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全面落实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实现以“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零距离,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零距离,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零距离”,为核心的根本转变, “订单培养”作为高职教育新的培养模式被正式提出并推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订单培养”模式更适应中国目前教育的国情,更好的促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
[关键词] 订单式 高职院校 就业 实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自2002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文件的形式倡导在职业院校开展“订单”培养以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订单”培养)成为高职院校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
2003 年12 月10 日,教育部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明确提出要倡导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2004 年以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启动和实践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
2005年10月,国务院颁发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办学原则,强调这不仅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举措。2006年12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鼓励开展工学结合。
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定位准确, 特色鲜明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托行业、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武汉召开的全国第二次产学研经验交流会讲话中指出:“它有利于学校做到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协调,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要求相协调。”“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双方互信互惠的一种新的合作关系,整合了学校与企业各自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它有利于企业解决人才难的问题,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有利于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有利于企业对学院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监督。
我系一直走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是计算机艺术设计系坚持的办学思路,一方面系领导组织相关人员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掌握和了解企业对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数量及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邀请企业领导和技术人员到学校实地考察,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现状,通过双方领导的互访,为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
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艺术设计系在2009年就开始与哈尔滨七剑动漫数字有限公司、哈尔滨城市人家装饰公司合作,到2012年完成了四届学生共计200多人的订单。
二、“订单式”培养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高职院校“订单式”培养的现状
实行“订单培养”,要求打通产学合作的途径,实现校企互利双赢。这对于有体制和隶属关系天然优势的民办学校来讲相对容易,但对于仍居大多数的“吃财政饭”的公办学校来说,要做到从“学校教育模式”到“企业教育模式”的转变要困难得多。因为校企联动的要求很高。学生从进校起,学校就应将其就业作为项目进行组织规划,包括校企共同研究人才需求走势、定位学生修习方向、规定合理的专业设置、实施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策略、对用人单位跟踪调查和积极反馈等。从产学合作的三个阶段即一般性的参与合作、协助性的介入合作、互动性的产学合作来看,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仍停留在浅层次上的第一阶段,至多进入第二阶段,仅有少数和具有天然优势的学校能进入深层次合作。事实充分证明,如何建立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点。在具体操作上,就存在如何得到“订单”,又如何得到更多、更好“订单”的问题,行政干预显然难以长期奏效,必须寻找到一種校企互动的长效机制。显然,如果校企的关系仅是松散型,甚至只是“两张皮”,那么“订单”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而不容置疑的现状是,目前相当多的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动流于理论上的说教,形式上“做秀”,具实质意义的深度参与、渗透并不多见。
解决对策:以就业为导向,全面进行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开发培训项目,推进精品专业或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积极推动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优化教学与训练环节,强化职业能力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实训时间应不少于半年。
2、师资力量方面比较薄弱,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情况虽有所改观,但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情况仍很严重,专任教师中至少一半的教师没有真正出过校门。由于生活的圈子狭窄,环境相对封闭,教职工对市场经济陌生,对色彩缤纷的社会缺乏应有的和足够的全面、客观的了解、认识和把握,更谈不上切身体会和实践经验。加之一些学校并没有把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放在第一位,对教师走出去没有提供相应政策支持和保障,对教师的考核与收入分配仍主要以授课量为杠杆,还有许多行政性、事务性要求,使得教师出门很困难。
另外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占据着领导或管理岗位,他们的管理理念、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以及观点、看法与瞬息万变的市场差距很大,与高职院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格格不入,导致“订单培养”模式流于形式,停滞不前。高职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十分艰巨,风险也很大。如果不体现改革的过渡要求,不兼顾各方利益,不同时推进各项配套改革,不做好各项必要的保障工作,不将改革的力度与社会的可承受度结合,改革最终必将失败。 解决对策:深化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的聘用制度,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教师队伍。要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继续教育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每年脱产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应不少于规定的学时数,每两年必须有四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并作为教师提职、晋级的必要条件,其他教师和管理人员也应定期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和调研。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扩大专业教师培训和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规模。
3、高职学生在“订单式”培养中自身的不利因素
首先是学生的来源(分数低)
其次是学生的层次(学生在校学习的层次不同,企业会有所选择)
最后是影响学生的择业的三大因素分别是:个人天赋、兴趣因素和个人的专业。个人天赋是首要考虑因素;其次是兴趣因素;最后一个因素才是个人的专业。学生的职业兴趣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每一个学生来高职院校读书都是为了找工作。
解决对策:
首先实行“弹性修课”。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拓宽修课范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方向(课程模块)的课程进行攻读。同时,增加与专业技能要求相对应的技能训练课,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时分配上压缩课堂理论教学学时,增加技能训练学时。将课程划分为必修课、选修课、技能训练课和讲座等四大类。从第二学年开始,技能训练和讲座应占总课时的1 /3以上。
其次建立“导师制”。这种“导师制”不同于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导师制”。它是根据因材施教原则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点,按一定的师生比,在学生中配备学习及生活导师,以加强对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引导,其中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目,正确处理专业学习与基础学习的关系,正确处理能力培养与素质培养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等。
最后实行“淘汰制”。这主要是针对那些在校学习期间就已经被“订单”订用的学生而言的。为了使被订用的学生能达到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的培养要求,同时鼓励那些订单之外的学生参与竞争,在与用人单位签订订单协议时,明确规定“淘汰”的比例、合格的条件和警示的标准以及具体的淘汰办法。在保持订单总人数不变的前提下,动态淘汰和增补。
4、企业和职业院校的教学现状的关系
首先,学校培养的数量要求和企业需求的个性之间的矛盾。职业院校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规模效益,对企业培养订单的数量有一定的批量要求。如果批量过小,则不利于学院教学效益的体现。但现实的情况是,在我国虽然技术人才奇缺,但有批量需求技术人才的企业还很少,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达的江浙一带,发达的民营经济需要大批高级技工,但单个企业的需求还是很小的,小批量人才需求的企业由于缺乏沟通,很难整合成批量大订单。其次,是相对于单个企业来说,每个企业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需求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不利于学院的相对集中固定的教学。
其次,是培养时间和企业需求的矛盾。企业对订单人才的需求是即时的,但学院人才的培养却需要一定的周期。在我国,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 ,平均寿命是 2.9 年,而高职专业普遍以三年制为多,对于企业来说二、三年的时间产生的变化足以影响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有的企业甚至因经营不善倒闭或转型。
第三,高职院校的培养能力和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我国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生源质量下降、师资不足和资金短缺等矛盾,这些影响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力,而企业对高技术人才的质量要求却越来越高。
解决对策:校企结合还不够紧密,校和企两头的积极性均需要进一步加强,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学校要防止学生就业“等”(被动地等用人单位上门) 、“赶”(忙乱地让学生赶供需见面会) 、“放”(让学生自谋就业出路)的思想和倾向;企业则应转变“人求我”、“找人易”的观念。根据我们与有关企业合作的经验看,我们本着“订单教育,适应需要;深度参与,资源共享;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的原则,在多方面进行合作。这些合作的项目主要包括: (1)员工培训; (2)咨询服务; (3)联合促销; ( 4)学生实习; ( 5)教师挂职锻炼; ( 6)实践讲座。以上的合作,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企业来说都是有益无害的,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很好地实现了“双赢”。可以说,这是订单教育带来的连带效益(超值“享用”) ,企业为订单教育而“买单”是值得的。
5、缺乏完备的实践教学基地
企业愿意与院校合作,培养“订单”人才,在于看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认为他们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而目前校内实训基地却还不够完善,装潢实训室还没能建成投入使用,现有的实训实验设备也没有很好的发挥出作用,这与“订单”培养的初衷还有所违背,更重要的是已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还需尽快解决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
解决对策:建设完备的实践教学基地:完备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物质前提,我们应尽快规划建设高标准的建筑设备实训中心,真正将教学与实训融于一体,以工作能力为导向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多方筹集资金,加大与哈尔滨城市人家装饰公司的合作力度,尽早将装潢示范基地建成,既可满足学生实训的要求,又能为双方进行科研转化提供充足的保证。我系可通过订单班培养模式,为自己的學生拓宽就业渠道、为教师积累实践经验等提供便利条件; 同时,还可获得装饰公司的资助,并通过培训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完善实践教学基地。这对完善我系的培训条件、提高师资水平、适应装饰公司职业培训要求、提高院校的声誉等,均有极大的益处。
三、订单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我系的订单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行业来制定的,不要把“订单式培养”搞成微观培养,最好不要针对某个企业,而是要针对整个行业进行“订单式培养”,高职院应该分析某一行业的状况,找到行业的标准,能够科学准确地分析出这种行业的需求。我们要做到的是使学生们在这个行业里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而不仅仅是只能适应某一个企业,这样的“订单”可能更大,更好,更能体现质量保障的本意。 我系和企业签订人才“订单”协议后,还必须根据市场变化、企业及学生的需求,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共同制定一个符合三方(学校、企业、学生)利益的人才培养方案或计划,作为对“订单”的具体化和细化,以便为企业“量身”培训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方案有很强的岗位针对性,能大大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时间,甚至可以做到无缝衔接。具体包括:
一是按照企业岗位需求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即确定企业所需人才的规格、质量、能力等。
二是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可根据合作企业对人才的不同要求,与合作企业经常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与强化训练方案,突出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不断改革课程设置。
四、订单班的教学具体实施。
(1)学生选拔,为了切实保证“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我系和企业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以后,企业就派出有经验的人事管理人员,与我系联合就报名学生进行面试和考核,最终选拔出优秀的学生参加“订单”培养。
(2)签订订单班培养协议书,签订订单班培养协议书,有利于提高院校配合的积极性。“订单式”人才培养不是装潢公司的一项形象工程,必须要得到院校的大力支持。确定校企双方的任务与要求,是“订单式”培养的重要环节。本着对学生负责、对企业负责、对学校负责的原则,充分考虑三方面利益,共同制定培养计划,签订订单班培养协议书,规范三方的责任。
(3)每年定期,我系于企双方召开一年一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4)在一个学年度中,企业要每个月派资深设计师到我系举行讲座,介绍行业最新信息,宣传企业文化,强化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
(5) 我系根据装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严明的教学管理制度,有序地组织各项教学工作;
(6)常年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为学院兼职教师,企业必须按学院教学需要,提供具有丰富从业经验及较高实作能力的优秀兼职教师充实到教学一线;
(7)在新生入校后的第一学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了解企业,增强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
(8) 为了提高“订单”班使用教材的针对性、实用性,我系组织专业教研室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发符合专业需要的系列教材、教参;
(9)教师集体讨论确定“订单”班各课程的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严把教学质量观,在教学中严格执行教学大纲;
(10)采取“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办法全方位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每位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现场锻炼,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及时跟踪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使教学更好地贴近企业需求;
(11)我系确立各专业课程的考试考核要求和标准,大胆尝试新的考试形式,做到考试内容和工作实际需要的高度融合,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实用性;
(12) 紧密依托企业建设较完备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学院投入专项资金和企业的扶持资金,建成较完备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保证学生实践和操作技能的提高。
(13)培养学生实习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学内容上,通过“教学—实习—教学—实习”双循环互动教学模式,把课堂传授的间接知识与现场获取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通过实际操作促进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时均能100%获取中级以上相应技能资格证。
五、结语
订单班作为一种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通過在校期间就植入共同价值观的做法,可以顺利地实现从学生到职业“设计人”的零对接,将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员工的培训工作。校企双方合作新模式可使学生了解“装饰文化”和“装饰精神”,又能使装饰公司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有所了解,有利于对优秀人才的跟踪培养。同时,双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和艺术等活动,加深校企文化融合,使学生毕业时可以很好地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到“设计师”的有效转变,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装潢专业人才。
[关键词] 订单式 高职院校 就业 实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自2002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文件的形式倡导在职业院校开展“订单”培养以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订单”培养)成为高职院校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
2003 年12 月10 日,教育部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明确提出要倡导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2004 年以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启动和实践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
2005年10月,国务院颁发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办学原则,强调这不仅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举措。2006年12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鼓励开展工学结合。
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定位准确, 特色鲜明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托行业、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武汉召开的全国第二次产学研经验交流会讲话中指出:“它有利于学校做到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协调,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要求相协调。”“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双方互信互惠的一种新的合作关系,整合了学校与企业各自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它有利于企业解决人才难的问题,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有利于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有利于企业对学院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监督。
我系一直走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是计算机艺术设计系坚持的办学思路,一方面系领导组织相关人员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掌握和了解企业对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数量及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邀请企业领导和技术人员到学校实地考察,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现状,通过双方领导的互访,为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
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艺术设计系在2009年就开始与哈尔滨七剑动漫数字有限公司、哈尔滨城市人家装饰公司合作,到2012年完成了四届学生共计200多人的订单。
二、“订单式”培养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高职院校“订单式”培养的现状
实行“订单培养”,要求打通产学合作的途径,实现校企互利双赢。这对于有体制和隶属关系天然优势的民办学校来讲相对容易,但对于仍居大多数的“吃财政饭”的公办学校来说,要做到从“学校教育模式”到“企业教育模式”的转变要困难得多。因为校企联动的要求很高。学生从进校起,学校就应将其就业作为项目进行组织规划,包括校企共同研究人才需求走势、定位学生修习方向、规定合理的专业设置、实施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策略、对用人单位跟踪调查和积极反馈等。从产学合作的三个阶段即一般性的参与合作、协助性的介入合作、互动性的产学合作来看,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仍停留在浅层次上的第一阶段,至多进入第二阶段,仅有少数和具有天然优势的学校能进入深层次合作。事实充分证明,如何建立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点。在具体操作上,就存在如何得到“订单”,又如何得到更多、更好“订单”的问题,行政干预显然难以长期奏效,必须寻找到一種校企互动的长效机制。显然,如果校企的关系仅是松散型,甚至只是“两张皮”,那么“订单”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而不容置疑的现状是,目前相当多的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动流于理论上的说教,形式上“做秀”,具实质意义的深度参与、渗透并不多见。
解决对策:以就业为导向,全面进行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开发培训项目,推进精品专业或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积极推动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优化教学与训练环节,强化职业能力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实训时间应不少于半年。
2、师资力量方面比较薄弱,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情况虽有所改观,但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情况仍很严重,专任教师中至少一半的教师没有真正出过校门。由于生活的圈子狭窄,环境相对封闭,教职工对市场经济陌生,对色彩缤纷的社会缺乏应有的和足够的全面、客观的了解、认识和把握,更谈不上切身体会和实践经验。加之一些学校并没有把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放在第一位,对教师走出去没有提供相应政策支持和保障,对教师的考核与收入分配仍主要以授课量为杠杆,还有许多行政性、事务性要求,使得教师出门很困难。
另外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占据着领导或管理岗位,他们的管理理念、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以及观点、看法与瞬息万变的市场差距很大,与高职院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格格不入,导致“订单培养”模式流于形式,停滞不前。高职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十分艰巨,风险也很大。如果不体现改革的过渡要求,不兼顾各方利益,不同时推进各项配套改革,不做好各项必要的保障工作,不将改革的力度与社会的可承受度结合,改革最终必将失败。 解决对策:深化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的聘用制度,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教师队伍。要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继续教育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每年脱产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应不少于规定的学时数,每两年必须有四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并作为教师提职、晋级的必要条件,其他教师和管理人员也应定期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和调研。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扩大专业教师培训和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规模。
3、高职学生在“订单式”培养中自身的不利因素
首先是学生的来源(分数低)
其次是学生的层次(学生在校学习的层次不同,企业会有所选择)
最后是影响学生的择业的三大因素分别是:个人天赋、兴趣因素和个人的专业。个人天赋是首要考虑因素;其次是兴趣因素;最后一个因素才是个人的专业。学生的职业兴趣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每一个学生来高职院校读书都是为了找工作。
解决对策:
首先实行“弹性修课”。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拓宽修课范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方向(课程模块)的课程进行攻读。同时,增加与专业技能要求相对应的技能训练课,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时分配上压缩课堂理论教学学时,增加技能训练学时。将课程划分为必修课、选修课、技能训练课和讲座等四大类。从第二学年开始,技能训练和讲座应占总课时的1 /3以上。
其次建立“导师制”。这种“导师制”不同于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导师制”。它是根据因材施教原则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点,按一定的师生比,在学生中配备学习及生活导师,以加强对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引导,其中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目,正确处理专业学习与基础学习的关系,正确处理能力培养与素质培养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等。
最后实行“淘汰制”。这主要是针对那些在校学习期间就已经被“订单”订用的学生而言的。为了使被订用的学生能达到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的培养要求,同时鼓励那些订单之外的学生参与竞争,在与用人单位签订订单协议时,明确规定“淘汰”的比例、合格的条件和警示的标准以及具体的淘汰办法。在保持订单总人数不变的前提下,动态淘汰和增补。
4、企业和职业院校的教学现状的关系
首先,学校培养的数量要求和企业需求的个性之间的矛盾。职业院校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规模效益,对企业培养订单的数量有一定的批量要求。如果批量过小,则不利于学院教学效益的体现。但现实的情况是,在我国虽然技术人才奇缺,但有批量需求技术人才的企业还很少,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达的江浙一带,发达的民营经济需要大批高级技工,但单个企业的需求还是很小的,小批量人才需求的企业由于缺乏沟通,很难整合成批量大订单。其次,是相对于单个企业来说,每个企业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需求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不利于学院的相对集中固定的教学。
其次,是培养时间和企业需求的矛盾。企业对订单人才的需求是即时的,但学院人才的培养却需要一定的周期。在我国,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 ,平均寿命是 2.9 年,而高职专业普遍以三年制为多,对于企业来说二、三年的时间产生的变化足以影响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有的企业甚至因经营不善倒闭或转型。
第三,高职院校的培养能力和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我国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生源质量下降、师资不足和资金短缺等矛盾,这些影响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力,而企业对高技术人才的质量要求却越来越高。
解决对策:校企结合还不够紧密,校和企两头的积极性均需要进一步加强,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学校要防止学生就业“等”(被动地等用人单位上门) 、“赶”(忙乱地让学生赶供需见面会) 、“放”(让学生自谋就业出路)的思想和倾向;企业则应转变“人求我”、“找人易”的观念。根据我们与有关企业合作的经验看,我们本着“订单教育,适应需要;深度参与,资源共享;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的原则,在多方面进行合作。这些合作的项目主要包括: (1)员工培训; (2)咨询服务; (3)联合促销; ( 4)学生实习; ( 5)教师挂职锻炼; ( 6)实践讲座。以上的合作,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企业来说都是有益无害的,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很好地实现了“双赢”。可以说,这是订单教育带来的连带效益(超值“享用”) ,企业为订单教育而“买单”是值得的。
5、缺乏完备的实践教学基地
企业愿意与院校合作,培养“订单”人才,在于看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认为他们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而目前校内实训基地却还不够完善,装潢实训室还没能建成投入使用,现有的实训实验设备也没有很好的发挥出作用,这与“订单”培养的初衷还有所违背,更重要的是已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还需尽快解决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
解决对策:建设完备的实践教学基地:完备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物质前提,我们应尽快规划建设高标准的建筑设备实训中心,真正将教学与实训融于一体,以工作能力为导向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多方筹集资金,加大与哈尔滨城市人家装饰公司的合作力度,尽早将装潢示范基地建成,既可满足学生实训的要求,又能为双方进行科研转化提供充足的保证。我系可通过订单班培养模式,为自己的學生拓宽就业渠道、为教师积累实践经验等提供便利条件; 同时,还可获得装饰公司的资助,并通过培训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完善实践教学基地。这对完善我系的培训条件、提高师资水平、适应装饰公司职业培训要求、提高院校的声誉等,均有极大的益处。
三、订单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我系的订单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行业来制定的,不要把“订单式培养”搞成微观培养,最好不要针对某个企业,而是要针对整个行业进行“订单式培养”,高职院应该分析某一行业的状况,找到行业的标准,能够科学准确地分析出这种行业的需求。我们要做到的是使学生们在这个行业里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而不仅仅是只能适应某一个企业,这样的“订单”可能更大,更好,更能体现质量保障的本意。 我系和企业签订人才“订单”协议后,还必须根据市场变化、企业及学生的需求,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共同制定一个符合三方(学校、企业、学生)利益的人才培养方案或计划,作为对“订单”的具体化和细化,以便为企业“量身”培训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方案有很强的岗位针对性,能大大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时间,甚至可以做到无缝衔接。具体包括:
一是按照企业岗位需求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即确定企业所需人才的规格、质量、能力等。
二是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可根据合作企业对人才的不同要求,与合作企业经常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与强化训练方案,突出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不断改革课程设置。
四、订单班的教学具体实施。
(1)学生选拔,为了切实保证“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我系和企业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以后,企业就派出有经验的人事管理人员,与我系联合就报名学生进行面试和考核,最终选拔出优秀的学生参加“订单”培养。
(2)签订订单班培养协议书,签订订单班培养协议书,有利于提高院校配合的积极性。“订单式”人才培养不是装潢公司的一项形象工程,必须要得到院校的大力支持。确定校企双方的任务与要求,是“订单式”培养的重要环节。本着对学生负责、对企业负责、对学校负责的原则,充分考虑三方面利益,共同制定培养计划,签订订单班培养协议书,规范三方的责任。
(3)每年定期,我系于企双方召开一年一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4)在一个学年度中,企业要每个月派资深设计师到我系举行讲座,介绍行业最新信息,宣传企业文化,强化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
(5) 我系根据装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严明的教学管理制度,有序地组织各项教学工作;
(6)常年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为学院兼职教师,企业必须按学院教学需要,提供具有丰富从业经验及较高实作能力的优秀兼职教师充实到教学一线;
(7)在新生入校后的第一学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了解企业,增强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
(8) 为了提高“订单”班使用教材的针对性、实用性,我系组织专业教研室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发符合专业需要的系列教材、教参;
(9)教师集体讨论确定“订单”班各课程的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严把教学质量观,在教学中严格执行教学大纲;
(10)采取“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办法全方位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每位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现场锻炼,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及时跟踪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使教学更好地贴近企业需求;
(11)我系确立各专业课程的考试考核要求和标准,大胆尝试新的考试形式,做到考试内容和工作实际需要的高度融合,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实用性;
(12) 紧密依托企业建设较完备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学院投入专项资金和企业的扶持资金,建成较完备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保证学生实践和操作技能的提高。
(13)培养学生实习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学内容上,通过“教学—实习—教学—实习”双循环互动教学模式,把课堂传授的间接知识与现场获取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通过实际操作促进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时均能100%获取中级以上相应技能资格证。
五、结语
订单班作为一种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通過在校期间就植入共同价值观的做法,可以顺利地实现从学生到职业“设计人”的零对接,将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员工的培训工作。校企双方合作新模式可使学生了解“装饰文化”和“装饰精神”,又能使装饰公司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有所了解,有利于对优秀人才的跟踪培养。同时,双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和艺术等活动,加深校企文化融合,使学生毕业时可以很好地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到“设计师”的有效转变,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装潢专业人才。