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即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灌输为形式,以知识为内容,以应试为目的的枯燥、古板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现代课堂教学。
一、创设富有生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致盎然中学习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意思是说读者假如进入了文本所描绘的情境,对作品表达的情感、描述的景象,自然就产生一种亲切感。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前,先要创设一种意境,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正所谓“课开端,情亦设,趣相生”。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这一课时,上课伊始,我便生动地描述着:“秋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凉,秋姑娘开始担心起来:不知那些好朋友有没有做好过冬的准备。有了,就用火红的枫叶给他们写信吧!”同时打开课件(枫林,簌簌秋风,枫叶飘呀飘……),“你们听……起风了,这是秋姑娘的脚步声,她掠过田野,越过山冈,走过森林,飘过江河,你们看(画面上出现飘舞的秋姑娘,孩子们纷纷发出惊叹),秋姑娘真的来给朋友送信来了,枫叶信也飘到我们这儿来了!”说着,让孩子们从抽屉里找出事先隐藏好的“枫叶信”,孩子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啊,这上面还有字!”大家十分惊喜。他们模仿着课文中的角色,美滋滋地大声朗读起来: “亲爱的大雁,南去的路上,你们要多加小心哪!” “亲爱的青蛙,冬眠的时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了!”……孩子们互换着枫叶信,脸上洋溢着欢乐,忘情地诵读着。当读到“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时,他们还不由自主地做起动作来,那纯真的表情,夸张的动作,动人的声调,真切地让人感受到“诗意”的魅力。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面参与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如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何为厄运?谁在什么情况下遭受厄运?他又是如何打不垮的?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课文,促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由此,我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教育就应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引导并促进他们进一步向纵深学习。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情智碰撞中学习
根据学情,适当地切换阅读视角,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咏、体味,读出新意,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慨和新意。在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三袋麦子》一课,熟读课文后,我组织班级开展大讨论,分为三方阵营:支持小猪的,支持小牛的以及支持小猴的,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究竟孰优孰劣?这样,读文因释疑步步深入,释疑因读文渐臻圆满。学生们闪耀着的是以生命为载体的鲜活的、灵动的智慧和精神,教师随机导拨,循循善诱,并赋予学生以深刻的人生感悟。
四、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有效学习最重要的内部条件:一是源自学习者的知识基础,二是学习者的主动加工活动。“主动”从何而来?从教师慈爱的笑脸、同学关爱的眼神而来。但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困难、差错,尤其是那些学习后进的学生,教师如何对待他们很重要。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习困难生在课堂上获取成功,从而激起他们提高学习动力,以睿智、思辨的头脑倾听课文,促使他们成为成功的学习体验者。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落后的学生回答一些浅显问题,然后大张旗鼓地表扬,并不失时机地颁发奖品,逐步加大问题难度,提高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欢愉。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视界的敞亮、精神的漫游、思想的翱翔、心灵的舒展、理性的顿悟、智慧的迸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全部身心体验语文,通过语文学习获得生命的体验与表达,感受生命的涌动和生长。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个性轻舞飞扬的舞台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一、创设富有生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致盎然中学习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意思是说读者假如进入了文本所描绘的情境,对作品表达的情感、描述的景象,自然就产生一种亲切感。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前,先要创设一种意境,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正所谓“课开端,情亦设,趣相生”。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这一课时,上课伊始,我便生动地描述着:“秋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凉,秋姑娘开始担心起来:不知那些好朋友有没有做好过冬的准备。有了,就用火红的枫叶给他们写信吧!”同时打开课件(枫林,簌簌秋风,枫叶飘呀飘……),“你们听……起风了,这是秋姑娘的脚步声,她掠过田野,越过山冈,走过森林,飘过江河,你们看(画面上出现飘舞的秋姑娘,孩子们纷纷发出惊叹),秋姑娘真的来给朋友送信来了,枫叶信也飘到我们这儿来了!”说着,让孩子们从抽屉里找出事先隐藏好的“枫叶信”,孩子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啊,这上面还有字!”大家十分惊喜。他们模仿着课文中的角色,美滋滋地大声朗读起来: “亲爱的大雁,南去的路上,你们要多加小心哪!” “亲爱的青蛙,冬眠的时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了!”……孩子们互换着枫叶信,脸上洋溢着欢乐,忘情地诵读着。当读到“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时,他们还不由自主地做起动作来,那纯真的表情,夸张的动作,动人的声调,真切地让人感受到“诗意”的魅力。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面参与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如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何为厄运?谁在什么情况下遭受厄运?他又是如何打不垮的?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课文,促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由此,我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教育就应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引导并促进他们进一步向纵深学习。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情智碰撞中学习
根据学情,适当地切换阅读视角,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咏、体味,读出新意,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慨和新意。在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三袋麦子》一课,熟读课文后,我组织班级开展大讨论,分为三方阵营:支持小猪的,支持小牛的以及支持小猴的,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究竟孰优孰劣?这样,读文因释疑步步深入,释疑因读文渐臻圆满。学生们闪耀着的是以生命为载体的鲜活的、灵动的智慧和精神,教师随机导拨,循循善诱,并赋予学生以深刻的人生感悟。
四、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有效学习最重要的内部条件:一是源自学习者的知识基础,二是学习者的主动加工活动。“主动”从何而来?从教师慈爱的笑脸、同学关爱的眼神而来。但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困难、差错,尤其是那些学习后进的学生,教师如何对待他们很重要。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习困难生在课堂上获取成功,从而激起他们提高学习动力,以睿智、思辨的头脑倾听课文,促使他们成为成功的学习体验者。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落后的学生回答一些浅显问题,然后大张旗鼓地表扬,并不失时机地颁发奖品,逐步加大问题难度,提高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欢愉。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视界的敞亮、精神的漫游、思想的翱翔、心灵的舒展、理性的顿悟、智慧的迸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全部身心体验语文,通过语文学习获得生命的体验与表达,感受生命的涌动和生长。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个性轻舞飞扬的舞台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