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联系中感悟 在联系中认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e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与问》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教材中的一篇议论文,作者在进行观点论证时,以哥白尼和沈括小时候勤学好问的故事为例,充分论证了“‘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作者所选的这两个例子浅显易懂,符合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认知特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内化和思维训练的好凭借。但是,要让学生对这样的议论文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并通过阅读提高感悟和认知的能力,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在联系中感悟、在联系中认知阅读的方法。
  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阅读理解第一自然段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我对课文中作者列举的第一个实例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一、联系课外阅读,感知人物形象
  出示哥白尼的画像,引导学生交流对人物的感性认识。
  师:同学们请看,这就是哥白尼。你对他有哪些了解?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对哥白尼的初步认识,积极调动学生利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经验参与对课文新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感悟和认知。】
  二、联系旧知阅读,整体感悟认知
  1.师: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初步知道了哥白尼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在科学领域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什么他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个句子(出示课文的论点)——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2.师:那么,哥白尼在科学上取得成功与“问”有怎样的联系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用“”画出你觉得重要的词句。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对哥白尼取得成就的感性认识,抛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为什么他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再用第一段中起引领作用的论点引路,指导学生联系前文阅读下文,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而且有利于让学生获得初步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联系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2.师:同学们刚才都画出了哪些重点词句?谁来读给大家听一下?
  3.相机出示并研读句子:“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
  (1) 轻声读一读这段话,想一想: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小哥白尼“好问”的品质?
  (预设:“经常”、“缠”)
  (2)“经常”在这段话中说明了什么?
  (预设:说明小哥白尼思考的问题多,“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还说明哥白尼的好奇心很强,不断有新的问题产生)
  (3)“缠”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怎样才叫“缠”?你平时“缠”过别人做什么吗?
  (4)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是“缠”着大人为我们“做这做那”,而哥白尼是“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要大人解答他因好奇心而产生的问题。请轻声读一读这段话,想一想,你从这个“缠”字能悟到些什么?
  (根据学生交流发言,相机板书词语——不懂就问、刨根问底、寻根究底、追根寻源、打破沙锅问到底)
  (5)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小哥白尼可能还会“缠”着爸爸妈妈问哪些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分别做了相应的评价和指点)
  4.小结学生的发言后带领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应该是每一节阅读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无论是什么体裁的课文,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都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品评和鉴赏。这是一种阅读方法的指导,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描述的形象产生理性的认知。】
  四、联系学习需求,加深理性认知
  1.再读论点,加深认知。
  师: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追问,正是有着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究精神,哥白尼在科学研究的殿堂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正如课文的论点所说(齐读句子)——
  生:“‘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师:而哥白尼的故事给我们的最大启示也就是(再读句子)——
  生:“‘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2.提供名言,扩展认知。
  出示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带领学生大声朗读: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
  (2)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论衡·实知篇》
  (3)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设计意图:文章的中心论点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需要学生内化并付诸实践。回环朗读文章的论点并补充与之相关联的名人名言,是语文教学拓展的需要,更是加强学生理性认识的需要。】
  (责编陈剑平)
其他文献
自1987年至今,我与德伦老师相识、共事已有二十余年了。他是一名植根教学实践、潜心研究、锐意改革创新的小语教研工作者。在几十年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实践中,他撰写了四五百万字的经验材料,涉及语文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科研、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出版语文教学专著十余部,在国家及省市级报刊中发表语文教育论文、教学指导文章数百篇。在作文教学研究方面,他尤为精深。    一、实践“读与写结合”,从读中学写,以读促写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语出《佛典》。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从一朵花中能看到世界,从一片叶中能顿悟真理,的确非凡夫俗子所能及!这告诉我们:人世间很多智慧、真理、情感的获得主要来自于自我的感悟与体验。联想到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往往对学生的要求过多:完成限时阅读、根据题意判断、归纳中心思想等,总是希望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到教师企盼的“标准答案”,从而顺利完成阅读任务。事实上,这种急功近
设计理念    带领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意境,这是诗词教学的最高境界。在诗词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地达到这种境界,应做到三点:第一是朗读,要读正确,更要读出诗词的节奏感和音韵美;第二是想象,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将诗词精当、凝练、含蓄的语言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第三是表达,将头脑中生动形象的情境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表达能激活思维,能使头脑中的形象更加丰富、丰满、生动。用现代语言将古代诗词描绘的意境生动形象地
人教版中高段语文教科书里有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本文把它称为长文),每篇长文可教学的内容多达几十项,如生字、新词的认读、理解、运用,形近字、近义词的比较,特别句式的理解、运用,标点符号的认识与使用,材料的选择与安排,过渡衔接等等。但是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两课时,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一个课时,40分钟是个定量。那么,怎样从众多的内容中来筛选精当的教学内容呢?这就需要我们用语文的眼睛去审视、发现、选
生活是学生习作之源,习作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因此,叶圣陶先生精辟地指出:“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作文教学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必须涉及其生活积累,挖掘其生活库藏,从而触发他们的情感和神经。这恰恰是“生活即教育”的最佳诠释。生活教育理论为开发与利用生活资源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广阔的研究天地。所以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将习作教学的目光投
语文新课标视野中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而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我们更多地去放大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更多的去审视自身的教学行为,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发问权利、朗读机会”,让他们成为语文课堂的真正主人。  一、慎用“直观”,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  作为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的语文学科,对发展与提升
很多人都是说着童谣、唱着儿歌长大的。童谣以其韵律、节奏的独特美感吸引着儿童,使我们在优美和谐的吟诵中得到情感的愉悦。因此,我把“新童谣”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与新童谣亲密接触,使新童谣融入校园,融入语文课堂,融入课外活动,通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编童谣、传童谣、唱童谣、演童谣、用童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内容整合策略    1 用好校本教材《童谣汉堡》  为了让学
语文教师应注重课堂朗读,让学生在课堂上读起来。对于那些富有情韵、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作品,可以让学生朗读、吟诵、吟唱、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那么,应该如何进行朗读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  一、以情境激发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是指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情感需要出发,根据课文内容所创设的实物情境、立体情境、模拟情境、语
在朗读训练中加强对比,通过比较语句、段落、篇章之间的异同,能够发展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使得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眼光更深邃,思考更深刻,见解更独特,从而提升学生的朗读效率。  一、 单篇同文比较——在朗读中放飞思维  1.删  删掉一些词语或者标点,但是不改变原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进行对比,理解原文的精妙和底蕴。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珍珠鸟》一课。  师:这篇课文里有一句话,揭示了本课所
实施新课程以来,“个性化阅读”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生命活力,“个性化阅读”能让学生在文本中获得独特的体验,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学生对文本有多种的理解,各执一词,众说纷纭,有时导致了课堂教学滑向失控的边缘。个性化阅读并不是在课堂上让学生“胡乱地读”、“胡乱体验”,这样会使课堂变得杂乱无章。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深入文本、超越文本是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两个有效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