改革创新的小语教研工作者。在几十年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实践中,他撰写了四五百万字的经验材料,涉及语文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科研、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出版语文教学专著十余部,在国家及省市级报刊中发表语文教育论文、教学指导文章数百篇。在作文教学研究方面,他尤为精深。    一、实践“读与写结合”,从读中学写,以读促写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语出《佛典》。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从一朵花中能看到世界,从一片叶中能顿悟真理,的确非凡夫俗子所能及!这告诉我们:人世间很多智慧、真理、情感的获得主要来自于自我的感悟与体验。联想到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往往对学生的要求过多:完成限时阅读、根据题意判断、归纳中心思想等,总是希望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到教师企盼的“标准答案”,从而顺利完成阅读任务。事实上,这种急功近
设计理念    带领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意境,这是诗词教学的最高境界。在诗词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地达到这种境界,应做到三点:第一是朗读,要读正确,更要读出诗词的节奏感和音韵美;第二是想象,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将诗词精当、凝练、含蓄的语言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第三是表达,将头脑中生动形象的情境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表达能激活思维,能使头脑中的形象更加丰富、丰满、生动。用现代语言将古代诗词描绘的意境生动形象地
人教版中高段语文教科书里有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本文把它称为长文),每篇长文可教学的内容多达几十项,如生字、新词的认读、理解、运用,形近字、近义词的比较,特别句式的理解、运用,标点符号的认识与使用,材料的选择与安排,过渡衔接等等。但是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两课时,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一个课时,40分钟是个定量。那么,怎样从众多的内容中来筛选精当的教学内容呢?这就需要我们用语文的眼睛去审视、发现、选
生活是学生习作之源,习作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因此,叶圣陶先生精辟地指出:“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作文教学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必须涉及其生活积累,挖掘其生活库藏,从而触发他们的情感和神经。这恰恰是“生活即教育”的最佳诠释。生活教育理论为开发与利用生活资源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广阔的研究天地。所以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将习作教学的目光投
语文新课标视野中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而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我们更多地去放大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更多的去审视自身的教学行为,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发问权利、朗读机会”,让他们成为语文课堂的真正主人。  一、慎用“直观”,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  作为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的语文学科,对发展与提升
很多人都是说着童谣、唱着儿歌长大的。童谣以其韵律、节奏的独特美感吸引着儿童,使我们在优美和谐的吟诵中得到情感的愉悦。因此,我把“新童谣”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与新童谣亲密接触,使新童谣融入校园,融入语文课堂,融入课外活动,通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编童谣、传童谣、唱童谣、演童谣、用童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内容整合策略    1 用好校本教材《童谣汉堡》  为了让学
语文教师应注重课堂朗读,让学生在课堂上读起来。对于那些富有情韵、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作品,可以让学生朗读、吟诵、吟唱、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那么,应该如何进行朗读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  一、以情境激发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是指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情感需要出发,根据课文内容所创设的实物情境、立体情境、模拟情境、语
在朗读训练中加强对比,通过比较语句、段落、篇章之间的异同,能够发展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使得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眼光更深邃,思考更深刻,见解更独特,从而提升学生的朗读效率。  一、 单篇同文比较——在朗读中放飞思维  1.删  删掉一些词语或者标点,但是不改变原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进行对比,理解原文的精妙和底蕴。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珍珠鸟》一课。  师:这篇课文里有一句话,揭示了本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